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抑制“大宝”们的“外嫁”冲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11:03
给民族品牌更多融资选择,或许它们“外嫁”的冲动就会少一点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天天见”的北京“大宝”化妆品最近站到了风口浪尖上。具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日化行业的这一知名品牌,最终被强生以23亿元收购。一时间各方的质疑声袭来,其中大都是对城池尽失的“惋惜”。再回头看稍早之前的娃哈哈并购案,也正是因为几年前的轻易“外嫁”,最终换来了今天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合同迷局。
大宝、娃哈哈、徐工、中华牙膏,数数这些被“斩首”的中国各行业龙头,恐怕不能简单用“民族品牌败落论”来解释。并购是企业行为,在没有任何外力干涉的情况下,一方愿打、一方愿挨,自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大宝、中华求稳而难提升品牌价值的运营策略,在如今前狼后虎的经济转轨时期,显然是很危险的。“外嫁”,给自己新的品牌内涵或许是条生路。徐工等品牌则是遇到了发展的资金瓶颈,希望傍个大款,加速自己的发展。
作为一个企业,寻求自己的发展永远天经地义,出售给外资作为一个选项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本不多的民族品牌中,又有太多选择了“外嫁”,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恐怕是个阴影,一个缺少品牌的经济体是危险的。这些民族品牌背后,是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成本。即使以后的中国经济足够强大,再用这么长时间再造民族品牌也是巨大的代价。即使未来充裕的国内资本有机会“赎回”这些企业,付出的代价恐怕也是我们今天难以想像的大。
当然,笔者并不赞同非市场地阻止民族品牌“外嫁”,只是希望,有力量能阻止大宝们“冲动型”的“外嫁”。
阻止外资企业的并购,很多人会想到靠政府。事实上,像大宝、娃哈哈所在的化妆品、饮料行业,是充分竞争型行业,行政力量没有保护的它们的责任,单靠行政力量的保护,民族品牌也难说能走多远。所以,阻止“外嫁”靠政府不是正路。
阻止一些民族品牌不必要的“外嫁”冲动,首先应该考虑或看清的是,企业是不是有100%的必要“外嫁”。“外嫁”是为企业长远发展还是个人收益最大化,很多民族品牌被收购的背后,我们都看到了一些企业高管个人获得利益的影子。建立一个能切断利益输送的制度(如“外嫁”后对高管股份的长期锁定),同时给予民族品牌高管更严格的道德要求,就能很大程度上减轻一些民族品牌来自企业高管的“外嫁”冲动。
“外嫁”给外资,很多企业希望获得的是资本。其实,在国内资金充裕的情况下,解决民族品牌资金饥渴的办法很多,比如公开上市。不过,大宝等民族品牌由于长期稳健到保守的经营,财务状况上并没有特别多的亮点,这时需要对我们企业上市标准的重估和更加具有创新性的资本市场安排。让民族品牌面临更多的融资选择,自然可以减少其“外嫁”冲动。
还有一些民族品牌“外嫁”的原因是品牌和管理因素。在这方面,民族品牌的高管们不妨对自己的品牌估值再高一点。同样是获得管理经验,多使用参股而非控股方式。对自己有信心一点,轻易卖给别人的动力就会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