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源由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38:50

中草药源由漫谈

藥的源由藥物其實應該都一樣,有療效最重要,然而生藥學者卻倡議中藥應該命之為<生藥><CRUDE DRUG>。在傳統裡是藥以人分,草藥是人民在經驗裡,由隨手可得的材料,經不斷嘗試累積而得,或是在尋找食物過程中,學習到的經驗。先民於是口耳相傳這些心得與教訓,用來保護健康,抵抗疾病。這些實例在各個民族都可以看見,而且在我們周遭還可以看見同樣的歷程,祖先用過的方法,子孫們也還用。 ※中藥的源由經由長期經驗的累積,轉變為在理論的架構下指導用藥。早期用隨手可得的新鮮植物治療簡單的症狀,是單純地對號入座,經由理論指導,藥物適應症不斷地擴大,也更有規律可遵循,這樣經驗才能不斷被重複和發展。中藥和草藥的關係,應該是一體兩面的,在清代因市場區隔,有分為使用新鮮植物的草醫,及使用大部分有加工炮炙過藥物的醫生<當然也會少量地使用新鮮植物>,而使得藥物被分為草頭藥以及官料藥,這個說法可能是草醫的自我市場區隔,以取信患者。一般草醫是使用當地所產的植物,所以用藥範圍較狹窄,但是價錢較便宜,一般走方郎中最為擅用,因為雲遊四方,不方便攜帶大量藥物。另外人民會自立救濟地使用草藥,雖然沒有理論基礎,但在口耳相傳的經驗裡,使用單味藥,也能有部份療效,因為有部份療效,所以這種行為也就能持續到現在,在這裡面就有本草書所未載的經驗,當然也存在有錯誤的經驗。而在有心醫生發掘下,草藥會被應用於臨床,且被逐步發現效能及副作用,以及賦予中醫特有的性味和屬性,確認後就會被寫入本草書中,如本草綱目,此藥會被更大量的醫生重複應用與淘汰。以三七為例,在李時珍時代,是只用於南方軍隊的金創藥,是雲南的特有植物,可能在當地已用過千百年,在李氏發掘後,由地方藥成為中醫普遍應用的藥物。而這種潛藏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使得醫生的眼光從來沒有離開過草藥,所以草藥在不同的時代,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只是一般醫生能夠有效掌握來使用的藥物數量並不可能太多,邊陲地帶的草藥。要躍升為所有醫生都能認同,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到現在一千年前的本草綱目仍是中醫的經典,李氏在各地採集的草藥經驗,是歷代醫生尋求治療途徑的突破口,因為證之臨床有效居多,所以才會樂此不疲。 ※中藥藏藥與生藥中醫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傳統醫學,是建立完善的理論體系,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被使用的藥物可稱為中藥,是專門性的學科。例如有理論特色的西藏醫藥,對於高原性疾病有顯著的療效,正被大力的研究,就被稱為藏藥。而生藥學是西方醫學的一支,其知識是可以對中醫中藥有幫助,但是萬萬不能指導中醫,例如杜仲,生用與鹽制,作用是完全不同,不過生藥學在植物的基源以及組織生化的認識,是可以有助於中醫用藥的安全性,但是若用生藥學得到的知識來治病,我們認為在單味藥上可行,但是以生藥學觀點來組成複方,其療效是不可期的。 ※草藥的危險性提醒讀者的是,草藥決不可輕嘗,因為一般的疾病,現有的中藥已經足夠了,無法治好的問題,大部分是出在辯證的不完全,所以不是沒有好的藥,而是沒有好的醫生來指導用藥。例如民間最常用的藥,是自認為火氣很大的清熱藥,但是中醫辯證下,有大量的原因會造成口渴,針對原因來消除就能解決問題,而清熱法只是其中一小環節,所以大部分是誤用了,但是為何會一用再用,因為在誤用此類藥時,是可以得到非常暫時的緩解,直如揚湯止沸,但在清熱藥損及脾胃後,問題會更加複雜化,況且原來的問題並未消失,又會隨著脾胃的損害而加重,所以百害而無一益。況且常見到民間是一次大量地使用草藥,超越一般的安全劑量,所以出問題的機會更多,又因為用藥的歷史時間不長,所以較正規本草書記載的中藥難以使用,即使有經驗的醫生都必須戒慎恐懼,何況是道聽途說。 

蝉蜕的临床应用

蝉蜕就是蝉的幼虫在变为成虫时蜕下的壳,多收获于夏秋季节,是一味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不可多得的良药。祖国中医药学认为,蝉蜕性味甘咸、凉,归入肺,肝经,主治散风热、宣肺定痉、治外感风热、咳嗽音喑、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小儿惊痫、目赤、翳障、疔疮肿毒、破伤风等各种疾病。现选方数例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1. 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薄荷4.5克,蝉蜕3克(去足、翅),前胡4.5克,淡豆豉12克,瓜蒌壳6克,牛蒡子4.5克。煎服。 2. 治咳嗽、肺气壅滞不利:蝉壳(去土、微炒)、人参(去芦)、五味子各30克,陈皮、甘草(炙)各15克。共为细末。每服1.5克,生姜汤送服。 3. 治感冒、咳嗽失音:蝉衣3克,牛蒡子9克,甘草3克,桔梗4.5克。煎汤服。 4. 治痘疫出不快:紫草,蝉蜕、木通、芍药、甘草(炙)各等分。每服6克,水煎服。 5. 治风客皮肤、瘙痒不已:蝉蜕、薄荷叶等分,为末。酒调服,日三次。 6. 治痘后发热、发痒抓破:蝉蜕、地骨皮各30克。为末。每服二三匙,黄酒送服。 7. 治惊痫热盛发搐:蝉蜕(去土、炒)15克,人参(去芦)15克,黄芩1克,茯神1克,升麻1克,以上共为细末;牛黄0.5克(另研),天竺黄3克(研),牡蛎0.5克(研)。上药研细。每用1.5克。煎荆芥、薄荷汤调服。 8. 治小儿噤风、初生口噤不乳:蝉蜕二至七枚,全蝎二至七枚,为末。入轻粉末少许,乳汁调灌。 9. 治小儿夜啼:蝉蜕二至七枚,辰砂少许。为末,炼蜜丸,令儿吃。 10.治破伤风:蝉蜕(去土)不拘多少。为细末。掺在疮口上毒气自散。

中药成分各异 养护因材施贮

中药品质的好坏,除与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是否得当有密切关系外,药材的贮藏、养护也是保证中药品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唐代《千金方》即有“诸杏仁及子等药,瓦器贮之,则鼠不能得之也;凡贮药法,皆须去地三、四尺,则土湿之,气不中也”的记载。《本草蒙荃》中说:“凡药藏贮,宜常提防,倘阴干、暴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当春夏多雨水浸淫,临夜晚或鼠虫啮耗,心力费惮,风月堪延……”这些都说明贮藏保管不当,则直接影响中药的品质。笔者通过近年的药库工作管理,在中药的贮藏、养护中摸索出一点经验,现介绍如下,以供借鉴。易虫蛀的药材一般含脂肪油、淀粉、糖或蛋白质多的药材较易被虫蛀。不仅破坏了中药的外形,而且使有效成分丧失,药物的疗效也受到影响。因此,凡是含有此类成分的药材如苦杏仁、白芷、薏苡仁、金钱白花蛇等应贮存于容器中,放置于干燥通风处,并经常检查。必要时可用溴甲烷等杀虫剂进行灭虫处理。对于泽泻及带腥气的动物药如金钱白花蛇、蜈蚣、蛤蚧等这类易虫蛀的药,可用对抗贮藏的方法。泽泻与丹皮放在一起,泽泻不易虫蛀,丹皮不易变色;带腥气的药物应放在罐子中贮藏,罐子里放入花椒或细辛,可防止动物类药材虫蛀变质。易生霉的药材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霉菌孢子,若散落在药材表面,在合适的温度下,即萌发为菌丝,分泌酵素,溶蚀药材的内部组织,使其腐败、变质,失去药效。对于容易吸湿霉变的中药(如牛膝),应特别注意通风干燥,必要时可翻晒或烘烤。易变色、气味易散失的药材变色的原因很多,有的因药材本身所含成分受氧化、聚合等作用,产生了大分子的有色化合物,使原来色泽加深;有的药材因贮藏日久或虫蛀生霉以及经常日晒,也会变色。气味散失一般是指含挥发油类的药材在贮藏中,由于所含挥发油挥发、氧化或分解,而使药材气味减少或消失的现象。芳香气味的散失,往往使药材质量降低,甚至丧失疗效。因此,易变色、气味易散失的药材如地榆、当归、丁香、木香等应缩短贮藏时间,做到“先进先出”,还应当与其它没有香味的药分开贮放,以免香气走窜到没有香气的中药上。烘晒时,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要超过60度,不要在日光下曝晒,并在药材上盖上一层薄纸,减少紫外线的辐射,以免挥发油挥发。易走油的药材某些含油类药材在贮藏不当时(如温度过高、贮存年久等),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以及某些含糖性、糖质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统称为“走油”。一般易走油的药材有下列几类:富含脂肪油的如苦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含有挥发油的如当归、肉桂、白术、苍术;含有粘液质及糖类等成分的如麦冬、天冬、枸杞子、生地、熟地、大枣、党参。对于此类药材,在贮藏过程中,要防潮、防热、避光、保持干燥。库房室内温度不宜超过35度,相对湿度不超过60%,地面应垫高搁空铺设木地板或水泥板,要有一定数量的地脚架、货架,门窗俱全,阳光不宜直接照射,要安装窗帘避光。库内应保持整齐、清洁。并将这类药材干燥后放置阴凉处保存,如贮于密闭容器中则效果更好。另外,白矾与柏子仁、郁李仁、酸枣仁、火麻仁放在一起,可防止这类药材走油和生虫。其他易变质药材对于贮存日久,有效成分自然分解或化学变化而变质的药材,如火麻仁、绵马贯众等,贮存时间不宜过长。对于贮存过程中由于氧化、分解或自然挥发而降低药效的药材如麝香、牛黄、冰片、樟脑等应放入密闭容器中贮藏。对于因吸湿过多而使固体液化或成分分解的药如硇砂,对于因空气干燥而失水风化药材,均应密闭保存。对于遇热、受潮易软化,遇寒冷则易脆而碎的胶类药材如阿胶、鹿角胶等,应以油纸包好埋入谷糠中密闭保存,待夏季取出放入石灰干燥器内,干燥后再埋入谷糠,可使胶类药材不发生软化、碎裂现象。对于毒剧药如马钱子、生乌头、生半夏、信石等必须与非毒性中药分开存放,并专库专放,专柜加锁,专人保管。对于少数贵重药材如羚羊角、番红花、人参、鹿茸等也应与一般药材分开,专人管理。《医药经济报》

浮萍的药用价值

夏季池塘上面一簇簇、一片片飘浮水面的浮萍,也是一味良药。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世传宋时东京开河,掘得石碑,梵书大篆一诗,无人晓者,真人林灵素逐字辨认,乃是治中风方,名‘去风丹’也。诗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取须在七月半,选取其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汗’。”可见该药治病之神奇。将浮萍晒干研细和蜜为丸,能治风瘫、口眼歪斜、偏正头风等症。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浮萍主暴热身痒,下水气”的记载。后来诸如《日华诸家本草》、《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药书,都记载浮萍发汗祛风,利水消肿,可治热毒风热、狂热及风疹等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浮萍含红草素、荆素、芹菜糖、醋酸钾、氯化钾、碘等成分。具有发汗解表、清热凉血、利尿消肿作用。浮萍,性味辛寒,入肺经。具有发汗祛风、行水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故有“发汗胜于麻黄,利水捷于通草”之称。临床上,中医常以单味或配伍它药用来治疗风热感冒、热病、麻疹不透、风热瘾疹、水肿、疮癣、丹素毒、水火烫伤等病症。①治风热感冒:浮萍10克、薄荷叶6克、牛蒡子10克、连翘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3天。②治疹出不透:浮萍9克、蝉蜕3克、芫荽6克、芫芥6克。水煎服,以透疹为度。③治红眼病;浮萍15克,白菊花、霜桑叶、蒲公英各20克。每日煎服或洗之;或用鲜浮萍50克,洗净,冰片2克。共捣烂敷贴于患眼,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天可愈。④治抽筋:用紫背浮萍30克,晒干,研末,用蜜炼为丸,每日服6克,黄酒冲服,可祛风止挛。⑤治消渴:浮萍50克、天花粉50克。研细末,每次用牛乳1怀(约30~50毫升)送服药末6~10克,日3次。⑥治急性肾炎:浮萍50克、车前草50克、益母草50克。水煎服,每日1剂。⑦治偏瘫:浮萍500克,研细末,用蜂蜜炼成丸,每丸重9克,每次用豆淋酒送服1丸,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豆淋酒的制作:黑豆 100~250克,炒熟,用黄酒500~2500毫升浸泡7天后饮用,每次30~50毫升)。⑧治荨麻疹:浮萍250克,水煎去渣进行外洗,每日2~3次。⑨鼻出血:浮萍50克,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将吸管蘸药末吹入鼻孔,日3~5次。⑩疔高分疮肿毒:鲜浮萍50~100克,洗净后捣烂敷于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⑾小便不通:浮萍10克、冰片2克、车前子10克,一起捣烂敷贴于脐部,并用纱布包扎固定。摘自《中国医药报》

余甘子的药效

余甘子,又名庵摩勒,为大戟科落叶小乔木余甘子的成熟果实,生长在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我国西南、东南山区。传统药物的余甘子,性凉,味甘、微涩,归肺胃经,有清肺热、利咽喉、生津液之功效。广泛用于外感风热或肺、胃热感,咽喉红肿疼痛,口渴咽干,咳嗽痰多等症。科学研究发现,余甘子富含SOD有机硒,12种维生素,18种氨基酸,16种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160倍,不仅耐热、稳定,而且品质较纯,更易吸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余甘子具有美容乌发、延缓衰老和防癌作用。余甘子的甲醇提取物能成功阴断N-亚硝基化合物在人体内外的合成,起到防治癌症作用;余甘子汁液具有激活脂类分解酶的作用,可降脂减肥。由于余甘子能降低血液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增强红细胞脑组织SOD活力,克服了只降脂不调脂的缺陷,独具降脂、调脂双重功效,标本兼治,增强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提高人体脂类分解能力而平衡代谢,故而是当今降脂减肥、抗衰老的量佳天然珍品,因而广泛用于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癌症的防治。有资料报道,目前全世界有17个国家或民族在运用余甘子治疗疾病。余甘子与降压减肥、延缓衰老、清火润喉、解金石毒、乌发美容等35种治疗功效有关。余甘子作为食品保健与药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和青睐。摘自《上海中医药报》

鱼腥草价廉物美疗效多

鱼腥草别名蕺菜、臭猪菜、侧耳根。性味功效:辛,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现介绍鱼腥草药用数方,供选用。中暑 方药:鱼腥草根60克,白糖10克。用法:先将鱼腥草根洗净,加冷水适量,捣烂取汁,加入白糖,顿服。肺痈(肺脓疡) 方药:鱼腥草30克,臭牡丹根30克。用法:先将臭牡丹根水煎40分钟,加入鱼腥草再煎一沸(久煎则降低药效),去渣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15天。肺脓疡成痈期,胸闷,咳吐脓痰 方药:鱼腥草30克,赤小豆30克,芦根30克。作法:加水煎3次,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5-7天。肺炎 方药:鱼腥草30克,大青叶20克,田边菊30克。用法:先将大青叶、田边菊水煎30分钟,加入鱼腥草煎一沸,去渣分2-3次服。每日1剂,重症2剂,连服2-3天。外感风热,咳嗽,痰黄稠 方药:鱼腥草30克,蒲公英30克,桑皮10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5天。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 方药:鱼腥草30克,蒲公英30克,皂刺9克。用法:先将蒲公英、皂刺加水煎30分钟,加入鱼腥草再煎5分钟,去渣分2次服。百日咳及风热咳嗽 方药:鱼腥草30克,黄荆子15克,六月雪15克,白糖10克。用法:先将黄荆子、六月雪加水煎40分钟,加入鱼腥草煎一沸,去渣,再加白糖搅匀,分3次服,连服5-7天。胃炎 方药:鲜鱼腥草(全草)180克,鲜马兰(全草)90克,猪肚(胃)1个。用法:将药纳猪肚中,扎紧两端,置砂锅内文火炖烂,分次食之。连服3-5剂,如见效,可再服3-5剂。小儿腹泻 方药:鱼腥草15克,炒山药6克,车前子6克,炒白术4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细菌性痢疾 方药:鱼腥草30克。用法:用清水泡1小时,文火煎沸去渣服。子宫颈糜烂 方药:鱼腥草适量,加温取蒸馏液。用法:用大棉球(消毒)蘸鱼腥草蒸馏液,塞入子宫颈处,24小时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仙鹤草的药理作用

仙鹤草为蔷薇科龙草的全草,具有收敛止血、目痢、杀虫等作用。仙鹤草的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点,现分述如下: 1、 止血:仙鹤草经现代提取工艺制成浸膏能促进血液凝固,有收缩周围血管的作用。用仙鹤草素给小鼠静脉注射后,出血时间缩短45%。 2、 对心血管的作用:用本品乙醇浸膏给麻醉犬注射,可使血压上升。其水浸乙醇提取物可使家兔血压下降。给兔耳及蛙后肢血管灌流,低浓度使血管收缩,高浓度使血管扩张,对离体蛙心则为抑制作用。仙鹤草素能增强离体兔心收缩,增加的程度与药物浓度呈正比。 3、 对平滑肌的作用:本品水浸醇提取物对家兔离体肠管在低浓度时呈兴奋作用,在高浓度时呈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仙鹤草内酯能降低离体兔肠的收缩幅度并使肠蠕动停止于松驰状态,此外,它也能抑制小鼠的肠蠕动。摘自《中国医药报》

这些中药有降糖作用

近几十年来,为了寻求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科研人员对中医古书所收载之治消渴病的中药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临床具有降糖作用的常用20种中药简述如下。  

地黄:生地、熟地均可抑制实验性高血糖,对高血糖者有降血糖作用。  

桑白皮:桑白皮的降血糖作用,可能与其在胃肠道内延缓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关。与对照组相比,服桑白皮饭后血糖曲线较平坦,高峰值较低,高峰出现较迟,曲线下降较慢。  

人参: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患者一般状况,提高抵抗力。人参多糖不仅对正常小鼠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对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小鼠也有降血糖作用,是迄今为止在人参中发现的最有效的降血糖成分。人参还能对抗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而增强胰岛素对糖代谢的影响。  

桑叶:所含脱皮固酮对多种方法诱导的小鼠血糖升高均有降低作用,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但不改变正常动物血糖。  

知母:对正常和高血糖模型动物均有降血糖作用,该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知母聚糖A、B、C、D,其中B 的作用最强。  

天花粉:所含的TvichosanA、B、C、E可使血糖降低,其中以成分A作用最为突出。  

黄连:小檗碱和黄连素煎剂可抑制糖原异生和促进糖酵解,故有降低血糖作用。  

大黄:大黄多糖可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模型的血糖,以给药后7小时作用最为明显。  

苍术:苍术甙对鼠、兔都有降低血糖作用,同时能降低肌糖原和肝糖原,抑制糖原生成。  

麦芽:麦芽浸剂口服可使家兔与常人血糖降低,且作用比较持久。  

桔梗:桔梗水和醇提取物均有降血糖作用,且能使降低的肝糖原得到恢复,在抑制血糖上升方面,醇提取物的作用较水提取物强。  

黄芪:黄芪多糖250mg~500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小鼠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应;对苯乙双胍致小鼠实验性低血糖有明显对抗作用,而对胰岛素性低血糖无明显影响。  

山药:可显著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并可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及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  

麦冬:给家兔肌肉注射本品煎剂能使其血糖升高;口服麦冬水、醇提取物则使其血糖下降。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兔,有降血糖作用,并促使胰岛细胞恢复,肝糖原增加。  

玉竹:甲醇提取物对肾上腺素所致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值有明显降低作用,并有改善耐糖功能的倾向。其作用机理之一是抑制了肝脏糖酵解系统。  

黄精:对高血糖病理模型小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黄精甲醇提取物对正常及链脲霉素诱发的血糖升高小鼠均有降糖作用,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所引起血糖升高。  

枸杞子:宁夏枸杞提取物可降低大鼠血糖,提高糖耐量。其降血糖作用可能与所含胍的衍生物有关。  

女贞子:本品对正常小鼠及由肾上腺素、四氧嘧啶、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有明显对抗作用。齐墩果酸是降糖活性物质。  

山茱萸:山茱萸有明显的对抗肾上腺素性高血糖的作用,能升高肝糖原。从山茱萸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制得的乌索酸可以明显地降低血糖和尿糖。  

鬼箭羽:鬼箭羽煎剂中提得的草酸乙酸钠对糖尿病家兔有降血糖、尿糖及增加体重的作用,对正常麻醉犬静脉滴注能引起显著的血糖下降。大鼠口服亦可引起低血糖及胰岛细胞之增殖,胰β细胞增生,同时有α-细胞萎缩。摘自《健康报》

六味地黄丸传奇

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太子得了抽风病,良药用尽,但毫无起色。这时,有人向神宗推荐钱乙,钱乙诊罢太子病情后略加思索,挥笔成方:竟是一味灶心“黄土”。宋神宗将信将疑,勉强同意一试,半个时辰后,太子病情好转,钱乙方才告诉神宗:“以土治水,木得滋润,风病就不再发作”。神宗十分满意,认为钱乙是奇才,升为太医丞。  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位儿科专家,他根据多年的治疗心得及临床验证创制了一些流传后世的著名方剂。其中最有效、应用最广的六味地黄丸正是他根据补泻同时进行的原则,在张仲景金匮肾气丸方中减去桂、附而成。近年来的临床表明,六味地黄丸不仅可用于治疗小儿发育不良,更广泛应用于中老年人的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上。因其滋阴补肾功效独特,历经千年而不衰,被后世誉为“补阴方药之祖” 。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及心理负担加重,极易引起肾功能失调,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肾虚愈加明显,人老肾衰,老年性疾病逐渐增加。数以千万计的病例证明,常服六味地黄丸,可以强身健体、有效地预防一些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它对缓解中年人因生活、工作压力过重导致的精力缺乏,食欲不振,面容憔悴,精神忧郁紧张,神疲健忘失眠等症状有显著作用。在六味地黄丸的“家族”中,最近涌现出一批新秀,其中河南宛西制药公司采用现代先进制药技术生产的“浓缩丸”,在市场上异军突起。因“浓缩丸”药效高、服量小、易携带,而备受用户青睐,被人们誉为传统古方与现代制药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典型范例。 摘自《健康报》

三黄汤淬炉甘石的作用

淬法是将药物煅红,再投到液体中冷却的传统炮制方法,主要用于态度物类及介壳类药物的炮制,目的是为了使这两类药物的南地酥脆,易于进一步配制,有的还可以使药物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淬法所用的液体,可以是一般的纯净水,也可以是盐水,酒,醋等辅料,党政军可以是某种药液,如淬炉甘石所用用的三黄汤即是。炉甘石是态度物药,甘平无互,归肝,胃经,专供外用,具有明目去翳,生肌的功效,用于治疗目赤翳障,湿疮湿痒和溃疡不敛。三黄汤是用黄芩,黄莲,黄柏煎煮的药液。黄芩,黄连和黄柏都是有清热燥湿,泻火解互的功效,并且三者的作用部位各有侧重。黄芩善清上焦湿絷热,黄连善清中焦湿热,黄柏则善清下焦湿热,三者全用,其清热燥湿,泻火解互的作用更加全面,可清上,中,下三焦湿热,火毒。用三共同汤淬炉甘石,可增强炉甘石收敛生肌的功效,又可增强炉甘石明目去翳的功效。因此,用三黄汤淬炉甘石,除了使炉甘石质地酥脆,易于进一步配制外,主要是为了达到增强其疗目赤翳障,淡疮痒疹和敛时,效果更佳。摘自《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