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何以不为的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5:02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自古至今,上有所好,下必甚之,这原本是个正常的事情,问题是,作为一个领导者,你能正确看待“甚之”、看待被下属放大甚至歪曲后你的“所好”吗? 

    唐太宗好纳谏是出了名的,所以像魏征等一批能直言进谏的大臣才能彪炳史册,但是,肯定也有鱼目混珠者想以迎合上意的方式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贞观年初,有人给唐太宗上书,说朝廷应该清理那些佞臣。清理佞臣当然是好事情了,唐太宗没有不接纳的道理,还接见了这个上书的人。但是,既然说要清理那些佞臣,自然前提是要有佞臣存在了,唐太宗就问上书人:“朕任命的这些人都是贤人,你知道谁是佞臣?”上书人说:“臣身处朝外,不知道具体谁是佞臣。不过陛下可以假装发怒来试一下大臣们,那些不管你发怒、还继续直言进谏的人就是忠臣,那些一看你发怒、就见风使舵的人就是佞臣。”

 


唐太宗李世民像

 

    唐太宗没理他,回头对封德彝说:“流水是清是浊,取决于它的源头。君王就像那源头,臣民就像是流水。做君王的自己行诈,却指望臣民们正道直行,就好比是源头污浊,却指望流水清澈,没有这个道理。朕常常觉得曹操这个人狡诈,所以鄙视其为人,这样怎么能教化天下呢?”然后对上书人说:“朕想让诚信风行天下,不想用狡诈的方法来教人,你的想法虽然不错,但朕不能采纳。”这个故事见《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

 

    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这句话的负面阐释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个道理对于领导者来说,既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但是,领导者是人,就会有“所好”,在这个“所好”是不光明的情况下,领导者尽管有时候不能抵挡“甚之”的诱惑,不容易犯大范围的错误;可当这个“所好”本身还正确(比如唐太宗“所好”的纳谏)的时候,“甚之”就有了先天的出身优势,领导者这时候最容易不能正确处理,这种错误往往就成了普遍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