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课程设计方案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41:21

—— 运筹学课程设计方案 ——

    《运筹学实践》课程设计是以小组团队为基础,在学习《运筹学》教学内容基础上,自主选择主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调研、资料检索、数据处理、论证或分析建模、求解等过程,经过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给出最优决策方案的一种全过程综合训练,是重要的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实践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致关重要。具体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量分析与上机能力、综合与表达能力等、合作共事与团队作战能力、协调与应变能力等。

一、《运筹学实践》课程设计选题

下面列出的一些选题可供参考:

1、为所在班级同学设计几套不同要求的食谱;

2、为同学们设计几套个人储蓄方案;

3、结合小组同学的具体情况,设计几套因人而异的学习时间安排方案;

4、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座位的合理设计(餐厅就餐桌凳数量、布局的合理设计);

5、选择一个企业,在实际调研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优化排产方案或生产—库存计划;

6、帮助农村某乡制定作物种植计划;

7、为某运输企业制定合理的配车计划;

8、为公交公司制定合理的车辆更新计划;

9、自选企业的产品背景,解决《串联系统可靠性问题》;

10、自选背景,解决选址问题,如自动充气站、急救中心、血站、医院、学校、发电厂、炼油厂、仓库、分销中心、打麦场等;

11、医院科室医生(学生超市、书店、食堂服务员)数量的合理配置研究;

12、西安市旅游景点经典路线的设计;(高校联络最短路线设计;)

13、选择了解和熟悉的实际背景,收集相关资料,抽象出适当的运筹学模型,求解并进行结果分析,形成一个运筹学案例;

14、从老师提供的案例背景材料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15、针对课程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辅助学习工具,如:LP灵敏度分析活动尺、电子模板法求解网络模型、排队论公式汇总和记忆表格等;

16、选择《运筹学》教学网络平台的一个模块进行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

二、设计内容与步骤

1、内容

本课程设计共拟定多套设计题目,其内容均可归属于线性规划范畴。每位参加设计的学生将按指导教师指定的设计题目分组进行设计。

2、步骤

本课程设计包括审题、查阅资料、建立模型、拟定设计提纲、上机求解、结果分析、撰写设计报告和答辩等环节。在设计中,学生首先要认真的审题,在此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提出设计大纲;经指导教师审定后,按课程设计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

BB二、课时与活动安排

1、总课时为2周,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

 2组织工作与活动安排:

 (1)选题与调研阶段:安排在1~15周之内分散进行,总共时间为1周。主要工作是:

· 开课2周内——划分小组,推选组长;

· 小组选题——教师随着课程讲授过程,不断地给学生提供选题和研究建议,小组成员应经常沟通交流,待意见基本统一,征求教师意见后确定选题;

·小组成员分工;

·资料收集与调研;

(2)研讨阶段:除了平时的分散交流外,集中安排3~4个单元研讨,同时安排教师答疑指导2个单元,为课程设计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小组讨论研究(包括补充调研)

·上机计算

·形成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制作讲演ppt.

(3)交流与点评阶段:集中安排3个单元,主要工作是:

·全班交流报告、质疑和讨论(辩论)

·教师点评总结

·修改研究报告

(4)《课程设计》报告提交阶段:(19周7月1日之前)

最终成果以小组报告形式提交,包括:

① 研究报告;② 工作报告;③讲演ppt.;

三、报告写作要求: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规范、良好的科研作风,参照科研论文的写作而提出的要求,包括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两部分,写作格式如下:

1、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课程设计》的主要成果,应反映研究的内容和结果,主要包括背景资料、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论证、或建模计算、结果分析、结论。

   报告的写作格式应参照科研论文的写作,具体要求如下:

(1)标题(标题下为署名)

(2)摘要

(3)关键词

(4)正文

·问题的提出(选题意义、背景)

·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论证或建模、计算

·结果分析

(5)结论

(6)参考文献(作者 文献标题  出版社或杂志名 期刊卷期号 年月 页码) 

2、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的内容应反映研讨过程的组织、开展的具体活动、小组成员分工与完成质量自评、收获与体会、缺憾与努力方向等内容,是对本组工作的总结与评价,应反映出每个同学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个人与小组的收获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学习写作“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对于培养学生规范、良好的科研作风有积极作用,应鼓励学生认真总结。

四、考核与成绩评定

根据分工、提交的报告资料及全班交流的表现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分。

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也是压力产生动力,最终转化为成就感的过程,应当让学生明显感觉到三个层次上的提高:

(1)学有所获、做有所得;知识增值、能力提高;

(2)眼界开阔、认识升华;科学实践、研究入门;

(3)增强自信,理念更新;创新应用、激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