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后时代才女文化的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8:39
 

 

       1694年,中国出版了第一本女性文学批评著作《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这事发生在刻书业

       相当发达的清代初期的江南地区,作者是三位女性:陈同、谈则和钱宜。这本书出版的背后,有着一

       个十分动人的故事。

 

                                                    

 

       明末伟大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了一部不朽的戏曲《牡丹亭》,故事描写了一位地方官的女儿杜丽娘在游

       园中睡着了,在梦中她爱上了一位青年书生柳梦梅,她无视儒家经典和女性道德规训的限制,疯狂地

       追求他,之后一直生活在梦幻世界中,不久她便病倒了,在她即将死去的时候,她为自己画了一幅肖

       像。不料,她的梦中所爱柳梦梅竟然真有其人,他在一次游园时得到了杜丽娘的肖像并深深地爱上了

       画中人。此时,在另一个世界仍在寻找自己梦境的杜丽娘受其感召而复活,两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诞生,一时风靡了女性世界。它传递出这样一个最基本观念:情作为一种自然本能,是

        不受道德准则甚至死亡约束的。这在当时就像一股翻天覆地的巨浪冲击着无数女性的心灵。 陈同此

        时正要嫁给杭州的著名诗人吴人,她也像同时代的许多女性一样,痴迷于《牡丹亭》, 成了此剧的

        一个戏迷,而且连续几个小时校对、修改江南刻书坊出版的各种刻本。当她得到剧作家汤显祖

        出版的一个版本后,便在上面写满了自己的感想和剧评。然而,她却在即将举行婚礼的前夜不幸病亡。

 

                                                    

 

       吴人本人也是《牡丹亭》的戏迷,因此在拿到陈同的这本评论刻本后十分喜欢。不久他迎娶了另一位

       女子谈则为妻。谈则也同样迷恋《牡丹亭》, 并以陈同的精神继续评注该剧本, 而且把自己的评论

       与陈同的点评抄在同一刻本上。不幸的是婚后第三年,谈则也命赴黄泉。十多年以后,吴人又娶了一

       位夫人钱宜,这位女子通宵阅读《牡丹亭》和谈则抄写的评语。她说服了丈夫变卖了自己的珠宝首饰,

       以陈同、谈则和自己的名义,正式出版《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幽灵深夜与柳梦梅相会时这样说:“妾千金之躯,一旦赋予郎矣,勿负奴心。

       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 陈同与钱宜评论:“纯是神情,绝非色相”, “展香魂而近前,艳极

       矣,观其悲介,仍是千金身份。”杜丽娘的伺俾问她与柳梦梅相爱的隐私细节:“则问你会书斋灯怎遮

       ?送情杯酒怎赊?取喜时,也要那破头梢一泡血。”谈则评论:“亵语用在幽欢时,故觉其雅。”

 

                                                    

 

       这样的女性文学评论集在晚明清初公开出版,大概当今世人似乎不敢想象。这些文化阶层的名门闺秀对

       情与欲的直率评论和公开辩护,是否会是生活在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妇女?然而,在晚明清初的江南地区

       这绝不是孤立和偶然的现象。

 

                                                     

 

       冯梦龙提出了“情教”说,把自己的小说集定名为《情史》。李梦阳赞扬民歌“无非其情也”,说“真

       诗乃在民间”。李贽主张顺从个人的个性,满足人的欲望。袁宏道公开宣扬追求人间的真乐乃是“目极

       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 口极世间之谭”。 在晚明文人中还出现了一批放荡不羁的

       “狂士”,如扬州八怪、吴中四子、唐伯虎等,整个社会兴起了一股高扬个性和肯定情与欲的思潮。

 

                                                     

 

       这一切与明代中后期思想界出现了心学和禅学有关。心学是思想家王守仁创立的思想学说。他认为“心

       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一切以我“良知”为是非标准,孔子之

       言,良知以为不对,我也不敢以为对。这样的观点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统治,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提

       倡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禅学更强调张扬个性、自我肯定、否定权威、否定我以外的一切。本心是道。本心即佛。是非善恶皆定

       于我。这种思想在文人阶层中广泛渗透,影响了他们的世俗人生观。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肯定情与欲的

       合理性,认为人的情欲是人身上最真实、最自然、最本我的部分,理应得到尊重和理解。这种文学思潮

       也毫无疑问会对女性文学评论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如此 思想氛围下,许多文化妇女也不是闺房不出、二门不迈,她们同样可以旅游、出行、结成文学

       社甚至观戏唱戏,形成了一定程度和范围的社交。 

       清代晚期,由于西方思潮的冲击,中国妇女的生活起了空前的变化,整个社会劲吹现代文明之风。首先

       提倡女子教育的普及,这也为才女的大批脱颖而出创造了社会环境。

 

                          

             

       梁启超说:“治天下之大本二, 正人心,广人才; 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

       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在传统社会里,女子仍然要担任一个很重要

       的角色,那就是相夫教子。这也是历代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为什么要倡导“孟母三迁”“三娘教子”。倘

       若女子不识字不读书,又何教子? 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悖论。尽管如此, 女子教育还是上层社会

       女性享受的特权。梁启超又说:“人有恒言曰:‘妇人无才便是德’世之瞀儒执此言也,务令天下女子

       不识一字,不读一书,然后为贤淑之正宗,此实祸天下之道也。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日本已强;

       兴国智民,靡不始此。”

 

                          

 

       康有为认为,男女同为天生,女子与男子“其聪明睿哲同,其性情气质同,其德义嗜欲同,其身首手足同,

       其耳目口鼻同,其行执持同,其能视听语默同,其能饮食衣服同,其能游观作止同,其能执事穷理同,女

       子未有异于男子也,男子未有异于女子也”。

 

                                                     

 

       这些新思想的倡导,无疑对中国才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