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会练会养能成功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43:27
[图片]

                                                   练太极拳会练会养能成功
(转 载)
三节九窍十八球:   人体全身有三节之分:即梢节、中节、根节。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此一身之三节。而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臂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之三节: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腹为根节。腿之三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
九节之中又有九窍:
臂三节三窍:劳宫穴是梢节窍,曲池穴是中节窍,肩井穴是根节窍。
身三节三窍:上丹田是梢节窍,中丹田是中节窍,下丹田是根节窍。
腿三节三窍:涌泉穴是梢节窍,阳陵泉是中节窍,环跳穴是根节窍。
其中,上丹田主手法,中丹田主身法,下丹田主步法。
十八球:
是指人体主要的十八个关节部位,即两肩、两肘、两腕、两胯、两膝、两踝、两臀、颈、胸、腰、腹。
明三节,就是了解和掌握三节劲的运用,即“三节发力螺旋劲,梢领中随根节催”;明九窍,就是了解和掌握按窍运气、敛气入骨的运用,即“以意行气贯九窍,节节贯穿中气通”;明十八球,就是了解和掌握内缠外绕、周身一家的运用,即“内缠外绕十八球,混元一体太极成”。
所以,浑身俱要缠丝就是在内外合一、一以贯之的基础上,通三节、贯九窍、缠绕十八球,从而形成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太极球。
太极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内容的基础,即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杆、推手功夫的基础,检查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外形。检查一个学员的太极功夫如何,首先从外形看起,外形动作是否规矩。包括以下几方面:
1、身法。就是立身中正。
2,拳式转换。每个动作的起点、落点、运行路线、角度、方位变化是否正确,是否以腰为轴进行转换。
3、手型手法。手型是否柔和,手法是否圆活,动作是否到位。
4、步型步法。步型是否正确,步法是否轻灵,落步是否稳健,方向、角度是否正确,是否能做到迈腿用胯送。
5、重心是否在变化时保持稳定。特别是在转身、蹬脚等动作中是否稳定。
6、眼神。眼神是否随身而动。
7、放松。是否能在练拳时做到放松。
二、内劲。有了正确的外形,掌握了动作的尺度,就会表现出精神和内气的充足,用太极术语来讲叫做内劲。主要表现在:
1、整体。即动作各部之间协调,上下配合无缝隙。
2、腰带。四肢在腰的带动下运动,腰不动,手不动。
3、呼吸。内外呼吸相配合。
4、丹田。以丹田内转带动周身为核心。
三、技法。击技是太极拳的灵魂,没有击技含意的拳架,也就起不到很好的健身效果。
1、在练习太极拳有一段时间后,应在老师的讲解下弄清每个动作用法,敌我所处的位置。
2、每个动作的击技含意,也就是化发运用。
四、功力。功力是表示练习太极拳者的一项标准。一个有功夫的人,在练习时拳架低、重心稳、动作慢,呼吸深长,动作协调,虚实分清,用意指挥,动作以内带外,处处圆活,精神贯注。
五、拳理。不但练习时合乎拳理要求,并能弄清太极拳的基础理论。
1、太极拳的阴阳虚实规律。
2、有前即有后的理论根据。
3、有左即有右的运动方法 .
4、 互为根基的下肢变化.
何为形 《形论》          形,顾名思义是指形状,是外在的可视的物的状态。但太极拳‘形’的概念却不是这么简单,而应扩大会为身体所处的内在和外在的状态。包括身体的姿势,骨骼间架的摆放,肌肉皮毛的状态等等,在拳的初级阶段,‘形’主要是指外形,可以独立于‘意’;但一至中级乃至高级阶段,‘形’转而向体内追求,那么,‘形’与‘意’就再难割舍了。
形神合一
上面说过,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并且可能会‘昨是今非’,但有些大前提是不变的,如‘中正’。当然到了高级阶段,会出现以身形的不中正求内里中正之类的要求,但依然是不脱离中正二字。这里的‘身形的不中正求内里之类中正’可能一时难以解释和理解,要求拳者有较高的‘意’的功夫,也许就是为什么说‘高功贵悟’吧!至于《身法八要》,《十大要领》都不脱’中正’等的要求,前人今人对此已有够多的说解,我们就不再就此展开讨论。我们想说的是,如何将‘形’和‘意’统一起来而加以训练。在行拳站桩时,加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站就体会自己的体态,我的各个部位是处于什么状态,是否合要领,是否‘中正、安舒’;一动就体会自己是否动的‘通顺、匀整’。如此慢慢练习,才可逐渐形神合一,周身一家。
如何指导形的正确
初级阶段的看他是否得力,即在主要的方向上都能用得出力来,也能受得起各个方向上的来力,并且不能有不平衡的问题,如我身体正面很得力,侧面和后面差些,又如我能应前面向下的来力,却难以应付前面向上的力,都可认为形上有问题。当然,高手的您告诉我是‘意’上有问题,很对!因为我们在这单纯的说‘形’,即初级阶段的‘形’。而在高手身上,‘形’、‘意’是可以互换的,‘形’即是‘意’,‘意’即是‘形’。中高级阶段则看他打出一个力或接受一个力时,是否依然保持自身的独立平衡,即出力时突然落空,受力时来力突然消失时,他是否有失衡,如有则有问题。至于‘安舒、通顺、匀整’是中高级的要求,看打拳盘架是否神舒体静,神情平和,骨架匀称,每一动全身每一关节,肌肉,皮毛协同动作,打完后全身沒有特别疲劳之处,专练某处时除外。
练太极拳会练会养能成功
习拳练功须知会练会养。不会练就不会养,不会养就不会长;不会练就会伤,不养也会伤。比如,同样在练太极拳,有的能事半功倍,功夫长进快;有的却事倍功半,功夫长的慢。究其原因,会练不会练、会养不会养或者说方法正确与否是关键。
首先,练拳须明理。要在太极阴阳之理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自然顺势,自然运化,自然得机,自然合道,自然积累,自然升华,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勿忘勿助,若有若无,不急不躁。似有意似无意,有意无意是真意;似有心似无心,无心成化自成功。不能反自然之道而行,不能固执不通而为,不能自以为是而是。不能求速,欲速则不达;不能强为,以致出乎规矩,反受其害。    同时,要遵循前面所述各要则进行练习。其中尤以“心神虚静”、  “静心慢练”为主要。心不静则太极不太和,神不宁则阴阳不调和,不仅于功无补,而且于身有损。静心慢练,平心静练,合乎自然之道。能静练,能慢练,就是会练。静练慢练要贯穿到整个套路练习和单式练习之中,包括器械练习和推手练习。甚至行、立、坐、卧亦不离这个,就能时时在练,处处在练,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练除了慢练、静练以外,还表现在:
每天开始练拳时,头两遍拳能随意练、放松练、无心练、无意练,既不重外形,亦不求内里。在自然之中,把身体内外各部位都活开了、匀顺了,使心神渐渐平定安宁了,再正式开始练拳。如是,其妙处日后自现。
太极拳是身心运动,不是身心劳动。不能劳心、劳神、劳身、劳形。在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之中,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因此要似无似有地练,好像在休息一样,于无形中感而遂通。
开始练拳之前要静心默立几分钟,练一遍后仍要静心默立几分钟,再练第二遍,每一遍拳后都要如此。真正做到静中求动,动中有静。
每一遍拳后都要做收式,且收式不少于三次。遍遍如是。可将因行气走架时扩散的气场,收回到丹田,越收越多,越聚越满,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初习者来讲,待一套拳的动作纯熟、协调、连贯以后,拳架动作应当尽可能地开展、舒顺、大方,螺旋缠丝圈越大越好,然后在大开大合之中,使圈大而连、大而圆,逐渐圆活饱满,无有凹凸,无有缺陷,无有断续。久之,神气自能圆满无亏,一气贯通 周身内外相合

习练时,架子的高低因人而异,因功而异,顺其自然。一般来说,拳架有高、中、低三种。低架是基础架,初级阶段以低架为主,以练腰腿功为主;随割功夫的提高,架子自然由低而中而高,高架是活架,至此,高低皆应。对初期阶段的年轻人来说,架子可适当低些;对初期阶段的中、老年人来说,架子不宜偏低,以中、高架为宜。不论架高架低,都要符合太极拳规矩,无过不及,上下相随,一气贯穿,五弓齐备,节节贯通,圆转如神,不可强为。低者,裆部臀部不低于膝部,膝尖不过脚尖。
会练即会养。所谓会养即养气、养血、养性、养精、养神、养形,其中尤以养气、养精、养神为首要。十年练功,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久久养之即为浩然正气。气血者,人之二仪,吸天阳以养气,吸地阴以养血,气为主而血为配,“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则当早固”。气化则物生,气盛则物壮,气正则物和。所以气之当养也,精足气则足。所以要静心安身,清心寡欲,顾命惜身,固精保精养精,精气虽满而不泄,炼精化气,还原于身。气足神不衰,神人身则长生,念止则神来,念动则神去;心静则神宁,静心能养神。所以,练太极者,心要静,静养神,静养气,静养精,性命双修。
不会练即不会养,不养即伤。慢练为养,快练为伤;静练为养,急练为伤。所谓伤者即伤气、伤神、伤心、伤肾、伤形。古人云:  “怒者偏伤气,思多太伤神,神疲精渐蔽,形弱病相萦”;又云: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为自伤,气之削也”。若肾水不足,强以心火燥之,则水枯精衰;若内气不足,任意疾发速放,则元气受损;神气不足,过于纵跳震动,则元神散乱。此自伤,对于习拳练功 者来说,尤要注意避免。
因此,习练者要静心慢练,平心静练,顺其自然,丝毫不得强为。会练会养,则功能大进,延年益寿。 (转载)
正身直立,双足分开,宽与肩齐;屈膝圆裆,口唇轻闭,舌舐上颌,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尖轻贴大腿中部;头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松沉,胸背部的肋肌也自然松沉,足跟足趾与足掌轻轻沉住;胸部宽舒,脐下腹部微觉充实。目光平视,摒除杂念,意存丹田(脐下小脐部分),自觉心平气和,然后用意识引导缓缓将双手向前方举起,肘腕微屈,肘尖下坠,手心向下,以中指领劲上提,提至手与肩平;同时在意识引导下用鼻缓缓吸气,使有气体下行的感觉,徐徐送人腹部脐下;这时横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地微向内收,吸气将尽,肛门微微收缩(术语称作“吊裆”或“提肛”),使气聚于丹田,略停一停。这是一吸。
随即继续用意识引导双手屈肘内收,缓缓下按于腹前,也是以中指领劲往下轻按;同时,肛门随即松开,缓缓以鼻呼气;这时横膈膜自然下降,小腹部自然地外凸。这是一呼。
心要静,目光要照顾双手的起落,动作与呼吸要均匀协调,逐步做到呼吸“悠、匀、细、缓”,动作轻松,速度均匀。 这样反复练习数十下。
这种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太极拳架式。练习时腹内轻轻做下沉动作;而在整套动作过程中,主要是当一呼一吸时,气在腹内轻轻做向左或向右大小不等的弧形动作,来配合臂、腿左或右大小不等的缠丝劲。这种腹式呼吸法我们可以称作丹田内转法。当每势定式时,腹内才轻轻做下沉动作。因此,陈式太极拳腹式呼吸法是“丹田内转”法与“气沉丹田”法交互运用的。 它的缠丝劲练法,骨节肌肉做弧形的旋转,外形上臂、腿做左或右大小不等的螺旋形动作,并根据学拳者功夫的加深而逐步加圈,是比后来发展的太极拳臂、腿只做弧形或环形较为复杂难练。比后来发展的太极拳只采取“气沉丹田”法,又是比较复杂难练的。
这种“以意调息”的腹式深呼吸法,有人称作“内练一口气”,也称作“气功”或“内功”。通过横膈膜的不断起伏,内脏做轻微的旋转和“按摩”运动,能够提高内脏机能,促进气血循环,能够治疗各种慢性病。千百年来,我国的养生家、医学家在实践中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疗病、延年的一种方法,也是极其合乎科学的。
练习深呼吸运动到一定程度后,会自然地产生“腹鸣”现象,特别在练拳套每一姿势到定式时和由定式变转时由于腰胯的松沉和旋转,最易产生“腹鸣”。这是很自然的生理现象,是练习内功拳到一定程度后的初步的内体感觉,是“以意导气”,“气沉丹田”的结果。练气功时产生腹鸣现象,要比练太极拳来得早,这是练气功在一开始就“以意调息”的原故。腹鸣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以意导气,增强了内肠蠕动,使腹内气体相摩相荡所发出的声音,对内脏只会有好的作用。练太极拳时有“腹鸣”应不以为奇,没有“腹鸣”也不要故意追求,要听其自然。当然,因病而发生腹鸣,另当别论 。
太极走圆
我国太极拳是圆的艺术,在古代哲学之论述中,圆是包罗万象的,太极拳推手技击与人交手能否取胜,要看能否运用圆的走化功夫。
太极拳拳理上说,在应招运势中要想"支撑八面和八面转换",就必须懂得八法之相互关联。所谓"八法"即是上、下、左、右、前进、后退、方、圆。也就是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在推手技击中及习练太极拳中必须面面相顾,招招相接,环环相合,招势转换要连贯,衔接要严密,不露破绽,势势相承,劲力浑厚有力富有弹性,刚柔兼备。
太极拳的行功走架、推手击技,均是圆形功法之练习,与人推手不论听、引、化、拿、发五字要诀之应用,也不论长击短打,攻防进退,纵横开合,在瞬息万变中,都是万变不离其圆。如对方是硬肘,肘硬力大,按其小臂上下皆无移动,此时对方注意点在防守上下,而我以圆形惊炸之力给以柔化,随即刚线直发,在对方守神点未定之际,不易防守也,"惊炸走圆"实为引中之法,引者虚也,击为实也,先虚后实,虚实结合,也可以说虚为引,先引后进,引上打下,引直打横,欲擒故纵,声东击西也,以虚招给对方造成假象,而曲线柔化,曲中含圆,而柔化之招,必须走圆,否则难以柔化。
鼻祖武禹襄拳论中讲:"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每一动势,均有虚实之处,而每招每势也必有方圆,在整个拳势中,前进后退,起承开合,折叠旋转,全身上下,无不走圆,圈圈相随相生也。形圆在折叠,劲圆在内换,劲气合一,方圆相生,内外一体,周身上下,无处不走圆也。圆有大小,以小为上,有圈意而无圈形为佳,那就是说,招有进退,内含大小三角,步走五行,圈有明暗,引化结合,圈圈有变。两臂走圆,左臂下可撩阴,上可击其上额。我国太极名家陈固安老师在讲述拳理拳法时也经常提到如何理解圆的功夫,他说:"要想化得灵,必须懂得太极拳圆的功夫。" 而太极拳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身怀六合劲,处处皆是圆,与拳理拳法同出一理。
论“拳式定型”作者:张志俊
太极拳博大精深。她的“博大”,在  于其特有的哲学、美学、健身、养性、娱乐等功能;她的“精深”则在于其奥妙无穷的攻防技法。因此,习练太极拳者除了强身健体,休身养性的目标之外,大多希望自已在技击领域有所造诣,希望达到舍己从人 ,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后发先至,化打合一……“四两拔千斤”乃至“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效果。许多人甚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而穷其一生的追求,挥洒了数十年的汗水。
但由于方法不对头,大多数的太极拳爱好者很难将自己的拳架功夫与技击功夫统一起来,事实上拳架功夫与推手实战应该是一个统一体,应该是“练拳就是推手,推手就是练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拳式定型”。
所谓“拳式定型”,就是说无论是练拳还是实战,无论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面对什么样的来力和劲路,你的动作都不会走样、你的架式都不会变形。就像前辈大师们一样,手、肘该在哪里定位就定在哪里,已养成习惯,无论是练还是用都不会有几分差别。
“拳式定型”是一种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希望获得太极功夫的人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么“拳式定型”的内涵是什么呢?如何才能做到“拳式定型”呢?“拳式定型”实质上是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规律有一个特殊的、规范的、严格的要求,这里规纳如下:
一、走手
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面的第一道防线。手的动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战斗的结果。所以应该把走手放在首位。拳论云:“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太极拳中的听劲、引化、擒拿、打击等等虽然并不完全靠手,但是手无疑是最为灵活和有效的部位。走手有如下优势:
手为臂之梢节,梢节引动,有利于沉肩坠肘,身肢放长。
走手增强了梢节意识,有助于棚劲和螺旋劲的增长。
梢节意识增强,有利于周身的放松、协调。
劲运梢节,则启动快,变化迅速,劲力灵脆。
梢节领劲,容易把握劲点,打击稳、准。
走手蓄劲短,连续打击不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事实上第一次打击就是第二次打击的准备。手为臂之梢节,指尖为手之梢节,走手关键是走梢节。一走手,指尖第一节一定要先走,然后第二、三节按顺序跟上。就像走缠丝劲一样,小指领劲先走,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异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节。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紧对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意思,即便是没有抓住对方,也有个“卷”的余味在别人身上。
二、肘定位
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击实战中,肘永远在做着向外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做着一个拉长肩部的运动。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体的一侧保持一个相对的位置,不仅要始终做到“腋下空”,还要保证大臂与肋间的夹角不作大的改变。手走的幅度和身体不会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练习和对抗时都要有根,不能漂浮,也就是说要始终保持沉肩状态。
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支持手更灵活地运动;还要帮助后面的肩拉长,坠肘沉肩,稳定平衡。什么时候“肘定位”破坏了,那么肘就会漂浮,肩就会架,手就会丢,身法就会涣散。太极拳运动中人体有五张弓——双臂弓、腰弓、双腿弓。弓背撑起的力量最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弓背饱满,弓弦绷紧的最佳状态——即肘定位。一旦弓背飘了或丢了就一定是弦断了或弓断了―――肘起大、小臂间的夹角变小了,谓之弓背断了;肘夹手臂失去了撑力叫弓弦断了。(有关弓、弦的详细论述见另一篇论文“论身备五张弓”)
三、沉肩
练太极拳时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松柔的标准是在周身棚劲不丢的情况下放松。人们往往松柔不下来就是因为肩松不下来。肘向上架肩,肘向下耸肩,用僵力时扛肩,臂无力时懈肩, 是最常见的毛病。当遇上对方采、拿、打、摔等外力时,出于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肩,肩一翻人就要受制,脚底下也飘起来了。这些不仅是学习太极拳架的障碍,也是技击中的隐患。扛肩架肩时肘容易飘,耸肩懈肩时腋下就不空了,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部与臂部,使臂生根,从而由坠肘与沉肩的结合达到肢体放长。如果两臂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上肢就是两张饱满的弓。所以要时时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坠肘,将肘与肩部拉长到最大限度。
四、含胸
含胸首先要求我们下额内收,两眼平视,百会穴虚领,再就是胸要有向里包的感觉。这样才能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长,劲力顺达,使背部有弹性。虚领顶劲的时候要把颈椎领起来,颈椎是身弓的一个弓梢,另一个弓梢为尾椎,通过塌腰,这张身弓便形成了。在对抗中,最忌身体上重下轻。如果胸不含,肺部会充满空气,或叫横气填胸,重心上浮,头重脚轻根底浅,一遇外力就立足不稳。含胸拔背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翁。
五、塌腰
胸和腰的关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须含胸。正确姿势是:胸要含起来,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里裹。这样,颈椎与尾椎内含里裹,我们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弓――腰弓。腰是一个重要的平衡机构,劲起于脚跟行于腿,到腰部时有一次转换分配,使四成力量下降,还原于下肢蹬地发力;六成力量上升,形于手便是打击力。因此,稳稳当当地把腰塌下来,重心才能下降,人才能不飘,否则,挺胸凸肚,腰塌不下来,胯松不下来,双膝亦不能合上,连锁反应是脚下无根,遇力必颠。
六 松胯
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至腰部。在对抗当中松胯尤为重要。因为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从某种意义上说,松胯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一把钥匙。松胯在技击实战中的作用是:
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份乃至一大部份。
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
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
可以整合周身之力,用于我所需要的地方。
松胯是形成浑元之力的必要条件。
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此外,胯部的韧带长度要超过常人是松胯的前提条件。韧带、副韧带长,转身长度和半径就比别人长出了许多,对抗中就有了优势。因此要有意识地练好松胯的功夫。
七、扣膝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人们常说扣膝合裆,扣膝裆才能合。扣膝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八面。看一个人的拳势是否正确,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裆是不是圆的。如果一个拳势看着不顺眼,那问题一定是出在膝上。膝在运动中要象擀饺子皮一样向外擀内辗,不是外摆,外摆是飘的;向里运动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合。
八、抓地
在踝关节这个部位最很难练的是跟腱韧带,跟腱韧带的长短又与抓地有直接的关系。通常膝盖前跪和旋转就是韧带拉长的运动,这根韧带越长,膝盖前跪的半径越大。对抗中后退时,又总有一个膝盖是向前弯曲的。弯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强。人们常说“腰长”、“腰上有份儿”,其实还是跟腱韧带长、脚下有根的缘故。很多人脚下不稳,不舒服就挪脚跟和脚尖,这正是因为跟腱韧带不够长。拉长这个韧带要靠考五指抓地。不让飘、不让脚动的同时又让脚腕动,让它向不同方向移动、旋转。练习时间长了跟腱韧带就拉长了。如果不会五指抓地,即使其它各部位都做得很好,推手的水平也高不了。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后腰胯各部位的灵活性才能充分显现。五指抓地时涌泉穴要虚要空。
“拳式定型”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实战技击的需要,是掌握太极拳真谛的必经之路。有了“拳式定型”的基本功,你就可以品尝到“练拳时无人当有人;用时有人作无人”的奇妙乐趣。这里还要注意,一个人的手法、步法、身法的定型,只是“形”的定型,并不等于“意”的定型。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走手、乍肘、沉肩、含胸、塌腰、松胯、扣膝、抓地等没有问题,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就可能发生“形变”。在双方对抗时,胜方往往是由于对方技术动作变形而取胜。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保证在任何条件下动作都不变型,时时刻刻做到“拳式定型”,才能够收发自如,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诠释
1、太极拳是内开外合的立体的浑圆运动。内开产生离心力,外合产生向心力。梢节领劲是内开的离心力的延伸、膨胀;两头卷曲是外合的向心力的含蓄、转换。
2、走劲分走手、走腰、走步。梢节领劲递个延伸的走手,具有变劲、变向、变速之奥妙。两头卷曲于腰之走腰有“一松”之转换,这个转换是“一”,不是“二”,即化发一体。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是太极拳之开合圆运动的方法。裆走下弧之走步是太极拳虚实变换的方法。
3、双手配合走手,需要通臂劲之技术。即含胸气贴背,产生的双手及背的手臂弓态。双腿脚配合走步,需要通胯劲之技术。即双膝内扣如环抱大树又抱不陇,所构成的双腿及胯的腿脚弓态。加上胸腹抽吸贴腰背构成的身弓。整体为具有呼吸弹力的三弓满月浑圆状态。
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是太极拳开合立体圆运动的训练方法,梢领卷弹是太极拳实战佳效的奇妙心法。
不懂梢节领劲变劲、变向、变速的几个关窍,就是假走手,是没有效果的。那么梢节领劲的几个关窍是什么呢?
1、手指头贴向手指甲,手心贴向手背,以此内贴劲横向递个缠丝,纵向节节分家,由轻到重,从手指头依次走到手指第一,第二,第三关节,再流向腕关节,流向肘关节,然后在肘关节乍住定位。此时五手指刚好走完一圈。此为粘手变劲。
2、由肘关节乍住定位劲再由重到轻,节节贯通,返向流到手指头。此为变向。
3、手指头贴向手指甲,内劲流到肘关节,是起到小圈变劲粘沾对方;肘关节流到手指头,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手指头所指的方向不同,是起到弧线变向的作用。小圈与弧线构成各种“6”与“9”的运动轨迹。
4、梢节领劲的手圆自转,配合两头卷曲于腰的身圆公转,呼吸棚劲,开合互为的转换,就是变速发力。
太极用四字来描述就是:旋转虚实。
1、太极是肩胯围绕中拄松沉的旋转的运动。双手配合走手,需要通臂劲之技术。即含胸气贴背,产生的双手及背的手臂弓态。左右手虚实转换其枢纽在夾脊,即在夾脊穴吸贴而转换,是通背劲要领。内劲由左手梢节递个、乍肘、沉肩、贴背转到右手,则左手为轻,右手为重,反之亦然。在技击应用上是:内劲由指导手转换到打击手,指导手要轻,打击手要重。
2、左右腿虚实转换其枢纽在尾閭,即在尾閭穴吸贴而转换,是通胯劲要领。这是沿着球内壁的转换。内劲由左脚梢节递个,扣膝、松胯、吸贴尾閭转到右脚,则左脚为虚,右脚为实,反之亦然。在技击应用上是:内劲由虚腿到实腿,实腿化力,虚腿踩地单重发力。
3、双手臂弓态满月的旋转虚实与双腿弓态满月的旋转虚实,中间衔接是气沉丹田的一根无形中拄,腰胯围绕无形中拄的旋转,如磨转,磨心不转。磨心中拄一转就是扭腰,一扭腰就把腰练坏了。磨心中拄可以带领身躯前后左右平移,旋转交给围绕中拄转的肩胯四边。这就是盘架子的立如平準、转如车轮的要义。围绕中拄转动的内劲离心力与向心力,开合运劲如抽絲般细腻。旋转虚实有尺寸度精微。在技击应用上是:中拄的抽放平移配合内劲的球内滚珠,开合互为,化发一体。
梢节五指的奥秘
1、手之梢节十指是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交换的关窍,足之梢节十趾与涌泉穴是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换的关窍。足踝两旁照海穴、申脉穴是阴蹻脉与阳蹻脉交换的关窍;筑宾穴与金门穴是阴维脉与阳维脉交换的关窍。
2、一个手指头的领劲缠丝,必然带动相应经脉的阴阳转换。虽然梢节一点点领劲,却能引起内劲翻天复地的变化。所以手指,足趾,涌泉穴,足后跟、足踝是太极内劲的关键之处。
3、先体会单一手指的搬动缠丝,所引起相应经脉内劲的变化。再递个手指搬动缠丝,整合各个经脉内劲的变化,这就是浑圆内劲。这个浑圆内劲的外在运动自然就是具有前后,左右,上下的轨迹,自然能随心所欲牵领对方,自然能诸靠缠绕我皆依了。
太极走手,分五手指找手腕内侧的阴面递个,与五手指找手腕外侧的阳面递个。
一般只知道阴面递个,而阳面递个知道的人不多。走手是阳面递个与阴面递个配合的功夫。梢节领劲一般是阳面递个先延伸、膨胀产生小圈与滚动摩擦力,然后是阴面递个带出滑动的弧线与螺旋升降力,阳面递个的小圈与阴面递个的弧线构成各种“6”与“9”的轨迹。外在看好像是转动一次,实际上,是梢节递个转动了两次。只懂转动一次就领劲的,大多是没有效果的假走手。
第一次阳面递个的转动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引动对方,借起对方力。第二次阴面递个的转动才能领劲对方走动。
两头卷曲,一般只知道两个关节以上的弯曲,不知道两头空间延长线的弧线的相接。比如两手对话配合的运动,双手运动方向要在双手空间弧线延长线相接在一园面上,如此双手的轻重配合才有效果。不如此就是没有效果的假卷曲。
两头卷曲是实体的卷曲与虚线的卷曲,协调配合的运动。
阴阳递个,虚实卷曲才是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完整内容。 另外,一般进攻主要是梢节领劲为主,防守主要是两头卷曲为主。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