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钱给人的态度看社会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59:59

从借钱给人的态度看社会变迁

时间:06-28 | 来源:天涯社区 | 评论共0条

核心提示: 在偶看来,早年不存在信用危机,是因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信用保证,使当事人忽略了个体的信用。

欠钱的是大爷,借钱的是孙子。

金钱的所有权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权。

救急不救穷,穷是无底洞。

不要轻易给朋友借钱,否则可能钱财和友情双料亏输。

今天上述信条已经成为大家理财的基本常识。

但从前我们似乎不是这样理解的。朋友有恤急之义,信用是经济人的基本生命,钱财身外物、当用有益处。这些我们这个民族崇尚的古训今日依然为世界很多国家和民族尊奉。

家母年纪大了,常对我们晚辈提及他们那个时代。70年代时父母要养偶和妹妹,虽然都上班拿工资,但由于不善于精打细算,消费欲望强,所以每到月底往往差点钱。母亲有段时间每月都要向工友或邻居借5块度急,发工资了及时还人家。

86年偶上大学时,家里经济条件尚可。每每有同班、同舍的同学有急事用钱,向偶开口时,因数额不大,偶都解囊相助。事后同学也如期归还。

90年参加工作,当了现下人人视为蝗虫的公务员(省会兼计划单列市的某工业局科技处,那时还是很清廉的),后来选调到省进出口公司搞国际投标,手头相对宽余。社会上交的朋友、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偶尔因结婚或其它家事张口借钱,也总是放心大胆地借出。借钱一方也从未让人不愉快过。

但是95年后,数起“黄鹤”事件教育了偶,不要轻易地把钱借给他人。情况基本都差不多,在全民经商、全面搞活的大环境下,朋友、伙伴想做买卖,买卖失败了,没钱还;只有一个生意挣了钱,但一直没还借款,听说是结婚买了新房(2000年,很早的事喽!)。好在偶心态不错,理解不是万不得已朋友不会出此下策,也相信他们内心实际愧疚,只当是周济穷弱,做好事了。

至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死债故事,除了偶提过的,还有举债给家人治病、送孩子上学、留洋等不一而足,甚至更有赌博、挥霍原因欠债不还的丑陋。

针对这种全面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广泛的百姓经济交往中信用危机现象,有心人做出了各种解释。最笼统也最全面的看法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得出的结论是借出前要注意风险信用评估。

预防欠债不还的办法偶是完全认同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朋友在经济上求援,只要用途正当、有稳定的收入(还款保证)、有基本的信任,该借还是要借的。

但对于信用危机的各种社会解释,个人观点流于肤浅。根本的原因还要从大社会本身来挖掘,而不能单考虑个体。

想当年好心的叔叔阿姨们之所以每每放心借钱给妈妈,那是因为偶父母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按月发放的工资。偶乐于帮助同学朋友应急也是因为大家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或者预期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潜意识里大家都有对方具备还款能力的主观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何乐而不为呢?这条是最关键的。

其次,所借金额都不大,都是日常家庭事务应急。95年前偶最大的借出不过好友办喜事置家当临时借三万大毛(按当时的购买力合现在可能三万元吧)。一来谁没有三急六难?二来老祖先孟尝君失意时由于早先免除别人债务获得的好处,让咱普通老百姓都明白得失、舍得可以有机转换的事理。

但是全面搞活后社会变了,一来多数城市居民原先稳定的职业不稳定了,收入也就时好时坏;二来借钱几乎都是做生意,数额挺大,不仅用途不同,而且存在其它环节风险。所以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借钱给人也就有了不同的后果。

在偶看来,早年不存在信用危机,是因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信用保证,使当事人忽略了个体的信用。

后来呢,邻居、亲戚、朋友还是不变的因素,变量在于社会自身。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一是就业不充分、不稳定导致收入不稳定(稳定的收入预期是最好的信用保证),二是时下这个虚假商品社会伪市场经济环境下缺乏完善的信用秩序。

知道朋友是因为老人健康不佳,需要住院治疗,鼓足勇气才开口借钱。但他没有稳定的事业,在这个浮华的社会漂浮、挣扎,载沉载浮,而医院的费用可能是个天文数字。所以偶们选择了到病房看望老人,带了鲜花、祝福和零花钱,却小心回避借钱的话题。

亲戚中的年轻人要成家,看上一套商品房向做长辈的求助。偶们知道孩子能力一般,职业不稳定,一套房子足以让小两口沦为房奴,半生为资本打工(每当想到年轻的房奴们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莫泊桑“项链”故事中美丽而可悲的卢瓦夫人)。沉重的银行按揭下,他们何年何月有积累能偿还亲情的善意?

至于朋友借钱做生意更是请免开尊口吧。现在这个环境下,谁能保证你的生意没风险,出了意外谁能保障你的信用?

于是有了本贴最初几段的理财哲学,但我们明明知道它们与我们与生俱来的怜悯、同情、助人为乐的善良本性是不相符的。

社会主义亦或资本主义?对人生的意义、信仰和重大社会问题,偶曾经长久困惑,而现在偶坚定地信仰“人道主义”。

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社会救助首先是“人道主义”、“社会发展主义”的基本要求,河蟹及以人为本如果脱离了“人道主义”大前提可以说基本是扯淡。

怀念那个人际关系纯真、经济交往简单的年代,尽管它并非完美无缺,甚至有些许缺憾。

时代不断前进,人类进步潮流浩浩汤汤,但天道永恒、人性至上。三十年家国发生了多少变化,从借钱小事可显斑驳。

愿民族、国家早日顺应人类文明之潮流,愿同胞百姓自由、富裕地立于蓝天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