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黄山古民居如何“活”起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8:45:19
看黄山古民居如何“活”起来 20100705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王小聪 白海星 文 晶   修缮后的黄山民居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文 晶摄

  看着自家粉墙黛瓦的老宅子,胡名桂老人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而半年前,胡名桂老人还在为这幢家传了8代的老宅子犯愁———遭受白蚁侵蚀,主梁下沉,墙体开裂,老宅子位于黄山西递镇古村落的主干道上,对自家和来往行人都很不安全……

  今年初,得知黄山市出台了古民居保护“百村千幢”工程后,胡名桂马上向西递镇文化遗产保护管委会提出申请。经认定后,胡家获得当地政府提供的一笔修缮资金。“政府出资4成,我们出资6成,聘请专业古建公司进行修缮,最后再验收、审计、结账。”对于修缮后的老宅子,胡名桂老人显得很满足,“现在老宅子租给同村人,既作旅游展示也经营旅游工艺品,收入不少哪。”

  胡名桂老人只是黄山市“百村千幢”工程受益者之一。去年底,黄山市启动了“百村千幢”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对101处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和利用。截至今年5月,黄山市共完成古民居保护372幢,完成古民居资金投入3.9亿元,29个古村落完成了规划编制。

 

钱从哪里来?

从“单一投入”走向“多元投资”

 

  黄山市去年的一项普查显示,该市共有13438幢古民居,这些古民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年久失修问题。按照每幢20万元的标准计算,整个黄山市需要拿出20亿到30亿元的修缮资金。对于黄山市来说,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谓‘百村千幢’工程,就是我们首先遴选了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先行进行保护和利用。实际上,这一批古村落和古民居,基本是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中最精华或最濒危的部分。”黄山市文物局副局长胡荣荪说。

  针对“百村千幢”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古村落投入大、古民居产权转移难等问题,黄山市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后出台了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办法等7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一个支持“百村千幢”工程的系统措施。

  “以前是单个保护、零散保护,现在是系统保护;以前是只注重旅游观光,现在古民居利用注重旅游经营业态多样化;以前投资主体单一,只有政府投入,现在强调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银行贷款、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结构。”胡荣荪强调说。

  据悉,黄山市规定了三种古民居认保方式:第一种为“认领”,该方式具有公益性,类似于捐资;第二种为“认租”,古民居产权仍归原主,认养人享有居住和使用的权利;第三种为“认购”,这种方式下古民居产权转让给认养人。

  “认租”和“认购”这两种新模式大大激发了社会投资黄山古民居保护的热情,并使黄山古民居旅游发展更上档次、更加多样化。

  “像胡名桂一家这样,让古民居的原住居民成为民居保护和利用的主体,是我们在实践中优先选择的方式。”西递镇镇长刘和永向记者表示,西递镇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价值不仅是那一幢幢徽派建筑,更是在里面生活的居民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方式,如果原住民有能力、有意愿成为“百村千幢”保护和利用工程的行为主体,那么将更有利于把民间文化遗产原生态地保存在西递镇。

 

古民居该如何修?

“保留原有风貌”是“硬杠杠”

 

  穿过一条窄巷,来到一处树影婆娑的院落,在幽静的长廊末端,一对游客正悠闲地靠在木椅上翻阅杂志。这里是西递镇规模最大的旅店———“西递行馆”,也是以“认租”方式认养古民居的成功案例之一。

  “公司去年购买了这里6幢单体建筑和徽派园林的20年使用权,仅加固等维修费用就花去了2500万元。”驻店经理殷志康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对修缮要求非常严格,建筑外观是绝对不能改动的,整体风貌也不允许破坏,在修缮过程中当地政府还会全程督查。

  “我们想给员工搭建一个简易食堂,但因为影响了整体风貌,就拆除了。我们很认同政府的做法,你看,现在的建筑保留了原有的古朴风味,网上对我们旅店环境的评价很高!”殷志康笑着说。

  保留古民居原有风貌,是“认租”或“认购”的前提和硬杠杠。认保人对古民居的修缮必须严格按照黄山市先期制定的古民居修缮方案来做,不允许“改变文物现状”或是“影响周边环境风貌”。

  黄山市黄山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罗毅力告诉记者,实施“百村千幢”工程的7份文件出台后,社会认养古民居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外地企业向他表示愿意“认租”或“认购”,有的打算做会所,有的打算做“书院”。

  “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我们突破了原有古村落、古民居的单一观光旅游模式,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差异化、多样性、创新性的开发,在‘百村千幢’工程的框架下,开发出乡村艺术会所、民俗客栈、传统手工作坊、主题博物馆等一批旅游新产品,丰富了黄山的旅游业态,提升了黄山旅游业的整体水平。”黄山市委外宣办主任郭纯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