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粽子沦为腐败的工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3:42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佳节,粽叶飘香,粽米金黄,不吃粽子不算过端阳。然而近日各地媒体纷纷报道,这原本最具乡土气息最朴素的粽子,硬是给披金挂彩巧装潢,一二十只粽子,卖个一二百块不稀奇,二千三千吓死你。

  今年糯米、绿豆、莲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粽子价格水涨船高势在必然,但再怎么涨,粽子还是粽子,2元一只卖4元一只,价格翻一番总差不多了吧。

  粽子本身的内容再“豪华”,我觉得都是可以理解的,只要能与粽米粽叶和谐一致,不失为饮食文化上的一种创新。问题在于,与天价月饼如出一辙的是,天价粽子不是贵在粽子,而是贵在“包装”。卖的不是粽子,卖的是粽子外面搭售的奢侈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商人是最有实用经验的心理学家,他们瞅准了中国人情社会的现实需求,卖天价月饼,赚大发了,可国家出台了一个《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受束缚了,这粽子不是还没强制性国家标准吗,赶紧抓住商机,于是全国各地的粽子生产商家不约而同地包装了各自的“高端”粽子,摆上了各大商场的货架。

  说实在的,不能苛责这些商人,哪怕他们卖包装攫取的是暴利,钻的是法律的空子。因为源头在于“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的畸形社会需求。试想,谁会花25元一只去买散装只要2.5元一只的、一模一样的粽子给自己家人吃?同样的粽子,一躺进礼盒里凭啥就身价百倍了呢?还不是看中了借传统节日之机送传统礼物容易被人“笑纳”这一优势?

  这样的考虑,是与借经适房之名送豪华福利房给公务员的思路是一致的。名实之学,历来是国人精心钻研的学问。比如坊间打架,有些人不管是否正义,要紧的是“师出有名”。给要紧的人物送礼,端午佳节,提供了送礼的“名”,但送几个粽子自然是送不出手的,好在商人在“粽子”里打了埋伏,则有“名”之外又有“实”,岂不善哉。

  据报道说,各地的豪华粽子卖得并不怎么景气,看来商人还是有失算的时候,因为粽子终究还是太家常了,像个乡村姑娘,再怎么打扮,也比不上月饼雍容华贵,而送“礼”的规格与模式也在日新月异地“进步”。可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怎么也想不到本来为他而投的粽子,竟然会被异化成腐败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