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贺新郎 读史》 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59:11
作者:胡不折腾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1562    更新时间:2010-6-14         荐   【字体:小大】
【复制本文】【下载本文】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注释:
人世难逢开口笑:唐朝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语出《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伤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
盗跖(zhí)庄屩(juē):盗跖是春秋战国间的大盗;庄屩是战国楚人,《荀子·议兵》,“庄屩起,楚分而为三四”。屩为繁体字,有资料写作为庄硚(qiáo)。
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黄钺(yuè):象征帝王权力的用黄金装饰的斧子。《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现代文译:
人与猿已拱手作别了。
似乎只磨过了几个石头,
在儿童时代。
后来炉中又翻卷着铜铁的火焰,
如要我猜猜到底为何时?
那不过是几千年的春夏秋冬。
人世间难得开怀大笑,
上战场彼此剑拔弩张。
流遍了呀,
郊原尽是血泊。
读完一部历史书不觉已满头飞雪,
仅记得些零星斑点,
几行陈年旧事情。
五帝三皇的神圣伟业,
不知骗了多少匆匆过客。
到底有几个风流人物?
盗跖庄身后留美名,
还加上陈胜王揭竿而起。
我歌声意犹未意,
东方已露曙色。
【赏析一】
我们都知道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尤其是中国历史书,古典文学、哲学等,无不一一广博涉及。《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又是他百读不厌的著作。他不仅自己爱读书,也爱与别人谈书,叫其他高级干部也要多读书。
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他曾对斯诺回忆说:“我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引自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第120页)
毛主席有关读书的佳话及故事很多,有关他到底在读什么书已成为当时各级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极欲了解并仿效的头等大事情。我就曾在70年代末期,在广州一名高级干部家里目睹过这样的情形。他书房里的藏书几乎全是历史书,所读之书都是毛主席喜欢的书。而他的儿子,也是我的朋友,却偏爱读西洋文学。
诗人写的这首《贺新郎·读史》就是自己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社会主义,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的确是气象恢宏,古今罕见。
上阕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但“人猿”却显得很巨大,富有深沉遥远的历史感,两个词汇一搭配,诗意立刻就产生了,读者的心也一下被震荡起来了。
接着是漫长的人类的“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概,也有往事如烟之叹。
第四、五、六句,诗人仅用了三句就交待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铁炉中翻火焰”一句写得既形象又浓缩,仅此一句就把火焰中青铜之光的象征意义写出来了,人类随着铜与铁步入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若要问这一具体时间,却不易猜得确切,不过也就是几千年的春夏秋冬而已嘛。时光在飞逝,时光在诗人的眼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并不足道,仿佛眨一下眼就过去了。
“人世难逢开口笑”一句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但诗人在这里化出了新意(此句本意是指人生欢喜少悲伤多,也就是哭多笑少,恨多爱少),在此句中注入了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含意,正如诗人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面对你死我活的形势如此严峻的斗争,哪里还有“和谐”?!人生当然难逢开口笑了。而且还不仅仅是“难逢开口笑”;还要在人生的战场上一决生死,剑拔弩张,这是指具体的生死存亡的阶级斗争,是指革命是 暴动,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而结局呢?那自然会有牺牲,会有鲜血。人类的历史充满了血腥与残杀,诗人在此喟叹出二句:“流遍了,郊原血。”鲜血只能不断唤起革命者的斗争,革命者面对鲜血岂能笑得出声来。
下阕第一句非常富有诗意,用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就艺术性地浓缩了诗人自己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诗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直潜心读史,不知不觉一下就满头青丝变白雪了。这句诗也透露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真是人生易老,一刹那青春即逝,转眼就是暮年。
那么对于中国浩瀚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能让人记得些什么呢?诗人仍从一贯的大象着眼,举重若轻,一笔带过。诗人道:只记得些斑斑点点,那也不过是几行陈年旧事而已,什么“五帝三皇”的神圣伟业,那不过是些骗人的东西,却还骗过了多少人世间匆匆的过客。其中到底有几个真风流人物呢?诗人虽用的问句,但意思却是所谓正统史书上所赞誉的风流人物都是伪风流人物。
在诗人的眼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谓历史斥骂的人物,如盗跖、庄屩、陈胜,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们揭竿而起,反抗剥削阶级,是赫赫有名的造反英雄。
最后二句,诗人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竟意犹未竟。当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这“东方白”一句,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吟咏此诗直到天亮,犹如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这是一首咏史绝唱。它高屋建瓴、气势恢宏,境界阔大,在短短的一阙词中,几乎浓缩了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它通过以中国历史为主体的人类社会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描写,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实际上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毛泽东在理论上论证和阐发了这一观点。并通过词而诗意化、情感化了。从而表达了他独特的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观,给人以深刻的教益与启示。
【赏析二】
词的上阙用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勾画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写人类的远古时代。作者风趣幽默地概括了从猿到人而及于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类几十万年以上的历史。揖别:拱手为礼而别。表面写来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但是作者用“揖别”两个字,却举重若轻地道出其中的区分,其手笔奇特而幽默,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这样,“人、猿”才显得很巨大,富有深沉遥远的历史感,两个词汇一搭配,诗意立刻就产生了,读者的心也一下被震荡起来了。石头磨过:用打磨石头的方法制造劳动工具,指人类的石器时代,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由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而到达新石器时代,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种类少而简陋,故说“只几个”。这里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小儿时节:是对这一时代的评价,指人类早期,即石器时代,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幼年时代。在这个“小儿时节”,先后出现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原始公社制度。而这里的“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有居高临下之慨,也有往事如烟之叹。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概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约五千年前,我国发明了红铜冶炼术。夏朝时有了铜鼎等器物,商朝时更出现青铜礼器、农具和兵器。后来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主要标志是出现铁制生产工具,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翻火焰”,是指冶炼及锻造的生产情景。。作者将两个社会熔铸于“铜铁炉中翻火焰”这七个字之中,是对两个社会特征(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人们用炉火冶炼和制造劳动工具)的描写。写得既形象又浓缩,仅此一句就把火焰中青铜之光的象征意义写出来了。人类随着铜与铁步入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若要问这一具体时间,却不易猜得确切, 不过也就是几千年的春夏秋冬而已。时光在飞逝,时光在诗人的眼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并不足道, 仿佛眨一下眼就过去了。这里的铜:指青铜器时代。一般认为,奴隶社会已能使用铜器。铁:指铁器时代。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才能使用铁器。为问何时猜得:为问,犹请问、试问。猜得,犹猜中。当年中国史学界正展开有关中国历史分期的讨论,争论最多的是奴隶制与封建制的断代问题。究竟铜、铁时代起于何时,史学界说法不一,没有充分的证据。因为人们正在探索研究,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所以作者只能说“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是对这一争论不休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化解。就是说,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不过经历几千年,比石器时代短多了。不管起于何时,猜不猜得也仅几千年罢了。寒热:冬季和夏季。借代一年。这里作六字句,赵朴初说,“不过”二字下脱落了一个“是”字,依照词律应为上三下四七字句(见1978年10月号《诗刊》),应作“不过是几千寒热”。但作者手书真迹俱在,未见疑痕,似乎亦可视为变格,另作一体。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写人们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活动情况,充满了各种苦难和战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活动是多方面的,但制约他们诸多活动的主要活动却只有一项,那就是争权夺利的战争。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战争。人们为解决权力之争,只知道到战场去尽力拼杀。其结果是死人很多,以致鲜血流遍了郊野。如此这般,人类社会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人世难逢开口笑:毛泽东在这里点化运用唐朝诗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诗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明了阶级社会中和平的短暂。一说语出《庄子·盗跖》中盗跖痛骂孔丘的话“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伤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杜牧的诗句“尘世难逢开口笑”即出典于此,而毛词的“人世难逢开口笑”,看似直接化用杜牧句,实则亦出自《庄子·盗跖》。
接着,作者以“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的形象,刻画了战争这个人类相互残杀的怪物。疆场:战场。彼此:指敌对双方。弯弓月:指战争。月,弓之形状,未开如半月,开满如圆月。语出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喻指战争中拉满了弓,拼命战斗的情景,是对敌对双方全力以赴互相杀斗的形象描写。面对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作者沉重地感叹:“流遍了郊原血。”郊原,即原野。说明了阶级社会的历史原本是用血写成的。一说“流遍了郊原血。”语出《庄子·盗跖》里盗跖痛骂黄帝的话:“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和另一处也有大致相同的骂法:“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说文》:“野,郊外也。”“涿鹿之野”的“野”,在毛词里化作了“郊原”,“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在毛词里就提炼成了“流遍了,郊原血”。
但作者在这里化出了新意(“人世难逢开口笑”的本意是指人生欢喜少悲伤多,也就是哭多笑少,恨多爱少),在此句中注入了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含意。正如作者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面对如此严峻的斗争, 人生当然难逢开口笑了。而且还不仅仅是“难逢开口笑”, 还要在人生的战场上一决生死,剑拔弩张。这是指具体的生死存亡的阶级斗争,是指“革命是暴动, 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而结局呢?那自然会有牺牲,会有鲜血。人类的历史充满了血腥与残杀,作者在此喟叹出二句:“流遍了, 郊原血。”鲜血只能不断唤起革命者的斗争,革命者面对鲜血岂能笑得出声来。
下阙在上阙写历史的基础上,抒发作者的感想,揭露了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和愚弄人民的所谓“神圣”,讴歌了被旧史学家贬为“盗”、“匪”的农民起义领袖。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写总的感受。人类的历史,绵绵不绝,人们终其一生都读不完这部长编。尽管史书浩繁,真正值得记住的只是“几行陈迹”而已。这里的一篇,统指一部人类历史,特指一部中国历史。头飞雪:头发变白。语出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浪漫主义的夸张,含有人生苦短、很快白了头的意思。在这里,作者艺术性地浓缩了自己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作者从少年到老年一直潜心读史,不知不觉一下就满头青丝变白雪了。这一句也透露了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真是人生易老,一刹那青春即逝,转眼就是暮年。那么对于中国浩瀚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能让人记得些什么呢? 作者仍从一贯的大局着眼,举重若轻,一笔带过。但(只)记得些斑斑点点, 那也不过是几行陈年旧事而已。
毛泽东曾经说过:“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野史也大半是假的。可是你不能因为它假的多,就自己来搞一套历史,不读了,那是形而上学,是傻子。”毛泽东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历史。“大半是假的”、“假的多”,似乎系指旧史学家对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过多的溢美之词而言。“斑斑点点”当属这类芜杂。所以作者接下去写“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jue)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yue)。”什么“五帝三皇”的神圣伟业,那不过是些骗人的东西,却还骗过了多少人世间匆匆的过客。其中到底有几个真正风流人物呢? 作者虽然用的是问句,但意思却是,所谓正统史书上所赞誉的风流人物都是伪风流人物。在作者的眼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谓历史斥骂的人物,如盗跖、庄屩、陈胜这些农民(奴隶)起义的领袖。他们揭竿而起,反抗剥削阶级,是赫赫有名的造反英雄。
五帝三皇:依序应作三皇五帝,此按平仄格律改作五帝三皇。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号称最贤明的统治者。具体所指,众说不一。五帝,或谓黄帝、颛顼(zhuanxu)、帝喾(ku)、唐尧、虞舜(见《世本》卷四《五帝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本之);或谓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hao)、颛顼(见《礼记·月令》);或谓少昊(少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见旧题汉·孔安国《尚书序》)。三皇,或谓伏羲、神农、黄帝(见《尚书序》);或谓天皇、地皇、泰皇(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或谓伏羲、神农、祝融(见汉·班固《白虎通义·号》);或谓伏羲、女娲、神农(见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一《皇霸》引《春秋运斗枢》);或谓虙(fu伏)羲、燧(sui)人、神农(见同上引《礼含文嘉》);或谓天皇、地皇、人皇(见《艺文类聚》卷一一《帝王部》引《春秋纬》)。
一说“五帝三皇”为“五帝三王”。黄帝、尧、舜代指“五帝”,禹、汤、文武是为“三王”。“五帝”“三王”在《庄子》里乃是经常被嘲讽的对象,如《秋水》:“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盗跖》的“五帝三王”,表面看去,确与毛词的“五帝三皇”略微有异,但只要不是过于拘泥,略其形而取其神,则二者仍有共通之处。毛词“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要在“神圣事”和“骗”,衡诸《盗跖》,正与毛词相通。《盗跖》明言“世之所高,莫如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又称“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这是说“五帝三王”本非神圣,世人信伪迷真,大受其骗,当解构神圣,恢复其本真面目。
无涯:没有边际。这里有“无边”、“无数”的意思。语出《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过客:路过的客人。人到世上如过往之客,故称。无涯过客:无边,无数的路过之人。这里指以往读史的人。语出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人生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风流人物:指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人物。作者在这里用问句,意在承上启下。
盗跖(zhi):春秋末期鲁国人。相传为春秋末期奴隶起义的领袖,名跖,“盗”是剥削阶级加给他的诬蔑之称。《庄子·盗跖》言其“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堡。”《荀子·不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也有人说他没有名字,被那些统治者诬称为赤脚(跖)和大盗,后来便沿袭叫盗跖。庄屩(jue):战国时期楚国人。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奴隶起义的领袖(一作企足,一作庄豪)。《韩非子·喻老》言楚庄王时,“庄屩为盗于境内。”汉·王充《论衡·命义》:“盗跖、庄屩横行天下,聚党数千。”庄屩率兵沿江而上为楚略定巴、蜀、黔中以西地,至滇池,以其地王滇(即在云南为王)。《荀子·议兵》称 “庄屩起,楚分而为三四”。也有人说他也没有名字,被那些统治者诬称为穿草鞋(屩)的人。
流誉:美名流传。按古籍中言及跖、屩,一般皆贬辞,此谓流誉,是以被历来的剥削阶级谩骂为荣的反语。后:后世。
陈王:即陈胜(?~前208),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初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戍(shu)边,途中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他和吴广率同行戍卒900人揭竿起义。起义军迅猛发展至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政权,胜称王,国号张楚。后为秦兵优势兵力围攻,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满阳东南),被叛徒庄贾杀害。其事与“陈王”之称,并见《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陈胜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虽失败,但对摧毁暴秦有首先发难之功。挥黄钺(yuè):挥动饰以黄金的大斧。语出《书·周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mao)以麾(hui)。”盖记周武王率义师伐商纣王之事。黄钺,以黄金为饰的长柄斧型兵器,为古代帝王所用。《史记·周本纪》:周武王“以黄钺斩(商)纣头,悬大白旗。”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这两句是用来概括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被压迫人民的武装斗争。指出:盗跖、庄屩、陈王都是值得赞颂的敢于反抗封建(奴隶)统治阶级的勇士,农民(奴隶)起义的领袖。而陈王,更有“奋起挥黄钺”的气势,掀起了规模巨大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统治阶级,建立政权,这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风流人物。所以是值得大书特书、大唱特唱的。而且理所当然也想所当然,于此还要继续唱下去的有:赤眉、黄巾、黄巢、方腊、李自成、洪秀全……大大小小数百次的农民革命战争。不过,拘于词律,也受着艺术手法的节制,在这里是不容再点唱偌多的,而远龙无爪,远树无枝,因而便以虚代实,将无寓有,由“歌未竟”三字表达出来,这是唱也唱不完的。
“歌未竟,东方白。”全词结尾,余韵未尽。有二层意思:一是指作者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竟。当他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犹如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数不尽,英雄的赞歌唱不完。如今,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土地上,黑暗的封建统治已经结束,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迎来了当家作主人的黎明,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贺新郎·读史》是毛泽东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是他终生读史的立场、观点、心境、情感、所思、所想的一个缩影,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仅仅115个字,却概括描绘并深刻点评了从人类诞生到社会主义社会,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贯穿了劳动创造人类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人民是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观点,的确是哲理深邃,情感浓烈。隐寓着智者的卓识、仁者的义愤、勇者的信念。自古以来,咏史、怀古的诗词不胜枚举,但像毛泽东这样以史入词、以情入词,做到诗词与历史相融、表达激昂、振奋情绪、风格豪放、气象雄浑,庄而不板、谐而不谑的咏史词章,实属古今罕见。
在这阙词的写作中,作者遵循“诗要用形象思维”的创作原则,取材独特。使得这阙词成为理论思维与形象思维辨证统一的典范,使得这阙词中的典型的艺术形象魅力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这阙词成为格调高亢、风骨雄健、气盖今古的千古一绝。有学者感叹:历史是人类无法切断而不停地从过去向现在以至未来涌动的流。读史,假若总读不见这“流”的“涌动”,那还是该当再反复咏诵琢磨这《贺新郎·读史》吧。
《贺新郎·读史》最早发表于《红旗》1978年第9期和同年9月9日《人民日报》。
作者留存手迹一件(用铅笔书写,是他硬笔书法的杰作。),无写作时间,词中修改多处:“流遍了”原为“洒遍了”;“一篇”原为“一遍”;“无涯”原为“无穷”;“歌未竟”原为“歌未尽”。据吴旭君回忆,1973年冬她为毛泽东校对和用毛笔誊写词稿时,当唸到“为问何时猜得”,吴问:是“为”字还是“如”字,毛答:是“如”不是“为”。吴请毛在手稿上改一改,毛说:“不要改了,随它去。”
词中提到的战国时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庄屩,在作者手稿中原作“庄蹻”(qiao),正式发表时校订为“庄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又订正为“庄屩”(注:屩,文中是它的简体。)。作者留存的一件手迹,文字同誊抄件完全一样,都将庄屩错作“庄蹻”。
对于这阙词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趋向于前面的理解外,还有另外的说法,这里略举一二。
有学者认为,这阙词是毛泽东的思想的一个分水岭,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他说:“这阙词毛泽东曾经改动过一次。从手稿看,仅仅改动了三个字(注:手迹中修改多处,不是仅仅改动了三个字。),分别是将“遍”改为“篇”,将“无数”(注:手迹为“无穷”)改为“无涯”,将“尽”改为“竟”。这三个词有个共同的特点:包含有时间概念在里边的。改动之后,整个词的意义大变。不少学者没有从时空转换上去理解改动后的意思变化,使得这首千古绝唱还没有被人们所理解。”他从毛泽东的上述三处改动、这阙词对时间的描述、结合这阙词写作的大背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历史问题的根源(民智被蒙蔽)、“开启民智”才能结束这个个“人吃人”的历史等几方面分析,对词的上阙的解读如下:
“人从猿猴进化后,主要的社会活动也就是磨石头,这是人类的童年时期,就象小孩子拿着石头玩耍一样,没有什么好深究的。(即: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随后进入了以铜器为主的奴隶社会和以铁器为主的封建社会,学者们对这两个社会如何划分争论不休,现在还没有定论。实际上也没有必要深究,不过也就几千年吧。(即:铜铁炉里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暑。)在过往的历史上,人们生活困苦、被统治阶级压榨,感情都麻木了,一辈子也难得发出几声开怀大笑。(即:人世难逢开口笑)非但如此,人类社会往往处于不断的战乱状态,相互仇视、争斗、残杀(即: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如此,连绵不绝,血流成河,染红了无边的原野。这是多么的可怕呀!这才是我们真正要研究,要关注,要解决的历史问题呀!(即:流遍了,郊原血。)”
对词的下阙的解读是:“读了这篇‘人吃人、人斗人’的历史,直叫人头皮发冷,浑身冰凉,犹如置身于严寒的冰雪之中。(即:一篇读罢头飞雪)良善的人民成为冤魂野鬼,此种恐怖、残忍的情景使人愤慨、痛心,也使得我读过的无数历史典故、名人往事显得那么苍白,那么毫无价值和意义。(即: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历史书籍所描述的神圣、伟大的统治阶级以及他们的所谓的丰功伟绩,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私欲的产物。而无数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不去揭露这个本质,反而赞誉有加,写成史书来吹捧,还总结成所谓正统思想让人遵从,欺骗、蒙蔽了无数的人民群众,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智不开。(即: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数过客)。这个历史现在还在重演,而且还将继续演下去。比如,前几年的浮夸风、放卫星就是有人要建立所谓“丰功伟绩”,而我们的学者、记者不但不反对,还对他们大事宣扬。这种现象几乎到了无法制止的地步。现在一些人当了干部,就当官做老爷,自以为事业有成,目无群众,甚至产生官僚主义作风,依仗职权贪污腐化,鲸吞财产,而学者、记者不去关注,不去报道。这些都是对人民的又一次欺骗,这种欺骗还在持续发展,不知道什么事后才是尽头。(即: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注:这是在引申、联想。)。那么,真正做出过辉煌业绩、伟大贡献的风流人物是哪些呢?(即:有多少风流人物?)对了,正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哪些强盗、反贼,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比如奴隶社会的盗跖、庄屩和封建社会陈胜吴广。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被统治者的反动思想所蒙蔽,对于错误的政策法律,对于社会不公能够觉悟并敢于反抗。(即: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鉞)几千年来,历史上不断涌现出这样的人物。(即:歌未尽。)现在,我们共产党人继承盗跖庄屩、陈胜吴广的精神,致力于推翻剥削社会,已经建立了人民政权。虽然我们也出现了欺骗蒙蔽的现象,但我们现在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通过这个运动教育人民,教育官员,教育知识分子,我们不会成为李自成,我们最终将结束几千年来的“人吃人”的历史,我们是完全有希望的。(即:歌未竟,东方白。)”(注:这也是引申、联想。)
他还认为,如果这个解释合理的话,我们则可把“东方白”再解释为“我毛泽东方明白了。”也就是说,毛泽东终于明白了,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不但没有结束,还有进一步扩大之势,“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讲不停。(即:歌未竟)(注:这是引申、发挥)。
他又从毛泽东所写的诗词分析:在这阙词之前,毛泽东所写的词相对比较轻松;而在这首词之后,毛泽东所写的几阙词都比较凝重,甚至带有火药味,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等。说明这阙词可以看作是毛泽东诗词的一个分水岭。从中也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也可以说这是毛泽东的思想的一个分水岭。
还有学者通过对《贺新郎·读史》学习、理解,赞颂毛泽东是“背负青天朝下看的历史家”。认为,毛泽东不是职业历史学家,但他的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的应用和对历史人物的评说,不仅党内的高级干部无人能与他比肩,就是许多职业历史学家也自愧不如,如通读《二十四史》并加以点评的历史学家就不多,而毛泽东却做到了。  毛泽东读史,不是为读史而读史,而是以史为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从历朝历代的兴与亡中总结出:各朝各代为什么会兴?因为开初的领导者与百姓同舟共济。各朝各代为什么又会亡呢?因为后来领导者逐渐腐败堕落变成了压迫剥削百姓的官僚主义者。要防止兴亡的周期律,就要治国先治吏。用思想教育、纪律、法律和制度治吏是重要的,但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只用这些办法来治吏、管吏,收效甚微。因此,他过几年就要搞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来教育干部,使干部要夹着尾巴做人,使干部不要蜕化变质成压迫者和剥削者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关键字:毛泽东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