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失败与失去“地利”有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07:51

李自成的失败与失去“地利”有关

2010-05-30 09:09 来源: 评论 0查看评论true||##
【字体: 】 推荐给好友

  一

  古人所谓的“地利”,现代人叫做“军事地理”。军事成败与地理息息相关。

  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进入北京,明朝灭亡。大顺军随后与叛将吴三桂及满清联军在山海关展开一场关系生死存亡的决战。

  在山海关决战之前,大顺政权的地盘在军事地理的大格局中处于不利的位置——没有后顾之忧的满清,其势力范围东起辽东、西至漠南蒙古,已经对大顺政权所控制的京师、河南、湖北省西部及西北数省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有利态势。

  每一场战争都因为对手的不同而不同,大顺军没有与关外胡虏作战的经验,而满清有与关内农耕民族作战的丰富经验。大顺军在山海关之战中因各项准备不充分而被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山海关决战之后,拥有大量骑兵的满清却没有及时对撤退中的大顺军展开长时间、远距离的追击。

  大顺军于四月二十二日因清军的介入而从山海关撤退,二十六日回到北京,二十九日放弃北京。而清军三十日在蓟县得知大顺军放弃北京之后,才开始对大顺军展开追击,并于五月初二进入北京这座空城。对大顺军展开追击的清军虽然在庆都、真定两地战胜大顺军的殿后部队,但也没有跟随大顺军的主力入山西。清军这一次追击的战果是有限的。

  大顺军在山海关失败之后,在其控制的河北、河南、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因官绅地主相继发生叛乱等原因陆续落入满清的手中。

  二

  大顺军主力撤回山西,而山西的战略位置却非常不利——满清已经从东面的京师到西、北面的漠南蒙古对山西形成了战略包围。

  明末辽军凭着宁锦防线与后金(满清)在辽东对峙一二十年。而大顺军缺乏固守城池的经验,而且统治区内部不稳,官绅地主纷纷叛乱。所以,大顺军不可能象辽军那样环绕山西建设一条坚固的防线与满清长期对峙。基于上述原因,大顺军唯有野战中击败清军,才能继续生存发展。

  然而,大顺军要想在野战中击败清军,需要争取时间整训、练兵,这需要稳定的环境与充足的时间——山西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地方。大顺军除了留下部分兵力在山西阻击清军之外,主力于六月初渡过黄河回到陕西。

  三

  清军用武力及招降的手段逐渐控制山西,再次致使大顺军的陕西根据地处于不利的位置——清军从东面的河南到北面山西、西面的漠南蒙古重新对陕西形成战略包围。

  大顺军主力于十二月与西进的多铎部清军在河南及陕西交界处的战略要地潼关展开了大战。休整了大约半年的大顺军主力与清军的作战持续了十三天。这时,另一路由阿济格率领的清军经过山西北部、漠南蒙古再绕回山西,进入陕西攻打榆林、延安等地,兵锋直指西安。大顺军为了避免被两路清军合击而不得不撤出陕西,经河南退往湖北。

  四

  大顺军潼关之战失败之后,极力避免与追击的清军进行野战。一支既不能坚守又不打算野战的军队,只能四处流动。

  大顺军进入湖北与襄、荆地区的原驻守军汇合在一起东下,目的地很可能是以南明政权的南京为中心的江南一带。

  到了五月初,据说大顺军领袖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境九宫山带领少数人侦察地形时,遭到地主武装的袭击而死亡。从此,大顺军再也没有出现一个象李自成那样有凝聚力的领袖。李自成之死对大顺军的影响不亚于山海关的失败。尽管如此,剩下的一部分大顺军仍然坚持抗清,直到1664年在夔东全军覆灭。

  五

  大顺与满清互相所处的地理位置,对这两个政权的兴亡影响巨大。大顺军先后在京师、山西、陕西抗清,其所在的地盘始终摆脱不了被清军扼喉、拊背的被动态势,这也是大顺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