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中学究竟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59:51

杜郎口中学究竟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

吕忠堂

 

“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触及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若干深层次问题,解决了若干重大问题,是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这是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对杜郎口中学经验(即“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高度概括。那么,杜郎口中学究竟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呢?我认为,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

 

一是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作为一种理念,这句时髦的话语,几乎为所有的教育者耳熟能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却没有主人的体验,更多的时候还是教师的配角,一切活动均在教师的支配之下,甚至成为教师表演的看客。好的理念为什么不能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成长起来呢?固然有观念的因素在作祟,但话语权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杜郎口中学首先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无论是“10+35”模式还是“0+45”模式,说到底都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说话的权利,让学生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想动就动,“我的课堂我主宰”,主人的体验本来就该是这样的。试想,如果想说而不敢说,想唱而不敢唱,想动而不敢动,一切唯老师脸色行事,谨言慎语,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副奴才的扮相,哪里会有主人的体验?这恰恰是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写照。杜郎口中学坚定地、毫无保留地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这是确立学生课堂主人地位的关键一步。

 

二是确立了“教服从于学”的教学原则。

这实际上是一个教师观的问题。坚定地、毫无保留地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必须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调整师生在课堂中的关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片面地甚至错误地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了教师太多的支配权,以至于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个人表演的过程。所以,在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公开课的评比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如语言的运用、形象地展示、情感的流露、文本的把握、技巧的安排等,成为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至于学生的感受如何,却往往被忽略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则颠覆了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做法,突出了以学为主、“教服从于学”的基本原则。怎样才能把“教服从于学”贯彻到底呢?杜郎口中学的绝招就是让学生放开,让教师少讲甚至不讲。教师工作被称为“开口饭”的工作,让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对习以为常的老师而言,简直不知所措;而对那些才华横溢、表现欲强的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折磨!为此,杜郎口中学采取了铁一样的硬措施,通过校委班子成员上观摩课、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薄弱教师上过关课等一系列措施,坚定不移地解决教师讲得太多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学生的话语权就无法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无以实现。让学生说话和让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教师到底需要不需要讲,需要讲多少时间,什么时候讲,不是由教师的愿望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教服从于学”。换言之,教师的作用并不在于讲,而在于导,这才是教师主导意义的真正体现。

 

三是确立了以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

1899年,美国教育家约翰8226;杜威曾对当时美国中小学的课堂作过经典的描述:“一排排难看的课桌按几何顺序摆着挤在一起,以便尽可能没有活动的余地,课桌几乎全都是一样大小,桌面刚好放得下书籍、铅笔和纸,外加一张讲桌,几把椅子,光秃秃的墙,可能有几张图画,凭这些我们就能重新构成仅仅能在这种地方进行的教育活动。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①尽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我们对杜威当年的经典描述相信不会陌生,我们今天的课堂依然如此。走进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我们却分明的感受到事情在这里发生了变化:曾让教师无限留恋的三尺讲台不见了,教室三面墙壁都是大大的黑板,按几何顺序排列的课桌变换了模样,课桌分列两排,学生面对面交流,卧坐站蹲,吟唱说笑,各取其便。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场面。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由于班额过大问题,这些体现着教育新理念精华的学习方式,却始终像漂浮在学校上空的幽灵,找不到合适的着陆点,特别在师资、生源、办学条件都不理想农村中小学,似乎更无法想象。然而,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却变成了现实。杜郎口中学的班额同样较大,一般都在60人以上,教室也算不得大,又是怎样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呢?答案还是要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上寻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整个课堂,教室、黑板、走廊、窗台、地板,都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翱翔的天空。以小组为单位,或五六人,或七八人,在这么多的地方,总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因此,以小组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化整为零,是确保学生课堂主人地位的必要条件。可以这样说,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中,以小组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是整个改革的关键性的一步;若从课堂教学本身来讲,这一变革则是具有革命性的。

 

四是确立了预习在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地位。

预习、展示、反馈是“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三个模块,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三三六”的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预习提高到了前所未有重要地位,由辅助性环节演变为整个教学模式之本的独立的教学环节。其实,在教育教学中,预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8226;8226;P8226;Ausubel)在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②这句话被视为体现着奥苏伯尔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因此,“学生已知的内容”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基础。预习的重要价值就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预习的价值显然认识不足,教师可以拿出时间精心备课,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心备学,学而无备,致使教与学脱节,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还是无精打采。这样,无论教师的课讲得多么精彩,除却个人表演的意义外,与学生的学习实在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思想和情感的反应,教师的努力变成了徒劳的付出!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许多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端。杜郎口中学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话语权,首先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否则,学生即使拥有了话语权,可能无话可说,或者说而不当,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主航道。那么,所谓的自主学习也就流于空谈,因为学生没有建立起自主的基础,又谈何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的必要基础就是通过预习建立起来的。通过有组织的、充分的预习,学生掌握了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明了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更清楚自己的疑问在哪里,为进一步的学习形成了积极的心理准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三三六”的模式中,预习不是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的,而是在小组合作中实施的,这就保证了预习的良好效果。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预习是“三三六”模式成败攸关的一个模块,没有预习就没有展示,没有预习就谈不到反馈,预习是“三三六”模式之本;甚至也可以这样说,预习模块的设置,在教学论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建树。

 

五是确立了“动而活”的课堂灵魂。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不是“静听”课堂,而是“动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成果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这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动而活”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灵魂。真正让课堂“动而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52年,杜威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助教克拉普所著的《教育资源的引用》一书写的引言,是这位著述颇丰的教育哲学家在他一生的事业临近结束的时候,最后发表的教育论著,是对风行半个多世纪的进步教育运动的世纪性评述,饱含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说:“进步教育运动最广泛、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引起课堂生活意义深长的变化。”③杜威还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是气氛上的改变”。杜威作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者和进步教育运动的理论代言人,把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成就归结为课堂生活气氛的变化,而且称之为“意义深长的变化”,由此可见,真正引起课堂生活的某种积极而有效的改变,是多么重要而艰难的事情。因此,当杜郎口中学让课堂变得“动而活”的时候,同样是“意义深长的变化”。变化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动而活”是变化的灵魂。“动”是因为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生命力的迸发;“活”是因为学生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是对新生命的追求。由动而活,由活而生成,而发展,而“让效果好起来”。他们应该得到高度的评价,也完全可以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六是确立了一堂好课的新的评价标准。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是师生学校生活最重要的地带。因此,课堂教学的优劣客观上成为衡量师生教育生态的最关键的制约因素。那么,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尽管说法很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乎这几个方面,即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环节紧凑,教师基本功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等。这些标准本身当然都是不错的,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个标准主要还是围绕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展开的,评课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教师个人素质上,就像许多业内人士所熟知的,无论是讲“目标教学”的课,还是讲“尝试教学”的课,也还是讲“创新教育”的课,说到底是教师的素质最重要,所谓“名师都是讲出来”,这是这个意思。如果依据这样的评价标准,我们可以想象一节教师讲得很少甚至不讲的课,无论如何是不能称之为好课的。然而,杜郎口中学却无情地颠覆了这个标准,他们认为一节好课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或者说,评价一节课好差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好,关键要看学生,看学生是否大面积的动起来,看学生的动是否是在主动的状态下进行的,看学生的活动是否生成了新的发展。学生完全成为了评价的核心,教师真正被边缘化了。杜郎口中学坚决推行这一评价标准。他们认为,如果教师没有把课堂完全地还给学生,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无论在考试中学生的成绩有多好,这样的课都不能成为好课。这同样是具有革命性的变化,因为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以往推崇的许多优质课、观摩课和公开课都会大为逊色,甚至需要推倒重来。评价标准是一种根本性的力量,是确保学生课堂主人地位的最强大的力量。杜郎口中学确立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是推行“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种力量。当然,这一标准并不否定教师的素质,事实上,教师的素质越高越有利于该标准的实施;或者说,越推行这样的评价标准,越需要教师具有高的素质,只不过它要求教师的是“一言一行见功夫”的真素质。所以,杜郎口中学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降低了,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是确立了“0作业”的教学管理制度。

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顽症,其中尤以作业问题为最,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杀手,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进行的调查表明,我国有七成中小学生“睡不够”,小学生平均每天睡眠达不到规定时间的占66.6%,中学生达不到规定睡眠时间占77.1%。多达49.5%的学生认为造成睡眠不足的原因,就在于“作业太多”。④ 为解决学生作业过多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曾制定了多种规定,甚至规定了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可问题并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依然显现愈演愈烈之势。在杜郎口中学,这个问题却得到了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学生课下无作业。“0作业”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什么能够成功?答案就在于他们的课堂教学,是以学为主的课堂,是“动而活”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归根到底,使高效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就能自主地达成教学目标,作业已经失却了存在的意义。

 

八是确立了“以学控辍”的保学办法。

辍学问题是我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大的拦路虎。据有关媒体报道,一份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的调查显示,农村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⑤不少老师反映,“30%~40%的辍学率是下面公认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公布的“中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3.6%,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8.95%,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达到98.1%”感到乐观。辍学问题依然是农村实施义务教育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把辍学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因贫失学”。但是,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归因是不准确的。杜郎口中学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教室里“除了电灯以外没有更多的电器”,按照一般的常理,这里的辍学率恐怕要在两位数以上的。然而,让人们惊讶的是,这里没有一名学生辍学,没有一个孩子流失!辍学问题在这里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决。答案在哪里?还是在于他们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自主的,快乐的,成长的。学校是他们的乐园,课堂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在享受学习,享受友谊,享受成长,享受快乐,又怎能会离开这里呢?

 

九是确立了教科研的行动研究特征。

“科研兴校”是近十年来基础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口号之一。然而,伴随着这句口号的还有刺耳的批评之声,如有的认为许多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是表面文章,形象文章,花瓶文章,虚假之风、浮躁之风盛行;更有人据此提出,这样的教育科研无以兴校,中小学不必开展教育科研。应当认为,在当前的教育科研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但现象不代表本质,更无法取消本质,教育科研终究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力的关键因素。因此,问题不在于教育科研能不能兴校,而在于中小学应开展什么样的科研。杜郎口中学没有举起“科研兴校”的旗子,但他们却切切实实地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的路子,他们用行动和实践击碎对教育科研的攻击。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表明,中小学必须走以行动研究为特征科研路子,扎根本土,问题来源于本土,方法适合于本土,结论立足于本土,让教育科研成为促进学校成长的力量。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首先来自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曾经是一所远近闻名的薄弱学校,教师情绪浮动,学生厌学思想严重,教学秩序混乱,辍学现象时有发生,一个60名学生的教学班,中考前只剩下21名学生,县里已经将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当时的杜郎口中学真正陷入了绝境。⑥学校要生存下去,这是杜郎口中学和新校长崔其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他们没有走“等、靠、要”的老路,而是另辟蹊径,从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入手,从解决“学生不爱学、学不懂”这一具体问题开始,通过推行“10+35”课堂模式,开展教师论坛等一系列措施,远离了“最危急的时刻”,拓通了学校发展的康庄大道,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六”资助学习模式,开辟了学校教育的新纪元。或许会有人认为,他们的这些做法是闭门造车,是异想天开,没有更多的现实意义。杜威在谈到进步教育运动的时候曾如是说,“以为进步教育运动是老师们自己臆想出来并由他们自己搞出来的,这也是愚蠢的”⑦。同样的道理,杜郎口中学尽管地处贫瘠的黄土地,尽管信息也比较闭塞,但他们的教学改革同样与整个教育改革、社会变革是一致的。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亓殿强研究员称之为“国际视野,本土行动”,我以为这个评语是非常准确的。

 

十是确立了素质教育与应试的最佳接口。

从2005年10月份开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国内主流媒体,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素质教育大讨论”,意在提高全社会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努力营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说到底还是个考试成绩的问题,也就是学生应试的问题。近二十年的风雨历程表明,应试问题是素质教育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礁石,也是长期以来素质教育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素质教育的困境。道理很清楚,学生需要考学,家长需要看到成绩,学校需要升学率,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正常需要。在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尽管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不可否认的是,升学还是最主要的一条路,更是他们以后立足社会的重要基础。素质教育需要“蹦蹦跳跳”,需要“吹拉弹唱”,也需要“人情练达”,但更需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落实不到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应试就要成为问题,升学就没有希望,这样,家长不会答应,社会不会满意,学校也无法交待。曾经发生在南京市的所谓的“素质教育之痛”,其实就“痛”在这里。偏离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是没有前途的。尽管“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上”的观念并不时髦,但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核心问题,就是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上,这主要的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杜郎口中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了素质教育和应试的最佳接口。成绩就是硬道理。杜郎口中学的中考成绩从全县倒数第一,到一举跨越为全县中考的前列的事实,充分证明他们昂首通过了应试这一关;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是靠着加班加点、死磨硬泡等陈旧的教学方式,不是靠着牺牲学生的健康和未来等非人道的做法,而是通过素质教育的方式取得了中考的优异成绩。考察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目睹学生自由、活泼、舒展、自信的学习状态,人们分明的感到,素质教育已经同课堂教学浑然的融为一体。我可以大胆预言,杜郎口中学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曙光,中国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