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标准解读(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42:16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2)

(2009-06-10 14:03:42)转载 标签:

初中

化学

课程

标准解读

杂谈

分类: 教育随笔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2)

扩充化学图书资料,开拓学生视野

由于新课程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在内容标准部分列出了大量可供选择的活动和学习情景素材,所建议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这些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丰富的图书资料的支撑。学校图书室作为条件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教育是封闭的教科书教育,只将学生限制于教科书和习题。这样的教育只能将学生变成狭隘的“教科书学者”,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信息时代所要求的人才素质,首要就是要学会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标准》中说的更为具体:“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探究活动所需要的证据。”

现以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中设置的部分实践性作业为例,说明资料的重要性:

(1)从报刊、影视或互联网上查阅,收集有关化学促进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事例,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2)结合生活经验,查阅有关资料,试说明你对氧气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循环的认识;

(3)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人等方式,了解能够补充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常见食物,列出有关的食物名称;

(4)请查阅资料并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缺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5)查找有关资料,比较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钢铁生产的增长情况;

(6)通过调查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①废金属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危害?②调查当地(或你家中)有哪些废金属。估算在一年内当地(或你家中)大约可产生多少废金属、并了解回收和利用的情况(或提出回收利用的方案与建议);

(7)收集有关资料,跟同学合作,编写一期关于金属材料和矿物资源的专题科普小报或黑板报,也可以举办一次科普报告会;

(8)以“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

(9)以“科学地利用化石燃料为人类造福”为题,写一篇心得体会,并在班级里进行交流。要完成上述作业,需要广泛查阅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众多领域,给学校的图书资料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图书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图书种类和数量少并且内容陈旧,科学教育方面的期刊缺乏。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扩充实验学校的图书资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提供给学生针对性的化学学习指南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改革的开始阶段,学生也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地以新的学习方式投入新的学习,为学生编制一份学习指南是必要的。它可以包含的一些内容如下。

1.有关科学探究方法的知识

什么样的学习最有意义?如何将有限的时间用于最有意义的学习?面对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怎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突破口,足见学习方式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当学生理解这种改变对自身发展的意义时,他不但会以理性的自觉去主动地采纳这种学习方式,而且在此后的探究学习中会创造性地发展这种学习方式。因此,向学生介绍科学探究的方法知识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科学探究案例,具体、生动的向学生介绍“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做出猜想与假设”、“怎样制定计划”、“怎样进行实验”、“怎样收集证据”、“怎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做出结论”“怎样对探究过程及结论进行反思和评价、表达和交流”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怎样利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的知识。其他的学习方法,如“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学会阅读”、“怎样开展讨论或辩论”等也是学生学习指南中的重要内容。

2.学生探究活动指导

内容应包括:(1)学生应学会的探究技能。如《标准》所列举的6项实验技能和调查、讨论、数据处理等技能,列出必做实验和选作实验的清单。(2)探究活动的思路和方法指导。要切实体现“指导”而不是“包办”,切忌成为照方抓药式的活动手册。对探究实验,要重在提示实验设计思想和原理,要能够多提供一些不同的实验设计思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探究启迪。(3)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解决问题,不同的问题对应不同的思维策略。新课程对化学习题做了较大力度的改进,淡化客观题,提倡情景题、开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因此,学生如何优选解题方案,如何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值得深入研究。

关于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若干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与其他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实验进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面临的困惑很多,观念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教学中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教学条件虽有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评价问题始终受制于社会环境(特别是升学)的制约。为使第一线教师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我们整理出如下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以期帮助教师形成观念,掌握方法,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1.正确地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有的同志担心,与《大纲》相比,《标准》涉及的学科知识点似乎少了,要求也有所下降,这是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化学基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研制过程中有过广泛的讨论,不少学者认为:“学科中心”的化学课程过分偏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化和表述的严谨性,加之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中下水平的学生往往难以适应。我们曾在山东省某市5乡镇10所初中500余名学生的问卷和访谈中发现,从初三开始接触化学到第一学期期中短短2个多月时间里,学生的“分化”现象已相当严重,约有30%左右的学生缺乏兴趣,准备放弃学习化学。调查还表明,初中化学某些知识点(如分子、原子、元素、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和溶解度计算等内容)一直是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的障碍。①因此,我们必须对观念中的“基础知识”的基础性做出论证,对繁难的知识进行删减和清理。在实验区的调查中,有94%的教师认为,作为启蒙的化学课程,《标准》所列的基础知识结构是合理的,符合学生的实际,按照《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在研制实践中,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强调科学探究,并不意味放弃基础。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特征就是基础性,但基础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孤立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素。换言之,新课程强调的基础是学生未来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以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为依据,《标准》对原大纲偏重学科的知识结构作了调整,删略了部分繁难的内容,充实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相联系的素材,增加了实验和其他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学生基础的要求不是下降,而是涉及面更广,内容更丰富,能力要求更高。

2.在课程实施中贯彻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结合化学学科的实际,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提出了6条基本理念,力求倡导一种新的化学课程观。这些理念针对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它涉及新课程推进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何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处理好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等。因此,仅仅在认识上形成观念还不够,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把握如下要求:(1)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平等对话、相互促进;(2)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建构单元或课时的学习目标;(3)根据“生活——化学——社会”的线索组织学习内容;(4)重视课内和课外的科学探究,尤其应突出化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5)研究整体评价的方案,重点落实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活动评价。

学习课程理念,我们必须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做法进行深刻反思。例如,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过于“自信”,俨然是绝对的知识权威,为应付考试不断地给学生下指令,要求学生反复演练,较少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变化,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建构,很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关爱、鼓励和师生之间平等的感情交流。“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繁难的机械训练、相同的思维模式、统一的标准答案,我们多年来习以为常。但带给初中学生的不是求知的快乐,不是成功的自信,而是学习的乏味,失败的无奈……不管我们的用心何等良苦,付出的劳动多么艰辛,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塑造具有个性、智慧、品德和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人才。

3.从三方面的课程目标入手设计学习活动

《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这些目标不是虚设的,它体现在各个主题的内容标准中;目标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围绕知识、技能设计教学过程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新的化学课程强调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学习知识和技能,从中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并欣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综合考虑三方面目标的要求,充分论证所学内容的教育价值,经常思考“怎样的活动方式最适合学生的学习”、“创设怎样的情景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等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优化教学方案。

4.合理运用内容标准中的“学习情景素材”

新课程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释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因此,教学中离不开大量的实际素材。“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是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色,它不是内容标准的组成部分,但列在每一主题的标准之下,其重要性不可低估:为某一主题的学习提供了相关的背景资料,提示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的线索。它既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又充分展示了化学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但是,《标准》所附的这些素材线索极为有限,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学习化学的实际需要,更多、更好的情景素材还有待于广大的师生去搜集和提炼。

必须指出的是,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堆砌”素材,教师应充分把握所选素材的化学实质和情景价值,恰到好处地利用素材。如在学习“水与常见的溶液”的内容时,利用“服装干洗”这一素材,通过学生的咨询、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非水溶剂的特性以及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在学习有关“微粒构成物质”的内容时,利用“α粒子散射实验”这一科学史实,通过分析、讨论、推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5.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化学课程的评价体系

《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从四方面提供了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思路,即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强化活动表现评价,改革纸笔测验,采用更科学的结果报告方式。在实践中,上述每一个方面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标准》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对实验区的调查表明,评价是影响课程改革推进的瓶颈,潜在的阻力主要与评价机制不健全有关。90%左右的教师将“有效地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列为当前最希望解决的问题,87.5%的教师认为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评价体系的改变。”上述意见是否偏颇,我们暂且不论,但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切不可低估。

考试仅是评价的一种方式,但目前以书面测验为主的中考给初中化学教学评价带来的负作用十分明显:一年的课程半年多便告结束,1/3的课时用于应试训练;试题偏离大纲要求,科学性错误多,计算繁复,实验题脱离实际,“加试”题难度大;按书面测验分数排名录取,忽视其他评价的作用;教学工作的重心围绕考试转,难以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为此,不少学者和中学化学教师对多元化评价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他们认为:评价应贯穿在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中;应加强“记实性”的过程评价;建立学生的化学学习档案,家长参与评议,定期展示学习档案,并作为学校推荐升学的依据之一;对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其他实践活动进行全程评价,除激励、引导外,平时应记录学生在某些指标上的具体表现或水平等第;纸笔测验的编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淡化以选择题为主的客观题(尤其是多选型),减少纯记忆性的试题,适当增加探究方案设计题、阅读理解题、情景分析题;设置开放题是中考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不能仅以“多解”为标志,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和思维价值;尝试“开卷考试”(集中或分散两种)、口头答辩等形式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规范实验探究能力测试,包括试题组成、能力要求、考核方式(设计、操作、书面或口头报告等)、考核时间、评价方式、组织方式等,允许学生在实验中要求指导,允许学生延期考试或提供多次考试的机会;将实验探究能力测试、口头答辩等纳入中考范畴,赋予一定的权重,成为中考总分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评价的重点应转变,侧重考察教师的反思能力、探究活动的组织能力、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等多个方面。上述一系列的建议对实施化学课程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我们坚信,在广大的教师、教研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化学课程的评价改革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6.立足新课程,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验区的经验表明,教师素质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展。教师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是课程改革的推进者,课程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课程的实践者和创新者。但是,目前仍然有一部分教师的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对实验区新教师的访谈中,大多数同志认为,刚刚完成的四年本科学业对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没有明显的优势,大学阶段一半左右的课程与综合性大学几乎相同,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较少考虑未来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特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验证性实验的比重较大,缺乏科学探究的训练等等。可见,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推行势必对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课程结构提出挑战。我们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研究高等师范化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一是根据未来教师的职业特点增设一些“通识性”课程,如“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科学发展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生心理研究”等;二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开设“大学化学”、“综合化学实验”、“化学与社会发展”、“21世纪化学前沿”、“绿色化学”等必修或选修课程;三是从低年级起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研究性作业”,加大基础实验的综合性和探究性,鼓励合作交流,提高未来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四是结合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开设课程,如“化学国家课程标准解析”、“探究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研究”、“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研究”等,在方法论层次上给未来教师更多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大力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加强实践活动,也是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部分教师在观念、方法和能力诸方面与新课程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通过“参与式”的培训,理解《标准》与《大纲》的差异,把握科学探究的内涵及实现途径,学会使用课程标准,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有助于促进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编好配合化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教师手册

 1.教师手册是帮助教师理解、开发、创造课程的“平台”

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中,课程的物质载体主要是“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渠道,教学参考书是教师解读教材的主要依据。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在学生、教师的心目中处于很高的地位。本次课程改革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教师手册提出怎样的要求呢?首先它不应再像以往的教学参考书那样成为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案的惟一依据;以往教师的教案不少是教参的搬家。新的教师手册应是一个理解、开发、创造课程的平台。它包含的内容有:目标解析、教学建议、疑难分析、探究活动、评价案例等。借助这个平台,教师从中获得不少启示,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

教师手册不仅是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的好助手,更是让教师发挥创造潜能的助推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好的教师手册是帮助教师组织经验,而不是指出这些经验应是什么,是帮助教师适应自己的不同需要,以及学生的独特性。

2.教师手册编写的具体思路

教师手册必须体现义务教育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的具体要求,着眼于帮助中学教师理解标准、把握教材,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充分反映课程改革的思想。对教材中有特色的、“新”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活动,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组织和实施,在手册中应有说明或提供指导性的思路。提示探究活动的多种方案及对探究方法的指导、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每一章对学生的评价应有比较具体的要求,要结合实例提示评价的思路、内容、方式,补充评价用的有关试题(兼有基础题和探究题)供教师选择。为了开拓教师思路,帮助教师尽快掌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可以给出一些教学设计的典型片断示例;对教材中的某些疑难知识、实验、习题等给以解析,特别是对一些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习题给以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提供有助于理解新课程的一些参考资料。总之,要保证教师手册的建议性和选择性,以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3.多样化的化学新教材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按照《纲要》和《标准》编写的不同教材,不应是数量上的变化,而应是风格和特色上的不同。国家审查通过的每一种新教材,无不凝结了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心血和智慧,这些新的教材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教研工作者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4.课程改革中教学活动的信息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活动的信息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可以把各地实施新课程中所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包括学生对新课程的反应,教师对新课程的反应,成功的或者失败的事例,都收集起来,编撰成册供同行们参考和研讨。教师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的信息更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这些经过认识加工的材料,带有更多理性的成分,对课程实施更具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