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地方,你看了千万别说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31:01
                                    这地方,你看了千万别说话 (图文)[灌水]                                    范学德 于 2010-10-22 9:26:0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这个地方,在非洲的角上,一说你就知道,不说你未必知道,但你绝对向往它。你不向往,我向往。古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是这个意思。

         我不能去,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没有人邀请我,去了名不正。当然,作为游客,随时都可以去,但我还没有准备好。

         晕。

         最近那里开了一个大会,现在还没有结束,我的朋友基甸把这次会议翻译成:“落桑康复而润斯”,据说是音译,但我怎么看也没有看明白。

         这是全球的基督徒渴望参加的回忆,是一次宣教大会。据说,有4000人参加,都是邀请的,美国 400名代表、英国80名代表,我不在邀请行列,所以去不成。但也有在邀请行列中的,也去不成。飞机票不是问题,哈哈。

         昨天接到一个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给我们几个哥们还有姐妹来的信,说太棒了。非洲兄弟姐妹对上帝的敬拜,令他热泪盈眶,激动万分。

         说让我们为他祷告,他和他们也为我们,我们的骨肉同胞祷告。

         中心就一个:传福音                                                                                                                                                    普世教会,整全福音,直到地极            一九七四年七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福音会议,主办单位原先的目标,是探讨福音遍传的策略和方法。可是,会议中最引人注目的课题,却是教会的社会责任。而且,会议的重大结论之一也变成:肯定传福音和社会责任两者同样是教会的主要使命           “洛桑向我们发射出的,”葛理翰写道,“是始料不及的意义与能力。”最大的奇迹,就是洛桑信约长久不坠的影响力,它是在会期间草拟,当时几乎获得全场一致支持。洛桑信约带给许多人挑战与方向,并且提供福音派教会在宣道上合一的基础。如果我们看看当时一些负面批评,就会更惊讶它的持续影响力。          四次谘商会议——工作进展里程碑

         第一次是一九七七年探讨同类型布道原则(Homogenous Unit Principle)的帕撒迪纳(Pasadena)谘商会议,它的重要性不难理解。由马盖文(Dona1d McGarvan)及其同僚所建立的教会增长理论基础,许多年来在福音派圈子中引发许多辩论。双方以书籍和文章,跨过非军事区,互相投掷手榴弹交战。不过两边的主将们从未碰过面,现在在“洛桑精神”号召下,双方代表正式面谈。五位富勒神学院的代表(Arthur Glasser,Charles Kraft, Donald McGavran) Peter Wagner and Ralph Winter),与五位能言善道的批评家(Harvie Conn,Victor Hayward, Rene Padilla, Robert Ramseyer, and JohnYoder),辩论两天,由我充当主席。

         我们都知道马盖文博士在《认识教会增长》一书里主张人们“欢喜成为基督徒而无需跨越种族、语言,或阶级障碍。”作为传福音的原则,已被普遍接纳。但是作为教会生活原则,却遭受猛烈的批评。因为这样的原则似乎在提倡一种教会内的种族隔离政策,重新建立那些主耶稣基督已经废除的障碍。当主张教会增长理论的神学家,承认同质同种的教会并不完全,教会应该往异质异种发展,真是令人鼓舞。因为末世的异象乃是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人,聚集在宝座面前(启七7~9),今天主的圣餐就是其预表、保证和预尝。(斯托得)           回顾洛桑,前瞻2000–斯托得


           福音与文化会议

        第二次是一九七八年在百慕达举行,探讨福音与文化的柳堤(Willowbank)谘商会议。洛桑信约第十条的标题就是布道与文化。因为每一文化都是人的架构(自然是神赋与的,文化则是人在自然界下的作为),文化就反映出人善恶的两面:人既有神的形像,“他的文化必含有美与善之丰富内容”;然而人已经堕落,所以文化的某些部份是“被罪所玷污,且有魔鬼的成份。

        洛桑信约因此重申,也就是宣道学者一再肯定的,人是文化的产物,我们一切思想、言论、行为,都受到我们所继承的文化所影响。柳堤谘商会议进一步发展这项主旨,探讨文化在下面六项议题里所扮演的角色;圣经的作者与读者(亦即圣经的默示与圣经的解释),传福音与悔改(亦即福音的传讲与接受),教会的组成和基督徒的伦理生活方式。

         与会者对宣道事工,包含三种不同文化的互动这一点,都有清楚的认知。一个福音使者必须问自己:在甲文化下长大的我,要如何把在乙文化下写成的新约福音,传递给属于丙文化的人们,而又不会更动了福音,或把福音传得难于理解?虽然谘商会议,留给我们更多文化议题,有待福音派人士继续思考,但至少柳堤会议已经跨出第一步。           简朴生活会议

         第三次是一九八零年探讨简朴生活方式的海里(High Leigh)谘商会议。洛桑信约中没有一条像第九条引起这样多的批判与良心上的争辩了:“我们为千千万万不公平的待遇所造成的贫乏人,感到震惊。我们这些生活在富裕境况中的人,当尽责去过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为的要更慷慨地捐助及布道。”许多人反对“简朴”这个词。为何不用比较级呢,“更加简朴”?然而这只有引起更多问题。比什么更加简朴呢?事实上,所有形容生活素质的字眼,像知足、简单、慷慨、殷勤好客等都一样没有衡量的标准。

         这次谘商会议报告,标题定为过简朴生活方式的福音承诺。一如新约圣经,这项教导避免极端的物质主义(物质至上)和禁欲主义(严拒造物主的美好礼物)。因此报告的第一段,标题就是“创造”,我们享受神创造的美好与丰盛,和祂恩赐的多样性,这些我们都应该存着感恩的心来领受并与众人分享。报告中更进一步挑战我们对环境及资源的管理,我们对权力的运用,以及主耶稣要我们提防的:贪婪的倾向。

         这是一篇论点相当平衡的报告。举例来说,它写道:“我们接受必需品与奢侈品有别,建设性嗜好与时髦嗜好有别,朴素与虚荣有别,偶而的庆祝与天天奢华宴乐有别。”          Home > Documents > Lausanne Documents > 洛桑信约
        Smaller textDefault textEnlarge Text
|
          PDF
|
         E-mail
|
          列印
          feed-image RSS Feeds
          洛桑信约

      More on the Covenant

    * Story of the Lausanne Covenant
    * Commentary and Exposition of the Covenant (LOP 3) by John Stott
    * Learn more about the Lausanne 1974 gathering that produced the Covenant
    * For the Lord we Love: Your study guide to The Lausanne Covenant available from The Didasko Files in print or as a free download.

        See also the Manila Manifesto, an elaboration of the Lausanne Covenant

        Highlights of the Covenant
        Chris Wright, chair of the Lausanne Theology Working Group, discusses the Lausanne Covenant.

         洛桑信約(The Lausanne Covenant)是第二屆世界福音洛桑會議的宣言,也是赴會者在主面前所立的信約:為福音齊心努力。本文由香港代表團中的唐佑之博士,與數位華人華表協同譯出。

           引言

         我們這些主耶穌基督教會中的肢體,來自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共同參加洛桑世界福音國際會議。我們同心讚美上帝,因祂賜給我們極大的救恩,也因祂賜給我們與祂相交的喜樂和彼此相交的喜樂。我們為上帝在這個時代的作為深感興奮;我們也為我們在宣教工作上的不足而懺悔;我們也深受未完成的宣教使命的挑戰。我們相信,福音是上帝賜給全世界的好信息。我們決心憑藉上帝的恩典,順服基督的命令,向全人類傳福音,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因此,我們在此宣告我們的信仰與決心,並將此信約公諸於世。

          1. 上帝的目的

         我們確信,獨一永恆的上帝是創造世界的主宰,聖父,聖子與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照祂旨意統管萬有。祂已從世界裏呼召人作祂的子民,又差遣祂的子民回到世界中,作祂的僕人與見證人,擴展衪的國度,建立基督的身體,榮耀祂的聖名。我們感到羞愧,因我們常常違背上帝的呼召,或隨從這個世界,或在這個世界面前退縮,沒有承擔起我們的使命。然而,我們感到歡欣的是,福音即使是放在我們這些瓦器裏,仍然是寶貝。我們願意重新奉獻自己,借著聖靈的能力,將這寶貝顯明出來。(賽40:28;太28:19;弗1:11;徒15:14;約17:6, 18;弗4:12;林前5:10;羅12:2;林後4:7)

          2. 聖經的權威與能力

         我們確信,整本聖經,包括舊約與新約,都是上帝的默示,完全可靠,絕對權威。整本聖經是上帝唯一的成文話語,它所宣告的毫無錯誤,它是我們信仰與實踐中絕對可靠的準則。我們也確信,上帝的話語滿有能力,能成就救恩的目的。聖經的信息是對全人類宣講的,因為上帝在基督裏和聖經中的啟示是不可更改的,現今聖靈仍借著聖經說話。聖靈在各種文化中光照屬上帝的子民的心智,使他們透過自己的眼睛,重新得見其中的真理,從而使全教會更多地看到上帝諸般的智慧。(提後3:12;彼後1:21;約10:35;賽55:11;林前1:21;羅1:16;太5:17-18;弗1:17- 18;3:10, 18)

         3. 基督 — 世界唯一的救主

         我們確信,我們雖有各種不同的佈道方法,卻只有一位救主,只有一個福音。我們承認,人類借著上帝的自然啟示,對上帝有一些知識,但我們否認這些知識能使人得救,因為人行不義阻擋真理。我們也反對貶低基督及祂的福音的各種類型的宗教混合主義和對話,它們認為基督在一切宗教及意識形態裏都有同等的啟示。耶穌基督是唯一的神而人者,祂舍己作罪人的唯一贖價,祂是上帝與人之間獨一的中保。沒有任何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人人都因罪而滅亡,但上帝愛所有的人,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然而凡拒絕基督的,就是棄絕救恩之樂,他們就被定罪,永遠與上帝隔絕。我們傳揚基督為世人的救主,並不是認為人人都可以自然得救或最終得救,更不是認為一切宗教都能提供基督裏的救恩。相反地,我們傳福音是向世上的罪人宣告上帝的愛,並呼籲每個人回應祂,全心全意地悔改、相信、接受祂為救主和主。耶穌基督的名超乎萬名之上,我們盼望主的日子,那時萬膝都要跪拜,萬口都要承認,祂是主。(加1:6-9;羅:18-32;提前 2:5-6;徒4:12:約3:16-19;彼後3:9;帖後1:7-9;約4:42;太11:28;弗1:20-21;腓2:9-11)

        4. 佈道的性質

        佈道就是將福音傳揚出來。這福音是照經上所記: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從死裏復活,掌權的主使我們的罪得赦,而且將釋放我們的聖靈賜給所有悔改相信的人。我們基督徒在世上的存在對於福音佈道是必須的,與非信徒對話也是必需的。因為要瞭解他們,我們就必須傾聽他們。但佈道本身是傳揚聖經上所記載的歷史上的基督是救主和主,勸導人們親自信靠主,並且與上帝和好。我們發出福音的邀請時,不能向人隱瞞作門徒的代價。基督依然在呼召所有跟隨祂的人要舍己,背起十字架,與教會認同。福音佈道的結果包括順服基督、融入教會和在世上負責地服事。(林前15:3-4;徒2:32-39;約20:21;林前1:23;林後 4:5, 5:11, 20;路14:25-33;可8:34;徒2:40, 47;可10:43-45)

         5. 基督徒的社會責任

        我們確信,上帝是全人類的創造者及審判者,所以我們應當共同負擔起祂對人類社會的公義及和好的關注,以及對那些受各種壓迫的人的自由的關注。因為每個人都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不論種族、宗教、膚色、文化、階層、性別或年齡,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尊嚴,所以應當受到尊重及服事,而不應受到剝削。我們在此表示懺悔,因我們忽略了社會關懷,有時認為佈道與社會關懷是互相排斥的。儘管與人和好並不等同於與上帝和好,社會關懷也不等同於佈道,政治解放也不等同於救恩,我們還是確信:福音佈道和社會政治關懷都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因為這兩方面是我們在神論和人論的教義上,以及我們對鄰舍的愛和對基督的順服的必要體現。救恩的信息也包含對各種形式的疏離、壓迫及歧視的審判。無論何處有罪惡與不公正的事,我們都要勇敢地斥責。當人們接受基督時,他們就得以重生,進入祂的國度;他們不僅必須努力在這不義的世界中彰顯上帝的公義,還要傳揚祂的公義。我們所宣告的救恩應當在個人生命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改變我們。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徒17:26, 31;創18:25;賽1:17;詩45:7;創1:26-27;雅3:9;利19:18;路6:27, 35;雅2:14-26;約3:3, 5;太5:20;太6:33;林後3:18;雅2:20)

          6. 教會與佈道

        我們確信,基督差遣祂所救贖的子民到世上,正如父差遣子一樣,這就呼召我們要付相似的代價深入到世界上。我們需要突破教會狹窄的藩籬,進入非基督徒的社會。在教會犧牲的事奉中,佈道是首要的。普世宣教事工需要普世教會將全備的福音帶給全世界。教會在上帝的宇宙計劃的中心,是祂命定的傳福音的途徑。然而,傳講十字架的教會本身必須有十字架的印記。如果教會背叛福音,對上帝缺乏活潑的信心,對人缺乏真誠的愛心,在凡事上,包括在晉升和財務方面,缺乏完全的誠實時,就會成為佈道的絆腳石。教會是上帝的子民的團契,而不是一個機構,不可與任何特定文化、社會或政治制度,以及人類的意識形態等同。(約 17:18, 20:21;太28:19-20;徒1:8, 20:27;弗1:9-10, 3:9-11;加6:14, 17;林後6:3-4;提後2:19-21;腓1:27)

         7. 佈道的合作

         我們確信,上帝的旨意是要教會在真理中有可見的合一。佈道也要求我們聯合,因為合一能增強我們的見證,而分裂有損於這和好的福音。然而,我們承認,組織的合一可以採取多種形式,組織的合一也未必會促進佈道的事工。我們有相同聖經信仰的人,應該在團契、事奉以及見證上緊密聯合。我們承認,我們的見證有時會因混雜的個人主義及不必要的重複事工而受損。我們承諾,要在真理、敬拜、聖潔及宣教上尋求更深的合一。我們呼籲大家,開展地區性和功能性的合作,制定策略性的計畫,增進相互間的勉勵,加強資源的共用與經歷的分享,使教會的使命得以進展。(約17:21, 23;弗4:3-4;約13:35;腓1:27;約17:11-23)

          8. 教會在佈道工作上同工

         我們感到歡喜的是,一個新的差傳時代已經開始。西方教會在宣教中的主導作用正在迅速消失。上帝正從新興的教會中興起強大的新生力量,致力於普世宣教,這表明佈道的責任是屬於基督的整個身體。因此,所有教會應當求問上帝,並且自問,應當如何得著當地的人以及如何差派宣教士到世界其他地方。我們對差傳的責任及角色應當不斷地反復評估。教會間的彼此協作會因此而不斷加強,而基督教會的普世性也會更清楚地體現出來。我們也為那些從事聖經翻譯、神學教育、大眾傳播、文字事工、佈道、差傳、教會復興及其它專門事工的所有機構感謝上帝。他們亦當不斷地自我省察,評估自己在教會宣教中的果效。(羅1:8;腓 1:5, 4:15;來13:1-3;帖前1:6-8)

          9. 佈道任務的緊急性

         世界上還有超過全人類三分之二,共計二十七億多人口尚未接觸福音。這麼多人被忽略,我們對此深感羞愧。這對我們及全教會是一種持久的譴責。然而,現在世界上有許多地方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接受主耶穌基督。我們深信,教會和宣教機構現在就該為尚未聽聞福音的人得救而懇切禱告,並且儘快開展新的努力,實現普世宣教。有時我們有必要在已福音化的國家減少外國宣教士及資金的數量,這有利於促進當地教會的自立,從而將資源分配到福音未及之地。宣教士們應以謙卑服事的精神,更加自由地往返於六大洲之間。我們的目的是以一切可行的方法,儘早使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聽到、明白並接受好信息。我們不能期待不付甚麼代價就能達到此目的。我們為千千萬萬的人仍生活在貧困之中而震驚,也為造成貧困的不公平而難過。我們當中生活在富裕環境中的人們,生活應當儘量簡樸,好使我們更慷慨地為救助和佈道奉獻。(約9:4;太9:35-38;羅9:1-3;林前9:19-23;可16:15;賽58:6-7;雅1:27, 2:1-9;太25:31-46;徒2:44-45, 4:34-35)

          10. 佈道與文化

         普世宣教策略的發展,要求創造性與先鋒性的方法。在上帝引導之下的結果將會是,各個興起的教會既深深地植根於基督,又與各教會所處的文化息息相關。文化必須始終以聖經真理為檢驗的標準。既然人類是上帝所造的,人類的文化中就富含美善的內容。然而,由於人類已經墮落,所以文化都被罪所玷污,部份甚至含有魔鬼的成份。福音並沒有預先假定,某種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優越,而是根據福音的真理和公義原則來評估一切的文化,且在各種文化中堅持道德的絕對性。宣教工作常將異國的文化與福音一起輸出,導致教會受制于文化,而不是服膺於聖經的真理。傳揚基督的人必須謙卑地倒空自己,但仍保持以他們的真誠去服事別人。教會也必須致力於改造並且充實文化,這一切都是為了上帝的榮耀。(可7:8, 9:13;創4:21-22;林前9:19-23;腓2:5-7;林後4:5)

          11. 教育與領袖

         我們承認,我們有時追求教會的成長而忽略了教會的深度,並且把佈道與培靈分開了。我們也承認某些宣教團體,在裝備和鼓勵當地領袖擔當責任方面的行動過於遲緩。然而,我們的原則是使教會本色化,我們渴望每個教會都有自己的領袖,表明基督徒領袖的風範不在於轄制人,而在於服事人。我們認識到,提高神學教育是當務之急,這對教會領袖更是如此。在每個國家和文化中,應當為教牧人員與平信徒提供在教義、門徒訓練、佈道、培靈及事奉方面有效的培訓計劃。這些培訓計劃不必依靠任何一成不變的方法,而應按照聖經的準則,採用當地創造性的構想來開發培訓計劃。(西1:27-28;徒 14:23;多1:5, 9;可10:42-45;弗4:12-13)

          12. 屬靈的爭戰

         我們深信我們一直在與執政的、掌權的惡魔進行屬靈的爭戰。它們恣意要推翻教會,挫敗普世宣教的任務。我們知道我們需要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以真理和禱告為屬靈的武器來爭戰。我們發現仇敵不僅在教會外傳播錯謬的理論,也在教會內散佈歪曲聖經、以人取代上帝的假福音。我們需要儆醒,以分辨的心,維護聖經的福音。我們承認,我們會受世俗思想及行為的影響,向世俗投降。比如,雖然從數字方面和屬靈方面細心研究教會的成長是很有價值,但我們有時卻忽略了這方面的努力。有時候我們太過於追求傳福音時別人有所回應,就在福音信息上打了折扣,用各種方法向福音對象施加壓力,過份注重數位統計,甚至謊報數位。這些都是屬世的作法。教會必須進入世界,然而世界卻不可混入教會。(弗6:12;林後4:3-4;弗6:11, 13-18;林後10:3-5;約壹2:18-26, 4:1-3;加1:6-9;林後2:17, 4:2;約17:15)

           13. 自由與逼迫

         上帝賦予每個政府的責任是維護和平、公正與自由,使教會可以順服上帝、服事主基督、不受攔阻地宣揚福音。所以我們要為國家的領袖祈禱,並且呼籲他們根據上帝的旨意和《世界人權宣言》的聲明,確保思想與良知的自由,以及實踐和傳揚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們也深切地關注那些遭受不公正囚禁的人,尤其是那些為耶穌作見證而受苦的人。我們承諾,要為他們的自由而祈禱和努力;同時,我們也不因他們的遭害而膽怯。上帝正幫助我們,不管要付多大的代價,我們都要反對不公正的事,並且忠於福音。我們也不可忘記耶穌的警告:逼迫是不可避免的。(提前1:1-4;徒4:19, 5:29;西3:24;來13:1-3;路4:18;加5:11, 6:12;太5:10-12;約15:18-21)

          14. 聖靈的能力

         我們深信聖靈的大能。父上帝曾差遣聖靈為聖子作見證,若無聖靈的見證,我們的見證也就徒然。聖靈叫人知罪,信服基督,得以重生及長進,這些都是祂的工作。並且聖靈是宣教的靈,所以佈道應當在聖靈充滿的教會中自然地興起。一個教會若不宣教,她就是自相矛盾,且是消滅聖靈的感動。普世宣教要落到實處,必須先有聖靈在教會中作更新的工作,在真理、智慧、信心、聖潔、仁愛與能力中更新。所以我們呼籲所有的信徒祈禱,求上帝的靈來復興教會,使所有子民結出祂的所有果子,使基督的身體充滿祂的所有恩賜。只有這樣,普世教會才能在上帝的手中成為合用的器皿,使全地聽見主的聲音。(林前2:4;約15:26-27, 16:8-11;林前12:3;約3:6-8;林後3:18;約7:37-39;帖前5:19;徒1:8;詩85:4-7, 67:1-3;加5:22-23;林前12:4-31;羅12:3-8)

         15. 基督的再來

         我們相信,耶穌基督必會在權能及榮耀中再來,這是位格性的和可見的,是為成全祂的救恩及審判。這再來的應許更加激勵我們去傳福音,因我們紀念祂的話說,這天國的福音必先傳給萬民。我們相信,應當以教會的佈道事工充滿基督升天及再來之間的間隙,所以我們未到終點決不停歇。我們也記得祂的警戒說,在那最終的敵基督到來之前,會有假基督和假先知出現。因此我們拒絕人類的狂傲及自信的夢幻,以為人能在地上建立烏托邦。我們基督徒確信,上帝必成全祂的國度,我們也熱切期待那日子的來到,就是新天新地,有義居住在其中,上帝要作王直到永遠。同時,我們也重新奉獻自己,樂意一生完全順服上帝的主權,服事基督和世人。(可14:62;來9:28;可13:10;徒1:8-11;太28:20;可13:21-23;約2:18, 4:1-3;可12:32;啟21:1-5;彼後3:13;太28:18)

         結語

         因此,我們以信心和決心,鄭重地與上帝立約,也與眾弟兄姊妹堅立此約。讓我們為了普世宣教而一同禱告、共同計畫、合力事奉。我們呼籲其他人與我們一起同工,願上帝以祂的恩惠為祂的榮耀,幫助我們,使我們誓忠於此信約。阿們,哈利路亞!           亚洲某国230名代表           传福音与社会责任会议

          第四次是一九八二年探讨传福音与社会责任之关系的大急流(Grand Rapids)谘商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由于琼斯敦(Arthur Johnston)出版了《世界福音化的争战》(The Battle for World Evangelization)一书所引起。在书中他剖析普世教会会议在圣经的权威性与宣道上的一再退让,他提出警告:根据他的观察,洛桑正步上日内瓦会议的后尘,而我正是罪魁祸首。

         康哲(Kenneth Kantzer)博士容许我写一篇《给琼斯敦的公开信》登在《今日基督教》杂志上作为响应。这事之后,琼斯敦与我开始通信、会面,我们两人都同意有必要发起一次国际性的会议,邀请不同国家、文化、教派和观点的代表来参加。

         大会召开前,我实在不敢期望这样的会议能有真正心灵和思想的沟通。因为当我们在会前传阅论文和响应时,有些文章不只是独断又刚硬,而且刺耳到几近粗野的地步。会议一开始的几天,双方又跺脚又吼叫!渐渐地,我们都厌烦这种不带任何建设性的固执,大家开始倾听对方意见,直到我们不只听见对方所言,而且了解到背后的思想。至此,我们才认识到对方所要护卫的是什么,而那些点往往也正是我们要护卫的!这就催化了具有创意的进展。

         这次谘商会议报告曾被评为太急进或太笼统。没有错,许多地方我们无法获得共识,只能写下“我们当中有人是这样的看法”而“其它人又是那样的看法。”即或如此,我认为大急流谘商会议的收获很丰硕。经过一个礼拜的激辩,我们产生了一份获得全体共识的报告,从此我们拥有共同行动和互信的基础。

          布道与社会行动并行

         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份报告对传福音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作出三项结论:(1)基督徒的社会行动是福音事工的结果,因为它是被福音改变的人所参与的行动;(2)社会行动可以作为福音事工的桥梁,因为它带出神的爱。并且二者都能克服人的偏见与闭塞;(3)社会行动与福音事工同为伙伴,“好像剪刀的两刃或鸟的两扇翅膀。”在五年中间举行的这四次谘商会议,涵盖了教会、文化、生活方式与宣道等层面,每一次都是在提倡尊重、信赖、容忍的洛桑精神下召开,每一次会议都是一项工作进展的里程碑,和未来发展的跳板。

        洛桑谘商会议并不只这几次,但是因为我未曾参加其它会议,所以我的感想就只能限制在这四次。为了完整起见,兹将其它会议列在下面;一九七八年探讨回教世界福音事工的葛兰艾瑞 (Glen Eyrie)谘商会议,一九八五年探讨圣灵的工作与福音事工的奥斯陆谘商会议,一九八八年探讨悔改(Conversion)的香港谘商会议,以及一九九三年探讨现代化与信仰的乌撒拉(Uppsala)谘商会议。           芭提雅一九八零年和马尼拉一九八九年

         接下来必须一提的是一项较大规模的世界福音谘商会议(COW),一九八零年在泰国芭提雅(Pattaya)召开。我个人觉得基本上这是一项工作(Working)谘商会议,策划委员会划分十七个小组,各自负责一个未得福音群体,也都各自发表一份报告。另外,每天晚上有一场全体出席的激发灵感会议,不过没有充裕的时间来探讨两项引起争议的问题。第一项是由华格纳 (Peter Wagner)所发表的对特定群体(people groups),或一群彼此认同相属于一个团体的福音策略探讨。与会者对这项福音策略有不同意见,可惜没有机会彻底辩论。

         第二项是与刚结束的墨尔世界宣道与布道会议(CWME),所完成的报告《你的国降临》有关的。我们有一个晚上与到访的卡斯祖(Emilio Castro)聚集,但碍于时间有限,这项会议太过正式而且简短,一些福音人士(恐怕包括我在内)的建言都太过粗鲁而且对立。很可惜我们错失了一次与全体福音派代表的重要接触。

         芭提雅宣言重申我们对传福音与社会行动的承诺,但是一如洛桑信约,都以传福音为“首要的”,这样声明的理由是因为“在人类所有悲剧当中,没有比与造物主疏远,以及因拒绝‘悔改和相信’而进入可怕的永死更大的不幸了。”


          洛桑再开锣:灵恩与非灵恩的对立

         然后是一九八九年在马尼拉所举办的第二届世界福音洛桑会议。有来自一百七十个国家(比当时联合国的会员国数目还多)的三千五百位代表齐聚一堂,包括来自苏联和东欧的庞大代表。可叹的是中国大陆没有派出一位代表来参加。

         第二届洛桑会议的价值与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整个大会还是过分偏重从西方与北半球来的代表。好几位杰出的第三世界代表各因不同的理由而缺席。灵恩与非灵恩福音派的紧张对立,在马尼拉第二届洛桑大会上浮现出来。在好几个讲习会里,五旬节教派与灵恩派有充分的机会教导和学习,甚至有一堂全体出席的会议,主题是圣灵的工作。海福德(Jack Hayford)和巴刻(Jim Packer)各自宣读论文,但是没有安排双方讨论的时间。辩论的形式不是更佳吗?我们这群福音派人士,难道还不够成熟,足以拒绝将彼此间的分歧扫到地毯下的驼鸟心态,而能坚持把问题摆上台面来公开讨论?芭提雅世界福音会(CWME)的理事史塔克维尔(Eugene Stockwell),与我同感,大会后他写道,第二届洛桑最遭人诟病的就是完全没有辩论,整个会议被冗长的演讲与影片所“控制”,没有一次就任何题目进行全体的讨论。            马尼拉宣言超越前约

         大会结束后所发表的马尼拉宣言,获得绝大多数与会者的签署支持。宣言的开头就肯定洛桑信约,马尼拉宣言是信约的延续而非取代,但在许多方面它都超越了前约,让我举几个例子说明。

         正文的第一段《人类的困境》,就是洛桑信约所无,一方面肯定人类的尊严,因为我们具有神的形像:但同时肯定人类的完全堕落,落在“自我为中心,自我服事的反叛者中”。

         第二段《今日的福音》,特别解释福音对物质上的穷人,与心灵贫乏这两类人都是好消息。

         第三段《基督的独特性》,承认世界上的宗教“有时会包含一些真理和美的原素”但是这些并非福音的“另外选择”;我们抗拒多神主义、相对主义和混合主义;我们否定“犹太人有他们自己的圣约,故无需相信耶稣这样的理论。”

         第四段《福音与社会责任》,重申“传福音是首要的任务,因为这是我们主要的关注。”但接着就强调“言语和行为的结合。”而且,“我们既传扬神的国,就必须像先知一般,指责所有与神的国不相合的事情。”“这不是把神的国与基督化的社会混为一谈”(解放神学、社会福音犯了这个错误),“而是承认,圣经所表达的福音含有社会意义,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第五段《神是布道者》,拒绝极端的布道心态,就是“拒绝任何胆怯畏缩的态度,使圣灵的能力无法完全彰显;我们也不采纳胜利主义的态度。因胜利主义不相信基督的能力是在软弱的人身上显得完全。”           肯定女性的恩赐

         第六段《人的见证》,强调平信徒、儿童、青少年和女性在布道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肯定女性的恩赐,庆贺她们在宣道历史上的成就,但同时也坦白承认我们仍未有一致的意见,关于“女人应扮演何种方式的领导角色,但我们都同意,神的心意是要男性和女性在普世福音工作上并肩努力。”

         第七段《见证者的操守》,是这样起头的:“没有比一个更新的生命,更具有说服力,也没有比信徒表里不一致,带给福音更大的伤害了。”它详细列出当代基督徒与教会的种种失败,这一切都是属世的表现,我们容许“现行的文化腐蚀教会,而非教会挑战和改变文化。”

        宣言中其余五段我简述如下;第八段《地方教会》,表达“我们相信,地方教会首要的责任是传福音。”第九段《布道事工的合作》,指明“在新约裹,传福音与合一有很密切的关系”,并且强调“宣道事工的国际性。”第十段《现代世界》,描述现代化乃是“一种逐渐抬头的世界文化”,是福音所必须关注的。第十一段《超越主后二千年的挑战》,提供当前福音事工的分析。第十二段《困难的景况》,声明基督徒是有良知的公民,公义的政府对基督徒应是无所惧怕的;然而基督徒必须为所信仰的道,预备好迎接苦难。           前瞻两千年福音运动

         前面所讨论的四次洛桑谘商会议,一九八零年的芭提雅谘商会议,和一九八九年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二届洛桑都扎下稳固的收获。这些成果印证了洛桑精神坦诚公开的价值,给许多参与宣道的基督徒指引了方向并带来启发。

         现在我要换上先知的袍子,往前看。以两千年为目标的十年福音运动,已经过了一半,剩下的时间不到五年。“超越两千年运动”所订定的双重目标,乃是在公元两千年要达到“为每一族群建立教会;使每一个人听闻福音”。许多统计数字都显示我们可能成功,尤其是看到本土宣道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东亚太平洋圈的增殖。在神的引导下,不只能将福音传到地极,而且可以给死寂的西方教会带来复兴。

         然而,我们要避免胜利主义的危险。当我们怀着盼望前瞻,不要忽视了属灵的因素,免得被统计数字冲昏头,而无法达到世界福音化的目标。

         更大的合一

         首先,在大使命之下,我们需要更大的合一(a greater unity)。洛桑信约第七条《布道的合作》,确信合一使我们的见证有力量,反之分裂有损于和好的福音;悔悟“罪恶的个人主义”及“不必要的重复,”并且保证要在“真理、敬拜、圣洁及使命上寻求更深的合一。”我们的悔改与信誓在哪里呢?我看不出今日我们有多少改进。区域性、全国性、地方性的宣道合一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一个具有全球性规模的策略计划,难道真是遥不可及吗?假如我们接受所谓“北纬10/40度窗”的说法,就是未福音化的人们和最贫穷的人集中在此,是否默认我们在宣道资源与宣道需要的配合极不相称?在本土宣道及宣教士大大兴起之际,我们难道还要鼓励一场宣教大拜拜,一种缺乏跨越文化训练,欠缺祷告策略,没有准确异象的宣道?

         这种个人主义及建造帝国式的宣道倾向,在马克斯主义瓦解,前苏联及东欧福音的门大开时,就暴露无遗。西方宣教机构,展开一场最不体面的争夺战,带给教会领袖极大难堪,并且引起巨大的混乱。

        一旦中国大陆的门打开,又会出现甚么样的局面呢?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对“洋鬼子”的看法。我们是否能期望,西方的宣道机构,会以舍己的精神要求自己,而把中国福音化的事工,交给遍布全球的中国基督徒?在神的预备下,过去五十年海外中国教会快速增殖,他们难道还不足以担负起把福音传给自己同胞的责任?西方宣道机构如果要参与,是否能在中国兄姐妹的邀请和引导下与他们合作呢?

         其它阻拦我们在宣道上合作的分歧还有灵恩运动及罗马天主教。很遗憾的,与洛桑运动平行的全球性宣道运动就有两三个,虽然这几位领导者,并不把自己看成洛桑的对立者或竞争者,但是这种分裂大大削弱我们的宣道力量。至于迅速萌芽的五旬节运动,在许多方面,灵恩派与非灵恩福音派几乎全无合作来往。罗马天主教会呢?虽然她也有对世界宣道的官方承诺,虽然也有许多个别的天主教宣教士,但是天主教的教义未曾改变,天主教与福音派对得救之道的认识差异太远,很难有共同宣道的可能。教皇最近把福音派定义成宗派的谈话并没有甚么帮助。我们是否就这样分道扬镳?天主教与福音派进行的对话不多,我们难道不应该鼓励更多福音派的学者,继续给罗马天主教会压力和挑战,期望他们愿意将传统置于圣经权威之下,进而进行改革?           更大的能见度

         其次,在世人面前,我们需要更大的能见度(a greater visibility)。我的意思并非要大家装饰门面引人注意,蔑视主耶稣的命令,祂要我们不可行善在人面前,故意要得人的赏赐(太六1~18)。我的意思乃是,当世人看不见福音改变生命的能力时,福音就缺乏说服力。韦伯斯特(Douglas Webster)说得好:“福音的传递,是借着看和听而来。整本圣经都贯穿了这两项要素;形像和话语,异象和声音,开瞎子的眼睛、通聋子的耳朵。耶稣就是神的道和神的像,‘道’成为可看的,‘像’成为可听的。”

         福音的能见度应该彰显在个人、地方和社会。首先是个人的:一个更新的生命,使传扬福音者最具说服力;反之一个没有见证的生命,是福音最大的伤害。但是福音具体的彰显并不限于个别基督徒而已,也应该彰显在地方教会里。神的心意,是要每一个基督徒群体,为祂国度的表记,是祂将来所治理的国度人类社会的新样,因此提供社会可行的另一个选择。使徒约翰在他第一封信里表达得最为醒目。再一次的肯定“从来没有人见过神”(约一18;约壹四12)之后,他宣称我们若彼此相爱,人就能看见,那曾经藉由耶稣彰显出来的神。

         第三样彰显福音的方法,是借着各样社会行动。如果说,在耶稣的公开传道中,对国度听得见的宣告,都得伴随一个看得见的示范,那么言语和行动,在我们的宣道事工上,也是不能分割的。好消息要用善行来发表,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目前所缺乏的,是如何结合二者,找出更富创意的模式,如此作法,社会参与不只绝不会挤掉并削弱福音,反而会更照明和强化福音。          更大的明辨

         第三,在福音面前,我们需要更大的明辨(a greater clarity)。福音的本质不会因时间地点而改变。我们永远是传讲耶稣的受死和复活,呼召人悔改和相信,接受神所赐在圣灵里的新生命。但是我们对福音的传讲,往往与文化冲突,混淆理智,没有灵感。每一时代的基督徒,必须对福音重新包装、重新陈述;必须在福音本身的背景与当代对福音的挑战间挣扎;福音的传讲必须能与当代流行文化起共鸣,在西方包括像纽毕真(Lessslie Newbigin)所谓的“ 启蒙文化”(Enlighenment Culture),也能与它有新鲜的接触;而且我们必须能辨明福音的真理,以对抗所有的竞争者与对手。

         福音派人士实在需要悔改,因我们常常将传福音与卫道分离,使徒从未如此作。我们所传讲的我们也必须能辨明。我们要有像保罗一样的信心说:“非斯都大人……我说的乃是真实而且合理的话”(徒二十六 25)。我们绝对无法认同所谓五教合一的说法,或甚么每一宗教都有其独立效力的“多元论”理想。我们需要建立衡量真理的标准,然后用它来证明耶稣基督的独一性与终极性。          更大的一致性

        第四,在基督面前,我们需要更大的一致性(a greater consistency)。耶稣对祂的事工与我们的使命之模拟,是我们了解宣道意义的根基。祂的事工是我们的榜样:“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约十七18,参约二十21)。所有真实的宣教,都是道成肉身的服事,这样说并不夸张。为了拯救我们,基督来到世上;我们也必须进入别人的世界(人们的思想世界、心灵世界,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现实社会的世界),为了拯救灵魂。就如兰塞大主教(Archbishop Michael Ramsey)所言,“我们的信仰能传到多远,但看我们能走多远;以富有爱心的同情,把自己置身在怀疑者的怀疑里,发问者的问题里,迷失方向者的寂寞里。”

         这种完全的认同,并无损于我们的自我。就如耶稣取了我们的样式,并不改变祂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在甚么人中间,就作甚么样的人,而仍然能保有我们基督徒的信念、价值观、标准和生活方式。以此原则来衡量,福音派多数的宣道事工是有亏欠的。我们千篇一律的传道方式,就是由一个传道人对着一大群人传道,那些人的面孔他看不清,也不知道他们是谁,更遑论进入他们的世界。我并不是在诋毁大型布道会(因为耶稣和保罗都曾采用),但是大型布道不能单独存在。耶稣的道成肉身在前,传道在后。保罗“我们传钉十字架的基督”伴随着“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林前一23,九22)

         如果说道成肉身,对基督教的宣道是不可缺的,那么十字架亦然。耶稣一直是以受苦仆人的心志,一路受逼迫乃至受死,为要带给列国亮光与公义。当那几个希腊人来求见,祂的回答更是斩钉截铁:“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 23~24)宣道必须付上昂贵的代价,在中国大陆教会的经验,可能是现代最好的例子。“中国教会成长的原因,”林保德(Tony Lambert)写道,“以及各地爆发的真实属灵复兴,是与整个十架神学不可分割的…中国教会所带给我们的坚定信息,就是神借着受苦与传讲钉十字架的基督,来点燃复兴的火并建立祂的教会。我们这些西方人士,是否愿意倾听呢?”再说“中国教会……走十架道路。五零年和六零年代殉道者的生与死,结出丰硕的果实。”圣经上也强调这种受苦甚至殉道的必要性,然而这与成功福音(prosperity gospe1)带来的错误教导,以及与福音派里,所有倾向可厌的胜利主义者,是不相容的。           更大的谦卑

         第五,在神面前,我们需要更大的谦卑(a greater humility)。所有主耶稣的门徒,一定不能忘记,主对天国里谁为大的教导,祂选了那个小小孩。没有比谦卑更美丽的,也没有比自高自大更可厌的了,在福音事工上更是如此。

         柳堤报告里,最生动有力的一段大概就是第六段,这样写道“征人启事:谦卑的福音使者。”报告里提供了“谦卑的宣教士分析”,计有五要素。我只同意其中两项,第一点说到我们必须弃绝所有文化优越感与帝国主义。“我们反对,强迫别人接受我们文化的自大作法,也不拥护那种把福音和不相称的文化元素混在一起的混合主义。我们应该以谦卑的态度,在互相尊重的真诚友谊下,与人分享福音。”

         关于宣教士的谦卑,第二个层面乃是对圣灵的倚靠。洛桑运动的核心,存在着社会学与神学的对立,技巧上之发展与祷告之操练的对立。当然这二者并非不能调合,因为圣灵同样可以藉一些社会活动,仔细设计的方法和理性的辩论来作工。信靠圣灵,与这些方法的开展,绝对可以并行。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倾向于倚靠肉体,而非圣灵,这是我们所面临的诱惑。

        有好几份洛桑文件,试着藉对圣灵的强调,来避免这种危险。洛桑信约这样写:“我们深信圣灵的能力。父差遣圣灵为圣子作证,若无圣灵的见证,我们的见证一定失败”(第十四条)。圣灵不只是主要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沟通者”,唯有祂能打开瞎了的心眼,带给人重生。第三,“神自己是最重要的布道者。”

         就我个人的看法,我对近代流行的所谓“区域的灵”(territorial spirits),及其不够充足的圣经根据,抱持相当大的质疑。我同意洛桑委员会在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所发表的,“属灵争战的宣言”,文中呼吁福音派的圣经学者“对近来这项发展能提供更多亮光。”在此同时,我们需要更有力地重申,耶稣基督早已经胜过了所有执政的、掌权的魔鬼,在十字架上就已经将牠打下宝座,解除了武装。我们一定要牢记,要胜过这已经败了的敌人,“只有靠属灵的武器,特别是神的话和圣灵,并加上祷告。”          洛桑运动蓬勃

         一九九四年,洛桑委员会在德国史图格特(Stuttgart)开会,宣布新的异象和新的开始,在新的结构和新的领导者下(特别是国家性、区域性,和特殊兴趣族群),继续为同样的宣道使命继往开来。委员会认为洛桑运动“比以往历史上任何一时期,都更活跃”,单是一九九三年,就有十一次洛桑谘商会议和祷告会议,分别在十个国家召开。虽然洛桑早就是一项国际性活动,然而它的领导者“深深觉得,需要全球性的重新联结。”在此,让我们为他们祷告,希望他们在福音事工上,能发展出更深的合一,更广的能见度,更明确的福音内容,更大的一致性,和更多的谦卑。(译自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1995年4月号) [本文原载于校园杂志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号]                                                   会议图片            回帖人:llyu  2010-10-22 9:59:16           我不是基督徒,但是尊重他,我不是穆斯邻,但是我恐惧他。

 

         被楼上的抢了,我容易吗,发几张怒江江畔的教堂PP。顶下牧师的帖,第一次在猫眼发照片的。
虽然我也没有信仰,不过我还是坚信人要有信仰。美丽而圣洁的地方,我喜欢。下次一定要小住几日。                                                      回帖人:思入风云 2010-10-22 11:35:31          人类最早的自由创造是神话,人类最终的自由创造仍是神话,前者是人类的理想,是自由的象征,后者是人类的现实,是自由的实现。因为,生命的极致是审美,而审美的极致是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