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赵辛楣的婚姻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50:57
赵辛楣的婚姻观
  在小说《围城》里,赵辛楣说:
  “我近来觉悟了,决不再爱大学出身的都市女人。我侍候苏文纨够苦了,以后要女人来侍候我。
  “我宁可娶一个老实、简单的乡下姑娘,不必受高深的教育,……。
  “我觉得不必让恋爱在人生里占据那么重要的地位。许多人没有恋爱,也一样的生活。
  “我宁可我做了官,她不配做官太太;不要她想做官太太,逼得我非做官、非做贪官不可。①”
  像赵辛楣这样的“达人”,古代魏、晋多有;今人婚姻趋炎者,多以政要、富商、名流子女为主。“皇帝女儿不愁嫁”就是这个道理。《围城》里的 韩学愈就一心追逐名流女人。结果追得一位逃亡在中国的白俄,如获至宝。叫她装作美国人,7月4日还纪念“国庆日”,一时确也提高了韩的身价。
  读了H 先生的大作:《不……》,他的心态应该属于后者。
  对于婚姻大事,各有不同的经历。一般来说:一帆风顺者少,倍受挫折者多。所以我国描写婚姻悲剧的 第二长诗《孔雀东南飞》有1785个字之长②,悲痛之情淋漓尽致。
  至于挫折的原因,应该扪心自省,而不该怨天尤人。只想“门当户对”吗?等待《天仙配》,您有董永的“孝感”之心吗? 等待《牛郎会织女》吗?那终于还是个悲剧啊!
  理想高一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梁实秋先生说:作文章的翻译就好比搞对象,要它忠实就不能美;要它美就难免不忠实。“两利相权取其重”,任您选择。如果不取“赵辛楣定律”,志不同、道不合者,绝对不可以成婚。
  自上世纪初以来,我国出洋留学的越来越多。《围城》里的赵辛楣、方鸿渐、韩学愈……,都具有代表性。他们出身于旧式家庭,虽粘有洋味,却有着“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③,有爱国心而处事低调,四平八稳。
  现今社会十分复杂,各色间谍比比皆是。什么 军统、中统、CIA、FBI、КГБ,……。防不胜防。我国硬实力既逊于人,对于间谍若不高度警戒,尤其是核心部位,如丰泽园。警戒自然要很严格:关系复杂者、时常往复国内外者、底线不清者……,怎能轻放!
  台湾偷渡来大陆的 林毅夫先生,是起义?是间谍?不能不怀疑。但人家闷头苦学苦干,以行动证明:确实是忠于祖国,必会受到重用。还有“三钱”,还有 周培源,还有……,效忠祖国者多、多、多、完全信任。
  今有一位 海归的 H先生,非常自负,社会关系复杂,存心一手插进国家的核心部位——丰泽园,能不能插进去,可能需要集体讨论,不是一个人说了算。间接插入也不能轻易。
  这不是主要的,您婚姻一是错走了“牛郎”之路,违反了“赵辛楣定律”。最大的错误在于不考虑是否“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与谋”,因而成了失败的婚姻。
  婚姻的失败,人们都会同情您;遗憾的是:您却不知自责,您和 Z女士,根本就是“志不同、道不合”,尤其在人品方面差距太大。“文如其人”,二位的作品真实地表达出来了。  “一日夫妻百日恩”嘛!“夫妻分手不出恶言”,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您恨Z女士,栽赃她有张某 插 足,这是对一位女性莫大的侮辱。彰显了您的人格水平。人们相信 Z女士,尊敬  Z 女士,企图抹黑她,白费墨!
------------------------------------------------------------------------
|  一位网友评论:
|  2010-05-24 09:38:21    天涯轻烟
|  真是只能叫人叹息一声,所谓感情,所谓名人,所谓标杆,所谓教养,不过如此罢。
|曾经23年夫妻,有必要这样吗?相互指责,毁誉,没情了连脸也不要了吗?
------------------------------------------------------------------------
  实在地说:您们的分手和“文革”没有什么关系。硬要扯上“文革”而与“伤痕文学”挂钩,不过是为了扩大销路。它在国内犹如一把“集结号”,集结一些不满现实的人到您的麾下;在境外则争取外国人出版,会像帕斯捷尔纳克那样得到大“奖”。挂着“共产党员”的招牌、领取西方人的犒赏,会更容易。
  您又无端地恨一位人,而成为“恨人”。一味地恨、恨、恨……,还写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巨著《不……》,像是新版的《恨赋》④。
  其实您也有“爱”。在《不……》一书的结尾,就引用了那位“枪毙屈原”的胡适的一段话。只可惜胡适不是女的,否则您们俩若成婚配,那才真是“郎才女貌、情投意合”的天仙配。嗷胡适去世了,那也无妨,可以化作蝴蝶嘛!
  您一辈子高官厚禄,锦衣玉食,随便公费出国,现在可能还领取高额的 退休金;只因一点小忿,就诋毁妻子、忘却国恩!决心要报复。不惜搞乱它,搞垮它。您也太狠了吧!
  您跑到 香港《镜报》去连载发表《不……》,没料到香港同胞经过150年的沦陷,更爱国!仅三天您的大作就被封杀了。您似乎想作民间的“倪燮龢”而打倒那一位人。您未免走得太远了!
  却说“文革”走偏、失控,智者皆清。当时为何不纠正?“顾 全 大 局”,顾全大局,比什么都重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了偏。但还是为了“顾全大局”。政要宣示:绝不作“倪燮龢”;否则,“全盘皆……”,后果不堪设想!
  个人是小,家事是小,国家稳定是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大。作民间的“倪燮龢”如果得逞,延续下去,这边一个橙色,那边一个郁金香,热比娅回来了,……。有人可能说:你太过虑了,“杞人忧天”!窃以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的已经是鼠洞了。后果吗,已有前鉴。防微杜渐,顾全大局,匹夫有责!
--------------------------------------------------------------------
【注释】①见《围城》第五章     
       ②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长诗是《格萨尔王传》
       ③见《世说新语》排调二十五,谢安云:   
       ④《恨赋》江文通,见《昭明文选》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