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泓:清末革命与洪门会党(南方都市报 2010-6-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9:47:25

清末革命与洪门会党

类别:人文历史   浏览量:38   版次:TM05   版名:南方评论 历史评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6-20
作者:范泓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读史偶得

    ◎ 范泓 文史学者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这到底是朝代循环还是一场革命,尝有辩议。

    不过,在某些史学家眼中的“辛亥革命”,不仅为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首义,而是包括自清末民初以来,一系列“革命运动”的全部过程。若从甲午战败之后朝野人士纷纷要求政制变革,以及立宪派与革命党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这一史实看,这样理解亦未尝不可。因为所谓“革命”在事实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酝酿的一个结果。只是当时的“革命”在清廷看来,不过是一次次乌合之众的“造反”行为,手段为传统的暴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革命党人(兴中会时期和同盟会初期)频仍起事所依靠的基本力量,正是秘密社会的一系——— 会党,即所谓的“洪门”,亦称“天地会”,或三点会、三合会。秘密社会的另一系在北方,即白莲教。

    革命党之所以与洪门会党一拍即合,主要是因为政治目标相接近。洪门会党的宗旨是“反清复明”,而革命党人则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尽管他们对“复明”并不以为然,但同样是要推翻“异族的统治”。孙文在《建国方略》中谓:“洪门者,创设于明末遗老,起于康熙时代。”所谓明末遗老“誓不臣清”,实际上,就是不愿与征服汉人的“鞑虏”为伍,满汉势不两立。然至康熙年代,清势渐盛,反抗屡起屡蹶,“而明朝之忠臣亦死亡殆尽,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以待后起者可借为资助也”。及至清末革命,兴中会的主要骨干,如陈少白、尤列、程奎光、朱贵全、丘四、谢缵泰等人,均为会党中的重要分子,“当时孙中山的左右手,可以说多半是会党中人”,孙本人于1903年在檀香山加入洪门组织,其立志革命,“一部分的原因也是源出于幼年时承受太平天国革命的启发”。因此,不论当年的洪门会党,还是后来的革命党,在“反清”这一问题上志同道合,声气相通,正如孙文在自传中所说“民族思想实吾先民所遗留,……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扬而光大之。”这里所谓的先民,“自然包括了深受明末先贤行谊影响的会党中人”,而洪秀全起义或国民革命运动,“于思想启发上多受其赐”,因此,革命党与洪门会党之渊源,似乎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即以暴力手段来推倒异族统治,也就无怪其然了。

    洪门会党的势力,以山堂为中心,清代的山堂,前后有47个。自1673年至1909年,洪门会党策动或参与起事85次,该势力虽然主要在中国南部及中部某些地方,但“它的触角实已伸展到全国各地”,因此有外国学者甚至这样认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洪门。洪门中的一些人被革命党称为“老革命党人”,但这毕竟是民间秘密结社,必定要遭致来自清廷方面的严厉对待。只是问题在于,“会党虽是从反清复明开始的,但发展至清末已经变了质;甚至变成横行‘地下’的黑社会,为正当人士所不取,而兴中会诸公却以他们为主力,因此就没有真正的革命群众和‘倚靠阶级’了”(唐德刚语)。因此,无论是1895年的广州之役,还是1900年的惠州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足见革命党与乌合之众的会党相合流之弊端。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革命党领袖才开始重视与留学生的接触,“但重要的革命起事,仍多运用会党的力量”。以台湾著名学者张玉法的统计,1906年至1911年间,重要的革命起事凡24次,确知利用洪门会党力量起事者,最少有12次,然无一成功者。直至辛亥革命发生,仅清廷而言,其控制能力已日趋低落,历史才被改写。

    辛亥革命的社会参与者是广泛的,其中有知识分子,有工商界人物,有军人,有官僚,有立宪派人士,有华侨,也有会党,但“军人和会党则为革命所借助的主要武力”。有论者认为,“在革命被视为大逆不道的时代,从秘密社会中吸收革命的群众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同盟会在成立之前,各派革命党人发动的重要起义先后有5次,“均曾借用会党的力量”,从客观上讲,这自是革命党人策动的结果,他们利用洪门会党长期以来的反满意识,并通过会党组织建立起自己的群众基础,从而实现推翻满清、以建共和的“革命目标”。然而,晚清有“立宪”与“革命”之争(当然亦有互动),其目标与手段绝然不同,“改革派主君主立宪,用上书或请愿的和平方法;革命派主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用暴力或暗杀的方法”(张玉法语),而洪门会党长期以来“反清复明”即以暴力为主要手段,如太平天国初起时,洪秀全、林凤翔、石达开、杨秀清等人皆为会党中人,只是由于教义冲突,洪秀全后来才开始清除太平军中的会党分子。辛亥革命之后,洪门会党因缺少具有远见的领袖,“其群众又为乌合,不为正统社会所容”,遭到新政府所压制,洪门会党遂退为幕后势力,成为其他政治和社会运动的群众基础,惟其“会党意识”至此未绝,打打杀杀,及至“二次革命”,以武力手段为解决政争之开端(梁漱溟语),竟至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方向。

http://gcontent.nddaily.com/0/31/031a2f22d6a36d87/Blog/e48/85bf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