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战心惊:对于ADSE这本书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28:46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走火入魔了,每天我都拿个耳机塞在耳朵里,带孩子的时候听,吃饭的时候听,甚至上床了也听。
  我上了几个ADSE的论坛之后,发现我还不是最厉害的,我看这些论坛上的某些同志,已经到了拿个雪碧瓶子去自焚的程度了。
  无论大家如何怀疑这本书,我想,至少,没看这本书之前,我没有走火入魔,是这本书drive me mad. 同时,我也思考了很多,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我思考的结果。
  先给大家鼓一鼓劲。fortunately,从小到大,我master了3种汉语方言,另外我的mandarin发音也不错。我想,我有资格说说语言学习中的一些现象。
  在我的记忆中,新到一个方言区,必定是什么都听不懂,尤其是口语,比如我学过的一个方言,早晨叫“kong xin”,中午叫“en ba”,晚上叫“ya diu si”,白天叫“ni zang diu si”或者“ni zang”,靠!简直就是一门外语啊!而且,几乎每一个东西都有两种以上的叫法,比如白天也可以叫“ne zang yi”晚上叫“ya li diu”。
  我没有统计过这类与普通话完全不沾边的词到底有多少,但是,考虑到英语的常用口语单词有1000个(不是说他们农民的词汇量也就1000来的吗?),这种词应该也有1000个吧。另外,即使是跟普通话沾边的词,也未必沾在正常的地方,比如学校,他们叫“学堂”发音为“哦懂”,学习叫“读书”发音为“多死”,再考虑到master一门方言,必须惟妙惟肖地掌握其发音,说得跟当地人一模一样,而说英语没有这个要求。这样算来,学方言不比学英语简单多少。
  其实我家里人互相之间不说当地方言,所以接触方言的时间也不会太多,也就是白天课间在学校里听一些,另外有的老师用方言授课而已。但是,往往花几个月时间,我就能够听懂方言,一年时间必定完全掌握,能够运用自如了。而且我这人比较怕羞,不完全学会,绝对不开口说。同学们还照顾我,大多数人都只跟我说普通话。我哥哥个性开朗,据说两、三周之后就能听懂,很快就能开口说了。但是这事我没有亲眼见到,不敢信。
  当然,人跟人不同,我认识的一个三兄弟家庭,从另外一个方言区过来的,当时哥哥已经上高一了,弟弟上初三,妹妹上初一。弟弟大概花了一年到两年时间能听懂方言,但是一直都不能说。妹妹只花了一年时间就能说地很流利了,哥哥则花了一年多时间。不过这个弟弟很牛,现在已经在美国了,哥哥虽然是个研究生,但是考不过GRE,没出去。妹妹考了一个比较差的大学,直接工作了。
  再举一个例子,以证明郑先生的所说的6个月到1年学好英语是完全可信的。一年春天,我们镇上来了母子两个,是做烤饼的。他们是从另外一个方言区来的,恰好是就是上面那个例子里三兄弟原来住的地方。夏天我去买饼吃,因为烤饼需要一点时间,那个儿子就跟我聊天,我很惊讶,他说的话不但是本县的标准方言,而且用的词都是最土的那种,也就是说,跟普通话完全不沾边的那种。更让我惊讶的是,他的尾音和腔调,都带着这个小镇才有的独特韵味。而他妈妈则只会说普通话。
  其实类似例子很多,不举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能做到,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像他们一样呢?
  郑先生说,要听清!我看ADSE论坛上争论最多的就是怎么算听清。依照我的经验,你们都没听清!你们太早跳过了这个“听清”的阶段。
  单单这么说没有说服力,还是再举个例子吧。毕业后,我到杭州工作。杭州话属于吴方言,但是发音比较独特。因此虽然我也是吴方言区来的人,但是我几乎听不懂杭州话。我记得刚来的时候,在街上骑车越线被红袖标逮住,被数落了两分钟,但是我基本不懂他在说什么。
  by the way, 我哥哥能听懂,甚至能说几句,但是天知道他说得是否标准。他跟我一样,都能说3种方言外加普通话,但是除了母语(山东方言)之外,他说得都不如我地道。奇怪吧!甚至他在北京工作这么多年之后,我觉得他的北京话(普通话)甚至还不如仅在北京上过大学的我。我想,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害羞,不能精确发音之前,我不会开口说一个字。
  好,不说废话了。回过头来,还说我不能听懂杭州话,我所在的公司是由外地人组成的,所以大家只说普通话,公司里有杭州人,他们大多数时候说杭州话,尤其是面对我这个小人物的时候。虽然不常跟他们接触,但是几年下来,听到的杭州话也不会太少,只是我依然听不懂。恐怕就是郑先生说的那样,没有坚持听上几个小时的缘故吧。
  后来我找了一个杭州女朋友,但是她也不跟我说杭州话。正当我以为自己将永远都听不懂杭州话的时候,某一天,她的一个高中同学要结婚了。她带着我去那个朋友家,两个女孩子坐在那里,嘀嘀咕咕地用杭州话聊天,我像个傻子一样坐在旁边听,还得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当时的感觉,就像听布什的清华演讲。也就是说,似乎能听懂一些的单词,偶然能听懂几个简单句子(毕竟杭州话也属于吴方言)。她们聊了两三个小时,渐渐地,我能听懂大意了,后来,我能笑了,再后来,就全听懂了。从此,我的听力被完全打开,再听杭州话,虽然有些词还是不懂,但是已经影响理解了。
  神奇吧!
  我来解释一下。首先,这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听了整整两个小时的杭州话,而且是聚精会神地听,正好跟郑的要求不谋而合。另外,一个人的日常口语的词汇量不会很大,比如我,说一个人厉害,我就说“牛”,我不会翻来覆去地换同义词,来炫耀我的中文。写小说的人则不同,所以我们不要看英文小说。
  一个单词重复出现多次之后,你就可能猜出它的意思。当然,前提是“你听清了”,比如说,你听到一句话“亚猫xxxxx”,你不懂“亚猫”是什么意思,但是你听懂了后面的xxxxx,因为xxxxx对你来说无关紧要,“亚猫”让你觉得很新奇,于是你牢记住了这个发音,过一会她又说“亚猫你结婚,你.........”,好!你可能会意识到,这个词的意思可能是“下次”。告别的时候,她又说“亚猫再来”,这时你就完全能够确定这个词的意思了。
  而我们听英文的时候,听到的是什么呢?是“啦啦啦,啦啦啦”,甚至我们都不知道究竟哪个词没听懂,根本无法记住它,以便下次出现的时候猜测。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两层结论,首先,我们必须能复述出不懂的单词的发音,同时,磁带的水平必须符合你的水平,也就是说,有生词,但是不多,如果不是听而是看的话,你能够看懂并且猜测出一些生词的意思。否则我们的记性不会这么好,记不牢那么多不熟悉的发音,自然就要打瞌睡了。
  另外,她们两小时的谈话,当然不会涵盖整个杭州方言的所有词汇。我们目前在听的磁带也一样。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我们在听的任何磁带,除非是圣经布道的磁带,都是由大量的基本词汇和少量的牛逼词组成的。而牛逼词也不会扎堆,一定是均匀掺杂在基本词里面的。只要你能听懂所有的基本词,剩下的词的意思,也就猜出来了。
  不信?那你立刻逮个人聊个天,一边聊一边注意他的谈话,看看他所说的话,你是否能用英语说出来(当然,前提是不计较语法,我们的目的是看词汇量),即便你跟我一样菜,词汇量只有3500,也能把日常聊天中的90%以上的单词翻成英文。另外,随便打开一本英文小说,描写普通人生活的那种小说,看看“”内的那些对话内容,简单吧!
  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不能听懂本来应该听懂的那些单词;也不能更进一步,习惯英语中单词的放置次序。用一句传统的话来说,我们还不习惯英语的语法。因此,当我们听到“they fell obliged to xxxx. ”我们不会立即意识到xxxx是个不及物动词。所谓不要关注语法,其实是一个矫枉过正的做法,事实上,人家美国人学英语,当然也是学语法的。

  总结一下,所谓听清,就是:

1 把原来懂的单词都听懂,听到即使不注意听也能听懂为止。
2 把句子都听习惯,也就是“熟悉语法习惯”,所谓没有语法,其实也就是短句子没有语法,如果很长的复合句,我就不信,美国人能脱口而出而毫无错误。因为我在这里写中文长句的时候,有时候还得回头去修改,以便符合中文的语法。而短句和只有一个从句的长句,当然可以说没有语法,因为语法实在太简单了。作者所要求的是,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这个东西是修饰那个的,以妨碍听清句子。
3 所谓“似听非听”,不是说不去理解磁带说了什么,只是听声音。我在听杭州话的那两个小时里,当然是想听清楚内容的,只不过是“听不懂也无所谓”。不要太紧张,不要老是想“这个单词我懂了”“那个单词是什么,我不懂”。弄得自己神经兮兮的。当然,人是控制不住自己想什么的,如果想了,也就算了,不要懊悔不迭。你就想象一下吧,你是跟着女朋友去她朋友家,然后坐在距离她们半米的地方,必须表现地很感兴趣的样子,因为如果走神想自己的事情,万一被看出来,就不礼貌了。呵呵。

  再说说“第三阶段”这个问题吧。

  论坛上争论“第三阶段”,已经很久了。反对的意见也非常有道理,一个小时顶多抄5、6个单词,那么3个月也顶多抄500个单词。这对增加词汇量有什么帮助吗?
  首先,我想,这个方法可能更加适用于我这种已经懂了3000多个单词的人。考虑到用来解释单词的单词不会是什么太复杂的单词,而英文中,3000多个单词基本上就能够表达日常生活了,每查一个单词,不会像词汇量只有1800(高中词汇)的人那样,会引起一个链式反应,然后无穷无尽。一般解释和例句中的词也就一两个不太清楚,很快就能查完。
  当然,想故意引发链式反应还是很容易的。因为例句中往往有些不重要的单词会“超纲”。但是我想这没有必要,等到我们遇到那个单词再查它也不晚。所以,我觉得,花3个月应该能够结束这个阶段,不要拖太久了。另外,这个阶段还是应该听听磁带,长久不听会生疏的。
  而且,我觉得,抄一遍是很愚蠢的事情,我们学中文的时候抄过字典解释和例句吗?no!如果像论坛上某位老兄的做法,只是记下页码和单词,然后直接读一遍,我觉得效率至少提高一倍。我们学中文的时候,一个生词写10遍倒是经常的。那么我们就一个字写10遍吧,呵呵。

  这样,结束第三阶段的时候,我们的词汇量大概会到4500,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这些最基本最常用的4500个字,我们不但认识,还能运用,而且无论在哪里听到,我们都能听懂。同时我们熟悉了英语的句式,能够很敏锐地捕捉到我们不懂得单词(在一般的日常交流中,这种单词应该是凤毛麟角了),还能一直耿耿于怀,记在心里,到时候能查字典查出意思来。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我想,应该是我们国家小学中、低年级的中文水平了。不信你可以去看看美国小孩子的作文。《英语世界》第11期有篇文章是一个9岁的美国孩子写的,我通篇看下去,没有什么生词,当然如果让我写,我一个字都写不出。那么中国孩子是怎么扩展他们的词汇量的呢?watch TV! 当然,他们不看新闻联播,也不看“省委书记”,他们看“小燕子”、“快嘴李翠莲”。我认识的一个中文很不错的泰国留学生当时看《包青天》。我们没有这个条件看英文的无聊电视剧,但是我们可以到门口去租好莱坞片啊,这种片子也不太有文化。哦!这就是郑博士说的第四阶段呀!

  另外,我们得写文章。我前段时间到处找英文的论坛(里面全是美国人的那种,而且是聊家常的),一直没有找到。可能他们没有我们这么无聊吧,这类论坛在中国遍地都是。不写文章是不行的。当初我上论坛,也就写上200个字骂骂娘而已,后来渐渐写多了,一不小心就写上好几k。
  还有个问题,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earner's dictionary 大概有6万个释义,估算一下,大概有1万多个单词,绝对不到两万。这个词汇量是很恰当的,据说懂得1万个单词就能够比较自如地在美国生活了,普通美国人大概懂1万6千个单词。因此,即使把这个字典翻完,也不会花太多时间。如果只是把单词抄10遍,然后记下页码,每天应该能够处理100个单词,这个数量是大多数背GRE的人每天记忆的数量。当然,要读到“琅琅上口”,一开始会花比较多的时间,按50个/每天的速度算,也不会花太多时间。关键的是,我们不是靠单纯地背单词来增加词汇量的。
  的确,郑博士说了,第三阶段完成之后,应该就没有什么单词需要查字典了,这句话给我们一个误解,好像第三阶段要过词汇关,要一下子达到16000的词汇量。其实,如果我们只是看电视,即使我们只有4000多的词汇量,如果这些词汇都是基本词汇的话,也应该会有“没什么单词需要查字典”的感觉了。另外,我觉得,他也就这么一瞎说,而你们把他当“大师”了,咱这是学习,不是“练功”,不必对“经文”太过于扣字眼。因为他自己,还有K,都是苦背了很多单词的人,然后再用这个方法的,对于这种人,词汇量早就够了。我目前在听磁带,什么poverty之类的从前碰巧背过但是基本上已经完全忘掉的单词,都recall出来了。他们一定也如此啊。仔细看书,他辅导并成功的人并不多。估计也都是类似K这个程度的人。我专门查过TOEIC的资料,知道K最初开始学ADSE时的程度应该比我牛,好像K所供职的是一个外企,从这个角度看,她的英文程度也应该不错,至少相当于咱们过了六级的水平。况且她是个美眉,天生要比我们这些GG会学外语啊。

  总结一下,第一阶段非常非常重要,我觉得大家可能低估这个阶段了。而第三阶段,关键是用English-English字典,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阶段,而不是扩充词汇量的阶段。否则何必有第四、第五这两个阶段?他只要说一句话:以后多看看电视,看看报纸,继续提高,这样就可以了。仔细看看第四、第五阶段的学习方法,一样是要听写、查字典、朗读。如果单词都记住了,就没必要做这类事情了吧。
  好累啊,写了这么长。我写这些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其次,最重要的是,为了让你们批评我。只有争论,才能提高,这是我这几年上论坛的经验。
  最后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打算考雅思,移民。所以这个方法很适合雅思这种没有词汇表,着重考听力、对话的考试。如果大家只打算考4、6级,可能这种方法不会太适合。因为即便成年人,考语文,哪怕小学语文,也未必能考得很好。
(2002/11/18 16:58 胆战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