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安放我们的疲惫肉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25:29

何处安放我们的疲惫肉身?

(2010-07-02 15:20:52)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时事

 

 韩浩月

 

故乡沦陷是2009年的一个热点话题,现在通过网页搜索,可以发现无数关于这个话题的专题、文章、讨论以及发言。时隔一年之后重新提起这个话题,并没有老套之嫌,因为在经历了“蚁族”大讨论、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唐福珍自焚、杨友德炮轰拆迁队等诸多社会新闻的洗礼之后,会愈加发现故乡沦陷这个主题的清晰轮廓。

 

今年4月,《新周刊》以“逃离北上广”为题,阐释了白领放弃一线城市的N个理由,这期专题报道,描述了城市人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而产生回归乡村的念头,并以数个真实个例,记录了已经逃离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人们的“幸福生活”。农村的人想进城,城市的人想出去,这种标准的“围城思维”,正在成为当下中国最具矛盾冲突的现实图景之一。农村人走进城市之后发现:城市已经成为特权者和富人以及户籍拥有者的天堂,早已没有“泥腿子”的容身之地。而城市人回归农村后发现:曾经美好的乡村变得乌烟瘴气,城市中习以为常的规则在乡村毫无用处,他们不得不重新调整心态,以适应久违的丛林法则。

 

探讨故乡沦陷这个话题,可以从多个层面入手,比如现代城市文明对古老乡村习俗的伤害,比如城市化过程中利益分配与博弈等等,但我最为关注的是,故乡沦陷对于我们具体每一个人所带来的影响——让我们失去了安放心灵的土壤,让我们丢掉了对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我们不但失去了几千来一直拥有的精神家园,也没有了盛装我们疲惫肉身的一处带篱笆的房屋院落。

 

环境的污染让故乡成为工业时代的牺牲品。1980年代末的时候,我的故乡的河水还是清澈的,早晨用渔叉可以从河里面叉到乌龟,稻田里水洼里,经常可以抓到活蹦乱跳的小鱼,而现在,河依然在,但却经常断流,即便有水,也是被污染后墨黑色散发着呛人味道的脏水,到河里和稻田里摸鱼只能成为孩童时的记忆。而在诸多记录故乡环境污染的文字里,我的故乡还算是很轻的,更多人的故乡,湖面上漂着原油花子,工厂大肆排污导致孩童铅中毒,以往空气里弥漫的是炊烟的味道,现在则是化学品的味道……

 

诚然,污染是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必然的副产品,诚然,城市污染要比乡村严重的多,但我们依然接受不了乡村生存环境的变化,这是因为,几千年来,哪怕因为战争导致乡村满目疮痍,哪怕是动乱导致乡村贫穷落后,乡村的环境都没有遭到彻底的破坏,乡村是片净土已经成为我们心目的恒定概念,当环境这最后一道屏障也被击破时,乡村与城市的最大竞争力其实已经失去了,当厌倦城市生活的人回到乡村,发现这里呼吸的空气并不比城市好多少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否会被绝望感充斥?

 

和环境污染一样令人心灰意冷的是乡村的法治进程进展缓慢,在经济与社会进步的时候,法治反而出现退步的迹象,丛林法则甚至比一二十年更有左右一切的能量。在我的观察中,县一级的城市由于人口规模小,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丛林法则的阴影几乎可以在各种事物中现身:村长选举以暴力和金钱拉票的方式在进行,计划生育成为“交了钱就能生,不交钱就抓人”的敛财工具,为了建设城市政府部门限制居民在宅基地上盖房,但居民给城建部门的领导送了钱之后可以照盖不误,不送钱的话就会面临强拆噩运,有了钱可以大案小判、小案不判……当我们现在批评类似《非诚勿扰》这类相亲节目中的女嘉宾是“拜金女”的时候,殊不知弥漫整个社会的“金钱至上”,才是她们诞生的土壤,耳闻目睹甚至有亲身体会的她们,怎会不理直气壮地说出“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的语录?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5b04c0100k4ki.html?tj=1?c=spr_sw_bd_maxthon_blog) - 何处安放我们的疲惫肉身?_韩浩月_新浪博客

 

公安、法院的公务背后交织着不能为人所知的交易、潜规则,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力量缺乏信任,面对不公要么采取送礼行贿的方式维护自己利益,要么干脆进行暴力对抗……这么多年来,乡村政治唯一能让人感觉到进步的是,很多利益受害人懂得了运用媒体工具,“有事找《焦点访谈》”这个十年前的观点至今被人们所推崇,现在,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掌握了“有事上网曝光”的方法,但即便如此,在底层交织如发的钱权交易网的强力打压下,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发出的声音还是成为那粒被海水淹没的小石子。

 

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好处,到了县城之后就基本停止了。我离开我的出生地——一个偏僻的小村已经25年了,五年时间可以让一座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我去年回到我的小村时,除了有几座楼房突兀地出现在村口以及道路铺上了水泥之外,村子的格局、村里人的生活与娱乐,包括他们观念的心态,几乎没什么大的变化,虽然绝大多数家庭也有了电视机,可如果在今天仍然用有没有电视机来衡量一个村庄的进步,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我想强调的是,城市人所拥有的公民权益、社会福利、公平竞争平台等等,在农村根本看不到,向城市输送廉价劳动力,竟然成为乡村的最大价值体现。

 

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中,村落成为被遗忘的地方。不否认中国现在有很多农村,因为发展工业或者发展现代化农业,成为了人人羡慕的村子,比如华西村、小岗村等等,但我相信,依旧有至少半数以上的农村,像我出生的村子那样,发展步伐迟滞,被城市化发展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知名学者秋风以美国为例,讲述了乡村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乡村已经成了美国文明深植的树根。美国的乡村始终在国家生活的所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美国制宪过程中,乡村向美国宪法注入了自由、个人责任、限制权力的精神。”而在中国,乡村曾经的作用,更是深远地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围绕乡村诞生的农耕文明,几千年来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至今还残存着一点诗意的浪漫,封建社会历代政权交接,无不和乡村与农民有着深层的联系。而现代化中国的乡村,其政治功能、经济影响和文化根基,都处在被阉割的状态,乡村在萎缩,而与此同时,城市的功能又不能肩负起满足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重任,当在城市疲惫不堪的人们想回到乡村休憩的时候,才发现被城市抽干血液的乡村,其生存环境从内到外已经遭到了重度的破坏。

 

让农村复兴,避免故乡继续沦陷,留住建设人才以及让一线城市人才回归,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办法虽好,但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一方面,从农村走出去还是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理想,另一方面,回归农村还是绝大多数城市人不能落实于行动的一个空想。农村人走出去很简单,因为面对城市的种种便利与诱惑,哪怕遭遇不公正对待,他们也会觉得城市比乡村好上百倍。而对于已经被城市文明浸淫的人来说,回到乡村,哪怕能容忍不是那么美妙的生态环境,也根本无法容忍没有关系寸步难行、没有金钱什么事都不能办的制度环境。对于真正知道自由与公正是什么的城市人来说,体制压抑比环境恶化更加难以令他们承受。

 

解决故乡沦陷问题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因为今日故乡之沦陷,实则是近二三十年来忽略乡村生态和乡村文化的结果。而拯救乡村最锋利的一把手术刀,当务之急是打破包括城乡分割制度在内的种种权利隔阂,在法治的前提下,将乡村自治还权给乡村,让每一位农村人或新农村人,都有权力参与到乡村建设发言中去。同时,尽力让乡村文化根脉重新茁壮起来,用乡村文化魅力暂且掩盖一下需要耐心等待治理的生态环境与政治环境问题,成为吸引热爱乡村的人停留下来的一大理由。

 

人是天生喜欢亲近自然的动物,越是发达的国家,人们越是喜欢乡村生活,因为高度物质化的城市,永远是乡村的敌人。重现无数名诗佳句中曾描述的中国乡村生活,现在看来已经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而阻止乡村继续被侵害,却是现在动手都已经为时已晚的事情,面对故乡沦陷无能无力,是个体的悲哀,但愿这不会成为整个国家的悲哀。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5b04c0100k4ki.html?tj=1?c=spr_sw_bd_maxthon_blog) - 何处安放我们的疲惫肉身?_韩浩月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