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创“活死人”技术震惊海内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3:33

 《瞭望东方周刊》曾经报道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内的冯·哈根斯生物塑化(大连)有限公司,一个专门从事尸体加工的公司,他们把尸体解剖、脱水、定型之后制成人体标本,进行永久性保存。这些尸体多来自德国及中国的一些志愿者的捐献或地下交易,尸体运送到这里后便进行生物塑化,生物塑化技术是一种可以把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的特殊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制成的生物标本,不需要经福尔马林固定,便可达到长期保存的效果。经过一系列的工序,一个活体生物标本就形成了,并且将送到国外展览和使用。

 

在中国人“死者为大”的传统观念中,这样对待逝去的人体无疑是难以接受的。但拒绝归拒绝,中国出口国外的人体标本依然是持连年上升的态势。如果说,折腾死去的人体是为道德所不允许的,那么折腾“活死人”是否更不符合人道主义呢?比如对待那些国宝级的大师:巴金。

 

据资料:“1981年,巴金动作开始有些迟钝,1983年确定为帕金森症。1993年,巴金身体的主要问题由帕金森症转为内科……慢性支气管炎,是巴金的又一主要疾病……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常见病……1993年后,医院大胆对巴金实行半治疗……1999年,巴金病情急转直下。从1999年2月病重到2004年2月,巴金的病时有反复……2004年2月,巴金肾衰竭,病情危重……2005年4月,发现巴金腹部腹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

 

从1981年到2005年,近二十五年的行动不便以至思维枯竭,它是巴金作为一个生物人的客观经历。这里已经分不清是巴金生命力强盛还是现代医学发达了,或者二者相辅相成捱熬至此。晚年病重的巴金已无著述,也就是,巴金在二十多年前写完那本《随想录》就再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了。在这二十多年里,他作为个体人的存在就是与疾病对垒的过程。

 

即使巴金活到了102岁,但他的晚年却是极其痛苦的。有记者曾著文透露,巴金在目睹夏衍痛苦地病逝后说:“我半夜睡不着,就胡思乱想。我想我的前程很悲哀。我不能工作了,是一个废物、包袱。如果我到了这一天,希望不要抢救,要安乐死。”这是他第一次提到“安乐死”这三个字。而在政府为他的生命做出百般努力延续时,却忽略了他内心的孤独和痛苦,这位老人家亲眼目睹他至爱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挚爱的友人,也一个个走在他的前面。那么,长寿于他又有何意义呢?于是,在1999年时,巴金在手术前,对主管医生崔主任说,不要用药了,安乐死吧。以后,他多次表达了这一想法。但是,国家依然没有同意他一个老人家的最后请求,直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苦苦支撑他熬到2005年才真正解脱。

 

除了思想上的折磨外,超负荷的病痛更让巴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由于巴金一直住在ICU病房,进入重症监护室绝不是一种“享受”。ICU集中地使用维持生命的医疗技术,拥有各种措施支持广泛的器官功能不全。这些措施包括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血液透析、主动脉内囊反搏、心肺复苏、静脉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高级抗生素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疗法等等。这些救助手段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支持病人的生命,但对于病人来说这种医疗服务是十分痛苦的,负责巴金治疗的崔主任就曾经偶然对记者提到“比如穿刺和吸痰,我们年轻人都承受不了”。把一个“神志清醒的老人”,强制性的绑在床上像“木乃伊”一样接受所谓“治疗”,是极为不人道更是侵犯人身自由的违法行为。

 

另一个事实是,巴金获得中央的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这个不惜一切代价的实际含义就是,把能用的手段都用上,然后由纳税人来买单。巴金以两大坚持为人敬仰:拒绝修建巴金故居,拒绝出版巴金日记单行本,理由是拒绝用国家的钱来纪念个人,但违背他的意愿,在巴金身上以治疗的名义,消耗纳税人的钱又有多少呢?一个普通病人,在重症监护室,每天花费数千元数万元是非常正常的,那么想巴金这样几年来院长亲自挂帅,一整个医疗组围着巴老转,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些年来,巴金成了这个医院的一个科室,和一批医护人员一批人的衣食父母。一个巴金尚且如此,中国那些剩余的“国宝专家”将近十万人也享受同样的“待遇”,活得痛苦而且浪费金钱如流水般。

 

为什么要折腾老人家?不是因为确实为了老人家的健康着想,而是因为只要老人家在世一天,带来的滚滚财源便不会断。除了医院,还有其他相关的利益部门,比如《收获》杂志。《收获》杂志是巴金创办的,长期以来一直把巴金当名誉社长,挂羊头卖狗肉,以巴金的名誉为噱头,赚取可观利益。这就是巴金,为何要受到百般折腾的真正原因。

 

中国人的思想一向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即使是一个垂死的病人,也只能尽量帮助他延续生命。但是,对于这些老人来说,生未必是喜,死未必是悲。像佛教所认为的,对于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本着爱心、慈悲心,让他健康的存在;但是一旦成为植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时,痛苦不堪,对照顾他的人而言,更是沉重的负担。因此,能不能执行安乐死,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否以慈悲心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只有最爱他的人,以爱为出发点,基于慈悲来做决定,合情合法,才能解决问题。

 

让老人们晚年过得安详一点吧,让无谓的浪费少一点吧。多点终极关怀,少点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