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独生子女(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8:23:44

过,大家的心情也不完全是阴郁的。一场声泪俱下的关于“关系”的讨论,在结束时大声播放了一曲由青少年歌手谢斯尼•霍克斯(Chesney Hawkes)演唱的1991年度热门歌曲《我就是那唯一的一个》(I Am the One and Only)。《英国儿童发育研究》(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的最新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人更容易通过离婚或分手更换伴侣。一个周日早晨,我们在海滩散步,当大家吵得不可开交时,一个与会者极尽讽刺之能事,尖刻地幽默了一把,他预言,当地报纸会出现这样一个新闻标题:《独生子女被海浪卷走 无人哀悼》。
通过想象,化孤独为创作力
总体来说,组织者是想赞扬独生子女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而不是哀叹安•理查森所说的那种情况,即:大多数独生子女表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觉得“古怪”或“有点像局外人”。作为演讲者之一的保利娜•史密斯(Pauline Smith)计划以一项博士研究为基础出一本书。这项研究的对象是那些成为作家的独生子女,他们通过想象力,把孤独转化成为有益的影响
 
所有这种强调积极方面的做法,都是理查森和美国类似的“独生子女”企业家为反击独生子女典型形象所付出的努力的一部分。19世纪末,人们似乎普遍认为,独生子女的典型形象,就是一些被宠坏的孤独的小毛孩——男孩就像《小公爵》(Little Lord Fauntleroy),女孩就像《维奥莱特•伊丽莎白•博特》(Violet Elizabeth Bott)。
1898年美国研究人员斯坦利•霍尔(G Stanley Hall)进行的一项著名研究,让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成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病”。英国同时期的研究也延续了那种认为大家庭于国于家更有益的观点。这种观点让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深感负疚,因此成为目前大量育儿指南的热心消费者。其中部分指南强调了独生子女在教育上的优势。
其它一些书,比如最近再版的吉尔•皮特基特利(Jill Pitkeathley)和戴维•爱默生(David Emerson)的著作《独生子女:一个人怎么活下去?》(The Only Child: How to Survive Being One)——以对60个成年独生子女的访问为基础,根据成年人自己对正误的体验,提出育儿方面的建议。两位作者表示,写这本书的部分原因,是要对所有那些把阿德勒对独生子女面临心理危机的担忧拿出来老调重弹的热门文章做出个回应。
阿德勒认为,独生子女受到过度保护,因溺爱而变得可怕,他们通常“不适应生活,一定会在生活中遭遇灾难。他们就像寄生虫,不劳而获,由其他人来照顾他们的需求。”
伯妮斯•索伦森认为,这种态度导致一些独生子女背上了羞愧的负担:独生子女由于拥有“一种缺失和一种不公平的优势”而遭到嫉妒和轻视。但是,我和我那些独生子女朋友们似乎认为自己具有不同寻常的自信——尽管我们也承认,当这种自信招致敌意的时候,我们也会受到伤害。这种反应有道理吗?是否独生子女如果不压下几分傲气就会糟糕得不可救药?
没有机会淘气的孩子
安•理查森认为,不是这样的,但是否定被宠坏的小毛孩的典型形象,不应意味着要否认:一个小孩在成年人中间长大,是一种极其与众不同的经历。她主张,没有其他小孩来冲淡父母的影响和期望,这可能会让人感到窒息。她和索伦森都受到了英国心理分析师温尼科特(D.W. Winnicott)著述的影响。温尼科特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发现,孩子在过于成人化的环境里(比如没有机会淘气)长大存在一些弊端,如果人们能够理解这些弊端,就可以纠正它们。
理查森指出,独生子女错过的,不只是兄弟姐妹在童年和以后的生活中提供的陪伴和支持,还有那些有助于磨练社会技能、塑造个性的日常经历(一些经历是消极的)。
理查森表示:“在小家庭里,独生子女没有与父母和兄弟姐妹谈判、打架、战胜或落败、竞争或臣服的机会。”相反,能迅速适应周围成年人的独生子女,可能会成为早熟的小大人,外表强烈自信,而内心恐惧对抗或批评。如果多数与你有关系的人都比你强大得多,你的愤怒就没有安全的发泄出口,而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共同承担压力,来自父母的负面反馈或情绪就可能使人感到恐慌。大多数独生子女当时不会想到自己的经历是否与众不同——正如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那句著名的俏皮话一样:如果你是作为一个披头士长大成人的,就不会知道不当披头士是什么样。不过,理查森指出,到了中年,独生子女常常发现自己应付不了别人觉得十分正常的挑战,比如竞争,比如别人不怀好意或者不把你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或者(千万不要这样)完全忽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