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师案”背后的法律思考--砍刀缘何握在学生手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43:57
 

[法律专题]“杀师案”背后的法律思考--砍刀缘何握在学生手中?

 十月,三起校园“弑师案”血淋淋得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师生关系终于冲破其看似和谐的表面,上升为暴力冲突。案件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冷漠的师生关系,更是学生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漠视,以及对暴力的极度崇尚;是什么造成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我国的法治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面对一起又一起的“弑师”案件,法治,你到底应该怎么做?
9 d+ j, S; e0 \! V& V
- J) ^# \/ X6 b1 P8 A∷ “弑师案”- s0 N9 n* s1 @' f& d: w! R
3 f$ s( O0 ]) M. D/ a
中国政法大学男生课堂上砍死教授 ! T+ f* D: ]6 Z4 e

% g5 G1 R$ C( @! I) f    10月28日晚6点43分,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端升教学楼201教室内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法学院教师程春明老师正在准备上课时,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一名2005级学生付某突然从教室后门闯入,使用利器袭击程春明的颈部,至其重伤。由于伤势过重,程春明于当晚7点死亡。 / x  t7 t& P- H4 z! e, }. w
9 ]" ]9 u; L$ O
0 P) A. z5 t3 g# h$ r
浙家访女教师被学生杀害抛尸山野
$ K9 n( P) Y5 L3 j$ Y: q 0 w$ }8 I& s' {) j2 H0 f; n  \
    10月21日中午,因为学生丁某前一天逃课,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女教师潘伟仙老师决定带着他去他家做家访。丁某借口父母不在家,而爷爷奶奶在山上干活,将潘老师骗到山上后掐死。在失踪两天后,潘老师的遗体在县城附近的一座山上被找到,
1 E; t2 ]1 z# L" D, m. R% O# L" V7 L' d& L8 b- m
3 r- S5 g- y. \! X8 w
山西一高中生课堂上持刀杀死老师
- o% `8 G0 J! b  ^3 U
4 p. _  p- G2 q8 s- j  10月4日,发生在课堂之上的惊天血案在山西朔州惨烈上演。晚自习上,23岁的老师郝旭东走到了16岁的学生李明的座位旁时,李明突然拿着一把弹簧刀,猛地刺向郝旭东的腹部,连捅4刀之后,郝老师当场死亡……赶到现场的警方,将仍留在教室的李明带走,在他的书包里找到了一页“死亡笔记”,上面写着“我就是个坏学生,还坏到家了…我恨老师,更恨学校……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 ∷学生犯罪成因分析 # u4 x" y* q+ Z6 N( o
  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对学生的道德观念造成的消极影响诱发学生犯罪。所谓青少年流行文化是指青少年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得到同龄群体认同的独立价值和行为规范。有人将青少年流行文化分为三类:①流行新品,如以QQ为主的网络聊天文化等;②流行产业,如日韩剧等;③流行话语,如目前流行的“恶搞”。这些流行文化,各有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观念、语言方式等,有其合理性和一定的进步性。但低格调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自身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价值观的迷失,给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历史观等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一,青少年流行文化淡化青少年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其二,流行文化倡导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青少年沉溺其中,影响学业与健康成长。其三,流行文化齐一化,以一种强烈的同质化力量单面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混淆价值标准,导致认同危机,荣辱不辩,善恶不分。其四,网络黄色、暴力文化直接导致犯罪。

“弑师”,无处安放的残酷青春

一.弑师之举,残忍的背后是什么




o/ ]+ B+ v0 I

  入学不足一月,没有任何仇怨,揣着三把利刃,连捅老师四刀……10月4日,发生在课堂之上的惊天血案在山西朔州惨烈上演。被害的老师家境贫寒,才华横溢,曾考中两所学校的研究生,创作发表了20余部小说和剧本。

  而弑师的学生,却在其留下的一页“死亡笔记”中,自称“我就是个坏学生,还坏到家了……我恨老师,更恨学校、国家、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10月21日中国新闻网)7 y- t  }' `! ^( B: J7 R: \* V) h! e
8 ~* Q! `3 ~  g* o# K! U# K' }
  一个自称为“坏学生”的学生,向一名与自己毫无仇怨的老师痛下杀手,并因此造成了该老师无辜死亡。这不能不让人惊讶和痛惜!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一些人认为这是我国教育的失败,一些人认为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漏洞,一些人认为老师应该要反思等等。这些意见,都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然而,笔者认为,青少年心理问题才是不容忽视的当务之急。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我国中小学生大多存在心理问题,许多孩子更是从小就有厌学情绪。这些心理疾患的产生,不能统统将其归咎于教育和教师。人无完人,老师也会有做错的时候。而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太过脆弱,对许多事情太多敏感。在课堂上,哪怕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和挫折,就又会片面的自我认为是老师讨厌自己或周围人在歧视自己。一个小小的心理疙瘩,若长期潜伏下去,往往会扭曲孩子们的心灵,导致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出现偏差。 3 o6 k+ p) r3 y- Y1 ]& p0 B3 A
. K5 q( ]/ z* k9 v1 d3 \
  孩子们的心理出点问题,其实属于正常现象。一个人,从小到大,如何不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惑?这些困惑,凭借其自身知识和能力则难以解决,而此时就需要我们去帮助他。笔者在网上接触过不少青少年,和他们谈心,发现在许多问题上他们都不愿和家长、老师进行沟通,只是自我的认为,某件事是家长或老师不对,是他们在伤害自己。从弑师学生的“死亡笔记”中,我们不难看到其心灵扭曲的轨迹。一颗扭曲心灵的产生,必有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一方面父母情感不和,缺乏家庭温暖;另一方面自己自暴自弃,老师和同学对他存在“歧视”,这些都使得这名“坏学生”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以至于在“仇恨”的心理作祟下越陷越深越走越远。

  假如这名“坏学生”接受了心理治疗和情感疏导,假如这个“坏学生”受到大家的关爱和尊重,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诚然,我们需要改变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模式,需要纠正教学管理上的漏洞,需要改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我们更需要对每个青少年进行心理指导,以帮助他们打开心结,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不能让他们如迷路的羔羊,在自我困惑的渊薮中独自挣扎,最终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的做出极端残忍的行为

二.山西老师被学生杀害 网友悼念反思教育体制弊端' e9 d9 G. `% |0 i0 m3 x3 w; z- K
- P" G# z8 L# H0 P5 b, I
  西老师被学生杀害,网友自发悼念并反思教育体制弊端) \+ j) h" Z. Y* Q5 @
0 g" `) r6 j& t( O
  ■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n' o1 u

  入学不足一月,没有任何仇怨,揣着三把利刃,连捅老师四刀……前天,媒体披露了10月4日发生在山西朔州课堂之上的一起惊天血案。被害的老师郝旭东家境贫寒,才华横溢,而弑师的学生,却在其留下的一页“死亡笔记”中,自称“我就是个坏学生,还坏到家了……我恨老师,更恨学校、国家、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 ?/ [  ?6 X* C' a1 p8 `
* p2 A9 U) j/ @0 W
  郝旭东遇害的消息见诸报端后,各个论坛上纷纷出现了悼念郝旭东的帖子,而他生前所留下的博客也成为了哀悼者聚集地,网友们纷纷跟帖缅怀,短短半天,已达千条之多。网友们在痛悼郝老师的同时,也对教师安全保障及中国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 A. q/ W0 a
  ●事件# ]) {. ~7 L5 |2 j1 X0 B7 S

  学生持刀疯狂追刺教师
n, W6 O  B- W! @
  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市二中年仅23岁的郝旭东老师在巡视晚自习时,当走到正在抽烟的学生李明(化名)的座位旁时,李从书包中抽出事先准备好的弹簧刀,突然朝郝老师腹部猛刺一刀。遭到突然袭击后,郝老师立即忍痛跑到教室门口,但被李追上,又连刺两刀……郝旭东在送院途中,因失血过多不治身亡。* [% d% T  |4 P
5 y& H4 n0 C; b2 p" @! B2 l1 b
  赶到现场的警方,将仍留在教室的李明带走,在他的书包里,警方找到了两把弹簧刀和一把砍刀,还在他的宿舍里找到了一页“死亡笔记”。这是写在一张活页纸上的寥寥三百余字的日记,日期是2008年9月18日,最上面写着“死亡笔记”四个字。日记中这个16岁的学生称:“我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着像一个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胞’。”在日记中,李明发泄着对初中时教他的两位老师的不满,声称“做鬼”也要杀他。“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的心灵渐渐扭曲。我采用了这种最极(端)的方法。我不会去后悔。” 三.刀刀入骨,刺痛每个人的心房
+ q0 g2 f  Y6 o5 t* D1 F+ Y! `& J& N1 b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小四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好孩子,然而最终他却杀了人。正如杨德昌先生所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谋杀案件,促成杀人事件的是整个环境,凶手是整个环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凶手。”
  昨天打开MSN,发现一好友的签名是:今天你砍老师了吗?我问是何意,他痛心疾首的告诉我:哥哥你还没看新闻吧,今天又有老师被砍了。事情发生在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10月21日中午,31岁女教师潘伟仙因为学生丁某逃学上网,又联系不到孩子的家长,就决定带着丁某一起做家访。下午的时候,丁某一个人回来了。第二天,警方在一个山上找到了潘老师的尸体。据丁某交代,他借口父母不在家,而爷爷奶奶在山上干活,将潘老师骗到山上后掐死。 ' F+ o" ~3 L8 @$ }% y

  再看看朔州弑师案凶手的死亡笔记:“我恨老师,更恨学校、国家、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学校教育,成为网友在讨伐学生家庭教育有问题之外的又一个重点。 ; v) U7 i) y6 \3 R% d

  两件血淋淋的学生弑师案,不禁让我想起了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这两个“弑师”事件中,也并不只有当事的学生是凶手,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环境”这个字眼。
, J" e# \/ o; T3 R
  学生弑师,学生和教师通奸,教师猥亵学生,教师以毕业论文要挟女学生献身……这样的事情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被曝光出来,是那些学生有病还是教师有病?看起来应该承担大部分责任的是学校,在安全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学校在安全防范上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保安,24小时巡逻,甚至在围墙上装了红外线探头,“监狱”级安全防卫……

  我想说的是,既然学校已经无比重视安全问题,但是事故却越来越典型,我们的教育环境是不是该值得反思,或者说,我们的教育其实一直很“病态”。在青葱的校园里,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在展翅。他们还未高飞,却以残忍的方式去结束师长的生命,也终结了自己的一生,杀人偿命,就算是心智还未成熟的他们也知道。
    但刀还是刺出了,刀刀入骨,刺痛了每个人脆弱的心房。 : D4 O% p0 U( H1 |2 U' f: o
5 h2 Q6 e2 q8 y; i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招生体制下,大家都成了“分数的囚徒”。这样的悲剧并不只是教育体制所致,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很大一部分是国民自身的近乎疯狂的升学渴望所致,这种强烈渴望如大山一样重压在教育的肩上,一旦不堪重负,就不难理解弑师等疯狂举动的出现。要想真正改变现在的教育环境,不是单靠某个人或某个教育政策就可以解决,而是需要国民切实进行一场心灵上的洗牌。试问,校园外的我们真的与此无关吗?
  要防止学生带刀入校或者教师的病态行为,人性化是根本,素质教育之路看起来还很长很长,即使美国和德国等教育大国,也时常有校园惨案发生,而我们才刚刚上路,不必妄自菲薄。这样说并不是为此找借口,只是希望这样的事件能如警钟长鸣响彻心扉,真正得到重视,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尽早脱离病态的教育环境。 四.政法大学弑师案无处安放的残酷青春
 `" j
  在中国文化中,“师”一度与“天地君亲”相排列,以示尊崇。而学生弑师,几与弑亲一样,被视有违伦常。% B) V; j$ h# a1 B$ W- H- l

  三宗校园血案虽因起各异,但中国青少年群体犯罪问题进一步浮上台面。
  从中国青少年犯罪趋势看,弑师这类极端行为并非无由。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二00一年至二00五年,中国青少年犯罪增加六成八,在二00六年至二0一0年期间,预计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学者相信,非独青少年,目前中国犯罪率的普遍上升是社会变动中一些根本矛盾没有完全解决所致。在此大背景下,家庭细胞容易发生变异,这成为青少年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k8 p2 `. }" ]* h0 _
  同时,不可否认,中国“独一代”子女的教育和性格养成仍是目前需要正视的问题。
  尽管此前的北京奥运会让人们看到了充满热情、宽容以及富有教养的“鸟巢一代”,并把其解读为未来中国的一个生机勃勃的符号。但这些美丽花朵生长的土壤,仍需改善;花朵也仍有脆弱一面,需要关怀。 , C: B) O! ]6 F9 N$ m

  在中国社会发展和变动中,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似有明显趋势。在师生问题以血仇关系表现之前,“医患矛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例子,也一度出现白刃相向的极端事件。在SARS时,这一关系似乎有好转迹象,之后又急速转劣。 5 B8 ^* O0 t6 ?( I9 d
1 b5 M( C! w# I% {9 x9 ^  ^
  与此相比,师生关系有更强的情感和道德纽带,亦是社会关系中除亲子之外,最坚固的维系之一,若出现裂隙,则情形更显紧急。在今年五月的汶川大地震中,人们看了许多感人的师生舍生互助的场面,一时对师德的信赖和颂扬臻于顶峰。
  然而,广泛而常态的危机并没有在危难中缓解,反而以一种令社会瞠目的形式变本加厉的出现。 8 ^( J) M( O3 I5 o5 r- C

  祈祷一只妙手能迅速刀斩乱麻是不现实的,盘根错节的问题只能从水滴石穿开始。希望中国社会的反思和行动,能从包扎身体上的伤口开始,逐渐熨平人们心理上的隐疾。 五.中国“杀师案”的悲剧为何频频发生?
  小观:触目惊心啊,真可怕……6 V0 U4 W: O# D  ?6 [  x* f

  小点:咋了?
_
  小观:最近我都听到好几起学生杀老师的事件了,太恐怖了。! A! `/ K# U7 w. ?; j3 p6 J

  小点: 嗯,确实如此,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自己16岁学生的刀下;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一名31岁的女教师,在做家访时被自己的学生掐死;10月28日晚上6点37分,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内,一名男生将一名上课的教授砍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C) ?$ Q& j7 {% e+ p
  小观:那这些教师是否过多采用了惩戒、甚至变相体罚的手段,所以导致学生怀恨在心,最终导致惨剧的发生?  }5 ~- ]) G  ?0 V3 g/ T
/ s1 P: N4 M& x% O9 O1 a) e6 h2 ~
  小点:很多人也都发出了类似的疑问,针对这样的疑问,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负责人王定华表示,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批评和表扬同样重要,一味不负责任的表扬反而会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久而久之,盲目自大,也会酿成惨剧。$ s8 O2 U2 p& A% w

  小观:嗯,随着“赏识教育”的广为推广,“惩戒教育”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看来要掌握一个“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还有,是不是也应该加强心理方面的辅导。
  小点:对,应该及早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地成长。
 _& o' b, |/ o: K: g9 q3 |  _
  无论“赏识教育”还是“惩戒教育”,教育本身都是一门“爱的艺术”。因此,衡量一种教育手段是否科学合理,首先就要看是否将满足孩子的需要、呵护孩子的成长放在了首位,而大可不必对其中“惩戒”之类的字眼过度敏感。实际上,只有将“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才谈得上完整——没有惩罚就无从感受赏识,没有赏识也将无从体会惩罚。两者相辅相成,却又同样过犹不及 六.弑师案倒下的不只是教师
x7 p. i8 U# s" V, Z8 V
  又一起校园血案,给这个冷秋带来更深的寒意——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男生在教室里,将无情的刀砍向该校教授,让血腥污染了这教书育人的地方。加上之前发生在山西和浙江的两起弑师案,这已是本月的第三起此类血案了。传道授业的老师倒在自己学生的刀下,怎能不令人发指,让人心寒。' v' I9 C& L$ y7 K4 D
5 v5 B8 p2 u0 X" C3 g+ b# s$ P
  山西朔州的弑师案,学生因被视为“差生”,才发誓“做鬼”也要杀掉老师。浙江缙云的弑师案,是学生害怕老师在家访时告状,才对老师下了杀手。而政法大学的这起弑师案,虽然校方还未给出具体原因,但却被疑为情杀。据说,被害教授曾与行凶嫌犯的女朋友关系暧昧。 1 t( X0 c. h: F$ B* M4 P
  n5 i3 w7 F( S$ _+ U4 T3 p# ^% U
  教师不幸,生命竟葬送在为之付出诸多心血的学生手里;学生亦不幸,一时的思想“短路”和冲动,结果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 I2 g) H3 I5 _! b6 g" L
9 \) j" j" ]( Y5 `2 `% l* R1 S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重教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为什么师生间矛盾竟上升到以生命对决的程度?虽然行凶者都是学生,但一味把板子都打到学生身上,恐怕不能诠释所有疑问,毕竟他们还是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我们还需要从教师和教育本身去找找原因。
O% t7 D
  首先,“教育缺失”是第一个要探究的原因。当我们过多地注重学生分数的时候,素质教育是不是被“疏忽”了呢?“应试教育”让家长和老师盯紧的是孩子的成绩单,而他们的心灵却因缺少补养走向了畸形。资料显示,我国约3.4亿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至少3000万人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孩子的心理在漠视中失去了平衡,他们脆弱,却寻找不到坚强的支撑;他们有压力,却不知如何去缓解,结果有的孩子便走向了极端。





5 s# U* r$ \( J$ b0 e8 N5 `

  其次,教育工作者的“自我缺失”是另外一个要探究的原因。为人师者可以有个性,可以追求浪漫,但更需要维护师道尊严。或许我们面对诸多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失控无能为力,但是作为成百上千名学生的表率,一名教师怎能不先管好自己的言行?怎能不为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树立道德行为的标杆 ?在教师难为“榜样”的情况下,学生走向极端恐怕并非奇事了。 ! J2 `* Q9 Q: x( l7 y8 h8 m4 n

  针对教师受害案件,教育部一位官员日前表示,政府、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教师安全。另外,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但随之而来的质疑声不断。保护教师安全,究竟是给每位老师发件防弹衣,还是给每人配个保镖?教育缺失的难道仅仅是对学生的惩戒吗?
  规避悲剧,关键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才能防微杜渐。 七.为何频频发生学生弑师案1 K" B8 ^( q3 z8 K/ Z& H6 v

  金秋十月本来是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收获之月,但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在这个月里接二连三发生了多起震惊全国的学生弑师案。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老师郝旭东被学生李某捅死在课堂里; 10月21日,浙江缙云县舒洪镇盘溪中学31岁的女教师潘伟仙被学生丁某掐死在家访途中;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园内43岁的教授程春明被本校学生付某用菜刀砍死在讲台上。这些校园血腥事件给笔者带来无比的悲痛之余,不禁在内心里反复自问:为何频频发生学生弑师案?这些案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进行深刻反思。: n5 W5 P( u. A2 y# s: J5 Z( m

  事出必有因,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之所以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发生多起校园血腥事件,我们必须从每一次的血腥事件中找出原因。从山西朔州二中李某的“死亡笔记”来看,是因为李某被老师视为“差生”、“坏学生”,受到父母的不尊重,同学的歧视,造成心灵的扭曲,才发誓“做鬼”也要杀掉两个初中的老师。浙江缙云的弑师案,是学生丁某害怕老师潘伟仙在家访时告状,才加害于老师的。而中国政法大学的这起弑师案,虽然校方还未给出具体原因,但却疑似情杀。透过这些事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弑师学生的行为固然可恶,令人发指,但我们社会、教师和教育本身也出了问题。 ' ]- Q& q5 M1 }- E4 g8 g
0 z5 Z( Z6 k6 N7 ^. d, W
          尊师重教本来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但是在当今社会急剧转型的阵痛时期,人们过去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一下子被打乱了,特别是当今人们一味追求发展经济,学校教育的重心放在追求升学率上,而忽视了对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教育,再加上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侵蚀,从而使一些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处于一片迷惘和混乱之中,造成一些人传统道德伦理的丧失,其中八十后与九十后最为突出。也就出现了大学教室里众目睽睽之下男同学抱着女同学胸部激情而不知羞耻的怪事;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学生把刀砍向教师的血腥事件频频发生,所有这些不仅是传统道德伦理的丧失,也是社会的悲哀,教师的悲哀和教育本身的悲哀。
  针对山西和浙江的两起“弑师案”,曾引发社会对教育的深刻反思。10月27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表示,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的做法。但随之而来的质疑声不断,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变成对学生的变相体罚,会不会更激化师生的矛盾? + d" k4 {" c5 j$ b; B& [5 T! s

  这种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方法确实值得令人怀疑,而该负责人另外的话更切合实际:“教师安全需要政府、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切实保护。同时,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切实重视和做好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成为当务之急,重新唤起人的良知最为重要。 2 Q8 u& F8 z: K: D, Y
9 ], k% G8 C+ ]
  但愿学生弑师案不再重演,但愿我们社会在反思中拾回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但愿我们社会早日重新拾回人的良知!   八.大学教授被杀折射脆弱校园心理健康$ }3 D! d! v$ ?) i( R5 w

  央视《新闻1+1》:大学弑师案:罕见的!偶发的?
  一位是43岁,个性鲜明的教授,一位是22岁,即将毕业的学子,政法大学男生砍死教授,是什么让师生关系变得如此紧张?校方表示,暧昧传闻纯属流言,杀人动机有待警方调查。
  悲剧的发生让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不得不思考,这究竟是偶然的个案,还是文明教育的失败,我们又该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新闻1+1》为您解析。 ) x* p5 E$ r0 U3 H; u; _2 w
  演播室主持人(董倩): 
~! m/ @  \: _3 D
  欢迎收看《新闻1+1》。 5 A* W8 r5 d1 A/ @4 g
9 P% H) Z: K; D0 y
  一个是22岁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另外一个是43岁的大学教授,就在两天前,在中国政法大学的一间课堂里面,学生杀害了老师,这样的一个案子引发了人们很多方面的议论。岩松你怎么看这个案件? 4 m% y1 P- J) `* b
8 R% n) J- X$ ^7 G
  白岩松(新闻观察员):
h* A5 f: C
  首先这个老师是一个遇难者,但是换一个角度说,这个22岁的大学生不也是一场悲剧当中的受害者吗?而再推广开来,他们的家属,他们的同学,他们的老师,整个这个校园也都是潜在的受害者,如何做好相关的工作,不再有这样悲剧的发生,不让这种伤害再进一步的蔓延,可能是现在大家都要做好的事情。 / d( B0 e' p6 r/ \
0 C( g( p( [, e: l. G& `
  主持人:
  《新闻1+1》,不一样的解析,接下来我们先回顾一下跟这个案件有关的一些信息。 9 [  Y) Q* b7 @
0 K8 @1 x1 q# n+ {; i- m1 y
  (播放短片) 1 m7 k, F8 c+ C! x
4 B8 }  B7 Y% }6 d
  解说:
  这是一间已经停止使用的教室,紧闭的大门上系着一束菊花。 ( N6 ^0 b2 M5 T5 i
  这间教室位于中国政法大学,两天前,10月28号,该校法学院程春明教授在这里不幸遇难。当时程春明教授正准备为学生上礼教法总论课程时,一名男学生突然从后门冲入教室,用手中的菜刀砍向程春明颈部,程春明教授因失血过多,当晚七点不治身亡。行凶的学生随后自首,被警察带走。 
^7 n; c* c) O# s! B; E- k) p
  据了解,行凶学生是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大四本科生。事发后,有学生在网上发帖称,嫌疑人的女朋友与程春明曾有暧昧关系,嫌疑人不堪忍受。 6 j8 }4 |: k$ R) G5 q
8 b( B% Q: u3 a" L
  29号上午10点,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发言人刘长敏就该校学生杀害教授程春明的恶性事件首次表态,刘长敏说现在政法大学没有验证任何传闻,所谓程春明与行凶者女友关系暧昧纯属流言,这样的传言不仅不负责任,更是对死去的程春明极大的不尊重。目前学校已经安排专人安抚程老师的家属。校方表示,经过紧急心理辅导,绝大多数同学的情绪基本稳定,校方将对现场的19名同学,嫌疑人同寝室的3名同学进行长期跟踪,定期进行心理干预。
     采访1:
  我觉得一个是个例,然后再一个,当时还是有点震惊那种的。 ) l7 x$ j5 V3 Y8 }. m
% L3 K: \7 N2 z* Z! B  J
  采访2: ' s& J- r! T! M7 Q- f
  觉得挺可惜的,觉得这个事儿也是个极端的个案吧。
  采访3: " z/ g+ z1 ?2 i  V" Y
! o: g6 T! a# O1 u! q+ F* l4 _: |
  对于这件事情我只觉得这是个悲剧,两方的家庭都是受害者吧这样子,他们是最可怜的。 $ `  \( M0 X# z  X# S
9 `' K1 l8 n* ~. I/ l$ @! e
  解说:
  然而相对学生而言,老师则不愿面对我们的镜头。而在法大的BBS上,人们曾经看到过一位老师在惨剧发生后发布鼓励学生团结起来,共度难关的帖子。他给帖子起了这样的一个标题,这个夜晚,让我们相互支撑。 0 i8 f# D8 C; S2 K, @
  弑师案折射出脆弱的校园心理健康防线 $ i6 w3 O# }( g
6 Y9 T% `- P! k) \
  主持人: 7 Q7 b5 }0 D7 \. r
  事发之后,人们马上就说到要对这个学生进行心理的干预,那就好了。
n# V3 C, q
  但问题是你想想这个学校有多少人,有多少学生,那么怎么去发现每一个学生,他们平常的表现是不是有异常。而且我们通过报道知道,这个杀人的学生在杀人之前并没有发现异常,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C" O. v( U/ c9 n
/ i# \# y' b4 M' D* X7 [7 z
  白岩松:
B2 \( q$ i7 N' S- F
  其实这个背后有很多的事情的确带有突发性,就是说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性格,可能平常现在校园里头不像我们二十年前上大学的时候,你有任何蛛丝马迹,全门清,大家的关系非常非常紧密,现在相对于二十年或者十几年前的大学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疏远多了,没有那么细致。
  再加上如果有个人的性格,可能不是有很多的朋友,而且是特别好的朋友,你的蛛丝马迹我都能掌握的话,大家平常都在关注自己的事情,的确,很难去看到,喔,他已经展现出了一种马上要犯罪的这种嫌疑,我觉得可能不会,因为人跟人的距离已经不那么近。 ' A' P; W, i4 D8 E) X& p/ c7 ?5 S% x. G
/ v, |! S/ C$ f
  主持人: 9 W, B- b4 U+ w6 H8 m
8 a0 l) M; p, M. ^
  但是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越先进,可能个人隐私的保卫就越严密。我们二十年前、十年前上大学,可能不在乎隐私,但是以后学生们也许会越来越在乎隐私。
  白岩松:
  是,但是社会这方面的工作就要做的很好。所以现在来看,中国政法大学在出完这样的事情之后,开始赶紧更牢的补这种心理救援的网,我觉得如果把事情处理好了,也许会成为校园一种新的文化,或者新的氛围的诞生。
  因为的确,现在你要关注这样的几个人,在这个事件当中,首先是遇难者的妻子,怀孕5个月,30多岁,当她刚一听到自己的丈夫突然的这种方式离开自己的时候,她喊的话是,你们骗我,老公你在哪儿,他们骗我,她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不像比如说有的人是躺在病床上很长时间,后来告别了这个世界,那么他的家属还有一个在照顾他的过程中慢慢累积起来的由开始的担心到接受这个事实,但是突发事件对人的打击是最大的,因此首先的这种心理救助要针对他的妻子,这是两条人命,两个人,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
B7 F3 f* v8 p& C0 B6 [2 v
  还有就是目睹了这个事件的19个学生。你想想,他目睹了这样的事件,这完全出乎预料,而且是一个血迹斑斑的这种时候,他可能过些天,慢慢的还会不断浮现,所以怎么去帮助他们。而且,可能有的时候还有一种谴责,虽然这种谴责没有任何道理,你们为什么不帮忙,你们为什么不出手,为什么不阻拦,这种突发事件,依靠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是很难阻拦的。 
s% y4 e7 ~
  还有就是同宿舍的,同班级的。但是我特别想引出一个概念,其实整个中国政法大学校园里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是潜在的心理受害者,他们一段时间内都很难从这个事情中摆脱出来。因此,整个校园需要面对更大范围的心理救助。 
T# }' v. c3 V$ g; i
  主持人:
  说到校园要进行心理救助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连线一位专家,他是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孙主任您好。 4 v. Z8 \2 G, v6 S6 W( d* ^8 V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4 W* t2 {- e2 l
  你好。 0 U& K6 R* L0 `+ C
3 z9 _1 U% d- I3 b9 l* Q  S! t
  主持人:
  听到这样的一件事情,您作为长期研究学生心理,青少年心理的人,您觉得突然、吃惊吗? , ^* ^5 C* z- N% H. i
  孙云晓:
  我觉得既吃惊,也感到有心理准备。
  主持人: + I3 U) D, w& c
) Y4 L( ?4 }& p; A
  为什么?
  孙云晓: 
{, a' D- W: t8 Q
  因为现在为什么多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忽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可能会认为老师做的都是对的,教育者很神圣,对老师的尊敬是应该的,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实际上你会发现,师生关系是不是融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有的时候好的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本身。 ! ~/ V" n7 K$ m9 ]8 {
  主持人: / e. H  X+ a) s, P- _+ [
& y( M2 u- T2 U, ]- g6 u) |
  但是孙主任,您知道我们多少年以来传统中叫天地君亲师,你怎么能够杀害老师呢,师生关系再紧张,你也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因为自古以来,杀父跟杀师没什么区别。 3 @  x2 z# Z2 H' `0 h% p& x
; |- m! k, j' n/ {/ w
  孙云晓: - v% h/ z" j& v2 p! M9 }/ o
  传统的这个观念的确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现在因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也好,中学生也好,他经常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心理上的叛逆心理、冲动心理,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之后,由于师生关系出了问题之后,它可能会有一部分,一少部分的学生会突破这样一个观念。
  主持人:
  但孙老师您看,发生在政法大学的这个事情,刚才我和岩松也在探讨这个事情,学生那么多,心理辅导怎么去有针对性的找到有问题的个人呢? 0 x% a5 D; ?% ]5 c8 I
  孙云晓: 
J, O4 l# i3 N
  这就是说一个什么问题呢?表面上看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实际上我认为我们现在校园里的心理健康的防线是一条很脆弱的防线。
0 p7 ?) ~# C. R
  主持人: 7 Q# [4 d8 x2 C0 g
  怎么讲? ( z( e$ ?4 U% I# w6 m* l# R
0 s; Z7 N' q) _3 u( K# B
  孙云晓: 1 u0 u& p+ t2 r0 @
( M4 J3 b0 u3 W  T; c) {
  我们没有建立起一个校园的一种危机预警的系统。
  主持人:
b6 ^, O3 p: z
  这个防线应该由谁来组成?来建立? / ^% K1 g  g# m6 C
  孙云晓: 5 n9 K. `; k( Z7 q( ~/ Q/ g
  这个防线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说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应该是由学生和学生中心理教育的积极分子,和一些老师、辅导员共同来组成。比方说我甚至认为每一个班,甚至每一个宿舍,都应该有一个学生受过一定的训练。
n( j1 V% L8 J  D) ^9 {
  主持人:
  那我们做得到吗现在? ( G4 U) S' [0 I; m1 c1 Y0 k' x7 K
; D! A2 O% }* V7 b6 y
  孙云晓: 4 u) Q1 E8 F- q: U' ]" v
  现在我觉得非常需要建立,因为这不是一种告密行为,这是一种为了安全,为了对这样特别需要救助的学生,给他以及时的关注和帮助,这是非常非常需要的。
  主持人: " y9 w6 [1 L, ]/ G
$ o) n( n$ ^( z( ^/ Y, F) f9 J9 R
  好的,谢谢孙主任给我们介绍出这样的一种方式。
  弑师案凸显学校管理资源配置失衡
  主持人:岩松,刚才孙主任说,他认为现在学校的这种心理防线是比较脆弱的,在心理预防方面的防线,你怎么看? 
h3 ~: n- X
  白岩松: 
g1 {( v0 Z# s+ G- ?. z
  但是现在好就好在,其实我们最早关注心理危机的时候是从大连空难开始,就有了心理专家介入到这个之后,那么这次大地震又把心理的救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注意到,中国政法大学其实在这次事件发生之后,他的心理反应能力还是很快的,心理救援的反应能力,晚上出的事情,八点半,心理专家就已经以个人和团体的方式,跟那19个目击了这个惨案的学生进行了心理的救助,然后迅速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像昨天和今天就已经开始辅导各个班级的心理委员,还有接下来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以便让他们接受完培训之后再去培训别人,帮助其他的同学。然后另外还有宿舍11月4号,将给每个宿舍送一份马上要出的心理支援的报纸。 : A9 e5 ^- \+ X* n
  因此他有很多的工作在做,但是我觉得他会不会忽略一些人群,这个时候老师的心理是什么样的。就跟北川县,当我们所有人都在关注灾民的时候,忘了那些领导,有些干部也是灾民,结果直到出现了那个局长自杀的情况之后,大家才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老师也是受害者,你再想象一下,当这个事情发生完毕之后,下一个进课堂的老师,他的心理不会起变化吗?因此也需要给他们心理的救助。 0 G& s& `+ S2 T% X* V& i% j
! C/ Q2 V3 I4 U6 {1 W
  另外,校园内部现在也似乎分成了不同的人群,有的是在祭奠老师,有的是由于一些谣言,或者一些怀疑,去谴责老师。校园也会出现校园内部的某种分裂和师生之间一种新的不太对头的情绪,这个时候都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才能把这些事情恢复正常。
j3 t0 s8 E
  主持人: 7 B2 [( E3 ~3 u) D: @, Q* \& S3 \
  岩松你刚才说的是这叫亡羊补牢,事发了以后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情。
  白岩松: 2 H. V, M& g4 ^
  没错。
  主持人: ' {4 J; q! y& a' p) d/ ?
- [, R9 h5 A' L- t* [9 M! [
  我们老说一句话,能不能把这个工作再做的提前一点。对这个学校来说,目前这个状态下的学校来说,它有可能把这些心理预防工作再往前做吗?比如说我去发现这个孩子有点不正常?
  白岩松: 
  ^/ b8 U) \0 h2 c
  必须承认,像这个事情,看学校这个定位,这句话其实是很重要的,这是校园内罕见的偶发事件,一个罕见、一个偶发,说明了它不具有某种规律性,它也很难提前去预知。可是换一个角度去说,校园内的心理支持,比如这个学生是大学四年级,我们都经历过大学四年级,大学四年级整个我觉得是人生中很灰暗的一段日子,今天某种话一传来,阳光灿烂,明天某一个话一来,又沉重的打击。我还是十几年前大学毕业,还没那么大的就业压力,可是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么大,那么大四就应该作为一个“高危”的人群来重点关注,那就应该给予一定的心理救助。
  我觉得校园内的心理干预也是这些年才慢慢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连年的扩招,已经产生了一种教师跟学生之间的资源配比已经开始不平衡,有的地方已经供不上。现在你说你孩子有任何蛛丝马迹,你肯定能发现,为什么?天天盯着他,现在一扩招,学生加多了,老师没加那么多,很多管理变成粗线条的管理,的确很难。所以我觉得不断的这种偶发的事情也在提醒如何去做好日常的工作,没有日常工作的心理救援做基础,我们总是事后再去做的话,的确有困难。 ' R8 A4 L! z) C4 i3 E# T$ k
     主持人: 1 e) Q. m3 U# m/ l  ]8 Z
& J0 w4 G: l3 D" i9 j2 V
  我觉得这件事情对大学来说非常难,因为刚才你说到了扩招的因素,这是一个大背景,那么多的学生一下子到了校园里面,老师是有限的,尤其是做心理辅导、心理安慰的老师是有限的,你面对那么多学生,即便是大四学生,他们需要着力去辅导的话,那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你怎么办,你怎么做。
  白岩松:
  所以教育本身要改变一个重新要让校园内有一种家的感觉,人跟人的距离在逐渐拉远,不管是老师和学生,种种因素,他们的距离在拉开,同班同学的距离都在拉开,连同宿舍的都在拉开。
  主持人:  a" F: k% B& E$ k0 M% K8 l
  这个案子就能说明很多问题,当警方去调查的时候,同宿舍的人说不出什么更多的细节。
K0 w1 ^3 G  [, d; q' W0 `
  白岩松: 7 x$ O8 s8 z# |$ l; F! o
+ j" B: [8 C3 d* d% }) Q- h# j: D* @
  对,当然这是时代的一种变迁,过去同单位的人都知道你家里什么格局,全去过,现在你家住哪儿都不知道,人跟人的距离在拉远。但是校园内很特殊,他们就是在以这为家的,他们都是全国各地到这儿来,没有依托,这个时候如果不能依托同学,不能依托老师的话,他的那种孤独感和距离感就会越来越强。我觉得在大学里头就要有一定家的氛围,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不太关注这一点,校园内的这方面建设明显出现了很糟糕的局面。 
N& e% \- s) k8 d# e
  主持人: 8 ?; L' b: {7 S8 [3 l
5 k3 L+ w# J6 w! J# K
  你觉得这是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 $ x* [" h# N. ~6 [0 f( m5 _; p
  白岩松: & j8 _# c: e! q8 [. O; k
' ~: S2 t9 |. R3 L' G% S5 u
  这是背后的因素,我们具体谈这件事情的时候,总会要看到它的罕见和偶发,和个例。但是话说回来,当整个一个10月份,中国从南到北出现了三起学生杀害导师的案件的时候,我们忽略到每一个具体的案件本身,连在一起又有一些共性,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怎么了?我们的爱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哪儿去了?对老师该有的一种敬畏怎么突然全崩溃了?这些年还有人注意这些事情吗?我们除了教育,除了考高分之外,学校还应该有什么?还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过去我们把孩子交给老师的时候,就像交给了你另外的一个父母,连父母都会跟老师说,这就是您的孩子,打就打,骂就骂,老师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学生,现在怎么就不是了呢?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事情个例都有它的偶然,但是连在一起又有它的共性基础,这才是让人担心的。
b% C% c0 h6 e& u
  主持人: 
d, z9 Q6 }% S
  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新闻1+1》,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会继续与您探讨,我们曾经熟悉的师生关系如今为什么会消失了。 
  D: `; c& F, ^
  弑师案背后是复杂的紧张的师生关系
|% Z$ L0 ?
  主持人: ! N9 f7 ?2 ^. I# p: P* O2 T
  ]8 `% z( q) L+ ^' e
  发生这起命案之后,人们不禁在想一个问题,师生之间的关系究竟紧张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以至于学生非要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 y3 |$ E0 J$ A8 o
  (播放短片)
  解说: 0 q# E7 S; S9 Y) N. N
  10月28号,新闻发布会上,校方首度正式确认了杀人者的身份,并表示,该学生性格内向,平时成绩一般,表现一般,通过该生入学心理档案,并未发现有任何心理疾患或行为异常,而在网络上,我们也极力搜索着有关杀人者更多的信息。
  付成立,1986年出生,天津生源,事发前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而其同班同学不多的回忆中,付成立是一个很平淡无奇的人,还有同学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出这个事儿,好多学院的同学都不知道他是谁,只有一位学生社团的男生回忆,付成励曾担任过社团干部,拉过赞助,性格开朗。而我们记者今天在法大校园中采访时,得到的也是这样的答案。
+ Z- H% ~6 x, l6 i) B, r% ~
  采访1:
  不认识,现在我也不知道他是哪儿的。 * L: l7 w% P1 o7 f5 P0 r
6 w/ V5 l8 g% o# E6 T' a
  采访2: 6 {1 L2 e2 o! M7 m- A
  不大熟悉。 4 o6 T5 ?9 E" c% g* m& w4 g
  记者:
  不大熟悉?
  采访2: 2 i  a- H- ^7 i5 x5 e/ i* t
' N0 Y6 H: C7 H0 i- w+ R
  对对对。 9 y0 f3 D7 F$ A  \7 a
! a" \& G4 Q9 I6 |
  采访3: : f! {. {2 z% H7 G- i# ?
7 t2 V! T4 t) ~
  不熟悉。 & j9 [  e( I9 Y5 ~; _4 |
+ D% c& E& G' X
  记者: 8 Y7 k' P0 k" ?
9 e6 W& s+ v# A2 O, ?/ c
  学生也不熟悉?
  采访3: 1 A4 v, l" n- z5 N
  对。 2 T4 @  ^5 d; d. F$ s
  解说:
  平淡、正常、一般,这是我们目前能得到的对行凶者付成立的形象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大四男生呢?按照常理,还有一年他就该走出校门,拥有一份工作,他是否也和同龄人一样,对未来迷茫而期待,我们不得而知。
  而反观被害者程春明,我们的记者偶然看到了这样一个帖子。这是中国政法大学校园论坛上所发起的,第三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评选,法学院教授程春明的名字在一连串名单中赫然在目,发帖的时间是28号17点05分,一个多小时后惨剧发生。事发后,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同事和学生的回忆中,人们认识了一个生命停留在43岁的中年男人,一个性情浪漫,爱好诗文的大学教授。 & H! r! }0 L7 E
9 n/ h$ u1 C1 [* ~2 Z
  留法教授程春明的不少美谈在网上迅速传播,关于他的遇害,人们更多的是各种不解和惋惜。 
s, k, [. ~1 k3 p$ Z
  如今,在中国政法大学广场内,一个名叫拓荒牛的雕塑下,摆放着一排学生送来的鲜花,花束上还放有悼念的卡片。
  网友们也自发为程春明教授在同怀纪念网上建立了一个网上纪念馆,表示深切悼念。 / ~$ v' I- D: i
  我们需要的只是悼念,这是中国政法大学沧海云帆论坛上的论坛公告。文中写到,对他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场新闻事件,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身边的生命从此离去,公告还说,对躲在虚拟身份之后传播流言的人表示谴责。
h" D7 _# E% c; [
  刚刚过去的教师节余温尤存,这起案件震惊了人们,虽然是一个极端个案,但引发了人们对于师生关系的热烈讨论,有人指出,这是文明教育的悲剧,有人分析,校园暴戾之气有转型社会矛盾相对多发的原因,也有广大青少年遭受暴力污染的因素,还有人指出,如今师生关系变得畸形,已经成为了权力或者金钱关系。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校园是个特殊的场所,本身是个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发生如此悲剧,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学生的敬畏之心重要,老师的师德更重要 4 S9 m& W6 J+ {, V# H* L
0 Z) }. t5 n* A2 Y+ a
  主持人: 5 l: d0 ?" t* ~& W8 v  L" ~6 ?
$ P: `' \. p/ z2 E
  有一种说法,就是说现在的上学读书上的很功利,就是原来的师生之间那种融洽的关系,那种师生之间很亲密的关系没有了。
  白岩松:
$ X& r- B6 J( s& I
  去年我的大学老师70岁生日,为了给他办70岁的生日,我们班的同学来了20多个,甚至外地还来了好多个,天南海北聚在一块。今天这个事件我就不断地想我们那个聚会,为什么都20多年了,大家还能给老师来过这个70岁的生日,而且毕业分配有的好,有的不好,可能会有这样的,但是每一个人都会很幸福,都会记着老师,因为老师全身心的爱我们。我们对老师也是那种像母亲一样的那种感受,不会仅仅是你给我什么分数,然后我给你什么什么,没有那样,那个时候的校园的确干净得多。
  现在首先有一点,大学校园里头,虽然我们称其为象牙塔,但是社会上该有的事情都有,利益、金钱,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
  另外还有一个,我觉得师生关系,对老师没有敬畏,学校的很多制度也破坏了对老师的敬畏。我一直非常反感一件事情,就是大学里头,现在设定对老师的各种各样的考核,然后让学生来打分,就是一个老师好坏,让学生来打分,反过来,老师为了让自己能够打分高,或者说奖金等等都与此相关,讨好学生,迎合学生,临考试的时候给你分,该管的时候都不管,否则会出现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年初,当着老师面,转身学生就离开课堂不上课。
s* ?0 x$ G) Z& f8 ?- R
  主持人:: V& o& W' A0 h
  老师还得求学生。
r: I: N# i& Z2 l7 _
  白岩松:
  老师求学生,最后抓着你胳膊,然后学生说你耍流氓。" c; H4 `7 g* k! V2 A9 a$ k
  主持人: 6 L5 Y: M) @- A$ g# q
, I# V# g; W$ b- n: m6 ^
  我们老说教育你把它分解开看,那就是教书和育人,你说哪个重要,现在给人的感觉,老师就是在教书,育人其实要比教书重要得多,但是恰恰,我们在这方面忽略了。
  主持人: 5 A" \" \' O. n* O9 e) y3 I
, ^" T+ a& O$ d% s
  大家只相遇,不相处,这是大学现在很正常的一种情况了。我们过去,老师和学生经常交心,所以你会有家人的感觉,而现在我做完我的事儿就走,大家都在忙得很,学生大一就敢来实习,大家都在忙,然后距离越拉越远,然后对老师没有敬畏感。
[2 o# U, M
  前不久很巧,我做了一期节目,节目里谈到了广东一个私塾,这个小孩要给老师行跪拜,很多人不同意这个看法,当时我在节目里说,我说如果我的孩子上这样的学,我同意他跪拜老师,为什么呢?人要有所敬畏,如果对老师都没有一种敬畏感,尊敬,但是也应该有一点畏惧,才能听话,才能被老师指引着往前走。现在好,背后骂老师的,或者怎么样的,甚至打老师的,杀老师的,都已经陆续出现了很多起,那么一定是敬畏感早就没了。
O8 [7 u# _! ^6 u  x) ]6 Z
  主持人:
# O0 g% |0 R& \: H! C& \8 M
  学生当不敬畏老师,甚至可以用各种暴力的手段对待老师的时候,你说这个教育怎么发展。* |) {+ e/ x- [$ Y+ y( |; ]. K6 [7 }! T
  白岩松:
g; k6 _3 U9 ?
  没错。但是反过来,依然不能谴责学生,还是老师的问题,这一个大的老师的概念,我们教给学生什么了?我举两个例子,今年10月份,除了这一起,这是第三起学生杀老师的事件,前两起,在浙江的那一起,是老师要去家访,他淘气,就是不听话,家访是正常的,可是孩子怕露馅,他还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就在半路上把老师就杀了。 % R# u1 X" ~8 N. h( Y
! f, d; H( z) ?. q, f7 D  _' f
  在山西,学生把老师给杀了,出现在高一的课堂里头,你知道一个小导火索是什么吗?当老师进课堂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高一的学生,就是杀老师的这个学生,正在课堂里抽烟,高一的学生,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过去把他的烟蒂拿走,又把烟盒交给班长去保存,没想到就被这个学生杀死了,说我恨老师,他把他初中某个老师对他不好的一种恨转移到了这个无辜老师的身上。这背后是不是也是过去我们的教育中埋下了这样的一种种子,一种恨的种子,没有爱,没有人,那可能就自然会产生这个问题。因此,受害者是老师,但是根基是我们的教育系统,还是出在老师身上。 0 D# p8 j* V7 P0 C
9 W# n. B$ }" h1 s8 T6 \! m
  主持人: , b# t5 k! E% E4 Z, l$ P

  这就好象是以前我们老说医患关系也紧张,以至于病人打医生,他打的那个人可能不是最差的,但是他打的肯定是一个受害者。
h; |9 h& F* ?, B( W! C+ F# ?
  白岩松:
r5 O7 m8 I1 M2 j6 O  y& w; N. ~
  我们现在全社会都是在呼吁,每年都有教师节,教师节我们一直在强调,可是我们现在在教师节的时候,表面的文章做的多了一些,实质上的还不够。我觉得这个社会要恢复起一种对老师的敬畏,如果对老师没有敬畏就麻烦了。

     还有一个问题,当你恢复了对老师的敬畏之后,老师自然也要对得起这种敬畏,潜移默化,你对他的敬畏感就是对他的一种约束,对吗?要不师的后面为什么要有一个德字啊,师德呀…… 九.熊培云:到底是谁杀了那些教师们?" J- D! f! h/ C& ?: I/ h. Q! A
8 |3 N/ M/ s! i& g  q$ e  l( H
  也许,你该慨叹教书是个高危职业了。就在最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发生了三起杀害教师的事件。$ m9 L$ x8 x, X0 O
  10月4日,山西朔州某学生将一位年仅23岁,与其素无冤仇的老师刺死;10月21日,浙江缙云31岁的女教师潘伟仙被学生丁某掐死在家访途中;10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43岁的教授程春明被本校一学生砍死在教室里。
  与前两起案件相比,发生在政法大学的杀人事件吸引了更多人注意。' F, v* }  p, T/ C/ r4 h. j8 }
* v- {/ t) I. Y
  谁杀了程春明?尤其对目击者而言,找到答案似乎并不难。然而,问题在于,一时一地的目击并不足以让我们看到事情的全部真相。# J9 r" r6 z; X  Q  N
. g0 N- k6 f! d* H1 L3 F1 u
  一位优秀学者、教师的突然离去,难免令人伤感。只是,自古以来,学生杀死老师的事情也并不鲜见。个中区别只在于是“即时杀”还是“延时杀”。前者指的是学生在学时就将老师杀了,比如上面的几出悲剧;后者指的是学生在社会上功成名就,可以呼风唤雨后回过头来对老师搞批斗或者搞谋杀,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里害死书院老师的赵定方与马文才一样。当然,这些悲剧的出现并非只是“教育出了问题”这么简单。胡思杜当年撰文批判其父胡适,与其决裂,显然不是因为胡适先生的家教出了问题。! W1 A  j* U& o5 Q
3 ^  x0 O( f6 u3 a
  那么,谁杀死了程春明?关于这起悲剧,比死讯传得更快的是相关“绯闻”,仿佛程不是死于暴力而是死于“浪漫”。其实,即使程春明生前真的“与凶手的女友关系暧昧”,也不应成为其被杀的理由。其一,对凶手而言,这位“女友”(姑且承认有这种关系)是自由、自主的个体,无论和谁“暧昧”或恋爱,这都是她应该享有的自由;其二,她不愿意与该同学继续交往而另有追求,也并不意味着后者可以因此在法律或者道义上获得对另一位男子的行刑权。: Y$ M# W1 |1 ]1 o
* Q9 z5 A* A4 e' l  T% @3 E
  然而,不得不承认,在许多人的爱情词典里,爱就是占有,做情侣就是做绑匪,谈恋爱就是为自己划定感情势力范围,他人不得染指。所谓“长相厮守”因此变成了长相捆绑的代名词。在他们看来,美人和江山一样都是“打”下来的,都是可以互相争夺的猎物。实在打不下来或打输了,有的便理直气壮地做几回“恐怖分子”,对美人或者“抱得美人归”的人搞破坏,搞同归于尽。显然,这些人所标榜的“美好情感”,对其所追求的人来说,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厄运。
x2 l! ~1 D, U
  有人说,接连发生“学生手刃老师”的悲剧表明中国教育出了问题。关于这一点,相信许多人都有所体认。不过,虽然这些杀人事件在某种程度上重创了教育部门,但我更倾向于认为上述悲剧所反映的是一场整体性的社会危机或者文化危机。以程春明为例,尽管冲突发生在大学,但是为凶手提供“暴力解决”之方案者,显然不是政法大学的教师,而是课堂之外的许多东西。
  当人类的天敌从自然界的洪水猛兽变成了自己的同类,人类文明史也因此更是一部“人类不文明史”。当然,这不仅是因为人有君临天下的智商,同样因为人有超乎万物却又彼此竞争的欲望。正是这个原因,在经历种种人造的灾难后,21世纪的今天,人要学会和平相处,学会彼此宽容与互相理解,拒斥暴力。否则,就难免出现上述“人是人的厄运”或者“人对人是厄运”之困境———即使是因爱之名。
 G4 Q, Z6 B( k. a  P' P  _
  几十年来,中国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并且为此热情高歌。然而种种悲情的轮番上演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人的生活因为人们不断自我喂养“嗜血本性”而输得一败涂地,有人甚至因此殒命。而种种对血腥与暴力的自我喂养,对自己以及他人生命权利的漠视,无论来自权力还是市井,正是这个社会充斥“零星的杀戮”的根本原因。更可怕的是,假以时日或者机会,“零星的杀戮”也可以燎原,让新一代人噩梦重温。8 P. W8 m4 _0 }+ M8 H
% k# N& e0 P. W7 r
  当然,你可以责备今日中国教育未能有效抗衡社会运行及文化心理中的种种“恶势力”,一味迎合完成种种不着边际的指标与公文建设,而忽略人心与公民文化的建设。但请不要过分苛责教师没有教好他们的学生。毕竟,公民教育并非校园所能独立完成。在此,且不说在不远的历史上曾经有人否认人性的存在,直至今天,如果你打开电视,不用换台,用不了五分钟,你一定可以听到有关“报仇”的台词(朔州弑师者就在说,“我恨老师,更恨学校、国家、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接通网络,更不乏公民“非正常死亡”的新闻以及种种荒诞离奇、背离程序正义的审判;谈到废除死刑时,许多人想得更多的不是对生命的尊重,而是相信这样就有人可以“过足杀人瘾”。5 a" L# g; m+ G! ?1 i  R9 [, q
; ~# ?( _. W# K3 W" `/ e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多讲要补人权课。面对这些“零星的杀戮”,被轻贱的生命,被人消灭了的人,眼下我们更应该补的是生命课。显然,这不只是给孩子们补,还包括全社会以及与生命尊严有关的具体制度。只有生命被敬畏、被尊重,只有人不被人所消灭,这个社会才会给人最起码的安全感,才会真正有希望。 十.四刀捅死班主任山西杀师凶手的双面人生
* {- z2 L0 }) v9 o5 H; o- A% t0 @# j0 c; z9 b0 q% p' f( `7 y
  中国政法大学男生砍死教授案后,师生关系再次成为焦点。不久前,山西朔州也发生了一起学生杀老师的案件。在10月4日的课堂上,“丧心病狂”的李亚胜用一把弹簧刀,以追杀的方式捅死了和自己无冤无仇的班主任。而事实上,与李亚胜接触过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内向、腼腆、面善的温顺少年”。1 `# g! B7 A* s

/ Z( x' P. K; f# v; s# T& H  四刀捅死班主任
' E" c9 X4 i( a" J: R: k" b( t: Q
- n; K9 o0 a* N6 t! U  10月4日下午4时,是李世华最后一次看见他的孩子李亚胜。“那天他很平静,没看出有什么反常,吃了饭以后我和他妈妈,还有他姐姐一起送他出门,他临走前拿了两周200块钱的生活费,500块钱学杂费,40元保险费。我说开车送他,他说先要去理发,然后自己坐11路公交车去。”
. X' j2 U0 l2 l) f7 t& I. `1 y# V) g& E3 w$ ?
  李世华最终不知道儿子下午有没有去理发,是不是坐的11路公交车去学校。; V/ E5 m4 M4 E9 `9 I' z
6 {& T5 C: V/ q% s6 s6 @# m
  他更加不知道,李亚胜临走前在书包里揣了3把刀,并于晚自习时用其中一把弹簧刀捅死了自己的班主任郝旭东。
' z2 _% B0 e' F  O7 ^5 u; g% A8 \% ]" s( w/ d, E- d
  李世华不明白儿子和老师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他只知道将有很长时间看不见儿子。10月5日,李亚胜被刑事拘留,10月22日被正式逮捕,羁押在看守所。% P/ N, g3 B5 x
0 G* Y2 z. }; b; m" a
  凶案发生在傍晚7时40分,当时晚自习刚开始30分钟,郝旭东经过李亚胜的课桌,李亚胜突然拔刀连刺两刀,郝旭东负伤逃走,李亚胜追上并向其心脏连刺两刀,后被同学拉开,但郝旭东终因失血过多身亡。" X  }; K' t( `2 c4 ]( z8 g
# R* m+ A, E& g1 p
  事情的发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6岁的李亚胜刚入学一个月,而23岁的郝旭东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同学老师皆称二人无冤无仇。' m5 m3 I8 H* j6 w$ I3 v

* L5 n) O+ n8 i$ U2 m: }: e& I$ F  “我活着像一个死人”) f  L; P. z+ }, K" \7 z, |

" x5 C2 W1 X5 g# [4 }( D/ [  为什么突然杀人,李亚胜留下的“死亡笔记”或许能够解开人们一些疑问。. X3 s& \( S7 \; ~* `3 s

. n7 G+ I' S' A/ K  这张写于9月18日的日记里记着:“我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着像一个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胞’……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的心灵渐渐扭曲。我采用了这种最极(端)的方法。我不会后悔,从我这个想法一出,我就知道了我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我希望我用这种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到老师的混蛋,让教育业可以改变。”& n9 `+ ?. o" g3 ?* N
+ Y% u# v! _6 k6 l+ W- E
  在日记中,李亚胜自称“倒数第一、差生、坏学生,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并发泄着对初中时教他的两位老师的不满,声称“做鬼”也要杀他们,因为“我的人生毁在了老师手上”。
7 _5 s; ]# V1 ]; ^' J8 v$ I3 W2 b- N, S0 q
  如今,他彻底毁掉了一个无辜教师的人生。
; b6 l3 e6 V! m
  W) a' G; h# P; B  “挺好的一个孩子!”8 E- g/ Y; w. c$ \  ~, \
3 W1 e- N$ E; x# `, V
  尽管李亚胜的父亲、初中老师、同学,都称《潇湘晨报》是第一家前来采访他们的媒体,但在网络上,有关李亚胜及其家庭的种种说法,已经流传开来。
+ E# D8 l" W4 h, G3 H2 T7 u3 k3 D) ^& i$ t4 h0 Q1 g' t7 T
  网络上,李亚胜被描摹成“丧心病狂”、“凶杀成性”的变态学生。
5 x; a/ b9 b. M& ^; O7 ~$ M) M4 u4 Y4 i7 O& G; i$ B
  10月27日,记者来到朔州四中。李亚胜2007年9月2日曾转学到此,就读初三。! y4 P7 B. Z% s1 q# J" G2 H
7 q+ K! b* r) t) u9 K1 G8 o8 W- S
  “挺好的一个孩子!”李亚胜的班主任陈瑞红这么评价他,语气中透着惋惜:“这孩子不爱说话,内向,从来没和同学打过架,就是成绩差点。”$ {$ c# l) _  ^' k( y% F

* D! l, ~. c# n8 M/ F  李亚胜的数学老师郭庆庆介绍,李亚胜从来没有和老师发生过冲突,甚至连顶撞都没有,“有时候他作业没有做完,我会拍拍他的肩膀,说说他,但他也就是笑一笑,很腼腆。”
, K. o  M! `5 q4 h: J  e& p6 T9 ?
  高鹏远是李亚胜初中的同班同学,因为住得近,两个孩子经常一起回家,在高的印象中,李亚胜由于是个插班生,没有特别走得近的同学,但也经常和同学们说说笑笑,“有时候会比较敏感,比如玩笑过了他会不高兴,但最多拌拌嘴,从来没有打过架。”
; m3 p- Y3 W  r% M* z" H' W* `8 n! T8 x5 P" T* u
  有些严酷的生活
0 s1 j2 g/ C& A! B% f( O/ \8 A- i7 F' I$ r9 y% N9 j
  对于网络上“李亚胜上初中时曾经被老师打断过腿”的传言,李世华的回忆是,李亚胜在读小学5年级的时候腿部曾经缝过针,“当时问怎么回事,孩子说是摔的。”; s' j( C$ `2 m3 ^+ L# V

# S# g8 M9 x* x! d# a, J% Q- E  命案发生时,李亚胜刚刚升入高中一个月。为何李亚胜表现正常,而一上高中,就冲动杀人呢?# d1 F# c: ^, [* J

/ a1 Q; n! N2 j/ g: W) F  朔州市四中张建秀老师分析,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二中是个民办中学,学生的基础都不太好,所以管得特别严。今年夏天,二中又刚刚从城区一中挖到一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管得更紧了,李亚胜中考280分,是垫底中的垫底,他肯定会很吃力。”+ U, }; P; t9 D8 ?
" i3 a1 `7 l) K; r" H
  “就像打仗一样!”高喜民是二中的一位班主任,他如此评价自己的生活。二中的学生每天要花11个小时扑在学习上,吃饭、休息的时间不到3个小时。并且,这一切都是在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没有电视、没有游戏、没有漫画,甚至没有私人空间。
$ \7 P' c+ [9 k& K; P0 \/ I: @* A% O5 c( X+ ?2 u
  而李亚胜,显然是没能适应的那一个。
, \: N. [$ v1 q& z6 ^* D: p$ z, u% P
  ■深度分析
# g) q: X+ ]( V& L2 a3 D. _
# }! l9 J# U. H* a2 |  李亚胜杀死老师谁又杀了李亚胜
! S/ R. g' S& A$ _3 m" D5 t6 N; k+ R( x7 S' G+ x5 }
  事发前,李亚胜曾向同学说,当晚他要杀人,哪个老师进入教室他就杀谁。李亚胜杀死了郝旭东,但谁又杀了李亚胜?! ?, _2 A: j4 {$ _7 @

2 b% z  F9 T' x  10月28日,记者就李亚胜弑师案采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李玫瑾曾介入马加爵案、邱兴华案、杨佳案的犯罪心理分析。
; O  `( h5 O. _# q; F  x3 L6 |* U# b/ L* Y7 s1 W+ T/ k9 j6 @8 m
  记者:很多熟悉李亚胜的人都说,这孩子平时要是调皮捣蛋一点,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件事情。  L* E8 ?3 I( _: e9 }/ F

8 n7 d, h2 y, w% o' m  李玫瑾:这种犯罪显然是带有仇恨心理的,仇恨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他平时调皮捣蛋一点,内心的仇恨可能不会积累到这个地步。% l0 [4 X6 O0 i& P/ \
' g- U" J+ [0 s/ X
  记者:网络上有人说李亚胜丧心病狂,迟早都要杀人,您认为这起命案原本有避免的可能吗?
3 O, K. C' b  [2 V) l" j8 r
& n) d+ i/ Z1 I' i9 c; d  李玫瑾:有的,因为李亚胜的犯罪不属于人格犯罪,而属于心理障碍,就是说,李亚胜并非一个天生丧心病狂的孩子。
# L3 C5 Z6 k1 |. z/ K/ l( U
& c/ J3 t4 l  G9 L- l* W$ D  记者:朔州二中的老师和同学都说,在这种高强度的教学下他们感到很疲惫。在重压之下,学生会失去他原来的一面,展现另外的一面出来?9 W' |; b5 I6 r- G

4 S0 f  a$ w+ |8 I4 X" K  李玫瑾:放在这个事情上看,就是因为教育不当,产生出了对立面——— 教育本来是让人热爱生命,但最后李亚胜变成了一个丧失生命热情、并且毁灭生命的人。  十一.弑师!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体制功利大学精神丧失" G4 Q. G7 s* V

+ o; A2 J) t- n: `* P3 `3 L  师生关系比较疏远 -价值取向一再扭曲 -少数老师道德有瑕1 L  w) H; G" C7 X
2 t$ i/ N2 E; A6 X. J/ f
  昨天下午,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里的一项行为艺术,取名《观望》。百名莘莘学子持镜远眺,也许正是对校园关系的一种彷徨表达 本报记者邓勃摄
# w6 [' c) H9 p( r3 i: K) @( A1 @) Y0 c  U) n3 Z! D$ G; @( w
  老师和学生,本来是很亲密的一种人际关系,然而近年来恶性伤害事件接连发生。
- W; ~2 z% W$ i4 r
. q1 {2 x7 R( e6 P3 r  在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刀砍老师带来的震惊之中,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9 [& I; v9 {+ X# @2 m
- q8 G* I9 H+ X% O7 v" z: \- k  师生同感关系“比较疏远”
% _( ?2 q" n9 a- O$ o8 M; E4 J- ?- a$ t6 U+ ~- t
  师生关系在目前的社会中究竟是什么样的现状,我们走进广州多所高校,询问老师和学生们的真实感受。“比较疏远”,是多数人的整体感觉。 0 `. Y4 Y0 l4 b8 A
" j1 x5 _1 k: n; m$ v6 c7 i
  华南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小王说,大学和中学模式很不一样:“高中是老师天天督促着你,而大学给你充分的自由,老师上完课就走人,与老师更多的交流在电话、邮件甚至QQ上。”不过就算是这种联络,也多由学生主动。中山大学学生小汤反映,“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大学老师通常不会主动找学生,愿意多学习多求教的学生,可以主动去找老师。   l) [/ ~7 {9 S8 G

6 ^2 W  G. G6 J0 P% {& j9 i  本科生人数多,或许老师确实分身乏术,不过不少研究生和老师的交往也不多。华南师范大学研一学生小廖,开学至今只见过导师两次,每次见面,也只是几句套话,“我更愿意和学友一起讨论交流”。多数研究生表示,与导师交流的频率平均是每周一次,或见面、或通电话、或发邮件。
: Y! j0 n, X. I3 m2 u% _2 i( F( p$ S* f  E# _
  “如果师生关系更好些,交流更多些,或许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杀老师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分析这一恶性事件时,中山大学几位老师承认,目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确缺乏交流。广东教育学院的老师表示,这几年学生招得多,老师们有些顾不过来。 3 Y; B; ~5 {% B: O5 F5 I0 M
& a+ c# B% M4 y/ r: D
  社会浮躁负面影响学生
4 O1 E+ c4 @0 d8 J  n; q9 _0 ~8 u; Y3 Z' \( k
  其实不只是伤害老师,这些年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暴力事件,伤害同学、亲友等的也都有。“目前少数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广东比较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廖益说,这些年轻人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意识强,且精神空白,是非观念不足。
$ ]' M* i+ k/ A) l. h
9 [; g" H% q5 O* d6 J  年轻人的这些特点,与其成长环境有关。这几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培养人才时也迎合社会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越来越重视实用性,无形中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心理问题等的指导。而年轻人本身自我意识就较强,现在为了就业方便,学习的选择上也有很强的倾向性,往往是对就业有帮助的才有兴趣,他们对于公益活动不大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都很淡薄。
* F  z2 [4 r2 V$ Y8 W$ E; G
4 Q% C# B4 z) A6 K. o+ v  同时,当下社会风气的浮躁性也影响到了校园,这种氛围里的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尊重,心浮气躁,处事缺乏理性,容易极端化、情绪化。 : }4 d) |6 h( o4 i
1 M: w6 K" ~/ x, D* ^+ A
  欠缺爱心“严师”易遭报复 ) @! C  Y, h/ [) v1 R* m2 s

, q1 p; w) o9 R' g$ i  俗云“严师出高徒”,但在师生暴力伤害事件中,人们有时能够看到,老师的严格往往得到的是报复。著名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董健说,“严”的前提是老师有爱心,不是为严而严,否则学生就会不认账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 ~7 E1 Q9 o# j5 d8 R( N  ~
( }1 H6 U, f) ~' G( h, a
  董健说,他带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家之间就是朋友关系。老师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而在学术上严格要求,他们不会有怨言;而有个别教授,仅博士生就带了30多个,平时对学生不负责任,论文评定时若横加指责,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还有老师家访时向家长索要红包,这种老师,学生对他怎么能尊重?这种扭曲的师生关系下,老师越严越没有好结果。”董健说。
: W+ B' s/ q1 e7 K( @$ w+ _+ i/ t, E7 ~
  廖益认为,有些老师自身就存在道德修养问题,不提升自己,难以达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目的。 + F5 l$ j: g. {
8 P2 k' z1 O- J2 _: W' I. L  H# X
  体制功利大学精神丧失
; d3 B& y4 ]" b) c' H- ^/ Z% u
7 J: A' c9 J  P$ r5 N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发生伤害事件,本身就是教育制度的失误。”董健认为,反思“学生杀老师”事件,首先就要反思教育制度本身。 0 S- C& \8 j. P$ w3 R

. p' h; D  K2 R3 N( x  “在大学里,应该是这样的氛围:学生自由、自主、主动地学习;老师独立地研究学问,辅导学生。然而,这种氛围被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破坏了。”董健说,大学教育本该是人格提升式的,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模式是工具训练式的,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强迫式的培训。学生入校后,不能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就破坏了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去教学,学生为了拿到学分去学习,师生关系的基础变得很功利,原来的亲密关系不复存在”。 + x/ ?* _" L  P2 f7 j/ J0 o

- \. d! i9 N! V# O% Z! w  另外,孩子的成长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董健说,过去我们树立的典型往往脱离实际,他们的行为一般人做不到,无法在精神和道德方面起到表率、引领作用。 1 R; P: C- N$ u4 A! a
4 F6 k6 P- D8 O
  “恶性事件已经发生了,社会各方应该积极地探讨和反思。”廖益说,简单一句“保护老师”是不够的。
( \- J) x. b0 s9 z9 k: R3 ?9 {7 `: c
  五月以来弑师五起 8 \3 Q; {4 E3 X  ?; k, {/ N+ o
. e. N4 U, W# T: T8 O8 q
  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程春明在昌平校区上课时,被一名手持菜刀的学生砍倒,抢救无效身亡。 6 i  b: m( r( E0 c# |  D9 W, B
" u# }$ q6 g% i* M
  2008年10月21日,浙江缙云县盘溪中学老师潘伟仙,因学生丁于真经常请假上网,与他一起回家家访。途中,丁于真将潘伟仙推下悬崖,发现老师未死,又用绳索将其勒死。 & N9 @0 u) c9 L- `: e7 u& K, {7 o

. s! i' b; M" _2 l  2008年10月20日,廉江中学校长黄兆峦在家门口遇刺。 2 x7 T0 W- ^4 c, @& B' w& A

) d: ^6 Z. r7 p) w- M4 {. J  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一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拿刀捅向郝旭东老师。
* Q7 \: W9 h7 k' e8 _: [: K3 _( V: B+ D
  2008年5月18日,江苏无锡一间小学门口,一名年轻女教师被捅数刀后又遭割喉。行凶者是一名53岁的老人,因孙子顽皮,经常受到校方“惩戒”,老人心怀不满而杀害了她。  十二.仇恨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J6 B5 Q+ @0 N
5 H7 U% b4 D! l- U* \5 g
  一位教师死了,一位学生成了杀人犯。在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发生之前,和许多人一样,我对两位当事人几乎一无所知。0 M, g# u, \+ A, T

% }$ W/ ~4 O8 J# S5 i& g' Z  透过网上铺天盖地的忆旧式文字,以及和一些朋友们的交谈,我知道原来这一长一幼两个男人其实都很优秀,都很有灵性。程春明“有着地中海的自由与宽容”,深得学生们的爱戴;而付成励则“有情有义”,朋友多多,并不像校方起初描述的那样“性格内向,表现一般”。而且两人都曾经以诗寄情:一个饱含爱意,希望自己的学生们“男孩子衣冠整齐、酷得恰好,女孩子青春动人、丽而不娆”;另一个则在这一年(2006年)“渐渐懂得,伟大的男人通常要具备两颗心,一颗心滴血,一颗心宽容。”
  ]5 l1 D, a% U1 t: Q5 I- y  z5 s; d; m/ c! [5 F; T8 F! e! L5 c
  遗憾的是,某种纠结将他们连成一出悲剧的两端。年轻人举起了泄愤的菜刀,彻底忘记了宽容,并因此黯淡了自己此后的锦绣华年,而中年人也因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殒命,几十年来令人艳羡的个人奋斗史由此戛然而止,终结于一个苍凉而血腥的句号。
6 }7 t1 _6 `, z- o) O  J0 S3 h  X0 u+ \7 }! j- f4 z/ |% y
  尽管至今我们仍不能确切知道,究竟是何原由使付成励冲冠一怒,几乎抛弃了自己所有美好的前程,同样毁了他人含辛茹苦的一生。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他的心里一定装着无以逾越、无以言说的怨憎与仇恨。真正不幸在于,在面对如何消解这份怨恨时,他选择了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即在肉体上消灭一个人。而这种方式,不仅意味着一个人从精神到肉体上彻底否定另一个人,同样意味着人类在自杀。 8 l; t0 H. C& K; B1 [! j) a; X

) t* d' N' s# s0 i9 Q5 ^7 T  曾经看过一部名为《RRRrrr!》(中文名为《天啊》)的法国搞笑电影。电影讲述的是,大约在37000年前,两个邻近部落争夺洗发香波配方的秘密,并由此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犯罪行为。让我至今难忘的一个细节是:某日,有个部落的人发现了一具人尸,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知他为何横死绿林。有意思的是,当部落中有人猜测这人可能是被某某人杀死时,立即引来大家一片哄笑——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这些可爱的原始人看来,人杀死自己的同类是不可能的事情。在那样一个茹毛饮血的时代里,人类必须团结一心方能向大自然要求最基本的生存权,一个人去谋杀另一个人是无法想象的。
1 ]6 O6 y9 X# Z* \, x/ J: A2 e3 d- o
  在最近的文章中我谈到,人类文明在其进化过程中所遭遇到的一个最真实的悲剧,恰恰在于人可以并且能够消灭人,在于人成为人的真正天敌,在于“人对人是厄运”。关于这一点,显然这不仅体现于在个体观念中仍存在着以报复等为目的之私刑,同样体现于国家作为“公共杀人犯”以公意之名实行的死刑。当人类的天敌从自然界的洪水猛兽变成了自己的同类,人类文明史也因此更是一部“人类不文明史”。令人叹息的是,如今网络之上,到处都是对暴力或者死亡 “解决方案”的赞美。 : P7 U; t3 v7 T# U
4 e0 f) t( R: e8 h: `4 ]8 Y
  殊不知,一切正如甘地所说,凡能用刀剑得到的,同样会因刀剑而失去。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因为刀剑的使用变得美好。有人会说,“让世界充满爱”的乌托邦时代的确令人神往,可望而不可即。其实,让世界美好起来也并不需要这个世界 “充满”爱。倘使我们能够消解世界上无数仇恨,世界自然会变得十分美好,或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糟糕。历史一次次证明,所谓“暴力解决”从来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其所能做的不过是掩盖问题,种下祸根。 4 m: Z' Z" u$ o5 @" u% k) Z8 m9 x& \
" }0 B  Q9 x3 o9 b
  仇恨是我们共同的敌人。2008年的10月,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无疑是个灰色的月份。当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任何心地善良的人都会祈愿这个社会多一些对人的命运的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暴力与戾气——愿死者安息,愿生者安全。  十三.法大弑师案:重回现场' b7 e' a! ]3 M& j

1 b8 f% ^2 S" c9 N* W  无论是付成励抑或程春明的友人,都无一例外地告诉记者,这场杀戮几乎没有任何征兆。
- {( j! ~* ?9 R1 w
# Q1 [# G. O& u; P3 [$ a  撰稿·贺莉丹(记者) # x  R$ |; }  G; L& i& M& m
& P! b9 h2 V8 ^- s; V
  秋天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园,近黄昏的时刻,人流如织,整个氛围宁静有序。
" l7 M( l4 y8 I% J$ A
  e- u% c* z) L) f& P/ r  这很难让人想到,就在10月28日晚间,法大昌平校园的端升楼内,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大四学生付成励,用一把菜刀,血腥地结束了法大法学院教授程春明的生命。 / \) v- x7 O0 P) Y; R; d

- |4 J. A7 b3 ?. r) e. ^, @( i( m# f  中国政法大学校门口,一个女生在繁体的法大校匾前拍照,执著摆着“V”字手势,拍了许多张,仍不满意。两位年轻的保安小伙仔细地检查每位进入学校的人员的证件。
' G" t5 \! W0 r7 ~4 L+ ]/ O, k( c  `" s7 R2 H* F, s4 @
  进了门,往左,就能看见端升楼,这是一幢四层的教学楼,有些年头了,贴了绛红色瓷砖的楼体,最醒目的算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几个大字,法大校训,脍炙人口。
& M; `+ y* A: K! O9 m& G" g8 L1 e+ f$ M9 U* j5 g( m: D7 z
  端升楼,楼道空荡幽静,程春明遇难的201教室靠近楼道口,隔壁就是政法大学广播电视台办公室。几天前,这个教室的门口曾安放着白菊花,曾有闪动的烛光照耀在黑夜,总能看见年轻的身影默默走近,那是自发前去默哀的学子。
8 ]9 Q& y& P9 x. d7 @! g' `1 V
- |2 [; M# r5 U  2008年11月1日,几名政法大学的学生已选择在201教室内自修。这个有8排座位的小教室只能容纳52人,黑板擦拭干净,墨绿色的地板十分清洁,讲台被推至靠窗一侧。一个男生,左手拿了一只苹果,右手忙着发短信,他前排的另一个男孩,微侧,将头靠在桌上休憩;楼道里,几个背着书包的学生忙着找座位,在明净的玻璃窗口外探头探脑;两个大一的女孩在走廊煦暖的日光下讨论她们新鲜的大学生活……一切,那么安稳宁静。
. o+ m) Z3 a) w: n) R2 O0 U; Y2 s  s: w; Y* @3 S! \! h
  墙壁上贴着一张课表,显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程春明的《比较法总论》安排在2008年10月28日,这是一个周二的晚间。
4 X3 D4 Y. X# X: r; ~& W+ n
% t, r! u7 r6 N  s, s: E  无论是付成励抑或程春明的友人,都无一例外地告诉记者,这场杀戮几乎没有任何征兆。 * A% e1 w. M! R* k# x
/ t. q, x. E) K7 g- R2 T
  当晚,程春明正在端升楼201教室内准备上这门法大二、三年级学生的选修课,晚间共有两节课程。程春明总是习惯提前到教室,19名学生也陆续而至。 $ B* d) m1 b0 c8 d6 c$ L
2 e2 W4 }. u2 `) d8 F" P) s
  网友“叶满月缺”在博客回忆,程春明“不像很多老师那样来去匆匆,而是在每堂课前十分钟左右就来到教室,坐在后排和学生聊天,或者就只是坐在那里”。
8 k! a9 w+ I, r- M
% g+ ~% e! L5 [0 S  G  6时40分左右,天黑下来,程春明正在做着课前准备,教室门突然被推开,一个年轻的男孩手持菜刀,迈上高度约为30厘米的讲台台阶,挥刀向程春明右颈部砍去,两刀下去,程春明倒地……
+ S+ M  G/ [- v; g5 w+ d3 k! g
  i0 z) N* i( y! L  ]  教室顿时乱作一锅粥,“杀人了,杀人了”,哭喊声、求救声不断,隔壁教室的老师与保安闻讯而至。
$ e+ l* V% O, P1 N$ |" j  H- `3 ?/ H2 l$ i9 A
  有目击学生称,行凶者砍伤程春明时,神情镇定,走出教室,自己掏出手机报了警。松园派出所距离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步行只有约5分钟距离,警方赶到现场,带走行凶的男孩。随即而来的急救人员将程春明抬出,当时程春明似乎尚有呼吸,但右颈处血流不止。 5 M, M0 k3 G" f% {' b' f0 S

1 {1 n$ e9 x+ T/ K7 ]" D  校园内,警笛声与救护车的呼啸声此起彼伏,学生们惊慌失措,四处张望。当晚6时57分左右,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医院的急诊室内,程春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生命就此定格在他的43岁。 ; I  S3 }, t! V8 Q5 q
" X3 j* G- I5 q2 V0 @; n2 \
  “我知道春明出事,是在10月28日晚上6点42分12秒,当时,我吃完饭刚刚坐下,准备给新来的研究生布置三年的阅读书目,一个选修我的课的学生突然打来电话,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程老师在教室里被人砍了;我问严重吗?学生说很严重,砍断了动脉,正在等120救护车。我匆忙穿好衣服,带上钱,打的赶往学校”,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撰文回忆,他的住处离学校很近,不到5分钟就赶到了学校,他一口气跑到出事现场端升楼201教室,现场已有保安把守,惊魂未定的学生面面相觑,有几个同学蹲着抱成一团……“春明刚刚被送往医院,有一个同学陪我火速搭车,先是去昌平区人民医院,未能找到,旋即又赶往中医院。赶到急救中心时,因为我是春明的同事和好友,警察和医生破例允许进了急诊室:春明躺在病床上,已经去世了!地上是血,脖子右侧有很深很长、裂开了的伤口;大夫说,人送到医院时就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 # z0 p: n1 ^! h* r$ j: n! J
# v) K$ y  D  z8 n5 a
  等程春明的好友,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理学研究所所长舒国滢教授与该所副所长郑永流教授等赶到昌平区中医院时,只在太平间内见到了程春明冰凉的遗体,“那一幕,太让人难过了。我到现在,都不能接受这个结果”,2008年11月3日晚间,舒国滢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采访时依然低声感喟,悲痛不已。 9 j0 O% t" p! V% r$ l0 W( p0 z

5 _% G( O5 H7 n# j( Z1 V& I0 J  10月28日晚间11时,北京市公安局新闻办发布消息称,当晚6时37分,昌平警方接到一名男子报警电话,称在昌平区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内砍倒一名大学老师。接警后,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将该男子控制并带走。 ) E" U4 ?6 Q& q' T- B# x1 D9 b

# [' {3 D0 h: Y0 G: p  经调查确认,犯罪嫌疑人是付成励,今年22岁,是法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大四学生。
( c0 h% p# y( D  ?$ p8 d
5 u0 H+ s( p; K  刘长敏称,中国政法大学连夜召开常委会,在案发当天成立了“10·28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并对事发现场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按照中国政法大学说法,从10月28日20时30分开始,政法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工作人员通过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的方式对在现场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安慰。
" _7 F8 J9 d7 {3 K6 e! d4 t- @% L& E3 x5 ^7 }: c: g7 c
  2008年10月29日凌晨1时11分,中国政法大学校园网上发布了学校办公室的《讣告》称,“2008年10月28日晚,我校法学院程春明教授遭遇意外,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对此,学校深感震惊,深表惋惜和哀悼”。
: m2 U1 S" W6 g* k' A: `/ `. S2 `" h7 t9 E, `
  2008年10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就10月28日晚学生在教室内砍死教授程春明的事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发言人刘长敏称,对这起中国政法大学建校50年来从未发生过的偶发事件深表震惊。
# a3 E9 {) G' R- t- Y! r/ A. f+ s0 M4 B+ k
  “这个事情确实给我们的震惊很大,特别我们法大的校园里,50多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它是一个偶发事件,也是一个很不幸的事件”,2008年10月30日晚间,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刘长敏表示。
) ~$ y0 i9 F7 ?& n, P
9 m( c/ o' |  }1 z7 _  10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马皑以个人名义在法大BBS“沧海云帆”发布题为《这个夜晚,让我们相互支撑》一帖,“无论怎样,请你保持一份冷静,不要让太多的焦虑折磨自己,不要失去对法律、对自己、对学校的信心。请帮助那些可能目睹了事件的同学,尽量引导他们流出压抑的眼泪,但要注意方式,因为,任何的追问和引导式的回忆都有可能对他们产生二次伤害。”
, J6 Q/ m1 n# Q4 X& h( a9 [2 D7 H6 t$ Y* V5 x
  真相的“罗生门” 4 F% T( L8 K5 _/ G  k0 S1 b4 l

" p3 `; p: U4 E  连日来,记者接触到数位程春明生前的友人、同事及付成励的同班同学,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出同样的问题:付成励为何要杀程春明老师? 4 H0 \4 Q3 r/ K( _$ L

) n+ N5 h& u4 s  “我们全班同学都很错愕,我们不知道付成励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极端暴力的方式?”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付成励的同班同学马闻昭(化名)数次这样提出疑问,在他的印象中,好友付成励向来冷静,“我们都想,他或许只是一时冲动吧”,马闻昭只能这样猜测。 5 k6 [7 P1 e' @- a4 B' ]$ E9 z' }; G
9 G+ J6 K# d; U
  就在10月28日中午,马闻昭还去了一趟付成励的宿舍,马闻昭看到的付成励,穿着一件棉袄、一条牛仔裤,脸一直对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屏,也不理睬他,“也不知道付成励在干什么,我叫他,他就只应了一下我”,马闻昭略微感到付成励有些不耐烦,抓了一把他桌上的花生米,没呆多久,就转身走了。 4 H2 B. `' o% v; A% k, M0 Q8 |: E

* ]. M. S. Q8 |9 q% [+ r8 O  直到程春明教授遇难的新闻被证实后,马闻昭才顿悟,“付成励事发前还是有些反常的,一个人情绪低落时,总会不耐烦的”。 * v+ ~$ b- z' J/ h

: i  E! Y- l2 Q$ `  关于付成励的作案动机,已经成为扑朔迷离的“罗生门”。
8 P; K  b/ T7 r" ?. j! K) D/ u' b/ R
" ~) ^' f2 _1 ~0 E  但数日来,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BBS“沧海云帆”上,种种揣测不绝于耳,信息海量增长,关于此事的讨论几乎占据了主要板块。事发当晚,有学生网上发帖称,程春明与付某女友有暧昧关系,导致血案发生,“情杀说”与“师生恋”的说法开始流传。此后,有人一度在“沧海云帆”论坛发帖称,“付成励是因为女友在保送读研期间被程春明‘潜规则’,因此心理失衡产生报复”。
$ a/ x& o5 {5 Q8 c/ R% \: W, K& ~5 @8 A" S) B4 f) d
  也有说法反驳,程春明教授在这件事情上并未犯错误,事情中牵涉的女孩并非程春明的研究生,而是跟随另外一位导师。
- W1 ^% n0 L. M/ m
* l' m$ c* M  Y9 q; u  这些传闻仅只是猜测,并无确切证据。
, |* ?' L% ^: Y( l" s
8 x9 Q7 X6 z2 M! {4 A  法大校方驳斥了网络盛传的所谓“情杀说”,针对网络所传“女主角”是法大一名女研究生的传闻及程春明教授与犯罪嫌疑人付成励的女友暧昧关系是否属实等情况,刘长敏表示,对于网上的众说纷纭,现在没有事实根据,校方也没有接到任何类似举报,“我们现在还不便发表意见。这件事情究竟怎么发生的?这应由公安机关来调查,我们最后都在等待公安机关的最终结论,在他们没有做出结论之前,我觉得,任何人在这些问题上传来传去都是没有根据,而且是很不负责任的”。
! T; O7 S' [) ?7 w6 }' @8 {! s3 F, a
  此后,有消息称,该校一名女研究生接受了相关部门的调查,但这一说法未得到校方的证实。 / F* x; \! z/ C+ O4 e  C
: t8 O! i3 ]8 X
  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刘希庆老师向媒体透露,事发后,学校调取了付成励在此前做的心理测试数据,数据显示,付成励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各项数据均正常。
( x$ J: m" i2 H5 i
! ]" u. n  d  m- y" e6 n2 E  11月1日晚上6时半,记者赶到法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分党委办公室,那里依然灯火通明,付成励的辅导员宋黎明老师与其他三位同事正在开会,宋黎明表示,如要采访她,需经法大新闻中心同意并告知她本人。记者随后与政法大学新闻发言人刘长敏联系,刘长敏最终表示,让宋黎明跟她先通个电话。记者在宋的办公室外等待,10分钟后,宋黎明出门,径直到隔壁办公室取了包,只道,“有急事”,与她的一位同事匆匆离开。
4 R1 C: ^% ^, \6 m1 \0 x0 p
) o# Y8 ]( k2 u" C% B  “现在我们还在全力以赴地在处理这件事的善后工作,这显然触犯了国家刑律,(付成励)他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别人无法了解,目前公安部门正在进行调查,我们学校也在等待公安机关的最后调查结果”,刘长敏一再强调,程春明与中国政法大学的性质并无直接关联。
3 ~& k/ P4 a5 N' _; l* }, ?; F% n& U) O/ i
  刘长敏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警方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侦讯工作,校方不可能进行任何干预,“我们必须有了权威性的结论后,才可以对这个事情有再次说明,而这个权威性的决定现在只能等待公安机关做出,我们现在跟你们一样,都在等待。大家都很关心这个学生的作案动机,我们也很关心,但事发以后,公安机关就控制了他(付成励),整个侦讯工作都由公安机关独立进行,我们学校跟你们一样,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T9 n; {  f# {9 G6 A4 T9 F0 w5 W
8 l4 r" Z; |' X7 ~7 V, m" x3 }# f# a  昌平分局外宣科的甘警官告诉记者,付成励一案已处在侦查阶段,案情不便向媒体透露。北京市公安局新闻办公室称,在此刑侦阶段,除了律师,即便付成励的亲属也不能探视他。 6 X9 Q9 n/ d- f( A& n

: g3 F1 m( E3 g: A  付成励的同班同学马闻昭也知道付成励有一个女朋友,女孩也在政法大学念书,但并不在法大昌平校区,而是在政法大学海淀校区,马闻昭也从未见过这个传说中的神秘女孩出现在昌平校区,付成励也并未提及他俩相处的细节,只听说他俩好了一年多,“但付成励应该不是单恋,他们好过一段时间”,马闻昭语气笃定。
# G# ?7 T$ r; D9 `
- X; W, k% q$ Q! o: Q. P0 O  付成励的同班同学余泽航(化名)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称,所谓“暧昧说”与“情杀说”都是他们从网上听到的说法,之前并未听闻,以至于后来血案发生时,同学们都备感突然与错愕。 ' J8 F4 H3 n$ w" P0 @; k0 |7 h3 T

& ~) _# L" w; F9 V* o  付成励行凶之后马上报警,对其量刑也有争论。
5 d+ t, I2 f0 y
; _5 b2 l- x; w. x/ J! y  北京华一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楠告诉本刊记者,自首成立的要件有二:一是犯罪以后自动投案,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付成励已经自动投案,接下来要看他是否如实供述,方能成立自首,“按照《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人可以从轻处罚或减轻处罚。比如,《刑法》规定一个罪名有三档法定刑,从轻指的是适用其中较轻的那种刑罚,减轻指的是在法定刑之下判处刑罚”。 6 x! l- P: D% s; u# Q

8 ], ^3 @" F. z5 Z( _, k- y  夏楠认为,《刑法》规定的是“可以从轻或减轻”,而不是“应当”,就是说法官有自由裁量权,法官要结合犯罪人的精神状况、作案动机、犯罪情节、社会影响等一系列因素去决定是否从轻或减轻处罚。 6 M5 b& W8 Z9 s' Z% J0 c9 k3 R9 R

5 `/ s$ Y- ^% `; }/ G  保卫法大
* @& G: u  G6 H4 Z3 Q  h) D: x! f8 Y7 Y% A2 K% c0 O& `0 |
  2008年10月29日中午,“沧海云帆”上发布了就程春明教授遇害事件的《我们需要的只是悼念》一帖,“我们的母校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由于我们的学术血缘,嘲讽和质疑的声浪必将波及到我们每个人。我们只能勇敢地面对。不需要无意义的申辩和争吵,我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用自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以及这所大学存在的价值。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的只是悼念”,“人生无常,祸福难料,愿我们从此更加彼此珍重。愿生者平静,愿逝者安息”。
. D9 a& q6 [* k" |4 ^5 M2 c: P4 p
" R/ i8 Q( Q) j$ B" {! f  马闻昭听过一节程春明的课,关于法国法,在他的印象中,“程老师穿着与众不同,我记得他脖子上还系着一根小丝巾,法语说得很好”。 3 M* y, p+ i1 ^( S2 n7 B

; Z' |3 @1 M" m: O! G5 ^  “没想到以前只有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事情现在竟发生在自己身边,程老师那边太惨了,作为付成励的同学,我们对程老师感到愧疚。现在大家的情绪都不好,有时就在宿舍呆着,也不串门了”,这个年轻的男生浓眉紧蹙。
. b, _) `! ~- N! t1 B! o1 t# L, i) x4 Y& o' s6 }  i$ J9 c
  “这是偶发性的事件,预测不到的,我们都很爱惜法大声誉”,马闻昭希望程春明教授遇害事件不会对法大声誉造成影响。 * p% ^3 k7 q- Y  v

/ \. S; w0 C/ K9 o2 r# v  法大弑师案,当务之急是还原案件真相。多位法大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真相尚未厘清的情况下,任何评判均为时过早。 4 R4 C7 d( a4 P* X6 }

3 F" e) i* @# T3 z  中国政法大学校友杰文津认为还原真相是对生命的尊重,他引用了诗人纪伯伦的言辞:伟大的人都有两颗心,一颗在流血一颗在宽容。让我们把流血的那颗献给逝者,宽容的那颗献给真相。 6 j. g6 t1 [* R, v3 X1 I, J
3 y, u7 Y$ b* Y4 b3 c7 f' p
  一位法学院教授跟记者说,以后他连女研究生都不敢带了,“太容易被人传绯闻了”。 " K, P7 e9 F7 `0 A* p
4 h  g& |! U* ]+ V; L( h
  北京的秋天,大风,启运体育馆和附近的篮球场,年轻的身影在翻腾跳跃。在校园雕塑“拓荒牛”脚下,几束白菊花、黄菊花孤寂绽放,“程老师,一路走好”,悼词充满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