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的深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1:14
金融海嘯說明金融市場潛在很大的不穩定性,經常失效,需要從嚴監管,影響西方金融監管者思想數十載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unfettered capitalism) 已經再沒有市場。


在全球金融海嘯肆虐期間,金融界朋友戲言,中國出口到美國最成功的產品是“社會主義”。


那是在一年半以前。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後,美國金融市場處於瀕臨崩潰。2008年10月13日,前任美國財政部部長保爾森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蓋特納(即現任財政部部長),在事先不說明原因的情況下,緊急召集華爾街最大的9家金融機構下午三點到美國財政部大樓,通報美國政府將從救市基金動用共2500億美元收購這9家金融機構的優先股以穩定市場。蓋特納說接受國家入股是為國家效力,暗示他們已別無選擇。9人定過神來後,匆忙與董事會成員電話聯繫,三個半小時後,全部無奈地簽字同意。這樣,美國政府就把華爾街大行部分地國有化了。


這是暢銷書《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紐約時報》記者Andrew Sorkins著)中記錄美國金融海嘯時刻的經典一幕。


如果說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改寫了人類歷史,在現代金融史裏,短短十年間發生兩個為害深遠的金融危機,各國政府出資數萬千億美元來救市,必然帶來劃時代的改革,重新編制的金融秩序以及金融版圖。在多年的從業生涯中,我作為香港金融管理局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金官員,親歷了1997-1998亞洲金融風暴及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海嘯,對金融危機有深刻的體會。


華爾街大行的種種狂妄行為使把美國金融市場推進深淵。其主凶之一是衍生工具的氾濫。西方國家向來對金融衍生品市場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猶記得前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就此多次發言為此辯護,認為衍生工具能分散市場風險及提供市場的流動性。格林斯潘沒錯,信貸違約掉期產品(CDS)本質是一種保險產品,讓受保方可以把風險轉移。


但是風險轉移不等於整個市場的風險減少。事實證明,導致危機的主因正是這類信貸掛鈎產品大肆氾濫,過量的流動性導致整個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統計,2007底,全球的衍生工具接近600萬億美元,是全世界生產總值的十一倍及其金融資產的2.6倍,也就是說衍生工具已經遠遠脫離實體經濟及其對沖所需。氾濫的原因很多,包括追求回報的低利率環境、美國次級按揭貸款監管過於寬鬆、信用評級機構低估風險、量化金融工程學的興起等等,此處不贅。不過,最關鍵的是信貸掛鈎產品市場缺乏透明度,監管機構無法監測這類風險,華爾街大行可以任意地無限量擴張風險行為,直接導致泡沫破滅前,金融市場已陰霾密佈而不自知。


公眾難以接受的是,美國政府動用數以千億計美元救華爾街,但這些政府出資救助(包括曾經接受政府救助現已退出的)的華爾街大行,其金融高管仍如常支取超高花紅。公眾同樣難以接受的是,這些製造了數以百萬億美元衍生產品的華爾街大行,在“對賭”失敗後,不得不讓政府動用納稅人的錢來為他們買單。這種因“大而不倒”的豪賭行為,還會得到政府的認同嗎?


美國參議院就不認同這種“賭博”行為。5月21日,參議院通過的議案就有多項針對“大而不倒”的問題,做法是乾脆禁止接受存款銀行自己操盤買賣或從事其他風險投資,包括衍生工具買賣、對沖基金或股權基金等業務。法案還要求櫃檯買賣的衍生工具改由中央結算平臺交易,以提高透明度。不過並非每項議案都深思熟慮,例如有關禁止衍生工具的規定,連美聯儲都表示反對,認為無助於金融機構降低風險。


是次海嘯源頭是在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美國,觸發風暴的信貸掛鈎產品只是有限度的進入亞洲市場,對亞洲金融體系沒有構成系統性的風險。但是這次金融海嘯引發我們深思——過去十年每個風暴都有他的成因或元兇,每次監管當局應對的不二法則是加強風險管理,例如增加資本金、降低金融機構的杠桿比例、同時管好市場及產品,讓風險更易於監測。但這個美國議案處理“大而不倒”的方法是要求銀行“大瘦身”並禁止冒風險。最終是否通過成法例,或實施後是否奏效,都有待觀測。作為參與金融政策制定者,我們會參考外國的做法,按照自身的情況、發展的路向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金融海嘯說明金融市場潛在很大的不穩定性,經常失效,需要從嚴監管,影響西方金融監管者思想數十載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unfettered capitalism) 已經再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