SOHU 专访 - 本科留学美国是时代的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8:32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加搜狐网络访谈。今天要谈的主题是本科留学美国是时代的选择。来到访谈室的是我们的老朋友,美籍华人、资深SAT考试辅导专家、资深美国留学辅导专家、现代教育技术专家、美国大学网CEO李嘉玉先生。
  李嘉玉:您好。

  主持人:李先生为什么说本科留学美国是时代的选择?
  李嘉玉: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考虑。首先从社会国家的角度来说。您也知道美国留学已经有30年的历史。从80年代开始,中国学子以研究生或访问学者的身份去美国留学。这一代人对中国的贡献是建设一个经济中国,而现在他们也基本完成了当时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但是有一件事情是这一代人做不了的,或者说是力不从心的,那就是建设一个文化中国。建设一个文化中国是新的一代留学生所要担负起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作为个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长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培养自己的孩子到美国进行本科留学。本科留学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这一代人有接近100万的美国留学生, 50万的留学生留在了美国,可是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留学生虽然在美国从事研究,但他们没有办法真正掌握科研所需的西方文化所蕴含的那些创造性的因素。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本科就在美国留学,和美国的同龄人一起长大,甚至会比美国学生更优秀的中国留学生。现在的中国,不仅期待留学生们在科学技术、经济上作出重大的贡献,更期待他们能够建设一个文化的中国。我们这一代人,受东方文化影响太多,无法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只有在较小的年纪就接触西方文化的优秀基因,才能够嫁接到古老东方优美的文化底蕴上,才能构建一个文化的中国。所以我说它是一个时代的选择。

  主持人:对于广大的高中学生来说,准备留学美国与中国高考是否存在冲突?
  李嘉玉:如果家长有这个经济实力、学生本人也有强烈的愿望,那么到美国留学就是一个挑战。尽管高考对于要留学的学生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但他仍然不光要应付学校的学业,甚至还可能面临着学校强迫他做高考的准备。好在越来越多的家长理解到这一点,他们愿意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允许他们做出选择。一些优秀的大学校长也意识到美国的教育也有成功和他们需要借鉴的地方。中国需要更多的年轻学生从本科开始在美国留学,那就需要给这些学生创造一种比较好的氛围。

  主持人:有美国高考之称的SAT考试与中国的高考有什么不同?
  李嘉玉:首先形式上存在不同。中国的高考一年一次,一锤定音。而SAT一年在美国有7次,在国际上有6次。在美国,招生体系也比较灵活,如果今年没有上大学,明年再上大学的话,对学生也不会有不良影响。美国很多优秀的中学毕业生往往毕业后先在社会上玩上一年,第二年再申请上学。
  SAT考试不是美国官方的大学入学考试,而是一个私人机构设计的考试,已经有80年的历史。美国所有优秀大学在招生的时候都会说,任何一个学生想到这儿来学习就必须提供中学成绩,课外活动、社会活动、特殊才能的材料,还有一个必须提供的SAT考试成绩。国际生会吃亏一点,因为他们还被要求必须提供托福成绩。SAT是一个标准考试,国内往往把它形容成美国的“高考”,但是从程度上和形式上都有别于中国的高考。

  主持人:有不少有留学意愿的网友非常关心留学准备工作,请李先生谈一下如何准备留学美国。
  李嘉玉:为留学美国做准备是一个很漫长,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于家长来说:第一,要有心理上的准备,为什么这样说?现在的家庭往往只有一个独生子女,让他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家长在心理上就要做好思想准备;第二,要在经济上能承受要支付一大笔钱,作为留学费用。除此之外学生要有强烈的出国意愿,要有为出国做好艰苦学习的心理准备。虽然跟高考相比,留学的心理压力会低一些,但是所付出的艰辛一点都不会少。留学要准备的考试内容跟高考完全不同,任何一个人想到美国留学,他必须要通过SAT考试,通过托福考试。这些考试的准备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一般是半年到八个月的时间。因为都是英语方面的考试,所以托福和SAT可以一起准备。但SAT是美国大学对本国中学生要求的考试,托福是美国对非英语国家学生的考试,因此在托福考试中有听力和口语,SAT却没有。

  另外,美国大学在招生的时候除了标准考试之外,还会对你的课外活动有很多的要求,至少会看一下你都从事过哪些课外活动。他们希望这个学生是了解社会,并且对社会有责任心的,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是对思想品德的一个考察。他的考察因素有十几项之多,有人甚至说可以像数学公式一样计算各个因素,我觉得那样有点曲解美国人的想法。美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自由、非常个性化的国家,它的招生同样也没有一个严格的公式。比如哈佛大学在招生的时候可以要SAT满分的学生,也可以要一个成绩不是很高的学生,但是这个学生其他方面要很强。他们会要求校园里有不同的学生,但必须都是优秀的,只是优秀在不同的方面,所以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公式来决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在准备的时候,中国的学生不要生搬硬套一些方法,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扬长避短,把优势体现出来。比如你的音乐很好,你就要在音乐上多做一些准备,把它作为一个特殊才能,通过它来展现自己;如果你的数理化很好,你可以参加一些数理化的竞赛,证明自己在数理化方面有天分;如果说你有领导能力,就可以多担任一些学生会领导职务或者多组织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准备,成为一个与众不同,又有很大潜力的人。有一点是要特别地提醒大家的,不要参考一些书上说的,利用套死公式的方法来准备出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设计。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闭环教育理念”与美国大学网SAT学习系统。
  李嘉玉:针对中国学生对美国教育体制不了解,怎么做出国准备也不是非常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大学网嫁接了西方的一些教育手段,提出“闭环教育”的理念。简单说就是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而采用个性化、优化的学习手段。先说传统的教育,做一个假设,有一些补习单位,一个老师讲,200个学生听。这200个学生中有多少个学生真正在听呢?可能也就100个学生,另外的100个学生不是困了就是某种原因不在听。在这100个听的学生中又有多少学生能听懂呢?可能只剩下50或60个学生。到此为止,效率不会超过25%。这就是传统的教育,它的教育形式决定了它的效率不是很高。假如说我们用20年才培养一个博士生,因为现有的传统培育机制,效率只有25%。所以实际上如果方法得当,5年就够了。

  怎么样提高教育效率呢?假设两个人或者三个人看电视,每个人都想看到不同的频道,怎么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高兴的看到电视节目呢?那就是一人一台电视机,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点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可是电视还有一个缺点,它放什么你就得看什么,不能随心所欲,让它慢一点,或者让它快一点都不行。而我们的教学解决了这一点,我们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并且根据每个人的反馈,了解其接受程度,确定现有的进度是快了还是慢了,教学内容应该做哪些调整。

  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需要利用计算机,设定一个特殊的课题程序。根据学生在计算机上答题的表现,我们就知道他对这一门功课掌握的程度是多少。比如一个学生学习词汇,我们想教会他100个词汇,两三个小时过去了,计算机发现他只记住了20个词汇,还有80个词汇没有记住,计算机会提醒他去记这80个词汇,又过了几个小时发现他还有40个词汇没有记住,计算机照样会把40个词汇展现给他,这就是一个“闭环的教学”,通过实时反馈,直到他所有的词汇都记住,误差为零,才标志着此次教学结束。依此类推,数学、阅读、写作,甚至听力和口语都可以采用这种“闭环”的概念。这种教学概念在以后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世界教育的主流,使人类再没有教育问题,包括中国教育改革问题。

  另外,计算机能提供无穷的教育资源,任何人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课程进行学习,到那个时候人类就没有教育问题了。比如我想做某一种特殊的职业,我可以在网上找到无穷的教育资源,然后根据我的特点来设定一个特殊教育项目。今天,我们说解决了信息问题,是因为有了互联网,任何信息都可以到互联网上去查找;我们说解决了交通问题,是因为我们有高速公路、飞机、铁路。要想解决教育问题,首先要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使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教育资源都可以被学生拥有。山区的学校也可以像北京学校一样拥有它的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等。

  主持人:我们有一个网友提问,申请美国大学的程序是什么?
  李嘉玉:申请美国大学的程序非常复杂,中国的高考比美国的高考要难一些,但是美国大学的申请绝对比填志愿复杂得多。就复杂性而言,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就好比在中国应聘一个一流的公司所需要的程序。首先要包装自己,把自己的实力和美都要展现出来。比如某一个人来搜狐面试,肯定不会说我怎么怎么地恨搜狐,而是会包装自己,跟面试官强调怎么地喜爱搜狐。这是一门艺术,要知道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当然最好是基于实话,但也要有一个包装的问题。

  美国的大学申请,第一有很严格的时间限制,然后有很严格的文书要求,让你写很多文章,来考察你的能力。是不是具有领导能力、有没有团队精神都能通过文章体现出来。它还要求学校和老师给出非常严格的推荐信,所有这些文件都要吻合。比如一个学生说我曾经是奥运志愿者,可是在学校和老师的推荐信里如果没有相关内容,他们就会怀疑这个人是不是说了大话。所以美国的学生在做大学申请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如实地反映自己,把自己的真正实力展现给学校,因为他们每说的一句话,都会在学校和老师的推荐信里反映出来。中国的学生在申请的时候,我建议要跟学校充分的沟通,让老师知道学生曾经做过什么。学生曾经参加过的重要活动,学生具有的一些特点和才能,在老师的推荐信和学校的鉴定中才会有充分的体现,这样才能做到表里如一。

  申请的时候,要注意不要送太多不相干的材料。很多学生会把小学得奖的内容也放进去,这是没有必要的。美国只要求提供学生在中学时期的获奖信息和课外活动情况。他们不会希望看到一个很肥大的申请。每个学校每年都会收到上万份申请,如果每个人都是很厚的材料,效率就会很低。美国文化是你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你说获过什么奖他们都会信,但是你说的每一句话在美国都要承担道德和法律上的风险。

  主持人:申请美国大学是不是个人和机构就可以完全代表本人进行申请呢?
  李嘉玉:美国一个很特殊的文化,就是在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会有一个誓言。美国人很重视誓言,像美国电影里经常出现的镜头,法庭上,法官会说证人要站起来宣誓,然后证人会站起来举右手说他所陈述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同样,在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都会填写一个誓言:以上所有信息是我本人填写,并且是如实填写。然后签字,写上日期,他们就会相信你说的每句话。如果由其他机构来代替,比如中介或者家长,这其实都是违背誓言的。但是中国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时间上的限制或者英语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而找一个咨询的机构帮他出谋划策,去指导、帮助他,这在美国也是允许的。学生的表达词汇中可能有一些不完善的,升学辅导机构可以帮助修饰一下,但是这个机构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就像任何的选美比赛都允许选手有一个化妆师,但是不会允许化妆师代替选手上台。

  主持人:我听说一个案例,美国大学网成功辅导学生申请到普林斯顿全额奖学金,是这样吗?
  李嘉玉:是的,家长和同学都对我们表示感谢。每当家长当着我本人面表扬我们或者对我们表示感谢的时候,我都会强调,绝对是学生本身很优秀。我们只是那个化妆师,不可能代替学生。用计算机创造出一个学生,我们是做不到的。这个学生是人大附中的,他学习非常优秀,提前一年申报美国大学,被美国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他除了2210分的SAT成绩、113分的托福成绩之外,还参加过美国的一个叫AMC的数学竞赛。他参加过很多社会活动,包括北京市高中生模拟联合国项目,他还是学校模拟联合会的负责人。这些都是对于申请极为有利的资源,但他在申请中仍然还是有弱势的地方:普林斯顿实际上招收的学生大多倾向于理工科天才,这个学生却要去学文科。

  在辅助其申报的时候,我们向他建议,申报的理由要突出“文科的更富有挑战性”。有时候把缺点用一个积极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能会更完美、更漂亮。申请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你如何把别人看起来是缺点的地方变成让大家都相信这是一个优点。

  主持人:有网友说,SAT考试与iBT考试和其他中国国内的英语考试的区别?
  李嘉玉:SAT考试是美国大学对任何一个申请者都会要求的标准考试, IBT是互联网上的托福考试,对每一个申请美国大学的非英语国家学生都做要求。在中国,其他的英语考试中,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雅思,雅思是英联邦国家对非英语国家学生所要求的英语能力水平考试,可以代替IBT或者托福成绩申报美国的大学。

  主持人:也就是说现在美国很多学校都接受雅思的成绩?
  李嘉玉:对,但是认知度还没有那么高。100个学生申请美国大学,只有一个学生用雅思成绩申请,大学就有可能不知道这个学生的雅思分数所对应的托福分数应该是多少,这会给申请带来麻烦,所以最好还是考托福。但如果你已经有了雅思,你还是可以用雅思去申报美国的大学,因为还有SAT成绩。另外有些申报的同学还会有一些附加的有正面意义的考试,但都不能代替托福和SAT。有一个考试叫ACT,也就是美国大学考试,比SAT听起来更像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但是组织这个考试的机构只有20年的历史,是SAT的后辈,在美国的认知度不高。全美有87%左右的中学生参加SAT的考试,却只有6%的中学生参加ACT的考试,美国的部分大学可以用ACT代替一部分SAT的考试。

  主持人:请问SAT成绩在申请美国名校中的作用是什么?
  李嘉玉:对美国学生而言,中学成绩最重要,然后是课外活动,接下来才是SAT成绩。美国大学不会制定一个严格的SAT分数线, 2400分和2300分对美国大学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只要你超过一定的分数,他们就不会计较你多一分还是少一分,这跟国内的高考分数不一样。然而,SAT成绩对中国学生来说是第一重要的,为什么呢?美国大学并不知道中国高中的成绩是怎么来的,他们没有办法进行比较。他们当然对美国中学的成绩情况了如指掌,分数对应的课程也很了解,知道美国中学的第一名和第十名有什么不同,可是他们不了解中国的教育结构体制。怎样才能评判一个中国学生的好与不好呢?就只有凭借SAT的成绩了。因此SAT成绩对中国高中生申报美国的著名大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们还会顾虑到有些机构会替一些学生伪造中学成绩,所以更不敢相信中国的中学成绩,只能靠SAT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与不好。SAT成绩对于中国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跟你所获得的奖学金挂钩。美国大学是在评估学生的同时,考虑奖学金问题。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入校以后可以凭借SAT成绩来申请奖学金?
  李嘉玉:你如果在申请的时候就提出来让美国大学支付一定的费用来完成你的高等教育,美国大学会根据你的SAT的成绩来考虑。如果一个申请者的SAT成绩非常优秀,就有可能拿到奖学金;如果SAT成绩很低,相对应的,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就会小很多。美国对待本国考生也是这样,美国十一年级有一个类似于SAT的考试,像预考一样,如果成绩能够得到全国的优胜奖就可以拿到奖学金。SAT成绩跟奖学金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关系。

  主持人:在专业选择上不少学生存在盲目性,请问本科留学学习什么专业合适呢?
  李嘉玉: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家长也会问到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到了美国,到底学什么专业好呢?还有些家长问的更直白,学什么专业可以更赚钱?我认为生存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这一代人迫切希望的是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我建议家长要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来选择专业。美国大学就有着在专业方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优点。美国大学的学生,在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更有甚者,如斯坦福大学,在二年级结束的时候才开始选择专业。第一年入学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学什么好的话,你可以暂时选定一个专业,在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结束的时候,会有很多机会来根据自己的方向调整专业。美国有一些大学甚至标榜说,可以自己塑造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设计课程,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必修课。

  主持人:这样听起来很灵活、很合理。
  李嘉玉:是的,有了选择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带来一个问题,它要求学生要有非常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选择多了有时候也是一个困扰。在选择专业方面,我建议,不要在乎那个专业发展前景怎么样,而在乎那个专业自己能学的怎么样。谁也不是算命先生,谁也不会知道那个专业的未来发展会怎么样。所以不是说哪个专业可以学、哪个专业不能学,而是在于自己能学哪个专业,并且能学的好。像李安是学电影的,电影这个专业很少有人学,但他在电影方面却很有建树。

  目前,在美国最流行的专业是生物工程,毕竟有很多孩子还是会从就业的角度来考虑,学一个将来就业比较容易的专业。以前说信息革命,现在谁也不提这个词汇了,因为信息革命已经结束了。上一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家都学计算机,实现了所谓高科技的繁荣时期。美国人认为下一个繁荣时期可能就是DNA生物领域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也许就会有那种长生不老药用来赚钱了,所以学生物的人变得很多。再一个热点是学金融,学金融的人的理想大多是能进华尔街。但是华尔街容纳不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不可能人人都能进华尔街,人人都学金融也不见得是一个好的选择。有句俗话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七、八十年代中国的大学生都学数理化,造成的后果是浪费了大量的人才。大家都学数理化而不从事数理化,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大家都学金融,如果你热爱它这是可以的,但如果是为了赚钱,那么学金融的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因此还是要根据你内心的需求,根据你的理想来合理设计自己的高等教育。

  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找到自己的兴奋点,选择和从事某一行业,而不是根据未来能赚钱多少来选择专业。这是我给中国家长的一个建议,也是给中国学生的一个建议。

  主持人:为什么要本科留学美国名校,美国名校到底好在哪里?
  李嘉玉:每年上海交大都有一个全世界前500名的学校排名。在前20名的学校里,除了两个英国的大学,牛津和剑桥,一个排名第20的日本东京大学,其他的17所学校全都在美国。为什么美国学校在世界范围内有这么好的表现呢?我想可能包括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学术自由。任何一个有创造性的社会必须要有足够的自由,学术自由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就像空气一样重要,如同水对鱼的意义。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没有思想家、哲学家,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个孔子,而中国当代却没有思想家、哲学家。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实际上是这个民族的良心。美国的繁荣昌盛有很多核心的人物,像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中国要想繁荣昌盛,并且长期的发展下去,一定要能够振兴自己的文化。文化振兴的基础就是学术自由,而美国大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术自由,这从而保证了它思想上的创造性。

  第二,有庞大的教育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70%的诺贝尔奖科学领域获得者来自于美国,其他少数来自英国、德国和日本等。美国大学有庞大的教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经济资源等,来支撑它的教育科研。

  美国的教育资源实在太庞大了,任何国家都没法跟它比,耶鲁大学一年的科研经费就高达140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教育部在2007年对全国所有高校的总投资。

  第三,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生源极好。哈佛给学生的分数很高,很多人开玩笑说哈佛对学生的分数灌水是名校中灌得最多的。但哈佛说因为我的学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所以我们给分也不能和别人一样,要按照我们的方式来给。名校确实有很多这方面的优势。美国名校的学生来自于全世界优秀的学生,当然还包括贵族。这些贵族不但可以提高学校的名誉,还带来经济上的很多回馈,政治上就更不用说了,马英九是哈佛大学毕业生,哈佛在马英九的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主持人:在访谈之前我看过您的个人专访,知道您从学者过渡到商人,又从美国商场转战中国,是什么吸引您做出这样的转变呢?
  李嘉玉:我先去美国做访问学者,后来在纽约大学做了访问教授,做了几年访问教授之后就下海经商了,这段经历确实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从美国回到中国,我家仍然还留在美国。我不得不承认我还没有完全回到中国,而我回到中国也并不是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回来的。因为我当年去美国是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公派出去的,因此我时时刻刻都在准备回中国,但是我希望我是在真正能够做一些事情的情况下回到中国。这几年来,我通过对美国教育的一些感受和对中国教育的一些理解,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差距,我希望在看到这些差距之后,能做一些事情。

  第一,我希望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能走向世界舞台,尤其是美国,和他们国家最优秀的学生一起成长,在东方人传统文化基础上嫁接西方文化中最优秀的基因。也许这一代人不但能够把中国带向世界,也可能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人类文明。从文明的角度来说,西方的文化文明繁荣昌盛了这么多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带有明显的消费的特征。为什么会有这个缺点呢?因为美国的经济是一种消费经济,75%是靠消费,不消费就没有经济。什么是消费文明?举个简单的例子,奥运会的英文意思表明了它是一个游戏,是使用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的情况下创造的一个游戏,这就是一个消费文明。中国要的经济是能够创建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上的物质文明。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更多地投资教育,让教育得到长远的发展。只有靠教育才能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所以我回到中国来是有我的使命,这个使命也是中国人民赋予我的。我作为一个留学生到美国去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虽然只学到了一点点,但我希望能百分之百地回馈给我的故土。我非常希望优秀的中国青年能够走向世界,跟美国、跟西方最优秀的年轻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第二,我希望我能够改变中国的教育面貌。我提出过两个教育改革方案:首先是技术,就是所谓的“闭环”的教育手段,它能提供非常庞大的教育资源,因此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想学任何科目都会有一个最佳的、根据他来设计的课程计划。如果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我的人生就会比较完美了。其次,如果中国想在文化上崛起,我们就需要改革我们的语言。这也是我回国后的一个使命,但我可能实现不了。中国的语言是在农业社会创造出来的,从社会的劳动方式看来,我们的语言非常适用于农业社会,它在农业社会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效率最高的语言。正因为如此,日本当年才采用了中国的语言,越南、韩国都借鉴了中国的语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国家由于使用汉语,社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所以那个时代,我们的语言对社会是很有贡献的。但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人开始意识到了汉语存在的严重缺陷:它的开拓性不足,思维能力不完善,学习能力不准确,新的东西很难在汉语中体现出来。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用“汽车”来表示英文的CAR,对于中国人来说,“汽”不是新事物,“车”也不是新事物,合在一起也不是表示一个新事物。收录汉字里合在一起表示新事物的词,最全的《汉语大辞典》也不超过8万个,然而任何一个稍微有点知名度的英文词典都超过几十万字。为什么呢?因为英语更专业的定义某一些事物,而汉语非常难引进新的事物。例如,“歇斯底里”这个词,如果看到这四个字,就可以知道这不是原汉文,不是我们自己产生的。这四个字,你没有办法使用汉字的特点去记住它怎么写,因而每个人的写法就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用汉字标音时候它是不唯一的,美国大学名字“哈佛”大家都知道怎么写,然而听到其他知名度低点的大学如:RICE大学就麻烦了。是翻译成大米大学还是莱斯或是赖思都有可能。这样就会一个人一个写法,就会妨碍了交流。五年前北京市有一种小汽车叫“面的”,现在这个事物不存在了,这个词也随之消亡。“面的”曾经是一个文化,如今已经消亡了,现在的孩子甚至根本不知道曾经有过这个文化。英语就不会这样,有一个词汇出现就会存在相当久的时间。所以汉字是不大容易增长的语言,是一种封闭的、比较适合于中国农业社会的语言,它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在思想上做斗争,是学习西方还是在传统文化中去挖掘来振兴中华民族?在这一点上,国内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分歧。早些年,中国的精英们就已经提出了汉字的拉丁化。郭沫若曾经在1965年写过一篇文章《汉语的改革与汉字拉丁化》,这篇文章非常有影响力,只是因为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整个汉字拉丁化的进程被搁置了。前一代人所提出的汉语改革,基本上否定汉字完全的拉丁化,是用拼音代替汉语。我认为这有严重技术上的问题,从改革的角度,从可操作性来看,这条思路是行不通的。让中国人全都忘记汉字而只记住ABCD是做不到的,因为汉字是在一定程度上(农业社会)效率非常高的语言,对于普通劳动者的生存仍然是极其有效的语言,完全舍弃是做不到的。例如:香港和新加坡就是中英并存。有些底层的普通人是更喜欢用汉语。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难全部放弃中文或是汉语。我的孩子,从小在美国长大,一个汉字不认识,但是他仍然用 “一二三四五”记电话号码,因为他说这比“one、two、three、four”来的容易,因为每一个字就是一个发音,而英文的一二三四五是多个发音,速度和效率比较低下。
我们怎么样来改革汉语呢?我的方案是在适当保留汉字的基础上,所有的外来语用汉语拼音取代。这样,像乔丹的名字,将来就会用汉语拼音表示JIAODEN。这样我们会很容易的认出来和记忆也不会受到乔和丹字的影响。在保留汉字的基础上使用汉语拼音来引进新的事物、新的外来语,使得汉语实现标准化,能够准确地积累、进步、和发展新事物。这样的话中国就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个发展的基础,从而才能够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

  所以我回到中国来,主要做这两件事,一个是教育事业的改革,一个是汉字的改革。

  主持人:在您的个人专访里,我看到您对中国教育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加上您个人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我想请您谈一谈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建议。
  李嘉玉:这是我最喜欢讲的内容,因为是我花了非常多的时间来思考的问题。2004年在上海参加了一个全世界英语教学研讨会,这次大会上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有3亿人学英语,但教育效率是世界上最差劲的。

  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语?原因在于汉语的扩展性不好,我们必须要学英语。如果汉语的扩展性很好,能直接用汉语拼音来表示西方特定事物,那我们学英语的迫切性就不会有那么强。正是我们意识到了汉语的缺点,才不得不学英语来跟世界接轨。

  怎么样才能学好语言呢?这是一个更加基本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语言。随便翻开一本字典,上面都会写道,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这个定义是需要商榷的。实际上语言首先是人类思考的工具,然后才用来表达。

  我们特别要注意这一点,语言不是文字,文字是声音的记录符号。文字有多少年的历史?文字比语言的历史短,一般只有三千年的历史,以色列的文字也不过五千年的历史。文字是人类语言的高级产品,就像人都能走路,而自行车和汽车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的高级产品。

  中国人怎么学英语呢?我们在学英文或是英文学,其实并没有学英语本身。英语首先是一个声音符号的集合,为了能够让它保存下来,为了相互交流的方便,人类创造出用来标识这些声音符号的高级产品-英文,这门学问叫英语语言学。我们的语言大师往往把英语语言学里面的学问,例如发音学、语法等等,当做英语来教给中国人,其实并没有学会英语本身,就像人学会开车不等于会走路。

  然而,学英语必须要学英语本身,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你必须学会用英语来思考,你可以不认识ABC,但是你可以用英语思考。学语言最佳的途径是从声音开始,还是举我的小孩为例,他不认识汉字,不会写也不会读汉字,但是他可以用汉语去想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盲,但文盲也可以听声音语言,也可以说话。这种学习方法和小孩子学习语言的方法是完全一模一样的。今天有一个来我们公司面试的美国人,他同时也在学汉语,他对我说他再也不去北大学汉语了,他要到街面上和一些小孩去玩,这样反而可以很快地学会汉语。同样的道理,中国人学英语也不应该从ABCD学起,而应该从声音学起。

  英国人很完整地把语言学传到世界各地,中国人就百分之百地接受了英国的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光是把英语语言学当成英语来学习,我们还被英国人给忽悠了,因为用语言的方式很容易销售,我们现在的英语学习方法是英国人推销的结果:例如:新概念英语。五十年前,除非身边有很多人会说英语,我们并没有办法用声音来学英语。对中国人来说,用纸面来学英语是限于当时技术的一个迫不得已的手段,但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任何人,包括80多岁的人,想在短期内学会英语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必须从声音符号入手。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感谢李嘉玉先生来到搜狐访谈室,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再见。

原文: http://goabroad.sohu.com/20080515/n2568796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