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独生子女(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49:03
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对我说:“我认为,作为独生子女,你确实有点超然于争执之上的感觉,你可以选择置身于冲突之外,而不是参与冲突,那些(有兄弟姐妹的)人免不了要争抢。当时你觉得自己挺有利的,但过后,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也许错过了些什么。”
把握进退之道
拿我来说,和我那些亲如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朋友在一起,我可能会觉得很自在,因为尽管也许不了解其他人的游戏规则,但我们了解自己的。我们四个人都有点敏感,需要很大的空间,但我们似乎都知道应该何时进退。
 
这可能会造成麻烦,尤其是我们的伴侣会被这种亲密的友谊搞糊涂。丽贝卡(Rebecca)有一个兄弟,现在和我们中的一个人结了婚,常常发现自己身边都是丈夫的独生子女朋友。她承认,她认为我们专横、自私、过于敏感。要和三个独生子女相处,每个人都想操纵局面,这或许让她有了偏见。
不过,专家指出,这类争论是有益的,就算我们很晚才开始。
独生子女兼工党上议院议员吉尔•皮特基特利(Jill Pitkeathley)认为,成年独生子女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就是在捍卫自己地盘的同时学会容纳他人(这多少有些自相矛盾)。她和合著者爱默生在研究中发现,尽管一些独生子女符合自私的典型形象(特别是在问他们的伴侣时),但另一些独生子女则有些矫枉过正,而且不够自信。
皮特基特利指出,独生子女远非那种最有可能拿走最后一块蛋糕的人,却极有可能对别人的竞争需求大惑不解,以至于完全被排除在外,甚至可能由于缺乏自信而成为操纵行为的牺牲品。
不善顶嘴
已经60多岁的皮特基特利表示,她仍然觉得自己没有为日常的战斗做好准备。她懊恼地说:“即使是现在,我也能看到,自己顶嘴什么的都挺迟钝。”
回到研讨会上,我们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测试,把人两两分组,测试一下在面对无法分成两半的东西(一件想象中的珍宝)时,我们的谈判技能。几乎屋里的每组人都如此害怕起争执,如此不愿竞争,以至最终放弃了珍宝。
到目前为止,这种观点还是令人信服的。当然,与我交谈过的一些读者都认为皮特基特利和爱默生的书具有启示性。皮特基特利称收到了几百封感谢信。不过,这本书似乎长于讲述独生子女的缺点,书中提到的个人也许是因为其它种种原因才存在这些问题的。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儿童与社会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hild and Society)的安•莱伯恩(Ann Laybourn)也是一位独生子女,她与所有这些令人沮丧的理论进行了积极斗争。她的著作《独生子女:神话与现实》(The Only Child: Myths and Reality)(1994年出版)对许多关于没有兄弟姐妹会如何影响孩子发展的假设提出了质疑。书中指出,养育质量和环境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她的研究、皮特基特利和爱默生的调查以及对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各项研究,共同体现出了一个趋势:独生女具有雄心而且自信——这也许是因为,就像一个受访者对皮特基特利所说的:“我实际上没有学过要顺从男人。”想想康迪•赖斯(Condi Rice)吧,她也许是全球最有权力的独生女了。
得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人口研究中心(Population Research Center)教育心理学教授托妮•法尔博(Toni Falbo)博士对美国和中国独生子女的后果进行了研究。她承认,人们确实会觉得,独自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她也指出,数据并不支持人们的这些感觉。
当提到发展差别时,她表示:“基本上没有任何差别。”她指出,现代社会给多数小孩提供了完整的社会生活,因为父母和政府都已开始明白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提倡独生“没有进化意义”
不过,法尔博解释了偏见如此根深蒂固的原因:“认为独生子女自私、孤独、不适应环境的看法也许从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存在——在进化意义上,如果你希望民族昌盛,提倡独生子女家庭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在早几代人中,这种生育压力也有自身的问题——我的祖母和外祖母都是大家庭中排行在中间的孩子。其中一位喜欢有人陪伴,享受那些现成伙伴带来的乐趣。不过,对于另一位来说,小时候受到的“抚养”就是被打得鼻青脸肿和几乎没有受过教育。于是她把自己的后代限制在两个,好好关爱。
我外祖母过去常常讲述在大家庭中没完没了的冲突中成长的故事,还有她妈妈精疲力尽的妊娠过程。也许这些故事影响了我的妈妈,她只生了我一个——她也是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不过,这些故事没能阻止三岁的我挥舞着小胖拳头打她,就因为她没给我生个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