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战役:剽悍狂妄杀红军西路军的马家军灭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6:14
1、从马家军的战斗力谈起
一般印象中,马家军有一层很神秘的宗教色彩,更由于凶悍、残暴,战斗力很强,历史上共军吃过他们很大的亏。其实,马家军分宁马(宁夏马鸿奎、马鸿宾)和青马(青海马步芳),两者战斗力大不一样。
先简单谈一下宁马的战斗力
宁马的战斗力明显弱于青马,在同共军的交战史上没什么象样的胜仗。大家应记得,中央红军长征进入陕北根据地前的最后一仗就是打马家骑兵,结果红军大获全胜。这打的就是宁马马鸿宾部。此前马鸿宾部与先期长征到西北的红25军两度交手也是败绩,在以后红军西征和解放战争中,宁马与共军交仗依旧败绩连连,唯一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彭德怀二打榆林、马鸿奎部增援一役,双方在袁大滩打了一仗。
此役马鸿奎部因怕共军"打援",倾巢出动(30000人),西野兵少,不能两面作战,便从榆林撤围了,马部达到战役目的,但具体战斗很不象样。开始因马部重兵抱成一团,彭的打援部队啃不动,而马部也不敢进击解放军,为了尽快到达榆林,于是集团向后滚进运动,想绕开解放军迂回榆林,运动中解放军尚未动作,宁马自己先演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差一点形成溃逃的闹剧,随后被不多的解放军连打带唬,糊里糊涂损失了三千人(两千人被俘)。
到西北大进军时,宁马(马鸿奎部)更是自陇东和陕西鳞游地区一路溃败到宁夏老家,中途也曾想挡住解放军,但在能凭险据守的地方其主力一般也顶不住解放军几个冲锋(除了在罗家山解放军打得费劲些),最后在宁夏或溃散,或被歼,或"起义"了事,故共军一向对宁马评价不高。
如果说在反共战争的"股市"上,宁马只是一只业绩不良的"ST股"的话,青马则是一只"绩优股"。与同宁马作战大不一样,共军在同青马的交战历史中,很长时间处于下风,直至1949年解放战争快结束时才有了根本改观。因此大家一定对青马更感兴趣,本文就重点谈青马。
2. 青马军队作风
马家军都是封建家族世袭统制的军队。青马部队士兵主要来自甘青两省交界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在上层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观念蒙蔽驱使下,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与仇杀,青马士兵在对外族和外族军队的征战中表现了很强的内聚力和奋勇精神以及残暴行为。
青马士兵凶悍顽强。青马武器比较差,因此士兵在战斗中敢于近战格斗,若对方火力弱,工事不坚是很难对付青马的。红西路军吃亏就是这样,红军火力弱,难以阻挡青马的死命冲锋(而且往往是行动迅速的骑兵),最后在白刃格斗中被优势敌人消耗。咸阳战斗,解放军集中了优势炮火始击退青马,兰州战役时,解放军各军都将自动火器集中于一线才起了作用。
共军一向认为,青马除了武器装备差以外,战斗力同于日军。
在对藏军或藏民部落土兵作战时,由于青马的武器也有了优势,青马士兵表现更为出色,曾有青马一个营(300人)击退数千藏军和部落土兵的围攻并使之弃尸数百的战例。在青马与藏民的争斗中,藏民处于绝对劣势,其火器、战术、社会组织的落后根本无法与青马抗衡。
3. 青马的残暴
青马被"誉"为残暴,同其历来残忍屠杀征伐对象和俘虏的记录有关。
在三四十年代,青马几次对(青)海南藏族同胞的杀戮可以说是令人发指。屠杀时除了面貌有姿色或较端正的妇女留下供其蹂躏外,不分老弱妇孺一律砍杀,连婴幼儿也不放过。直杀的海南藏民谈"马"色变。其中尤以果洛部落受害最甚,那里的藏民解放许多年后谈起"马家"仍然咬牙切齿。
在青马三十年代取得青海和甘青部分地区统治权力后,在甘青两省回汉地区,由于青马为统治者,回汉双方都很谨慎,没有民族仇杀的事情发生。青马军队后期不但士兵有相当部分是汉民,许多高级职务也由汉人担任,如82军副军长赵遂,但这些汉民大都随着信了伊斯兰教。
对俘虏,20年代,青马曾在甘肃将雷中天部的200多名军官骗到一个院落全部砍死。1935年四方面军的偏师曾深入过青海,上千名伤病员和俘虏被青马活活砍死。西路军俘虏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仅活埋的就有3000人。俘获后当即砍杀的无从统计,我估计现在西路军阵亡的数字中相当部分属于这种情况。不过西路军时有这么个事,红军刚过黄河后,曾一度击败青马马禄部,俘获了大概二三百人,红军不打不骂不辱,如数释放,因而马禄部在以后作战中抓获红军俘虏后,基本上没有杀害的事情发生。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在马继援掌军后,青马高层观念有所进步,不再随意屠杀俘虏,但在1948年西府战役时,大概是在宁县,还是屠杀了400名解放军俘虏。不过事出有因,当时解放军在外面攻城,城内俘虏举行和谐,于是发生了此事。当然,镇压俘虏和谐是否需要杀400人?这再次显示了青马的残暴本性。事后马继援斥责了当事的军官,但因和谐在先,并未深究。当时城内另一处拘押的300名俘虏未被屠杀。
正是由于看到青马反共的坚决和残忍,历史上又屡次作战吃亏,共产党高层对青马深恶痛绝,在全国即将解放时,毛泽东对青马制定的解决方针是,坚决歼灭,只接受其无条件投降,而决不容许其来什么"起义"或"改编"。这同对待宁马的态度是有差别的。事实证明这是对的,因为其多数中高级军官即使在投降后仍不老实,继续反共。
除了在战场上嗜杀成性外,一般情况下青马军队的纪律不能说很坏。到了晚期马继援掌军时,甚至可以说其主力部队纪律相当好。很少扰民(在其统治区域内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榨是另外一回事)。在甘肃一带似乎没有听说当年青马军队扰民的事情。
4. 青马宁马作风战斗力差别的原因
可能大家要问,同是回族为主的封建世袭统制的宁马军队为何作风战斗力不同于青马,显得"温柔"些,特别是青马马步芳和宁马马鸿奎、马鸿宾都是甘肃临夏人,为什么他们领导的军队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一个很长的话题。
我分析原因可能为,宁夏地区在清末白彦虎出走中亚后,朝廷安抚得当,回汉之间矛盾相对和缓,民性平和,宁马家族先人历来都"靠拢政府",既所谓"良回"(马鸿奎并不讳言此)。宁马军事活动与外部势力之争,与一般军阀争斗性质一样,没涉及什么民族矛盾,故宁马的地方民族意识比较弱。知道吗,"回民是回教,不是回族"就是马鸿奎的名言。说过去国民党政府不承认回民是回族,我想,民族问题哪一朝都是让中央政府头疼的事,回民是不是回族,如果没有马鸿奎、白崇喜这些回族上层人物表态,国民党政府能自找麻烦吗。
再谈青马。与宁夏地区不同,甘青两省清末和民国初期,长期存在民族仇杀,回汉、回藏关系都狠紧张,故民风剽悍。青马前、中期军事活动除一般军阀争斗特征外还直接参与民族仇杀(如对青海藏族的征伐和青马家族的马仲英二十年代同汉族的仇杀),所以青马军队从上到下有很强的地方民族意识,而此种意识在上层利用宗教观念蒙蔽驱使下,在对外族和外族军队的征战中往往形成很强的战斗力。
另外,在嗜杀这一点上,不排除个人性格的作用,如马步芳为人阴狠毒辣,而马鸿奎就显得厚道些。马鸿奎说:"我对共产党下不了手",就是指马步芳可以大杀红军俘虏,而他则释放了当年三边的红军战俘和在国民党清党时,把早年的青年共产党员刘志丹礼送出境(当时刘在其手下任职)。的确,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是作过争取马鸿奎的努力的。
5. 青马军队编制组成
青马起家军队是100师和骑5师(后来的骑5军、整骑1师),82军成立时只含100师和骑8旅。后来青马大肆扩军,到西府战役后,不但82军增加了两个步兵师190师、248师,而且还另成立了一个129军,辖181师(青马内部称新编1师)、357师和骑8旅(82军另有骑14旅)。由于青马注意调配骨干部队和指挥人员,故82军后来成立的190师、248师、129军357师和骑14旅战斗力均不弱。
骑5军原来是马步芳之兄马步青的军队,后马步芳利用手腕攫为己有。打西路军时,该军也是主力(当时叫骑5师)。国民党政府镇压新疆三区革命时,让马步芳派兵,后者乐得扩张自己的势力,命该军去了新疆,后改为整骑一师。1949年,该师随陶恃岳起义。该师一个连曾在著名的"北塔山"事件中给蒙古军队以重创。
青马步兵师每师有两个步兵团(陇东作战初期,100师有三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这颇有些当今一个师三个步兵团中一个是摩托化的味道。当然,骑兵团较步兵团人数要少些。一个骑兵团大约2000多人,步兵团3000多人。
青马步兵(至少82军如此)的每个步兵班都有一匹骡马驮一个斑的辎重和重武器,连营团更不用说了,因此青马行军速度很快,奔袭能力强。六十年代林彪曾要搞骡马化,我想,当年青马82军应该说是骡马化了。
青马还有许多保安部队,人们一般印象,国军的保安团都是不堪一击的,而青马的保安团却大不一样。青马的保安团有训练士兵、补充主力部队、配合主力作战的任务。青马士兵恃勇好杀的作战意志和作风在保安团就已经养成了。如在兰州战役时,窦家山主阵地就是由青海保安一团防守的,解放军首次进攻时曾遭到重创。同样称号的甘肃保安团则只能安排在兰州诚里待着。解放军的回忆称青海保安一团为"青马的精锐部队"。据说青海保安一团是青马头目的警卫团,如果是真的,那么战斗力应当是很强的。但这种部队拿到第一线拼消耗?
关于青马的民团。早期青马作战时大量使用民团,如打西路军时。每个民团是临战时由一个行政区域内(一般为县)抓来的壮丁组成的,配上职业军官,训练一下,打头阵或参与激烈战斗。民团悲惨的是,每临战阵,都让青马首先驱赶到一线与对方拼消耗,同对方消耗拼的差不多了,青马正规军才出动给对方猛击。这样,损失的是民团,拿战功的是正规军。西路军也曾给青马造成重大伤亡,但其中大部分是民团。后期青马马继援掌军后,强调正规化,不再使用民团,代之的是保安团这种青马的"地方部队"了,而作战的主力也是"野战军"了。
6. 青马战术和它的骑兵部队
青马作战一方面靠土兵的顽强奋勇,一方面也有些战术,其拿手好戏就是偷袭或反袭。战斗中往往将对方引到有利地形,利用骑兵快速突击。西路军古浪一战,就是红九军出击过远,被诱脱离工事,青马两翼骑兵快速反袭包抄,红九军被围在旷野上而失利的。兰州战役准备阶段时,狗娃山敌人下山偷袭,打死打伤不少解放军,还抓了10多个俘虏,弄的4军挺没面子。
骑兵在青马军事力量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固然是甘青两省出产马匹,也是因甘青两省如青海草原和河西走廊适合骑兵作战。青马骑兵在征战藏区和打西路军作战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青马注重发挥骑兵的快速作用,但如果只作为骑兵使用,解放战争陇东和陕西鳞游地区为山区,不适合骑兵作战,其作用自然有限。而青马骑兵特点是上马是骑兵,下马则为步兵,有时,"骑"仅仅是为了快速调动。固关战斗就是青马骑兵十四旅两个团的骑兵下马上山,掘壕据守;兰州战役357师骑兵团增援沈家岭,也是骑兵步战。有材料提到"青海骑保安一团",如果"青海骑保安一团"和"青海保安一团"是一回事的话,兰州战役窦家山主阵地守军也是骑兵。
可以计算,在解放战争陇东前线,不算保安部队,青马两个骑兵旅5个团,4个步兵师的骑兵团也有4个,加起来共9个骑兵团,而4个步兵师共有8个步兵团,骑兵团数量大于步兵团数量。当然,骑兵团人数要少一些,但骑兵大约也占总兵力40%以上,接近一半。考虑到这些骑兵既可以作为步兵使用,又调动迅速,因此青马骑兵在当时仿如今天的摩托化部队一样,这在当时当然是一只强大的 "快反"力量。青马曾有将4个骑兵团将近万人的集中使用,就是为了快速运动大规模兵力。
青马军队的弱点是装备比较差,火力弱。其82军装备最好,但在国军中大概最多只能算三流的。蒋介石是不肯把好武器交给地方杂牌军队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82军拿着18军的装备跟共军干是一种什么场面。
此外,青马指挥官除了搞些偷袭的小把戏外,整体军事素质比较差,作战过多依赖士兵的奋勇顽强,既靠蛮劲,虽然往往很管用,但对方火力强大时,这一着就不灵了。徐向前曾说,如果西路军到新疆装备了苏式武器后,从河西走廊打回来是没问题的。
7. 马继援点滴
马继援是马步芳独子,马步芳后来把前线的指挥大权交给了他,是青马军队后期的掌军人物,头衔最多时是"兰州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垅东兵团司令"、"82军军长"。马继援的学历是什么不记得了,但读过国民党陆大将官班,在多为草莽或行伍出身的青马军官中算是凤毛麟角了,好象今天服装市场的个体户里突然来了个在清华读了MBA的。马继援其人物风格似张学良、蒋经国一类的少帅。
马继援掌军后,给青马这只封建军队带来了些新气象。如他强调正规化,多少改变了些青马军队的嗜杀本性。他不准虐杀逃兵,不准杀害俘虏。他还特别强调军队的纪律,不准骚扰老百姓,后期青马主力部队对老百姓真可以说是秋毫无犯。甚至在兰州战役溃败后,马继援还对被遣散的士兵说,"回家路上不要让牲口啃老百姓的庄稼" (遣散的士兵有的带自己的坐骑回家)。世间的事物有时候的确是很复杂的。
马继援的军事才能实在不敢恭维。首先在战略上很肤浅,1949年,仅凭青马一只有业绩的"牛股",就狂妄蔑视共军,争作"多头",全不看"大盘"形势。进击咸阳,叫嚷定西决战就是此种表现。其次,战场组织能力差,固关、兰州的惨败都与他在这方面的低能有关。总之,虽然不能说他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但充其量也就是吕布、马超之辈。
8. 青马与共军作战简述
前面已经说了,共军在同青马的交战历史中,很长时间处于下风。"股市"上,"青马股份"一直看涨,是"长牛"。
1)红军时期
青马"入市"时并不是打西路军。此前(1935年),四方面军的偏师曾深入过青海,虽然一度击败过青马的民团,但有上千名伤病员和俘虏被青马活活砍死。
对大家已熟知的西路军的覆灭不多谈了。西路军的覆灭在PLA军史上留下了巨大阴影,给许多将帅留下深深的终身痛苦。这里只讲个插曲。80年代,西路军老战士政策落实后,民政部门组织了甘青两省西路军老战士赴京参观。离开北京时,老战士们提出要见见徐向前李先念,回答是两位首长问候大家,但不见面了。老战士们仍然坚持,动情说,只要能见到老首长,一辈子的苦难委屈就不觉得的什么了。然而最终没有见上。不管徐李处理此事是否恰当,是否不近人情,但都说明,西路军惨败、部下们的悲惨命运给两人内心留下了巨大的隐痛,他们大概是愧对或是无颜面对自己的部下。还是80年代,艺术家搞了些以西路军背景的影视作品,人托人托到了李先念那里,请他提提意见(实际上想借他的名声)。"不看",回答斩钉截铁。那些人不甘心,再托,还是"不看",脸色更难看了,只得作罢。
2)抗战时期
可能很多网友认为,红军时期以后,青马与我军再次交手就到了解放战争了,其实不然,抗日战争时,青马与我军是打过仗的,而且仍然是青马占上风。怎么回事呢?
抗战时,边远省份的军阀都曾派出一些部队奔赴抗日前线,青马也派出了马彪的骑兵师。此骑兵师属于青马的核心部队,在征战青海藏区和打西路军时战功赫赫。东征后,马师被安排在汤恩伯集团内,驻军豫皖地区。印象中,该师对日作战表现不错,有斩获,至少没有吃过大亏。这支部队打新四军也不含糊。当1941年汤恩伯部与新四军彭雪枫四师为争夺豫皖地盘时,该旅充当了急先锋。
豫皖地区平原多,有利于骑兵作战河运动。对四师作战中,马师一般先用炮火猛轰,然后骑兵快速突击,给四师打击甚大,整个一个四师10旅被打残了(对手当然不只一个马师)。在汤恩伯重兵压迫下,最后四师不得不退出豫皖地区。彭雪枫后来花大力气组建骑兵团,就是在吃了青马骑兵的大亏后采取的措施。
大家如果看新四军战史,谈到四师在这时期的作战时,国军方面会出现一个番号"骑八师",这骑八师就是青马马彪师。
附带说一句,后来四师退到了苏北,三师黄克城为了帮助四师恢复战斗力,将自己战力完整的9旅同四师残破的10旅对调了建制,即9旅归四师,10旅归三师。后来这个10旅随黄克城去了东北,在解放战争中历练成为东野的头等主力师------2纵5师(今39军116师),这已经是后话了。对39军的描述是"自解放战争以后,从未打过败仗"。这是准确的描述,因为其前身部队在抗战时确实打过败仗,而且也算是败在了青马手下。
3)解放战争时期
在解放战争中,1947年4月,青马82军率领100师和骑8旅(即当年打彭雪枫的骑八师)和一些保安团驻防陇东地区同西野作战。合水一役由于青马的顽强,西野未达到围歼青马一部的战役目的。战斗中,西野攻城部队受到青马守城和增援部队的内外夹击,损失很大,青马占了不少便宜。不久,西野又与宁马作战,结果大获全胜,与青、宁二马作战反差极大。
1948年4月底,在宝鸡、西府战役中,青马配合胡宗南军与西野主力进行了一场大战。
宝鸡、西府战役典型的反映了彭德怀的指挥特征,出敌不意,勇猛,前期战果丰盛,但粗疏,各种情况考虑不周,往往虎头蛇尾。我们打开地图看一下就知道,西野主力自陕中西向插到宝鸡,很是冒险,打胡,马会坐山观虎斗实在是一相情愿。结果,不但胡军反应迅速,青马军也全军出动全力压过来,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打下宝鸡后,就算是4纵挡住了胡军,也摆脱不了战役的被动局面。只是由于青马不肯加大"投资",胡马也不能通力合作,协调不好,彭指挥亦有功底,反应迅速,进退腾挪有章法,才使主力摆脱胡马夹击回到陕中。此次战役西野损失很大,老彭自言是其一生"第三次大的败仗"。
战役前期,西野南下,青马在后面追打,攻势凌厉,连续突破教导旅的掩护阵地,给4纵后卫部队打击很大(教导旅的回忆只谈别的部队对不起他们,绝口不谈他们对不起别人)。后期回师北上时,还是这个倒霉的教导旅在屯子镇差点被青马吞掉(这倒不能怪教导旅)。
青马此次战役占了很大便宜,在数次危急关头也能挺过来,如屯子镇,青马一度也很困难。此外,马继援的司令部在马头坡曾被解放军居高临下压在山谷里,警卫部队死伤惨重,马的坐骑也被打伤。但最后,还是青马笑了。此次战役青马以大约不足1500人伤亡的代价,除了杀伤了更多的解放军外,还俘获了两千人的解放军士兵,后勤人员及支前民工。这是青马军官解放后的回忆,不是当年国军的"战报"。马继援此役后狂妄的对部下说"留下些(解放军),别打光了,否则老蒋要调我们到山西打仗"。
青马 "涨停板",马继援以后极其蔑视老彭,加上历史上青马对共军的战绩,使得他在一年后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大不利的情况下还敢于跟一野硬顶,直至惨败。
此役中有一件趣事大刹青马风景。某日(与马头坡马继援司令部被打大概是同一天),青马骑八旅一路进击,对面碰上了一支部队,双方立即开打。来者其实是胡军李振的整65师。整65师是在胡宗南被彭德?调来救场的。该师是粤系部队,战斗力很强,来西北后被胡视为肱股,给足了好枪好炮,成了美式装备(胡的嫡系1军最为精良,但胡总舍不得用1军冲锋陷阵)。战斗从早上10点打到下午4点,李部动用了重炮猛轰,直到李振看到对方全是骑兵,举着马刀不要命冲锋也不象是共军做派,才设法抓了几个俘虏了解情况,可青海人哪听得懂粤语,浪费了不少时间,总算其中一个识字,靠文字才知道闹了误会。
此仗异常激烈,双方都认为抓住了共军主力,要求增援,骑八旅两个副团长都受了重伤。青马军官回忆,双方伤亡不下300人,而骑八旅至少150人以上。李振解放后回忆说整65师死伤几十人。分析一下,当时马部进攻,李部防守,李部的装备和重火力又大大强于马部,马部伤亡大于李部是合理的。双方不但伤亡惨重,还耽误了一个白天追击共军的时间。事后马继援气的大骂骑八旅旅长马步鸾,并让他自己向马步芳汇报,马步鸾战战兢兢的用步话机对马步芳报告了此事,马步芳劈头就问:"是我们伤亡大还是西安尕人(指胡军)伤亡大?" 马步鸾十分机灵,忙说:"我们伤亡很小,西安尕人全是美式装备,可伤亡比我们多几倍"。马步芳说:"好,你们打的好,就得让西安尕人知道我们的厉害。" 马继援在一旁哭笑不得。
西府战役后,西野一直避免同青马交战,倒是青马耐不住寂寞,1949年3月,一经胡宗南 "邀请",青马立即出动4个骑兵团近万名骑兵在248师师长马得胜带领下,浩浩荡荡杀向解放军。双方在陕西耀县柳林镇接火。马得胜上衣一脱,身先士卒带头冲锋。解放军惹不起躲得起,随即撤了,临走众炮齐轰,结果马得胜一炮毙命。主帅没了,青马立刻蔫了,随即也撤回陇东驻地。这一次,青马讨了个没趣。
1949年6月的咸阳战斗是共军同青马交战的转折点。
此前,胡军慑于全国战场形势和十八、十九兵团奔西北而来,已逃出西安咸阳,离解放军远远的,不知天高地厚的马家父子在蒋介石委以高官的刺激下(马步芳接任了西北长官公署长官一职),也不管胡军和宁马是否能兑现给予配合的承诺,孤军进击咸阳,想夺取西安,82军出动190师、248师和骑8旅在100师和骑14旅侧翼掩护下,从西、北、东三面围攻咸阳。
大家注意,这可是在1949年的6月份。什么概念呢?百万雄师已经度过长江两个月了,南边国军如秋风落叶正在被扫荡,而"青马股份"此时竟然要"逆势上扬",独家采取战略攻势,堪称一绝。如果说南边的桂系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悲剧角色,那么青马这时认为大有可为而为之则有丑角的意味了。
此时一野刚进入西安,尚未部署好,闻迅后,彭急调华北来的181师(皮旅)进占咸阳构筑工事抗击马军,彭给皮旅调集了优势炮兵,战斗中给青马很大的杀伤,演了一次"炮吃马",随后解放军援兵源源开来,皮旅反击,青马败逃。
次日,据青马自己回忆,侧翼掩护的骑14旅一个团在淳化遭到解放军骑兵师(我不清楚当时解放军有没有这部队,解放军好象也没有这场战斗的记录)的围攻。该团在九死一生之际,采用张翼德在当阳桥的招数,制造了尘土飞扬表示援军来到才吓跑了解放军,还说,当时战场上双方弃尸就有400具,马尸300具,还是青马增援部队全部掩埋的。若如此,青马不但智勇双全,还满有风度的。
咸阳战斗,青马"收阴",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亏。事后马家父子归咎于胡军不配合。不久,在扶眉战役中,青马不辞而别,一野兜击部队经过其防地大破胡军,算是青马报复了胡军。
青马后来又要在平凉决战,终因宁马和胡军不配合作罢。
随后7月的的固关战斗,一野一军全歼青马骑兵十四旅,这是共军首次全歼青马一个整旅,十多年来总算抱了一次血仇。
骑兵十四旅是抽调原来82军三个步兵师所属的骑兵团的主力编成的,战斗力很强。固关惨败完全是青马战略失误,十四旅旅长马成贤骄横所至。马成贤在战斗刚开始就负了重伤,被送回后方,逃脱了被俘命运。即使这样,十四旅仍然使解放军付出很大代价。青马把失败原因归罪于骑八旅旅长马英不及时增援(两个旅长有矛盾)。其实,老彭对青马绝不敢怠慢,彭精心筹划此役。布置7军一部抄了骑十四旅后路。即便骑八旅增援,也会被7军挡住,说不定战果更大。
"青马股份" "跌停",青马全军震动,从心理上受到沉重打击,从此士气日渐低落,如同今日一个学生成绩每每100分,咋一来个不及格,精神上承受不了。
之后,马步芳命令向兰州撤退,马继援仍不服输,要在定西同一野决战,并声言要和共军打"运动战",西北长官公署副参谋长彭铭鼎说,你能运动的过共军吗?在马步芳严令和彭铭鼎说服下,马继援才带着82军129军撤到兰州。
下面进入本文的另一个大话题----兰州战役
9. 酝酿兰州决战
在定西,西北长官公署召集会议(此时马步芳已经为西北长官),讨论方略,胡军有代表出席,最后决定按照马步芳的意见实行兰州决战方案。其实,无论在平凉还是在定西决战,都是毛泽东彭得怀求之不得的,这样战线短,供应充分,青马无坚可守,而在兰州决战,虽不如平凉定西,但只要青马敢决战就行,最让毛泽东彭得怀担心的是青马撤到黄河西岸北岸,特别是若退到青海草原上同解放军打游击周旋,虽然最终也能解决青马,但势必拖延甘青两省解放时日,且要大费 周折。
青马若经过河西走廊退往新疆,也是让人头疼的事。届时,青马与新疆的主战派 78军和原青马的骑5军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肯定不比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容易多少 。不过,青马自己还幻想着在决战中击败共军,御敌于“境外”,同时也视退往 新疆为畏途,根本没想过这么干,只连连催促陶恃岳放骑5军回甘青。
关于青马决战兰州决定的形成,按后来彭铭鼎说法十分复杂。其中交错着各种矛 盾(这里省了)。彭铭鼎说是他引诱青马决定决战兰州的。而我看,问题很简单,那就是,青马有没有决心放弃决战?按青马当时的心气,不可能。退一步说, 青马放弃决战,有没有决心放弃正规战?更不可能。放弃决战而不放弃正规战, 最终还是要决战。退到青海、河西、新疆?那些地方决战比在兰州决战有利?至少马继援很难这么想。毛泽东彭得怀害怕青马退到青海主要是害怕拖延时间,并不担心最终解决问题。青马却要考虑最终的根本出路。退到青海、河西、新疆,无论打正规战打游击战,青马比毛泽东彭得怀还觉得前途可怕。说来说去,在兰州决战是一个行之必然的事情。
其实,在定西会议上,82军参谋长马文鼎提出了不要在兰州与解放军决战的意见,他认为,坚守兰州,胜,限于兰州地形,反击无战果,败,背水只有一座兰州 黄河铁桥作退路,弄不好有灭顶之灾,他提出,应将主力撤到黄河北岸,南岸兰州只做一下牵制消耗性的抵抗便放弃,主力在黄河北岸沿河机动,解放军在哪里渡河,就在哪里“半渡击”。应当说,马文鼎的方案最接近毛泽东彭得怀所担心的情形,或最容易向毛泽东彭得怀所担心的情形发展,虽然在漫长的黄河沿岸阻 止优势兵力的解放军??旋方式的 选择空间相当大。
仍旧是马氏父子的狂妄,否定了这个最能延长青马寿命的方案,而“败无退路” 也就被这位马参谋长言中了
10. 兰州南山阵地和两军布阵
兰州位于四周环山的狭长的盆地上,黄河自西向东贯穿,兰州地处南岸,城西有 一座上一世纪造的铁桥联系北岸,此桥是当时数千离黄河唯一的桥梁,故军事价值很大。若控制兰州,兰州的南山是必守的阵地。南山自东向西依次为十里山,古城岭,窦家山,马架山,营盘岭(皋兰山南梁),沈家岭,狗娃山。其中沈家 岭离铁桥最近,又与狗娃山一起扼守着两条南去的公路,被认为是“兰州锁钥” 。十里山,古城岭、马架山,营盘岭还有抗战时期修的永久性工事。
虽然青马军官自己也认为兰州因为山势陡峭而易守难攻,但事情不那么简单。从宏观上讲,南山诸山从东到西是一字排开,但除了东部的十里山是对外呈横“一 “字外,其余上面提到的诸山都是南北长、东西短的椭圆形山梁,而守住这些山梁,必须在上面构筑椭圆的环形阵地,不但战线数倍放大,而且一开打,前、左、右都可受到攻击。客观的说,兰州既不好攻,也不好守。
双方的布阵是,青马方面: 82军100师加青海保安一团守东冈十里山,古城岭,窦家山,马架山,其中青海保安一团守窦家山。82军248师守营盘岭(皋兰山南梁)。82军190师守沈家岭,狗娃山,其中569团加568团一个营守沈家岭,568团二个营守狗娃山。129军357师(受190师指挥)守小西胡。小西胡在狗娃山西侧后, 只起掩护作用。
双方后来的资料对东部100师防守面的叙述不一致,解放军方面的布阵图标记着129军 181师(新编1师)守东冈十里山,但青马军官后来回顾,181师一个团开战前调离 了兰州,另一个团布置在城区,而且181师士兵缺乏训练,战斗力弱,因此估计不会让其守东冈十里山这样重要的阵地,故采信青马说法。但青马回顾资料未谈及 青海保安一团,此点采信解放军方面说法。
解放军方面:19兵团63军攻窦家山、十里山、65军攻古城岭,马架山,2兵团6军攻营盘岭,4军攻沈家岭,狗娃山。3军牵制小西胡敌人并做总预备队。基本上,解放军是以一个军攻青马一个师。
63军军长郑维山是仅有的有着西路军惨痛经历而又可以领着千军万马回来向青马复仇的军长。师级主官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郑当年是红30军88师副师长。我很喜欢郑维山,觉得他关键时候能顶事,有韩先楚的风范,两人连外形都象,瘦小瘦小的。但公平的说,郑的63军在兰州战役中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
11. “试攻”
青马82军8月中旬初就赶回了兰州,抓紧构筑完善工事,解放军8月18日接锺而至 (与青马后卫129军保持两天路程),只准备了一天就开始攻击。8月20日双方开打。
事后,解放军说20、21日的攻击是“试攻”。其实如果攻下了,也就不说“试攻 ”了。我想“试攻”大概是进攻失败后的托词。
4军、6军只攻了一天就叫停了,19兵团首次与青马接仗,头天攻不动,不服气,第二天接着来,还是攻不动,于是杨得志哀叹:我们华北部队历史上从来没有攻 两天一个阵地也拿不下来的时候。扶眉战役前,老彭安排远道而来的19兵团先不参战,只警戒和牵制马家军,报到北京,急得毛泽东连连发电,让彭把青马作战 特点“严格告之杨等,他们对打马是没经验的”。从杨兵团“试攻”两天的战绩看,毛多来几封电报真是不冤枉他。
“试攻”阶段,解放军全线伤亡2500人,没拿下一个青马阵地。
小时,我曾碰到一个干部,就是当年在华北部队参加打兰州的,记得他说:白刃战,解放军的刺刀拼不过青马的马刀,还说,青马反击时,眼看冲下来,炮兵急忙开炮,伤了不少自己人。不过,说到后来,语气也挺轻松,“再攻攻下了,攻了一天就攻下了”。问他“试攻”为何没攻下,他说是轻敌。
不管是轻敌,还是准备不充分,或者两者干脆就是一回事,反正估计彭德怀当时 肯定头皮发紧,首攻攻不动,二次攻就一定能攻下来吗?从彭给毛发的电报看,彭是作好了再攻失利准备的。
“试攻”阶段,青马再次击败共军,士气大振。“青马股份”在咸阳、固关 “暴跌”后“反弹”。其伤亡虽然根本不是马继援所说的“百数十人”,但估计比解 放军少得多,可能全线不会超过800人。但马家父子在欣喜之后,于兰州攻坚战决战打响前逐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首先,青马坚守兰州的战法,工事火力基本爆露,阵地不让对方攻入,伤亡固然小,但一旦攻入再夺回来,青马也要付出相当的伤亡,这已被证明。在解放军优势兵力火力面前,青马能否陪得住?其次,马步芳实行兰州决战的条件是兰州左翼的宁马部队,汉中的胡军要作有力配合:宁马一路直接攻击兰州外围的解放军 ,一路攻击定西,切断解放军供应线。胡军要进攻宝鸡。兰州右翼的安全也要有保证。而现实是,宁马千呼万唤不出窝(出窝估计也没用,64军等着呢)。胡军 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倒是进攻了宝鸡,但立即遭到痛击,大败而归。而一野一兵团王震部已经直插临夏,所谓保证右翼安全的新编骑兵军在解放军没到时就已经 溃散,眼看王震部过了黄河就能兜击青马西宁老巢。
8月22日,马步芳在解放军“试攻”中获胜后离开了兰州窜回西宁。从各个方面情 况看,马氏父子至少在解放军总攻兰州的前一天就已经意识到青马末日到了。马步芳临行前告之马继援,若无援军,撤回青海。
12. 总攻----双方如是说
“试攻” 后过了三天(实际上,19兵团个别地段双方始终有接触),8月25日,总 攻兰州打响。
战后,双方在战线东段(65军攻的古城岭,63军攻的窦家山)和中段(6军攻的营盘岭)的战况描述是不一致的。解放军方面的记述是,攻克了阵地,青马无力反击,最后溃败。青马的描述是,战况虽然激烈,但远没有到支撑不下去的地步,青马是按照计划建制完整的主动撤离阵地的。
综合分析各种资料,可以得出结论,古城岭、窦家山是在下午4点钟左右攻克的,当时青马前线指挥官都知道了要放弃兰州,这里的青马100师按计划就要开始撤离 了,当然不会再争夺这两个阵地。古城岭、窦家山即使被对方占领,只要十里山、马架山不占领,解放军仍然不敢从撕裂的口子插入兰州。而当日解放军似乎也 只满足攻克古城岭、窦家山,没有进逼对手。防守窦家山的损耗主要是青海保安 一团,青马100师只赔上一个营(解放军说法),加上古城岭的损失,100师阵地 上估计损失不会超过2500人,因此100师建制较完整的撤离阵地是可信的。
同样,6军攻的营盘岭也是这种情况,6军攻了一个白天,也只在下午5点占领了三 营子阵地,前面还有二营子、头营和皋兰山主峰阵地,离把248师赶下皋兰山还早呢。而这时248师也在准备撤离,不会反击了。248师师长后来自己说其部队阵地上损失不大,但从战况看,损失应该大于100师(100师有青保一团垫背)。248师 也应当说建制较完整的撤离阵地的。同样,6军占领了三营子阵地后没有进逼敌人,到第二天早上才“红旗插上皋兰山主峰”。
只有西段沈家岭,狗娃山,双方的战况描述基本一致。青马方面的回顾者是当时 的190师的参谋长,他一个白天直至下午6点多钟青马被4军赶下沈家岭都在那里督战。结论是,沈家岭的确是解放军攻克的,而从最后时刻青马357师师长和190师 参谋长仍在沈家岭最后一道防线督战的情况看,青马负责防守和增援的部队也拼到了实在无力再打下去的地步了。按规定,190师应在晚9点才能撤离沈家岭,狗娃山,并要掩护全军撤退。所以,事后青马把兰州惨败的责任归咎于190师师长马振武。
13. 沈家岭
沈家岭战斗,解放军说凌晨6点打响,青马说凌晨2点打响。尽管青马已准确预测了解放军进攻日子并有了准备,但解放军还是一举突破第一道防线。虽然青马遏 止了解放军的连续进攻,但争夺主要在第二道防线,解放军已经沈家岭上站稳了脚。
4军11师主攻,31团正面主攻,32团从左翼助攻。战后解放军的回忆有讲31团的, 有讲32团的,都只顺带提了一下33团,或说在右翼,或说在正面,但没有专门讲 33团的,以致于33团的作用战绩至今不知道。我推想可能33团只上了一个营,而 且归31团指挥。
从31团打到中午12点就只剩了一二百人、青马4个营的加强团在上午就撤下去休整 的情况看,战斗异常残酷。青马下一拨来的是357师骑兵团,82军工兵营等部队。 青马士兵光着膀子,提着枪、举着亮闪闪的马刀、高喊着“天门开了”、冒着解 放军猛烈炮火漫山遍野的冲过来,那场景想来也很恐怖。解放军除了较优势的炮 火和自动火器外,也就是血肉之驱了。当1点钟10师30团增援上来牢牢控制了第二道防线后,天平开始倾斜。下午3.4点种,在打退了青马最后一次大规模冲锋后, 解放军已占领了沈家岭南半部,这里比北半部地势高,处于有利态势,青马已呈败相。下午5点多种,解放军步步进逼,把青马打到了沈家岭北部最后一道防线, 青马再也没派来支援部队。6点多种,解放军发起全线冲锋,青马官兵精神崩溃了 ,不再理会督战的357师师长和190师参谋长,溃败下去了。4军占领沈家岭。
14. 青马决定撤退
天亮后,马继援陆续收到各个阵地接连被对方攻破的消息,而宁马不出窝,兰州 右翼临夏已崩溃。马继援想来已经盘算怎样退出兰州了。中午一点钟,他同沈家岭569团通话,190师参谋长告诉他,白天尚可支撑,晚上就不行了。190师?语气上就能听出他已经蔫了。
早年兰州流传着一说法:本来双方都已经到了打不下去的时候了,但都还硬撑着 。下午马继援来到南山最高的皋兰山主峰,那里望去,西边的沈家岭“一片火海 ”(这可是青马248师师长的描述)。马继援用望远镜看着沈家岭,说了一句“娃们,不行了”。 马氏父子对其部下统称“娃们”。此语一出,“娃们”顿时军心大乱,再也没有心思打了,争相逃命,一片混乱,所以才一败涂地。这种说法未 得到青马军官的证实。事实是,只在“试攻”挫败解放军后的22日,马继援驱车 来到皋兰山主峰主持战斗现场会,那时当然不会说“娃们,不行了”。
下午两点钟,马继援在82军军部(黄河北岸庙滩子)召集各师长开会,下达了撤退命令。下午4点开始撤退,后勤先行,100师5点开始撤退,248师7点开始撤退, 190师9点开始撤退。会后,马继援率领82军军部离开了兰州,奔向永登。
15. 你出错,我也出错
经过一个白天惨烈的激战后,解放军主攻的青马一线阵地全被攻破,青马决定撤退,解放军已经稳操胜券。接下来发生的是,双方都犯了重大错误。对青马来说,错误是致命的,导致了全面溃败。对解放军来说,错误是遗憾的,失去了全歼完胜青马主力的机会。
青马的错误是,撤退开始不久就陷入了混乱,原来制定的撤退计划根本没行得通 。撤退中的失误是没有规定轻装简从,一粮一弹都要带走,后勤部门如此,士兵个人也如此。于是,各种车辆、大包小件、牲口伤员一齐涌向黄河铁桥,在狭窄 的铁桥上立即造成拥堵(铁桥路面仅能勉强允许两辆旧式汽车交会,现在也是这 样)。
本来,按后来的事实看,解放军先头部队在26日0点才到达铁桥,青马有8个钟头 组织撤退,若在华林坪等处布置好阻击,还能争取至少两个钟头,组织的好,除了伤亡在阵地上的万余人外,其余部队是可以都出来的。而荒唐的是,沈家岭失守后,190师守狗娃山的568团(狗娃山不是解放军主攻目标,战损不大)和357师竟然先抢着过了河(按规定,190师应在晚9点才能撤离沈家岭,狗娃山),连掩护部队都没布置,这样一下子变成了各部队各自逃命的局面。皋兰山下来的248师还近一点,东边的100师在20多里地外,虽说理论上几个小时内也能到达,但事实不那么简单。指挥机关后勤部门固然可以按规定时间撤出,但前线的部队只能在天 黑后才能撤出。8月的兰州要在7点时才能黑下来。248师一部分和100师大部分没能在0点前赶到铁桥。最先撤退的100师指挥机关在晚8点以后才到达铁桥。
解放军的重大错误是在攻克沈家岭后对青马的可能动向没有准确的预测,没有进行连续的攻击。事实是,天黑以后,狗娃山山上山下的敌人就已经放弃阵地逃命了,也就是说,如果能及时发现敌人动向,各军迅猛攻击,特别是从沈家岭东侧 的公路和雷坛河直接攻入西关铁桥,战果将大的多,可基本全歼敌人。当时敌人 军心已乱,士气全无,一下子打垮完全可能。当我们了解到解放军各军都保留着强大的预备队而最终基本上没派上用场时,就更感到遗憾了。
事实是,经过一个白天的血战,解放军各军(除了3军)都在整顿,准备第二天继续攻坚血战,或构筑工事防备青马反袭。也难怪,此时的解放军从高层到基层都领教了马的顽强凶悍,行动的指导思想是谨慎,充分准备,稳扎稳打。如果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再下来就不好理解了。
3军是在晚上就得知青马败逃的,而且派部队打进去了,那么3军上报野司了没有?野司(老彭)知道后怎么想的?通报各军没有?安排各军立即攻击没有?要知道仅让3军部队沿黄河从西面插入是很危险的。衡宝战役时,135师孤军深入,林总发现后立即挥师全军压上,不然怎么得了。如果青马撤退有序,设置掩护阵地 ,3军部队即使不被包饺子,独自从一个方向向铁桥推进也不会起什么作用。
于是乎,第二天早上,19兵团才“攻”上十里山马架山全部阵地,从东面进入兰州, 6军才“红旗插上皋兰山主峰”,从南面进入兰州。其实,这些阵地哪里还 有青马的影子。4军12师也这时才从华林坪压下,投入了配合3军从城西向城东攻击的战斗。总之,得知青马败逃后,除了3军,解放军迟钝的可以。
解放军的战史总结承认了这一点,“对敌撤逃估计不足,致使敌主力一部逃脱” 。高层还认为,以后青海叛乱严重,原因之一就是兰州战役青马主力一部逃脱, 特别是青马团以上军官几乎全部漏网。
16. 晚场明星登台
天佑解放军,晚上,3军作为明星登场了。3军原来做为总预备队的,在4军占领沈家岭后,准备26日攻狗娃山(25日4军对狗娃山有牵制性进攻)。25日晚10点,3军 前线部队的几个侦察员摸上狗娃山侦察,此时狗娃山阵地已空无一人,继续深入,抓了一个敌军逃兵,一审,知道了敌人的动向,回来上报,团长当即派出一个营直插铁桥。从先头连的叙述看,该连大约11点出发,一路上漆黑一片,没见什么敌人(357师早跑了),在这个重要方向上青马连警戒掩护都没有,可见青马的确是气数已尽。直到铁桥时,才见车水马龙人员拥挤的敌人抢着过桥。该连立即开火,从而切断了敌人的退路。此时为26日0点。
本来,最初如果青马能组织起有序的反击,是能把桥头夺回的,关键是,此时的 青马全乱了套,虽然也有一些青马官兵反攻想夺回桥头,但既无序,也无效。官兵在黑暗钟谁也找部找谁,谁也不会舍命攻击解放军,为他人做嫁衣裳,于是最后藏的藏,跑的跑。随着解放军援兵不断开来,滞留南岸的青马失去了最后的逃 跑机会。
3军控制铁桥后,开始向西关攻击,26日早上,在今天繁华的张掖路上展开了激烈巷战。随着早上解放军各军从四面八方压下,被堵在南岸的青马或死或降,许多 人跑到黄河边上想泅水过河,黄河兰州段水不深,但夏季水流端急,多泥沙旋涡 ,一般水性好的也不敢下去游水。青马官兵没法子,有的找快木版,有的靠马匹冒险涉水,靠马匹的有一部分度过去了,相当多的则被黄河卷走了。100师的一个团长(有的说两个团长都是)就是这么逃掉的。更多的则不甘在水中丧命,在河滩上缴械投降。26日中午,枪声停止,兰州战役结束。青马再次“跌停板”
3军的敏捷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解放军高层的迟钝,使兰州战役歼敌人数骤增至27000人,其中青马能战之兵至少20000人,特别是在阵地上损失不大的100师的战斗兵员因此而基本损失了。如果没有3军最后的动作,敌人全部逃脱(能逃的),不但兰 州战役的战果也就是阵地上消灭的10000人,而且以后的青马仍然有抵抗能力,后患无穷。3军功不可没。
17. 战场统计
解放军战场报告是,兰州战役歼灭82军100师全部,248师、190师大部,129军一 部,毙、伤、1.3万人,俘敌1.4万人,共歼敌27000人。
我很佩服解放军的战场统计,特别是对歼敌人数的统计。胜如孟娘固,如果各部 队对歼敌数字夸大一些,粟裕就不会发现74师隐藏在山谷里的7000人,败如登步岛,我军当时的歼敌统计和后来国军将领多年后的回忆几乎纹丝不差。对兰州战役的歼敌数字27000人无从评价,但沈家岭歼敌数字挺有意思,因为有对方自己的 数字比较。
4军对沈家岭歼敌人数的统计是,毙、伤敌3800人,而190师的参谋长说569团上阵 的4个营3400人下来清点只剩800人,569团建制的三个营长都毙命了。第二拨357师 骑兵团,82军工兵营、190师直属部队3100人,下来清点只剩1000人,其余都应是 伤亡了。那么,两拨加在一起伤亡达4700人,比解放军统计的高出一截子。
解放军自己的伤亡数字呢?在沈家岭北坡的兰州华林山烈士陵园,我看到一个可 以过目不忘的数字,兰州战役解放军阵亡2997人(应包括“试攻”),差3个3000。 而伤者数字8千多9千多还是上万了我记不得了,但以阵亡数字推算,解放军伤亡总数应在12000人以上。此战解放军伤亡了20多个团级干部,阵亡的3个全在沈家 岭。
仍以沈家岭局部战斗来说,解放军将领回忆录说4军伤亡3千多人。但3千多多少? 多1百还是多9百?由于过去解放军将领回忆录这类书有正面宣传教育的任务,所 以往往对自己的伤亡数字有隐藏,特别是己方伤亡大于敌人的时候,如副统帅打四平解放军伤亡数字至今是个谜。
当时一野老部队的团不大,一个团大概也就是1700人左右,战时能上阵的也就是 1千4百人,沈家岭4军前后投入3个半团(?),大概有4500人,将青马赶下山时 ,至少应剩下6、7百人,再少,就应调新的部队支援了,以防青马大规模反击。 如此说来,我估计解放军伤亡不会超过4000人,那么解放军将领回忆还算是真实的。
沈家岭解放军作为攻方,伤亡等于或小于青马,我想原因可能:一是沈家岭没有 永久性工事,是临战抢修的土木结构工事,二是解放军炮火和自动火器占优势(一野后期,特别是扶眉战役中胡军65军、38军等骨干部队大半被歼,缴获甚多,装备应当不会太差),三是青马的作战方式是在督战队威逼下不顾一切的往上冲 ,当对方火力强大时,伤亡当然大。
回过头来,看看歼灭的青马27000人是什么样的部队,其中甘肃青海两省的保安团大约有6、7千人,由于129军撤退的早,大部分逃跑了,所以剩下的20000人中, 主力82军占有绝大部分,其中减去357师骑兵团增援沈家岭伤亡的一千多人,再减 去可能有的杂七杂八单位的人数,82军损失至少应在16000人以上。而青马撤退时 ,当然头头脑脑,机关后勤先跑,被堵在南岸的应当基本上是战斗部??斗力了,特别是,双方大致都认为82军骨 干部队100师较另两个师损失大,至少也应当是6000人吧,那么血债累累的100师 (打西路军的主力)的战斗兵员基本被歼灭还是大快人心的。从100师的至少一个团长是泅水过河的情况看,100师大部分兵员是被堵在南岸的。
兰州战役漏网的青马部队是些什么呢?首先,一般所说的青马5万人守兰州是泛泛而论,其实在南岸的没这么多。青马布阵时,大部分骑兵,即骑8旅、骑14旅(固关战斗后重新组建,可能是由190师、248师骑兵团组成)布置在北岸,新编1师的 一个团虽然在南岸,但在战前调离了兰州战役的战术区域。这些加起来就应该有 1万人了,所以兰州南岸的青马是4万人(但甘肃保安部队还有大约4000人,故总 共约44000人)。除了以上提到的部队漏歼外,经铁桥逃脱的青马部队应当有,190师守狗娃山的568团二个营基本完好,357师的两个团没有经历战斗应当完好,新编 1师一个团没有经历战斗应当完好。这些单位加起来应当有8千人了。248师,100师 都有哪些建制单位逃脱恐怕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如果骑14旅是190师、248师骑兵团组成的话,则两个师的骑兵漏网。
应当说,兰州战役青马的骑兵基本漏网,而步兵基本损失了。血债累累的骑8旅未遭痛歼,最后溃散和缴械,对解放军来说是个永久的遗憾。
18. 残马结局
25日下午,马继援离开兰州,奔向永登。按他的想法,主力撤出兰州后奔向河西,在那里会合新疆来的骑5军,继续和共军干。次日,败报传来,特别是青马看家 部队100师也基本损失,马继援痛心疾首,哭泣说:“我以为100师还完整,没想到也全部损失了”。他知道没法打下去了,与几个头目商量后,决定遣散部众,自己开溜。28日,留下一封给众部下的信(当时多数部下头目不在跟前)后,马继援直接从小路直插青海西宁飞走了。马步芳已先期飞了重庆。
青马原来已部署在北岸的骑兵部队直接奔了青海,逃出兰州的部队先已经溃散了 一部分,剩下的大部分到了甘肃永登,据说聚拢起来的人员有5、6千人。按照马继援的意图,甘肃籍的士兵均遣散了,青海籍的士兵则先整队回青海,但结果路上也大都溃散了。兰州战役,青马团长以上的头目几乎都溜了出来,最后大概是 在30日,大小头目们都集中到了青海甘肃交界的享堂,随后又带着已为数不多的士兵逃到了西宁西面的三角城和南面的上五庄。
9月4日,王震兵团一军到达西宁城外,第一件事情是构筑工事,害怕青马反袭。实际上,当时西宁城没有一个青马士兵。9月5日,一军入城,西宁解放。
部队光了,主子飞了,以封建统制为特征的青马军队的头头脑脑,在精神意志彻底崩溃后,此刻表现的非常民主,在82军副军长赵遂、190师师长马振武主持下, 大家开会畅所欲言,讨论怎么办。马振武说,能飞的都飞了,我们对他们父子也没有效不完的忠。马继援留下的信是要“娃们”卸甲归田,枪埋起来,等待时机继续反共。如果真能这样倒也简单,大家散伙各自回家就行了,但这些大“娃们 ”现实的问题是先要看共产党怎么处理他们。讨论来讨论去,看来是,无论怎么害怕共产党算历史旧账(大“娃们”其中不少有西路军血债),都只有投降一条路。随着临夏回族上层人士组织的劝降团的到来,这些无首的群龙或者说是塌了 窝的猢狲开始与解放军接洽投降事宜。9月8日,残余的青马官兵2800人(含骑8旅)在三角城和上五庄,骑14旅残部在门源向解放军交械投降。青马军事集团自此 终结。“青马股份”“退市”。
青马枭雄马步芳、马继援、及重要头目129军军长马步鸾、181师师长马章飞逃海外,新疆骑5军军长马呈祥陆逃海外。留下来的重要头目多数没有好下场,这倒不是共产党不讲信用(投降时,共产党承诺既往不咎),搞秋后算账。恰恰相反, 共产党碍于民族政策对这些人相当宽大,开始没有一个关押,只为这些人办了几个月的学习班,期间行动相当自由。问题是这些人骨子里反共,在度过了军事崩溃带来的的精神崩溃期后,这些人开始蠢蠢欲动,或明或暗的策动叛乱。叛乱一度竟成燎原之势。一军平叛战斗伤亡1200多人,其中阵亡达580人,从阵亡 / 伤 亡比例就可见程度之烈。
既然给脸不要脸,那么新账老账一起算。搞明的,骑八旅旅长马英,82军190师师长马振武,原骑十四旅旅长马成贤被击毙,青马老将马元海(打西路军时青马前 线总指挥)被俘后镇压。搞暗的,82军副军长赵遂、100师师长谭呈祥、129军357师 师长杨修戎、新编骑兵军军长韩起功(打西路军干将)被镇压。
解放后善终的青马重要头目只有那位预言兰州决战“败无退路”的82军参谋长马文鼎和248师师长韩有禄,两人完成了给《文史资料》投稿的“历史任务”。韩有禄是撒拉族。青马中回族和撒拉族的关系仿如大清朝满族和蒙族的关系。撒拉族人更强悍耿直。当然,新疆整骑1师(骑5军)的师旅长也应作为起义将领对待( 没听说他们搞叛乱)。他们在马呈祥出走时,“选”了一个旅长任师长带领参加起义,此人叫韩有文,也是撒拉族,有回忆文章发表。
82军190师的“历史任务”只能由那个直到下午6点多钟还在沈家岭督战对抗解放 军的师参谋长完成了,100师的“历史任务”则是由一个搞政工的副师长捉刀的。
综观青马,以其士兵的剽悍奋勇,在几十年征战中胜多败少,最终不能抗拒历史 潮流,为强大的解放军所扫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