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王余光教授及其阅读学代表作(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1:53:06
王余光教授及其阅读学代表作(下)(2010-06-01 14:50:30)转载 标签:

杂谈

3 从《中国阅读文化史论》到《中国阅读通史》

《中国阅读文化史论》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项目”成果,是吴慰慈和王余光主编的“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之一。该书由王余光等著,许欢、李雅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9月出版。

“阅读文化学”是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补充和丰满图书馆学、编辑出版发行学、文化学、学术史的理论有其重要作用。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的王余光带领其门下研究生等,一直致力于中外阅读文化领域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书所收录的论文30篇,便是其师徒合作成果的集中体现。

《中国阅读文化史论》,书分为“阅读文化研究”、“阅读史研究”、“书的选择与阅读”以及“网络阅读研究”四编。

在首编“阅读文化研究”中,有王玮《试论家庭阅读的重建》、《数字时代的读者需求及其对出版业的影响》、范凡《芝加哥学派的阅读研究》等11篇文章,涵盖传统的、当代的阅读文化研究,图书馆、图书出版业对阅读影响研究,数字时代阅读问题研究,以及国外相关的阅读研究等。

第二编“阅读史研究”,有王余光、许欢《西方阅读史研究述评与中国阅读史研究的新进展》,王涛《19781998年读书热点解析》和刘富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

大学生阅读研究》等9篇,在中外阅读史通论外,还有特定历史时期阅读状况的解析。

第三编“书的选择与阅读”,收录吴永贵、邓咏秋等人的6篇文章,论题涉及到推荐书目、中学生阅读、阅读与素质等。

第四编“网络阅读研究”,有余培训等人的四篇文章,涉及网络阅读指导研究、BLOGBBS阅读研究等。

在本书26万余字中,仅王余光先生独立完成的论文就有《中国阅读史论》、《中国阅读史纲要》、《传统经典阅读论》、《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时代的三个阅读问题》和《关于推荐书目》,与汪琴博士合作完成的有《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和《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等,占了全书大约五分之一的篇幅,可见其在这一语境中的导师作用。

2007426日,许欢博士在题为《我们对阅读文化研究的努力与探索》的“编后记”中总结说,十余年来,其学术群体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资料的准备与积累

这一时期,我们开始着手对有关阅读文化方面的资料和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一批有关阅读与社会阅读指导的书籍出版。其中有众多专家历时四年编撰,中国书史上第一部以读书为主题的百科辞典《中国读书大辞典》(王余光、徐雁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这部读书辞典的编撰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的阅读研究进入社会学与文化学领域,把中国的文献研究、图书史研究、阅读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读书大辞典》问世之后,对中国古代阅读传统和文化进行整理的《把卷心醉》(吴永贵、阮阳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和《读书四观》(王余光、钱行、黄正雨、雷绍锋译注,湖北辞收出版社,1997),以及对中国历代名人的阅读活动进行总结的“中国名人读书生涯”丛书十种(王余光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1998)相继出版。

同时,为指导现代人阅读,构建“书香社会”,提升社会阅读风气,由王余光教授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2001年出版了“读好书文库”两辑丛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推出了“世纪阅读文库”丛书(共四册,邓咏秋、李天英《中外推荐书目一百种》、李天英、钟智锦等《大学生读什么》、徐丽芳等《中国百年畅销书》、李常庆《北京大学教授推荐我最喜爱的书》),宁波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书海导航”丛书(共三册,严红、王友富《中国少儿适读书》、汪涛、陈幼华《中国青年适读书》、吴永贵、徐丽芳《中国家庭适读书》等。

这些编撰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注在阅读问题上。这一时期,正是以上这些著作和丛书的编撰为我们下一阶段对阅读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做好了资料上的准备,同时也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ce2a20100igs8.html) - (转贴)王余光教授及其阅读学代表作(下)_王梅的图书馆学博客_新浪博客

 

2)第二阶段:理论讨论与探索

2000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统的部分师生对阅读史和阅读文化举行了专门的讨论会,对阅读史与阅读文化、国外阅读史的研究状况及如何建设中国阅读史等问题进行了热烈

讨论。后来座谈纪要由李天英整理,以《开卷有益——阅读史与阅读文化座谈会纪要》为题,发表在《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第1期上。

在讨论中,不少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如何选择信息,选择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虽然目前图书馆学、情报学里有类似的研究,但是对阅读直接的引导研究还是缺乏的,需要关注。另外,与会者还认为对多媒体并存时代产生的新的阅读方式也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阅读对人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阅读方式常常会有不同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还很薄弱,需要加强。最后,通过这次讨论,大家对中国阅读史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

在这次讨论的两年之后,2002年春,王余光教授结合研究生课程“中国文献史专题”中的阅读史专题,召集选修这门课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展开了对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戈尔《阅读史》的翻译工作(其时,商务印书馆的中译本还没有出版)。这一期间,大家通过对该书的写作背景、内容特色以及社会反响等方面的讨论,对中西阅读传统进行了比较,让我们对阅读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获得了关于研究中国阅读史的启示,笔谈纪要见《读书随记》(王余光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之《一部人类阅读的历史》。

在这两次座谈会讨论的启发下,我们着手从理论上对阅读文化问题进行总结和研究。在王余光教授的主持下,我们把对阅读文化的建设与信息时代网络阅读问题的思考以专题的形式,相继刊发在《图书情报知识》杂志上。这些从理论上对阅读文化的思考和探索成为这一阶段我们在阅读文化研究上的主要着力点。

 

3)第三阶段:《中国阅读通史》的编撰

近二三十年以来,欧美对西方阅读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绩,甚至开始关注中国的阅读问题。但是目前中国阅读史研究成果寥寥,虽然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阅读历史的国家,中国阅读史上的丰富遗产却还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因而,构建中国阅读史的研究内容,继承中国阅读史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经过十几年来在中国阅读文化研究资料方面与理论上的准备和积淀,我们对中国阅读史的专门研究也提上了议事日程。2004年,王余光教授关于编撰一套多卷本《中国阅读通史》的倡议获得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支持。同年11月,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新闻传播学院部分师生以及来自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的研究者共同参与的《中国阅读通史》编撰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关于这次会议的详细情况见刊载于2005年第3期《图书馆》杂志上的《中国阅读通史编撰会议纪要》。

《中国阅读通史》试图首次系统总结中国悠久的阅读传统,为当代中国阅读文化的构建奠定学术基础。该书问世以后,将与《中国藏书通史》、《中国出版通史》两部巨著形成

呼应和互动,以构成包括出版文化、藏书文化、阅读文化在内的中国图书文化史,提供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框架和思路。

由此,从“中国历史文献学”起步,到“中国图书文化史”的学术构想,王余光学长即将完成其对于中华学术文化殿堂的一种宏观规划:即“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人们通过阅读来探求未知,创造自我”,“阅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人类有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需求,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成了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一种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阅读是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

在《中国阅读文化史论》的结语部分,他动情地写道:

书不仅因贵重而受珍视,同时,书也是读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法想象,对于读书人来说,没有书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虽然,我们曾有过这样的年代……

在读书人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私人阅读空间,是我们对读书人的个案研究最要关注的。书房的内外环境,买书、藏书、借书、抄书、读书,某些读书人的如疾如疯,正是中国阅读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那么,就让我们期盼并憧憬《中国阅读通史》这新一部学术文化巨著的问世吧,在这多年来“国民阅读率”一直呈进行性降低的“数字化时代”

 

作者言文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江苏  南京  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