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未来优势难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03:39
苏荣 (2007-04-25)
外资银行在华很难赚快钱。
这是一个月前,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的标题。它引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的调查报告称,尽管在华外资银行在信用卡和抵押贷款业务方面投下巨资,但在今后十年之内,激烈的竞争可能使它们无法从中赢利。
这份报告表明外资银行尽管来势汹汹,但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洪水猛兽。多位行业咨询专家在接受本报访问时,也都认为外资银行短期内不会对中资银行造成很大冲击。
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本咨询大中华区负责人黎化民认为,外资银行作为一个组织的竞争力,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对中资银行的压力,但短期内,真正的影响还很难显现。
安永上海分所合伙人刘振发也说,外资银行因为网点有限,暂时很难向零售业务渗透;而且它们最大的局限,是品牌得不到大家共识,即一般消费者对它们了解不多,对其信任度并不强,因此只有高端人群才可能对外资银行产生较高认知度。
外资银行业内人士也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孙敏杰在接受本报访问时坦言,事实上外资银行也面临市场、资金、网点、人才和管理的挑战。他进一步指出,面对中资银行在网点多和客户基础大的优势,外资银行还是要以先进的个人理财管理理念,及创新的金融产品来取胜。
自进入中国市场20年来,外资银行一直以其专业的金融服务,以及个性化的金融衍生产品,深受一些高端商务人士喜爱,尤其是在理财市场。
高薪阶层对外资银行感兴趣
在最近推出的一份中国商务人士理财需求调查报告中,近30%的客户表示,他们将会换到外资银行,而达45%的人士表示,他们仍在观望。在这份对1786位商务人士所作的调查中,高薪阶层尤其对外资银行感兴趣,其中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人士中,有36%的人表示会换到外资银行,而收入在1万-2万元的商务人士占33%,2万-3万元收入的商务人士中有29%。
黎化民认为,外资银行最强的在于观念、管理手段、管理基础设施、新产品开发速度和跟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紧密对接度。而且,它们不仅具有储蓄功能,还提供为客户投资理财的延伸服务,这是最吸引中高端人群之处。
不久前,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在《财经》年会上指出,在上海,外资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账面价值已是上海中资银行账面价值的5.5倍。外资银行有远期、有期权等等,产品非常丰富,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
而目前在中资银行的业务结构中,金融衍生产品的比重还不到10%,与外资行存在明显差距。在理财市场上,外资银行在经营历史、产品设计、市场参与,以及人才实力上,都明显比中资银行略胜一筹。此外,中资银行在管理的基础设施和新产品研发速度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中资银行不必妄自菲薄
黎化民指出,“事实上,外资银行10年前就加大了在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中资银行直到目前,真正用上ERP的还没有几个。”当然,这跟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有关,也跟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及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有关。同时,外资银行是混业经营,这直接推动了它的较强产品创新力。
不过,黎化民认为,中资银行也不必妄自菲薄。他说,正在迈向市场化的中资银行如果在人才和管理的基础设施上加大力度,将来不会输给外资银行。他举例说,某国有银行的人力资源部老总曾希望去国外招聘高端金融人才,在成行前特地向公司申请了一些特殊政策,他觉得凭这些优惠得多的政策,肯定能找到合适人才。事实证明,所有他相中的人都认为,他能提供的年薪最多也就是一个季度的薪水。
刘振发也认为,外资银行目前受自身条件所限,暂时只能把注意力放在高端客户上,这就给了中资银行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只要它们在产品种类上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服务能力,未来是不会输给外资银行的。
专家认为,与国际接轨,并不仅仅是洁白的衬衫和笔挺的西装,与国际接轨,更多的是服务方式的改变和理念的更新。
《联合早报》
(编辑:沈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