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塘围城-观海卫的开山鼻祖(一)-力歌的世界-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04:59

观海卫的开山鼻祖(一)

标签: 朱元璋  戚继光  南京  安徽  日本  分类: 《历代名人与观海卫》 2006-12-16 08:23

                     ——记民旅英雄东瓯王汤和 

    说起观海卫,好多人都说得头头是道:四大名卫,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弄,烽火台等等。记得几年前,镇政府有位主管宣传文化的领导和我商讨观海卫设立城雕的事,我主张了二套方案,东入口首选抗倭英雄戚继光。他虽不是观海卫人氏,但他在百姓中根固底深有着不可磨灭的功迹,人人爱戴。另一个是造福桑梓,为民办学的吴锦堂,他倒名副其实的观海卫人,可设在西入口,面立杭州方向。结果,他们以抗倭名镇为依据,采纳了本人所提的建议,雄伟壮观的城塑,抗倭英雄戚继光屹立在卫城的东入口。

    此后,不少观海卫的年轻人,混淆戚继光与汤和的事例,分不清谁先谁后,以为四大名卫,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弄及烽火台等与戚继光有关,其实这些均于汤和设计所创。安徽凤阳人汤和倒实是观海卫的开山鼻祖、我国抗倭历史上的先行者,远比戚继光早一百六十多年了。

    汤和,字鼎臣,安徽钟离城(凤阳)人。元泰定3年(公元1326年)出生,他自幼习武,擅长弓马,为人十分豪爽,又是足智多谋,勇冠于一乡。元至正口年(1352年)2月,汤和率众投奔了郭子兴领导的濠州义军反元,被授于户长,朱元璋接替郭子兴的兵权后,汤和便随其,转越南北,定集庆御张士诚,讨方国珍,屡建战功,朱元璋把他和徐达视为“擎天之柱”。

    元至正28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建元“洪武”。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汤和平南之功,定为21位开国勋臣之一,并在鸡鸣山下建功臣庙祀之。翌年正月,汤和平中原后,又乘胜北进大漠,平定宁夏,获牛羊10余万,元军闻其胆破。同年11月,汤和凯旋还朝。朱元璋念其年老,率先诸将,赐汤和皓命、铁券、封中山侯,拜荣禄大夫,柱国,岁禄1500石,获赐田10000亩,荣庞当朝。

    明洪武5年(1372年),汤和从徐达复征蒙古,其率部出塞攻阳和,因王保保拒战,致使徐达,汤和兵败断头台,朱元璋念二人前功而不加问罪,诏令汤和回乡督造明中都。汤和颇具建筑才华,主持营建了中都皇城浩大的工程,此都城被建筑家称之为“南京都城的父亲”;“北京都城的祖父”。

    明洪武17年(1384年)正月,倭寇侵犯沿海,倭寇是明洪武初年由日本国以镰仓时代西部名主、庄官、地头、武装商人结成的海盗集团,他们以日本对马壹岐、北九洲的松海和濑户内海为军事基地大肆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军民蔑称其为“倭寇”。汤和奉命巡视沿海诸城将抗击倭寇将他们赶下了海,海疆暂平。

    朱元璋有雄才大略,得天下后,又以猜忌刻薄、屠杀众多功臣闻名。明洪武18年(1385年)12月,朱元璋因忌讳“死猪就怕开水烫”之俗语令将汤泉改为“温泉”,汤和知朱元璋忌其姓,故改汤姓音为“商”,并学汉留候张良功成身退上表要求返乡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朱元璋见汤和主动告退乃去一心病,故而赏赐汤和颇丰,并赐在安徽凤阳中都临淮镇西郊东湖村为汤和建信国公府。汤和轻视财富,他还将朝廷给他的赏赐,全部分给乡亲们和旧官兵,因此中都人民对汤和十分敬重。

    明洪武20年(1387年)倭寇又来骚扰沿海,这时候,朝廷上下开国老将死的死、诛的诛,没有可用的人了。朱元璋这才想起老将汤和,诏他曰:“卿虽老,强为联一行”。汤和以国家、民族为重,不顾年老体衰重披战甲。朱元璋命汤和以抗倭总兵官进驻浙江宁波,统帅沿海诸军御倭保国安邦,汤和为永固海防之计,他躬巡海檄,亲历勘测,依沿江地势险要进行规划,而后亲自督导沿江军民,第二年十一月城成还奏。据《明史·汤和传》载称:“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立卫所城五十有九。”现查考各类史籍,汤和在浙江的洪武十九、二十两年间,新设有临山、观海卫、昌国、松门、定海、盘石、金乡,海门等8卫,乍浦,澉浦、三山、龙山等51所,历史上称为“海上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