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华的《兄弟》看中国作家的无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43:44
余华的《兄弟》也算是又创了一个中国文坛奇迹。
首先,分成上下部出版,至少我这个还常读中国小说的文学爱好者还从来没有见过。我开始怀疑,中国以后会出现类似美国电视剧《lost》、《越狱》的小说,也整个十来季,目的只有一个,把读者的胃口吊得更高,在悬疑中吸引更多的读者。
其次,几十万册的发行量和不计其数的网络点击率,创造了中国文坛多年未见的繁荣景象。余华本人也成为又一位文化明星,加上余华Blog的开通和各大媒体的炒作,余华在文坛
拥有的Fans数量已经无人能超越。
再次,媒体的狂欢和批评界的集体沉默构成了网络时代文坛的奇特景观。《兄弟》(上)出版后媒体一片叫好之声,但没有一位批评家说话,等到《兄弟》(下)出版后,读者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强烈。于是,终于有了谢有顺所谓的批评,但批评的对象竟是《兄弟》(上),批评的内容竟是:“不值一提”。余华毕竟还是名作家,“不值一提”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是回避还是不屑,还是联手炒作呢?这一切都令人质疑。
随后,真正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响。具有代表性的是《余华的自信和难题》与《余华:面对当下的絮语与无能》。(文章附后)
本来想写篇文章探讨一下《兄弟》,但这两篇文章都很出色,本人深有同感,也就不再献丑了。
在此,我只想总结一下几个关键词。
(1)二手故事
一个经常读报上网的读者很容易发现,《兄弟》中的故事都似曾相识,实际上,这些都是余华从报纸上搜集的二手货。一个曾经以讲故事著称的作家,在网络时代却倒退到如此地步,不能不令人惋惜。
(2)娱乐化
《兄弟》在发行上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整个《兄弟》就像一个闹哄哄的电影喜剧,它诱惑你一口气读下去,读得酣畅淋漓,但又说不清收获了什么,甚至很宽就忘掉了。一位批评家评价莫言新作《生死疲劳》的一段话,完全可以移植为对《兄弟》的评价。那段话是这样说的:“《生死疲劳》也成功实现了小说功能的娱乐化转换。莫言非同寻常的才华不时‘新一国之民’的才华,而是娱一国之民的才华,不是‘改造国民性’,而是顺应国民性。《生死疲劳》不是现代性文学,而是后现代消费主义的文学。”
(3)无能为力
艺术水准大幅倒退的背后,是作家把握时代精神时的无能为力。这实际上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整体的困境。
余华认为自己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大时代,雄心勃勃,准备写一部不朽的作品,可惜,《兄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