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印边界争端和西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57:13
分析:中印边界争端和西藏2010年06月12日 星期六 下午 11:07_-光华之声-_百度空间 1913-14年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国、中国和西藏代表召开三方会谈,英国和西藏双方签订西姆拉协议,为日后中印边界争端和西藏问题埋下伏笔。96年后,(6月3日-4日)在英国西敏斯大学召开的中印边界问题国际研讨会中,中国学者和流亡藏人学者罕见地坐在一起,同印度学者,英美学者一起讨论中印边界争端以及西藏问题。

中印边境争端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中国同周边13个陆地邻国都通过谈判解决了边境问题,唯独同印度的领土争端没有解决,另外中印边界争端涉及西藏问题,并且因此而更加错综复杂。

中国和印度的争议领土主要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争端领土主要是中国称为“藏南”的地区,即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那里的面积为83,743平方公里,目前由印度占领。在西部的争端是阿克塞钦地区(AksaiChin),该地区在克什米尔谷底东部,面积约37,250平方公里,目前由中国占领。AksaiChin是突厥语,里面的Chin,就是指中国,据说意思是“中国的白石滩”。东西段中间有还有几块比较小的领土争议。

资深记者和学者麦克斯韦(NevilleMaxwell,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长期研究中印边界问题,他认为中印领土争端起于帝国时代进入现代民族国家时代过程。现代国家学要确定清晰的边界,中印因此产生边界纠纷。

东部争端和达旺

1913-14年,英国、中国和西藏三方参加西姆拉会议,主要是讨论西藏地位问题。在会议中西藏没能取得中国对西藏独立地位的承认,但英国和西藏单独签署了所谓的西姆拉协议,划定了西藏同英属印度的边界,规定了东段的“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是如今印度声称拥有东段争议领土的依据。据说中印在东部地区的实际控制线差不多就是麦克马洪线。麦克斯韦和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刘学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都认为,中国准备在谈判中接受实际控制线,解决边界争端。但中国在东段不接受印度在1951年占领达旺(并非从英国殖民当局手中继承)。

印度学者阿卡(AlkaAcharya,尼赫鲁大学)认为占达旺时中国没做任何表示,所以等于默认既成事实。但刘学成认为,中共当时虽然立国,但忙于朝鲜战事,西南许多地方军事行动仍然没有结束,所以中央政府无力顾及达旺,但决非默许,更没有对印度发出任何信号。

不过当时达赖喇嘛的西藏政府向印度提出过抗议。据流亡藏人学者策凌(TseringTopgyal,伦敦经济学院)讲,达旺的门巴族,同中部西藏人的差别,还不如康藏、卫藏、安多的差别大。他认为,如果中国政府解决了西藏问题,达赖喇嘛返回西藏,将会极大地削弱印度在东部争议领土的谈判地位。

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是中印在东部的争议领土

西部的阿克塞钦

麦克斯韦认为,阿克塞钦地区的历史一直含混不清,过去的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当局和西藏、满清帝国似乎没有精确划界的需要。实际上进入现代国家阶段之前,国际疆界大多如此。在西部的划界需要主要同19世纪英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扩张和对抗有关。英国担心俄罗斯在该地区有图谋,所以建议将哈喇昆仑山口作为边界,以便在新疆和印度之间设立缓冲。

麦克斯韦说,在1880s初,中国和印度同意将哈喇昆仑山口作为边界的标记。到了1890s中期,中国声称阿克塞钦为中国领土。1899年英国向满清政府建议,整个阿克塞钦地区属于中国,边界要按照哈喇昆仑山脊划分。这其实就是今天的中印控制线,但中国没有对上述建议做出回应。有印度学者说,如果当时中国做出了回应,就不存在今天中印关于阿克塞钦地区的争议。

麦克马洪线争议

2008年北京奥运年世界各地发生了大规模的支持西藏示威和反示威,英国外交部为增进同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信任作了以下表示,即英国政府认为西姆拉条约是过时而且是殖民主义的遗产。有印度学者认为,英国这个声明对印度在东部的领土要求的法理基础无疑于釜底抽薪。而当时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英国是否把西藏出卖了?”的文章,指责英国为了换取中国在金融危机当中的支持而‘改写历史’。

麦克斯韦说,当时在西姆拉会议期间伦敦政府指示麦克马洪说,如果中国拒绝签署协议,就不要同西藏签署双边协议。不过麦克马洪没有遵守英国的指示,在没有中国同意的情况下同西藏签署了协议,因此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批准西姆拉条约。《艾奇逊条约集》里面西姆拉条约部分加注说:没有达成有约束力的条约。

1907年的英俄协议在1921年被缔约双方声明作废,麦克马洪线在1937年被包括进印度出版的地图中。1938年,英国在1929年版的《艾奇逊条约集》中公布了西姆拉条约。与此同时英国召回了《艾奇逊条约集》。麦克斯韦尔说,英国不仅召回1929年版,还在1938年重新印刷了表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取代了旧版本。刘学成说,这种有意的误导其实就是欺骗。

殖民心理和帝国心态

印度的谈判立场从尼赫鲁时候开始就是:不承认有领土争端,也不通过谈判达成妥协,同中国通过谈判协商谋求妥协的立场形成对比。刘学成说,印度已经立法把有争议领土都划入自己的神圣国土,而且把争端同国家认同相联系,为任何在领土上进行谈判的企图增加了难度。

印度同西藏传统的文化和贸易联系使印度认为自己在西藏具有特殊利益,在英国殖民时期和以后,把西藏当作隔离中国的缓冲区。而中国则认为印度把西藏作为缓冲区是从英帝国那里继承下来的“殖民心态”。

麦克斯韦对印度独特的领土观在书中作过评论,说印度民族主义当中有所谓地理神圣性的内容,即认为印度疆界是历史自然形成,是绝对的。这其实同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观和历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指印度从大英帝国继承殖民心态的时候,印度也可以反指中国从满清帝国继承了帝国心态。蒙古国就是从满清帝国的废墟上获得独立,中国现代国家并非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前面的帝国。

1962年边界战争和未来

中国军队1950年进入并且控制西藏,在印度看来无疑是中国控制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在随后的中印边界争议中,中国总被当作巨大的获益者和侵略者。大概也是这个原因,1962年边界战争爆发后,在许多印度人不理解,中国人既然已经取得了这个西藏的巨大利益,为什么会为几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不惜一战。

中国学者认为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就是教训印度,要印度明白:同中国的边境领土纠纷不能用占领造成既成事实和武力手段解决。不过1962年战争给印度带来长期的耻辱感。印度卧薪尝胆,在1998年成为核国家。

中印两国作为经济崛起的大国的事实是否有利于解决边界争端呢?美国国防大学学者,曾经在美国布什政府负责南亚事务的国防部长助理詹姆士·克莱德(JamesClad)说,虽然中国和印度都是崛起的经济大国,但中国崛起的参照是美国,而印度总是把中国作为衡量自己发展的标准。

虽然中印两国经济和外交联系10多年来不断加深,加上两国都拥有核武器,重演1962年边界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边界问题解决的前景依旧同以前一样渺茫。这可能也反映了中印两国对各自未来发展的预期。中国基于对未来崛起的信心,能够对搁置中印边界争端表现出更多的信心。而印度则可能由于担心同中国实力差距不断拉大,则担心未来在领土争端中面对更强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