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作家富豪榜看体制供养的无力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30:23

  《财经时报》推出了中国第一个作家富豪排行榜,一些作家已经通过版税“跻身富人阶层”(见附录),余秋雨、二月河、韩寒分别以1400万、1200万和950万身家位居前三甲。就在前不久,著名先锋作家洪峰上街乞讨引发政府供养作家体制的大讨论,供养制度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集体没落的重要原因,有网友甚至称作家是供养体制下的“文丐”。

  从作家收入榜看,显然体制外、市场化的作家能获得更好的受益,而且他们的社会知名度更高。然而,在榜单之后,更多的中国作家则在市场经济和政府供养体制下挂牌“乞讨”,甚至有人在网上炮轰“中国作家死了”。由于选择了以写作为生,作家要么被“御用”,要么向市场的“口味”妥协,风光的成为文学富豪,落魄的难免沦为“二奶”。

  关于作家的贫富分化,很多作家都觉得正常,并没有人对这一体制提出异议。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是其一,他的说法具有代表性:“任何行业都存在这种现象,不要因为作家是一个特殊群体就另眼相看。”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表示,“现在有些大红大紫的作家在1980年代时,其实也蛮艰苦。他们沉淀很久也未必有一次出书的机会。比之从前,目前作家们的整体处境已经有很大改善。”但他也再三强调,像易中天、余秋雨等人作品的畅销,只是个案而已。

  一项统计显示了中国作家们的生存状态。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作家的作品,超过三万册可以称畅销。印数超过十万的寥若晨星,上百万的更是屈指可数。有些知名度不高的作家,即使著作有幸出版,销量也极其有限。很多专业作家靠作协有关部门养着每月领取一千元左右的生活津贴,其余靠稿酬维持生存,大多数依然处在清贫的状态。

  当写作无法解决生存时,作家们应该怎么样呢?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临提出,“写作不一定要当专职作家啊,先找一个工作解决吃饭问题,这是很重要的。有很多了不起的作家并不是专业作家,也不一定要专业作家才能写出来好作品。”

  除生存状态外,文学价值的含金量又是中国作家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而两者往往被联系在一起。有人提出,以目前这样的生存状态,很难要求作家写出多少有文学价值的作品。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即表示,“在中国当下语境,大部分畅销书是没有文学价值的,有的只是负面价值,严重误导大众,让他们以为这些就是好文字。现在,市场标准取代了文学标准,精英作家和汉语整体水准都在下降。”

  朱大可说,他希望看到的是既有市场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出现,“只有这样,作家才不会沦落为文学二奶,才不会有生存危机,也只有这样,文学才能进步。”

  可从榜单上看,中国现在的环境似乎养不起文学,或者说根本不需要所谓的文学。即便是排名第一的余秋雨,收入也才一千多万,比起在改革开放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其它行业的精英人士,这点家底可以说少得可怜,更不用说为数众多没有上榜的“贫民”作家了。

  有分析称,中国作家都是在体制下的作家,它不仅仅是一个作家自愿联合的社会团体,更是一个国家正部级单位,一个由国家财政供养的六千余人组成的全国各地分层结构的行政机构,中国作协也被普遍认为是当局与知识分子沟通的渠道。

  曾经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山西分会副会长的郑义说:“我不是彻底否定这个体制,因为精神劳动和做一个盆子、一个碗去卖还是有差别的。在过去的时代,有贵族养艺术家和作家。在商品社会里就没有人养作家了。我也不同意要养作家,但是让作家有起码的衣食保障还是积极的。”

  郑义辩解说,没有一个制度是完美的,西方作家尽管没有一个像中国作协这样的机构管着,可是他们要想钻文学的象牙塔,也会面临生活无着的问题。他反驳说,西方也有不少作家媚俗,屈服于商业压力。

  然而,中国正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大的经济、文化、社会变革,“中国问题”日益成为国际上的一门显学,但从作家收入排行榜看,排名靠前的作家中很少关注现在的中国,这也是中国民众对作家群体普遍失望的理由。

 

附:中国作家富豪榜TOP10

  1 、余秋雨 1400万

  2 、二月河 1200万

  3 、韩 寒 950万

  4 、苏 童 900万

  5 、郭敬明 850万

  6 、唐浩明 820万

  7 、易中天 800万

  8 、郑渊洁 780万

  9 、杨红樱 750万

  10 、姜 戎 7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