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市长“对联”入试题的忧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24:55
今年重庆中考的语文试卷中,将该市黄奇帆市长5月1日参观世博重庆馆题写的“对联”纳入试题。据6月13日重庆晚报报道,该题要求:结合黄奇帆市长为重庆馆写的“三千年历史文脉尽现其中,八万里山河新貌彰显眼前”的对联,写出对横批“馆小乾坤大”的理解,然后再写一句赞美的话,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重庆晚报报道还说,中考命题专家表示,这样的题能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课本,也要关注社会生活。

    我不知道,“表示”的中考命题专家是否参与了这次命题,但我以为,语文试卷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恐怕还要引导学生学好包括对联知识在内的语文知识。

    黄市长的这副“对联”,其内容或者说思想性是没话说的,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怀的积极意义也可以说是“彰显眼前”。但这副“对联”的艺术性却让人不敢恭维,因为它距离对联创作的规范太远。  

    我们知道,对联的关键是“对”,创作对联过去就叫“对对子”。一般而言,上下联的平仄“反对”,而词性词义“正对”或“反对”。像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仅字字平仄相反,而且数词、量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字字相对。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由近及远的美丽画面立刻浮现在读者眼前。我们当然不能苛求作为政府首长的黄奇帆像大诗人杜甫那样“严对”,但“宽对”也不能漫无边际,否则,对联岂不成了字数相等的标语口号。

    我们来看看“黄对”:“三千年历史文脉尽现其中,八万里山河新貌彰显眼前”。其中除了“三千年”和“八万里”对得比较好之外,“历史”与“山河”词义相距太远却不相反,无法对上;“文脉”和“新貌”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偏正结构,但“文”是名词,而“新”是形容词,词性不符,也无法对上,且“脉”和“貌”都是仄声字,其后的“尽现”和“彰显”更是“仄仄”对“仄仄”,犯了对联的大忌;至于“其中”和“眼前”,无论词性词义和平仄都无法对上。对联的要求尺度即便再宽,上联也应该落在仄声字上,而其中的“中”字恰恰是平声。

    这样一副基本算不上对联的“对联”,却进入了语文试卷,我不知道“命题专家”们是出于什么考虑。难道专家们连这点对联的基本常识都不懂?这不可能吧?如果知道“黄对”很不规范,还要进入试卷,那又为什么呢?难道仅仅因为“黄对”的作者是市长?想来专家们也不会如此世俗。如果真是出于“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课本,也要关注社会生活”的考虑,那除了“黄对”,难道就找不到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试卷素材?如果学生以为对联可以宽到“黄对”的尺度,那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毕竟这是语文课而不是政治课的考试啊!

    对官员的艺术雅好,毫无疑问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应当鼓励。因为时下的官场有过多的“痞气”乃至“匪气”在,雷人言辞一再曝光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要涤荡这股官场的不正之风,最好的办法或者说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不断提高官员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但是,鼓励官员提高素养,包括让他们的作品进入试卷,进入教材,都得有个前提。那就是要符合起码的语言和艺术规范,符合起码的教育教学规范。至少,不能对学生形成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