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及注解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1:46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兰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祇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世尊常推崇说,富楼那在诸弟子中,说法第一。

如聋人在百步外听蚊子叫声,本来看不见蚊子,何况听蚊子声。

斯义指除惑之义。此惑即是见惑与思惑,也就是枝末无明。

指思惑,与过去生积习有关之惑。

见思二惑皆除,则为无漏阿罗汉。

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处、十八界。

周遍。

所归。

钦仰渴望释尊给予无上的慈悲与教诲。

宣说大乘法(胜义)中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真胜义性),而不是小乘法的胜义,如三法印、四圣谛等。

指钝根阿罗汉,皆沈滞空寂不入世间的修行人。

指已证人空、未证法空,但已回心入世间之阿罗汉,即回心大阿罗汉。

一乘即佛乘,三乘乃因机所说,而佛法实只有一乘。寂灭场地指不生不灭之境地。

阿兰若义为寂静之处,修行者常选择远离人烟的山林处所修行,这些处所即称阿兰若。但在此处所尚非清净,唯有常住本心,不垢不净才是真清净,故称此为“真阿兰若”。本经之首楞严大定能使修行者悟入本心,故为真阿兰若,也是正修行处。

清净本来常住的真心(本心),如何忽然会生出山河大地?

 “性觉”是“真空”(即自性、真如)的体性。妙明是妙而明,妙指理体,其性质是寂灭。明是照用。“妙明”是寂而常照之义,这是真空的体性的状态。“本觉”是真空之用,“明妙”是“照而常寂”之义,这是真空照用的状态。

 “觉明”是觉性本来就明,这是“真觉”。“明觉”是妄认觉性本不明而必须加外力使之明,这即是“无明”。体性本来就明称名为“觉”。

富楼那不了解“觉”的意义,故辩说:若那个不加明本来就明的状态称为“觉”,那就没有“所明”了。

明觉是要使之明,故一定有“所明”。故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有所觉非觉,觉是真觉,是本心层次,觉无所觉,觉即觉,没有我觉、所觉之存在。有能所则非真觉。

无所明非明,即明必有所明。

无明又非真觉湛然妙明之性。无明是妄有,不是自性妙明的本质。

性觉必明是自性必明之义,这是真觉。明觉是妄觉,是无明。

真觉不是有所明。

因无明而妄立所明。既立所明,就生出你的能明。

炽然是旺盛的样子。在自性平等无同异之中,因无明而妄起明暗之相,此为“成异”异之中又立异,异之中又立同,同异出现后又建立无同无异,这样由原本清净平等的自性中,起同异、异异等诸扰乱的现象,这些妄想分别相待日久就发尘劳,于是自心成浑浊之相,由此引起尘劳烦恼。劳是病态,做事太久而生病叫劳病。

起烦恼者为世界。不动者为虚空。

彼指真心。彼本无同异,因无明而妄生同异,这是有为法(即世间法)。附注:以上这一段话说明世间如何由“空”而生。其概要如下:真如(自性,本明)妄起无始无明(即明觉)↓生能明、所明↓经过业相、转相等过程(即立同异、异异等)↓形成第八识种子↓对尘相起动念(即扰乱、相待成劳)成第七识↓对尘相起分别(劳久发尘)生第六识及前五识↓执著尘相(起尘劳烦恼)而生根身世界。

 “觉明空昧”为真觉(真如)因无明而妄生顽空晦昧之相。“相待成摇”是明暗互相对待摇荡不已之义,即心动而有风大产生(第七识动故)。风大乃真如起“动”而有。

金乃地大之精华,故金轮属地大,此以金轮说明地大之形成。“因空生摇”乃真如妄起顽空明暗相待之相。“坚明立碍”是在相对待之相中,执著分别明暗与通碍之相。

金宝是真如生无明而妄立“坚固”之相所成,如此就形成金轮保持国土。

真如起无明妄生坚固之相而有金宝,起明暗相摇之相而有风轮,金轮与风轮相摩擦则有火光,此变化之性质即火轮(即内心并生坚固与动摇之念,故称互相摩擦。)。

此句属倒装句,故应是“火光上蒸,宝明生润”,即当火光蒸金宝明净表面之时就生出湿润的水气,这就是遍含十方国土的水轮(水大)。以心的相状来说,水大是真如先起坚固心再生动摇心。附注:以上说明地水火风四大形成的过程:本觉(真如)↓无明↓分别明暗↓空轮↓动摇↓风轮↓坚固↓金轮(金风相摩)↓火轮(火金相蒸)↓水轮。

火大上升,水大下降,二者在心中交互发生,显发成相即为坚固的水火二相。

洲是水上可居住的小岛。在水上由沙聚成可居住的地方叫潬。

水势劣于火势,水火凝结成为高山。

土势劣于水势,抽拔水土而成为草木。

妄心妄境交互发生,如由妄心之无明妄立所明,就有明暗之二种妄境发生,由此明暗之相,心又起分别而生各种妄心,如此交互发生。交妄发生各种心与相,就生四大。

由无明生空大,次生风大、火大、再生水大,次第发生,前者为后者之种子,后者又为更后者之种子,故称“递相为种”。又水降火腾而生洲泽巨海,故水火为洲泽、巨海之种子,其他如水火为山石之种,水土为草木之种,如此亦称递相为种。

即以四大交互发生递相为种之因缘,则有世界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相续不断之相。

无明妄起之因非他,乃真如妄生“明觉”所致(觉欲明为咎)。

能明与所明之妄想既已建立。

真如伴生无始无明起妄想就有业相及业相无明(执著业相以为实有)。由此进一步生妄想而成转相,形成第八识的种子。明理不踰就是转相或业相无明(明)对转相或业相之体(理)坚执不踰越其各自的范围。(如眼识转相无明坚执眼识转相种子以为实有,眼识业相无明坚执眼识业相种子以为实有等),因此形成第八识中有各种“不同”的识种子(眼识种子、……、意识种子)及根本无明。业相种子是比识种子“较小”的种子,即较“细”的念头。

由于上述之因缘,因此听的范围不超出声尘,见的范围不超出色尘。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识(意识心)由是生成。也就是由于“明理不喻”的妄执,原为一精明(真心)就分开为六种各自不同的功能(即眼见、耳闻…… 意知,称为六和合。)。

 “同业交缠”是指业报有相关的众生会互相交缠。“合离成化”指这些交缠的众生有时相合,有时相离、有时相成(相爱)、有时相化(相憎)。

这一段话是讲人类出生的过程。 ·“见明色发”的色是“名色”,“见明”是中阴身。即名色妄执尘境而发生中阴身。“明”指中阴身清净之义。 ·“明见想成”的“明见”是色身(包括五蕴身、肉身与气身)。即中阴身妄想而生色身。这两句话概说人之形成过程,下面再详述。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即中阴身若为男,则见父成憎,见母为爱。中阴身为女,则反之。即男中阴身与母或女中阴身与父为同想,反之为异见。 ·“流爱为种,纳想成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中阴身有爱憎之念则流为成胎的种因。中阴身有想成肉身的欲念,故领纳此想为成胎之因。有此二种因,则当父母发生交遘之缘时,就吸引业报相同的中阴身形成胚胎。 ·“羯罗蓝、遏蒲昙等”:是子宫内胎儿的状况。俱舍论记载胎有五种状态:一七(第一周)名羯罗蓝(凝滑之义)。二七名遏蒲昙(译为疱,如疮未长肉之状)。三七名闭尸(软肉义)。四七名羯南(硬肉义)。五七名钵罗奢佉(肢节义)。六七名发毛爪齿。七七名俱根位(诸根俱足)。本文只举前二种状态代表胎中之相。

胎、卵、湿、化四种生命是随其自身的业因而相应其业果而有。

卵生之因是乱想,胎生乃因迷恋之情,湿生乃因与尘相合不离之故,而化生则由于要离此身托他身(即厌旧有身而喜新身)。

情生变想生,想生变情生,合生变离生,离生变合生等,如此众生间互相变换更易,随其所有的业因而生各种或飞(上升)或沈(下降)的果报。这就是世间众生之所以相续不断之原因。

想要彼此相爱共同结合。

欲爱的贪著。

贪爱共同滋养之物。此贪爱不能止息。

指世间十二种众生,即卵生类、胎生类、湿、化、无色、有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及非无想诸生类。(详见本经第九卷)

人吃羊肉这属“盗贪”的行为,即羊不是自愿给你吃,你吃其肉,即是偷盗。这是盗他的“生命财”,故果报为遭他来相吃食。

欠负。

三种相续即上文所说的世界相续、众生相续及业果相续。由于这三种皆自性如幻相而生,非实有其事,但众生执为实有,故称颠倒。

都是真如(本觉)起无明产生虚妄的识别了知性(即妄生六种识心的种子)。

由于这种“了知性”而发生业相、转相等第八识内之无明,进一步产生属第六识的妄见(由枝末无明所生),由此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可言说相、识心所属)。此中众生生死相续,世界成住坏空,因果轮回不止,即所谓“次第迁流,虚妄终而复始”之义。

即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即真空、自性。

妙明真空与本觉。

这段话是富楼那尊者问释尊:佛既已证悟妙有之本心,怎么还会见有漏的山河大地?其实诸佛悟得本心,只是悟无明虚妄而破无明,但山河大地俱不消失,但佛知其虚妄性而众生不知。

惑南为北(即把南边误以为是北边)之迷是由迷而生。惑南为北本身就是迷,不能说因迷而生迷。释尊以迷比喻无明。无明无因即所比喻之“迷本无根”,不能说因无明而生无明。

由悟而生出迷。

过去在众生位时(释尊自己说)其实也没有“真迷”(由于无明无体性之故)。但有“相似迷的妄境”(指无明虚妄之相)。

觉悟妄迷,则迷就灭。也就是说,一旦开悟现性,知无明虚妄,则无明自灭。

真如(觉之义)不会自已生迷(无明)。真如有体性而无明虚妄,无明非真如所生而是伴生,虚妄妄想生。

再令狂华出来。

以上这段话是佛告尊者富楼那,一旦成佛就不会再成为无明的众生,如金矿成金就不会再为矿。

问。

不应互相包容。

雨后天晴叫霁。澄是灰尘少而澄净之相。清是清明。

地气凝聚则浑浊。

尘土积于空中则成阴霾。

水澄清则成映影。

如上不同处所(殊方)的各种现象(指明暗等七种相状)。

指日、云等七种。

当日照时,既然日就是明,那十方世界都是日所生的明亮光色,虚空中怎么会见得到一个圆日?(日既是明,见到明,则不应再另见日,否则日非同明。)故明非日所生。

若空就是明,也就是此明相是虚空所生。

明非日,明非空,明不异日,明不异空。

真妙觉明的状况也像这样是非空非日不异空日。

此中“明”即由惑业而萌发果报之义。 ·“空明则有空现”即汝心若有空的业因则萌发空的果报,如罗汉有偏空之惑则感偏空涅槃之相。 ·“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即汝以地明则地现,……等之义。“地明”如净土业因则现净土,凡夫心不净则现秽土。“水火风明” 如我们由于某些业因而会有水灾、火灾或风灾出现。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此指同时同处所见。如人所见的水,天人见之为琉璃,鱼类见之以为其屋,而饿鬼见之以为是血。也就是大家若在同时同处萌发不同业因,则俱时有不同之业果显现。

本文以两个人同时看见水中两个日影来说明“俱现”的意义。两人同时见水中两个日影,若此二人分向东西方向而走,则各有日影随行。则此二日影是“非一”(有二影),是“非异”(因源于一日),亦是一,亦是异。二人分别向东西行比喻二人业因不同。

日影事先没有标准不变的样子(指随二人走的快慢、方向而不同。)

不应提出难题说……。

指日影。

这一段可能是当初误写,应该接在经文此处。在此我们已作修正。观相指所观水中月的影像。“无可指陈”是无实物可指陈。“犹邀空华” 是犹如拿空华。“相陵灭义”是水火互相侵陵消灭。 “观性元真”是所观日影之体性(此指太阳,比喻人之自性)原是真实。 “惟妙觉明”指此观性乃惟妙的本心(觉明妙明之义),本心是照而寂(明妙义),先本就不是水火等所属。这一段话是说我们所见明暗等相都是虚妄幻有,那里会有水火互相陵灭,虚空与大地互不相容这些事?

你(指富楼那)过去由于无明而妄生分别色空之心,于是眼见色,心中就起空抢它,看到空,心中就起色抢它,如此见色见空、见空见色,各各分别心生于如来藏之中,妄心既生,如来藏随缘而妄现色空之相周遍于法界。

于如来藏随缘现风动、空澄、日明云暗诸相。

众生被相所迷,不明真理(迷闷),于是背离本觉合于妄尘,因此发生各种烦恼(尘劳)而有世间诸相。

我(释尊自称)用寂而照(妙明之义)不生不灭的心,故与如来藏相合。而如来藏其觉明妙照而常寂,能圆满遍照十方法界,故我由如来藏中可起大自在妙用。

身不移动处所即可遍到十方世界。

由于我心是灭诸尘相合于本觉妙心,故能显发真如妙明之性。

而如来藏本来就是妙圆的真心。妙圆指妙明圆满遍照十方(即真空)。… (*)

非识大非空大。非地水火风诸大。此指如来藏非六大。

如来藏非六根,非六尘,非十二入,亦非十八界。

非明非无明,非明尽非无明尽等。尽是灭之义。这一段指如来藏非缘觉所知的十二因缘法。

如来藏非声闻的四圣谛法所属。

此指如来藏亦非权教菩萨的有智有得所属。

布施。

持戒。

精进。

忍辱。

般若(智慧)。

到彼岸(到解脱之境)。

如来。

阿罗汉,亦称应供。

正遍知。

不生灭。

以上是如来藏就体性而言(即明妙),它是“非空、非心、……”,故以“是什么”(即以可言说来形容它)来说都不对,因为如来藏是贯通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而“是”为世间有相之法所属)。

如来藏的元明心妙是指其“妙有”而言。…(**)

如来藏就妙用而言,它即是心,即是空大,亦即是四大。

以“是什么”来形容如来藏皆对(即之义),因为其用是贯穿世间与出世间诸法之故。

此指就体用一如而言,如来藏是妙明心元,妙明是本妙元明也就是寂而常照。心元是圆心妙心是照而常寂。也就是它是“真空妙有”(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前面注解(*)是以体性而言,如来藏是“本妙圆心”,本妙是本寂,圆心是圆照之心。故是“寂而常照”。而注解(**)是以妙用而言,如来藏是“元明心妙”,元明是本元明妙,是照之义。心妙是妙明之心,是寂,故是“照而常寂”。

就体用一如的实相而言,如来藏是“离是空”(离空)、“离非是空” (离非空)、“是是空”(是空)、“非是空”(非空)。离心离非,心是心是非心……。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众生。

即意识心,妄想心。

即众生本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心(自性)。

比喻众生本具之“佛性”。

比喻妙智(妙修行法门以启妙智)。

此段是说释尊与富楼那尊者是皆有“佛性”,但尊者未证悟,本心未发,故“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即汝一起心动念,烦恼即生。)。而本师已得佛智,故能“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海印三昧发光是佛心之妙用。

无不同皆圆满。

独得妙明真常之心。

余习未尽。即无始以来所遗留下来的习气未断除。

演若达多是人名。此人看镜中像,以为镜中的头可以见自己的眉目,而怪自己的头不能见自己的眉目。因此以为魑魅(山中水泽中的鬼),就无故发狂奔走。

妙明的性觉(体性)圆满,明妙的本觉(照用)亦圆满。

 “自性”的体性与照用是皆圆满真实,而既然尚有称为虚妄之想(即无明)者,则其应没有原因,若有原因,则不能称为无明。无明是无中妄自生有,众生是自己妄生诸多妄想,又以妄想生妄想,辗转以妄想为妄想之因,经历无穷长的时间(尘劫),从迷积迷而感无明(或称为迷)。

无明无因本妄有,属虚妄的性质,其非真有无明的实体出生,当然,也不能有什么可灭者。

诸佛得菩提(无上正觉者),如人梦醒,醒(比喻已破无明)时可说梦中事,但心再精明亦不能取梦中物示人(因其虚妄非实有,在此比喻妄想)。何况无明无因妄生,其体虚妄本无所有,如演若达多那里真有什么因缘自怖其头而狂走?是他自己生妄想而害怕狂走。若他忽然停止狂走,他的头也不是自外而得,若他未停止狂走,头也没有遗失。此中,以头比喻不变的“自性”。无故狂走比喻无明虚妄无因。

你只要对世间相续、业果相续与众生相续三者能不执为实有,能对其所生妄境不起“分别心”,则此三种“能缘”之心已断之故,此三种相续生成之因亦不存在,则你心中如演若达多无故怖头狂走之因(无明)自然停止(无明顿断)。无明既断(歇为断或伏之义),则菩提心(真心)自现。(此即观世间如幻之法)

辛劳刻苦用功去修证。

 “斯”指前面所说“现说杀盗淫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此即“因缘”, “如来顿弃因缘”,是指释尊说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闻佛说诸法因缘生灭。

阿难等人一直深信诸法因缘生灭,佛说菩提不从因缘生,则他们就以为菩提(第一义)是外道拘舍梨等说的“自然生”。

开示阐发迷惑烦闷。

释尊在此要详述自性、无明、因缘与自然的意义。释尊说:演若达多狂性(比喻无明)的因缘若得消除,则其不狂性(喻自性)自然出现,你所说因缘、自然的道理终究(穷)应是如此吧?

演若达多的头(喻自性)本来自己就有。(头本自然有,本来自有其头,无头则非自然有之义。)是什么因缘之故使他害怕非自己的头而发狂奔走?(此比喻自性本不生灭,以何因缘会由其生出无明。)

若演若达多自己本有的头,由于因缘而狂走,则此头何不由于因缘而失狂性(即不再狂走)?其头不失,狂怖乃妄想所生,头未曾有变易,何必靠什么因缘再得本头。(此破自性因缘而生无明与由因缘破无明而得自性。)

此段破无明(狂性)自然而生之说。若“狂怖”自然就存在,那不狂走之时,此“狂怖”潜藏在那里?若“不狂怖”是自然本有,头本身又没有虚妄之想,既不狂怖,如何会狂走?(此中不狂比喻无无明)

若悟头是本有之理(比喻自性本不生灭之理)及识知狂走是妄想(比喻悟无明乃妄起无因),则说狂走是演若达多的头由于某些因缘所起或自然而生,这些都是戏论(只有言说没有实义)。

自性是本有,故我说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能缘之心若俱断,三相生起之因亦无,则无明顿断,此即菩提心。(对境妄起此三相即是无明之故)

我们所说“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是为方便而假说之生灭,实际是生与灭俱消失(俱尽之义)。此没有世间人所了解的生与灭的功用。

前文所说“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这相当于此处生灭心灭自然心生。 “自然心”生也是一种相对性的生灭(自性属绝对性,属不生不灭性), “自然心”是我们心中起“无生灭”这种意识心(也如同世间之有无,此无乃我们心中生起无有之念,非真无念,真无念不但无念要除,无无念之念亦无),这种“无生灭”即名为自然。

 “和”指两种以上不同之物混杂在一起。“合”亦是诸物体之混和,但彼此间必须相合,如茶杯与其盖相合。

本然与非本然,和合与非和合,非和合与非本然(合然俱离),离“和合”、合“和合”、离本然与合本然四者俱非(离合俱非之义)。本然就是自然,和合即因缘。离合俱非的离是“非”义,其合即“是”义。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自性”若说是因缘或自然,那都是戏论。说其是自然亦非自然,是因缘亦非因缘,非自然亦非因缘,进而“非自然、非因缘、是自然、是因缘”四者亦俱非,这种句法来表达方可假名为“无戏论法”。

三果罗汉。

在释尊处精进修行。

 “爱河”指阿难与摩登伽女五百世夫妻之爱。

使阿难得以解脱生死。

秘密不可思议微妙庄严的无上大法。

与罗罗及其母耶输陀罗。前者是佛的儿子,后者是佛未出家时的妻子。

见闻分别。

提拔奖励。

沈沦滞留世间之人。

妙觉明心指佛的“法身”。十方国土指应化土。妙觉王指报身佛。清净宝严妙觉王刹指报土之清净万宝庄严。此句是说如来藏中含佛之三身及报土、化土。

如来责阿难若不修习,只靠多闻是没有什么用的。

大宅比喻如来藏,宅中有诸佛三身及报化土,但要得其门而入,否则亦没有用。

从根本发心修行之路。

畴习指无始以来,攀缘指攀缘心。陀罗尼法是总持大法。

与会大众一心一意。

三摩提指假观的修行法门。不生疲倦指能精进修行。

应当先明了发觉你修行最初的发心(因地心)是真心或是妄心,此二者将会决定你未来证果的成败,故称为“二决定义”。对此二者的真义要彻底明了。“二决定义”下文会有详细说明。

 “果地觉”即法身佛,转八识成三身四智者。觉即正等正觉。因地以真心起修则果地为不生不灭之清净佛果,反之,以生灭心起修,想得不生灭的佛果是不可能,这就是文中所称同异之义。

观照明白生灭变化的物质世界(器世间)。

真心分为见闻觉知。

始于识阴,终于色阴。

五种重叠(即下文之五浊)浑然不清。

法尔即本性。

浑浊之相状。

 “空见不分”即无法分出虚空与眼见之界限。 “有空无体”是若只有空而无见,则无以明“空体”。 “有见无觉”是若有见而无空,则没有觉的对象。 “相织妄成”是空与见二者如布之经纬交织,密而不分,虚妄而成。即真心的见性与虚空二者相织妄成劫浊。

你的肉身是抟取四大为身体。因肉身之故,真心形成六个分隔的功能(即眼见、耳闻、……、意知),彼此不通留为障碍。四大似乎转成有觉知之性(此虚妄之错觉)。如此,真心之觉受性、肉身的四根(耳鼻舌身)及四种妄尘交织而为见浊(见浊与受蕴有关)。

 “忆识诵习”是记忆过去,认识现前与诵习未来,此皆第六识之功用。 “性发知见,容现六尘”是第六识之性质,是阐发心中之知见,其容貌(即所想、所现)为现六尘之相(第六识之所识不出六尘之相)。“离尘无相,离体无性”是说若离六尘则无“识之相”可得,若离识体(指妄识)则六尘应无体性。“相织妄成,名烦恼浊”是说真心的知性、意根及六尘交织而妄成烦恼浊。

 “生灭不停”指内心生生灭灭永无休止(此为第七识的状况)。“知见每欲留于世间”是说人之所知所见每欲想要留在世间,“业运常迁于国土”是说因无常及业力运作之故,知见(身心)却常因轮转而迁于诸国土,此二句义为无常是不可免。“相织妄成众生浊”是真心之“动”性与无常之生灭二者交织妄成第四重的众生浊。

汝等见闻觉知六种识性原本没有什么不同(即原为一精明),但由于有肉身之六根与六尘相接触,此一精明(真心)被众尘所隔越(因妄起分别执实之故),所以本无不同而妄生不同(无状异生之义)。原本一体成六用、六用元一体(性中相知之义),但成六用时,彼此于不同范围内各自起功用,不相越踰(用中相背之义)。真心无法判别六用之同异(失准之义),真心与此种“区隔作用”相交织而成第五重之命浊。(真心之六用称为同,六根六尘分隔成之六用称为异。真心因为此浊而成为第八识。)

见闻觉知指在众生位之人。“如来常乐我净”指修成之报身佛,报身佛其体真常不变,真乐无烦恼,真我无终,真净无染。

 “死生根本”即意识心。“圆湛性成”是圆满周遍、湛然常住、体性现成之佛性,即“真心”之义。此句话是说:阿难你想由众生修成如来果位,就必须选择依不生灭的真心而生的意识心,先择一起修。由此内照湛然之自性(湛旋之义)以转意识心之虚妄生灭性质。如此才能降伏妄心还归到本元觉性(即真心),得本妙真如。(元明觉之义,此为初入空之人所悟者。)以此不生不灭的真心为因地心起修,出菩提路修成菩萨,终究圆满修证成果地之位。

即破枝末无明之见道位。(还用靠定力破尘沙无明才能证阿罗汉)

破根本无明所证道果如水得清明精纯之相。

此段详释第二决定义,第二要义是要详细审知烦恼的来源。

指发业无明与润生无明。发业无明指能显发今生之善恶诸业之无明,如十二因缘中之无明(为过去之惑)。润生无明是使我们得今生的正报与依报的无明(即润今生之用者)。

何“处”颠倒之“处”尚不知道。

碎裂。

即六根。

六根妄执六尘以为实有,因此障碍真心,而妄生众生世界。“家宝”比喻真心。

时间。

空间。

迁流的数目有三(即过去、现在、未来)。

一切众生乃四大五蕴交织妄想所生成。

在根与识之中,“世”与“界”彼此互相涉入,如贸易般迁流不息(即人感觉到有时间、空间的观念存在。)

空间(界之义)的特性设定为十个方位,由定方位即可明了。

世间之人只须看东西南北,上下乃在此四方之上方与下方,不须再定位(上下无位之义)。

四数指东西南北。中间无须再定方位,只要定出四方,其对偶相交之处即中,故说无定方。

四数(东西南北)与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互相涉入,三世四方,四方三世,转来转去都是十二。

第一叠是三世四方与四方三世。三世四方之义为:现在的东方,现在的西方,现在的南方,现在的北方。过去的东方,过去的西方,过去的南方,过去的北方。未来的东方,未来的西方,未来的南方,未来的北方。以上共计十二个“世方”。约略计为十“世方”。同理有“东方的现在” 等共计十二个“方世”,也略计为十“方世”。第二叠是十“世方”乘十 “方世”计有一百“世方”“方世”。第三叠是一百“世方”“方世”再乘十世方则有一千,称为“流变三叠。” 第一叠为十,第二叠变为一百,第三叠变为一千,故称“一十百千”。

众生的色身(身与妄心)因由世与界相涉而成,世界相涉总共约有一千二百种方式(实际12×12×12=1728),则众生六根之功能德用(此处功德之义),各根最多亦有1200个方式,这是以时间、空间来“数量化” 六根之功用。

若把眼根之功能分成四份(前、后、左、右),眼只能见前方及左右各三分之二,故其功德为前方300,左、右各200,共为700。若分成六份(即前、后、上、下及左、右)则其功德为前200,上下各200,左右各约为135,总数为870,故在此约略称800功德。

而缺(阙之义)中间交接之际。

言有各种方言之分。

身体的触觉可识知违情与顺情(如热时触冰为顺情之触。冬天触冰则为违情之触。)。身根与尘相合与相离时能有触觉,但在离与合之中间(中之义)则不知,则离时功德为一分,与合时功德一起计算则有二分。验看身根的功德三分中缺一分,故共有八百功德(1200的三分之二)。

返回穷究六尘之流到其根源不生不灭之处。

此段释尊要阿难慎选六根,何者易修入圆通。“谁合谁离”是六根中何者为合知,何者为离知?与尘相触而知称为“合知”,六根之鼻、舌、身属此合知。反之称为离知,六根之眼、耳、意属离知。

指属离知的诸根中,那一根深隐难修,那一根浅显易入,大概而言,意根难修,眼耳易入。

圆通与圆满同义。耳根具有1200功德,故为圆满,眼根只有800功德,为不圆满,故耳根最好。

炽然猛烈的妄想业识之流。

能由圆通根(如耳根)与不圆通根起修,证果所需时间是日与劫之差别(倍数)。

我今完备显示六根湛圆明性。本来所有功德的数量如上所说。

本经后面所述二十五圆通即由十八界及七大起修。

只要能在六根中选一根返照深入,由此一根能达到无妄(即达空)之境,则所有六根同时清净。(例如由耳根入空,则耳能见、能知、能闻、……,六用具可由根而生。)

即初果罗汉,又称预流果

见惑(即现习之惑)。详细内容请参阅“小乘佛法”或佛学辞典。

六根贪著六尘,故无始以来聚积虚妄习气(属我执),即一般书中所称的思惑(详见药师山通讯)。此种思惑(彼之义)要在“修道位”(修之义)才能断除。(断我执即断现习的见惑与断积习的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

指除见思惑之外,尚有“无明惑”存在,无明有尘沙无明、根本无明与无始无明。此中又有业相、转相、现相等所谓三粗六细无明之相(详细内容请参阅大乘起信论),称“生住异灭”。

以上这些无明惑的分际界限(剂之义)是数目繁多,头绪纷飞,非汝能知。(头数之义)

头怎么不会行走。

足怎么不会说话。

钦奉事承。

即非一是六、非六是一。六用不同,故说非一是六。原为一精明,故非六是一。

故于圆满湛明(即本心)之中,妄自生起是一是六之义。

汝(指阿难)得初果,入道流,能逆六尘,不入六尘之流,故六尘销亡。(即能达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但尚未亡其根源。(应是指第八识)销六根不入六尘乃五蕴身之功用不起,其源是第八识。

比喻人之六根。

比喻本心。

 “妙圆”指真如原来之圆明。“黏”,执著之义,黏湛表示极为执著。 “发见”是发生眼之见,即眼识。“见精”即眼识。“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是眼识对色尘,与色尘结合而成细腻根(即胜义根,属五蕴身)。“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即细腻根之源名(目之义)为清净四大(即清净四大所成)。“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是依(因之义)此细腻根者名为眼体(即肉体之眼根),就像葡萄子的形状。“浮根四尘”,浮根为浮尘根之简称,即肉眼,肉眼为四种尘所成。(肉眼为物质,为色、香、味、触四尘所成。) “流逸奔色”指肉眼与五蕴身的见精会攀缘色尘,如流水不息,如马奔腾不止。

取之义。

月初之半圆月形。

是一种两头大中间细中空的皮制品,状如人之身体。

知觉作用。

法尘。

即意根(大脑)。

由本觉妙明圆心。

因为有无明而妄起“明觉”。

以致失去觉明的真精了明之性。

黏妄指六根沾上妄想之义。“发光”指六根对六尘而妄生六用之光。即六根本无知觉,但因沾妄识故眼能见、耳能闻乃至意能知,故以“光”形容。六用既形成,真如之真精明性丧失,故离明暗之相,不再有“见之体” 存在,“体”指真如。

 “恬”指舌头本来无味的状况。“变”指舌尝东西后变为有味。这句话是说若非尝与恬就没有舌尝之性存在。(六用不离六尘)

如前文所言,你只要心不顺著明暗动静等十二种尘相而随意拔取六根中之任一根(即任选择一根门起心修行)。使脱离对尘境之执著(黏之义)而返向“内照”(内伏之义)。内照到本心(元真之义),开发本心光明耀目之性(即十方圆明),此耀性阐发明了,其余五种妄执(五黏之义)即相应脱拔而获圆通,到此即可了脱生死。

此段话告诉我们,要不执著六尘之相才能得六根互用的自在神通。“循根”是“顺流”之义,即六根随六尘走,如眼见色则心执著色,心被境转之义,“明不循根”即要明白“不循根”的道理。“寄根”是“心自主” 的借根去作妙用。例如由本心自主借用眼根去看。“寄根明发”是由本心借根明白显发其之妙用。由自心起用则由六根之“门头”进入诸根,可使六根互相为用而不再“六用分隔”。

因无目,释尊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借半个头而生“见”,这是“寄头明发”。(也就是借身根去看!)

此龙“借角而听”。

雪山之河的女神。

舜若多神是一位虚空神,此神没有身体,也就没有触觉,释尊放光使他暂有身触。

若已圆满脱拔。

即由本心起用之光(指已圆通以后能住于十方圆明之中)。

虚妄(浮之义)之尘境。

此已在“中观”之境界。“应念”是随自己的心念(指由本心而生之念)。“化成无上知觉”是完全了知真相之义。达中观之境界必须完全破各种无明(包括无始无明)使“内外”相通,则他在入定中即能了知世间一切变化相的真相。

头与足相类似,即头足不分之义。

因为没有光明而看不见,但由于知觉相同,我们还是可以一一的分辨头与足。

如同没有光明而能自发光明。(比喻本心的真知觉)

由内照之力使根尘归空(销之义),如此则五蕴(觉明之义)怎么会不转变成圆妙本心?

因地觉心是修行最初所发之心。常住即不生不灭之义。

真心。

阿难说见听(即见闻觉知六用)离明暗通塞诸尘相毕竟无“体”,这是阿难误解释尊之意,诸相之“体性”即自性(空、菩提等同名),不是“无体”。释尊说诸相“无体”是说诸相乃和合而有,由自性如幻所生,是“虚妄有”,没有不变之体性,即诸法无常之义。

阿难怀疑,由见闻觉知返照修行,见闻觉知虚妄毕竟空无(断灭之义),以此断灭心起修如何可得不生不灭之佛果。

眼见毕竟是空无,就像若没有眼前之尘境,心念自己的体性就消灭(即无体性)。

进思退想循环反覆微细推求。

根本。

释尊先前说本心是湛然精纯圆满常住不生不灭,但现在又说诸相体性空无,这两种讲法完全不同,是违背诚信之言,那如同开玩笑(戏论之义),怎么说如来是讲真实语之人?

蒙塞。

认妄当真称为颠倒,“真倒”是真颠倒,也就是把真怀疑为妄,这句话是说阿难未尽无明、业障,由于心中只知颠倒之故(所因),真倒现前,以致不能识得真实之理。

真诚的心,即内心。

听到声音吗?

阿难他们对钟声之事,一下说都“闻到”,又说都“听到”,回答得不确定,故说报答不定。

不是因为你要闻声音才有生灭。

常指闻性,断指声音(妄相)。

人睡时闻到舂米声却以为是钟鼓声,“闻声”是来自“闻性”,是人的本心所有。而钟声、鼓声等是尘相,是意识心(即梦中独头意识)之分别而有的。人睡时不记得动静通塞诸种尘相,沈睡之中也不会想到肉身的器官,但尚能闻声,故“闻性”是离根尘而常住不生灭。

指本心而言。

本来所有之真常本心。

 “尘相”是执尘境以为实有之妄想。“识情”是内心起妄识以为真有情存在。尘垢是形容真心所受之污染。

指修行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