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辉煌历史(1979—200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2:15
st1\:*{behavior:url(#ieooui) }

吉林省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刚刚建立的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内设高等教育研究室,高教科研工作从此开始了有机构、有组织、有任务的研究历史。30年来,高教研究机构已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更,高教科研人员也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高教研究工作业已形成的研究传统被继承了下来,经过多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一些传统的优势研究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吉林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教育史研究

(一)教育家传、教育史志、教育年鉴的编撰

教育史在高教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良好的研究传统和工作基础。其中,为教育家传是重要内容之一。1980年2月,王绍海合作撰写的论文《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的启示》在《教育研究》(丛刊)发表;其撰写的《北宋教育家张载》、《南宋教育家朱熹》等文章作为专栏文章分别在《吉林教育》1980年4期、1981年1期发表。颜震华撰写的论文《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被中央教科所教育史研究室编印的《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1949—1980》(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1984年重印)一书收录,并全文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编的《孔子思想研究》一书,其本人的学术简历也被曲阜师范学院孔子研究所1984年编印的《全国孔子研究者》一书收录。刘黎莉参与了《东北教育家评传》的编撰工作,并为吉林省教育家刘凤竹、喻德渊作了传。这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东北教育史研究”的成果,于1995年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刘黎莉根据原长春地质学院喻德渊教授事迹撰写的论文《新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先驱》发表于《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7年2期,并获得吉林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论文类二等奖。2007年12月,刘黎莉参与编写的《刘育新纪念文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教育史志和教育年鉴的编撰,是原省高教所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吉林省教育年鉴(1949—1985)》1990年1月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时出版了《吉林省教育大事记(1775年—1949年)》、《吉林省教育大事记(1949年—1985年)》等两个专辑。《吉林省志(教育卷)》1992年8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省高教所王绍海、颜震华、张振坤、刘黎莉、王庆玲等参与了编撰工作,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承担了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另外,王绍海、聂海清、颜震华等还参与编撰了《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中国教育年鉴(1985—1986)》(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吉林年鉴(1987)》、(《吉林年鉴(1988)》)(上述两部年鉴均由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5月出版)。2008年,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出版了《吉林省改革开放30周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大型纪念专辑,省教科院袁海军承担了其专题“教育事业”的编写工作。

1988年,由吴玉奇、王绍海、颜震华、王敏杰撰写的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教育简史》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王绍海还参与了《中国高等学校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的编写工作。

(二)东北解放区教育史研究

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这一段历史,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史上具有独特地位。1982年5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研究会在西安召开的第二届学术年会上,提出了开展新民主主义教育史研究的任务。1982年12月,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兼中央教科所所长董纯才提议,由东北三省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组成编写组,承担《东北解放区教育史》的编写工作。这项工作由辽宁省教科所主持,吉林、黑龙江两省教育科研机构参与研究。1983年3月,编写组在沈阳召开协作会议,确定了编写提纲和任务分工。同年5月,在哈尔滨市召开了提纲碰头会;7月,在吉林市召开了初稿讨论会;10月,在辽宁丹东市召开了二稿讨论会;1984年4月,在大连召开了三稿审查定稿会;同年5月,形成了第四稿即“送审稿”;1985年6月,经全面修订后完稿。这本书于1989年4月由吉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东北解放区教育史》共包括6章,即“思想改造教育阶段(1945年8月—1948年8月)”、“思想改造教育阶段(1948年8月—1949年9月)”、“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况(上、下)”和“东北解放区人民教育事业的基本经验”。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开创了东北三省教育科学研究机构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的先河。研究工作中对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及学风也对后来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东北沦陷区十四年教育史研究

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使东北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深受其害。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国内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和否认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历史,制造“教科书”等事件,为日本帝国主义张目。研究伪满教育史,从中可以窥见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利用教育这一工具为其法西斯统治服务的。基于上述目的,在教育部董纯才副部长的提议下,吉林省高教所联合辽宁、黑龙江两省教科所,组成课题组开展伪满教育史研究工作。其研究目标是编写出版《东北沦陷区十四年教育史》,确定由吉林省高教所为主编单位,辽宁、黑龙江省教科所为副主编单位。1985年4月12日,课题组在长春召开会议,确定了任务分工;同年11月,编写组再次在长春召开会议,着重研究了指导思想、编写提纲、结构体例等问题。1986年6月,编写组在辽宁省营口市召开会议并讨论了初稿;同年8月,在哈尔滨市召开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修改。1987年4月起,在省高教局王野平副局长的主持下,由吉林省高教所颜震华、王绍海、胡瑞林统稿。1989年5月,《东北沦陷区十四年教育史》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部书共12章,包括“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的历史背景”、“推行奴化教育”、“实行学制”、“战时体制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他教育”、“关东洲和满铁附属地教育”、“东北抗日联军和游击根据地的教育”及“反抗奴化教育的斗争”等。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教育史和日本侵华史的空白,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尤其在日本同行中影响尤深。作为作者之一,应日本东海教育研究所邀请,王绍海还曾赴日本参加在东京举行的“日中第二次‘满洲国’教育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伪满洲国教育政策的展开》的学术报告。该报告后来刊载于日本东海大学主办的《“满洲国”教育史》杂志1993年创刊号上。1991年,在大连召开了“中国东北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高教所颜震华、王庆玲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1992年9月22日,日本成城大学文艺学部教授矶田一雄先生专程到省教科院,与本书部分作者和有关科研人员座谈伪满洲国教育史问题。这本书的出版同样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辽宁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齐红深在其主编的《日本侵华教育史》写道:“《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是研究日本侵略东北教育史的开创之作。它不仅确立了东北沦陷区教育史的总体框架,而且基本观点和体例也常被以后的著作作为一个范例。”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为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争得了荣誉。

另外,高教所科研人员还先后发表了《伪满殖民地教育的本质特征——为“九·一八”事变60周年而作》(颜震华、王绍海、王庆玲撰写,刊载于《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1年第3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时期教育史的几个问题》(颜震华、王庆玲撰写,刊载于《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4年第2期)、《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教育史的研究范围及方法》(王庆玲为“《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2009年9月刊载于《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等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反响。

(四)吉林省高等教育史研究

吉林省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春,由原国家教委前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会长何东昌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开题会在北京召开,吉林省教委副主任徐毅鹏研究员参加了会议。同时,由周玉良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教育史研究”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研究力量开展研究工作,徐毅鹏作为中国地方教育史学会副会长参加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徐毅鹏的倡导下,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研究人员在副院长袁韶莹研究员的带领下,承担了“吉林省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任务。这项课题同时也是吉林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1999年12月,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课题成果《吉林省高等教育史》。袁韶莹研究员担任主编,刘黎莉编审和袁海军副研究员任副主编。袁韶莹、王绍海、胡智伟、任昌荣、王庆玲、王玉兰、刘黎莉、王松、袁海军等分别承担了各章的编写任务,张慧洁、向欣、赵淑梅、李华东、赵燕杰、赵淑云等参加了部分书稿的编写或资料收集工作。

这部书将吉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划分为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伪满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一五”时期、“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改革开放之后、世纪之交等12个时期,并分别论述了各个时期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出版后引起了较好反响。《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2年第1期发表的署名书评指出:这部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对历史的阐述和分析具有连贯性。本书从清末成立的吉林法政学堂开始,依历史顺序一直写到著作完成的1997年末,分析和评述的展开有根有据,有头有尾,前略后详,连绵不断,把吉林省高等教育的历史线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二是对历史事实的反映具有客观性。这部书在阐述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时候,都首先阐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大背景和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的情况,也就是说,是把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反映的。这样,就避免了主观论断,使读者对书中的观点和论据更为信服。三是对历史现象的剖析具有现实意义。书写出来的是近百年的历史,重点是新中国建立50周年的历史,书中所使用的资料是翔实的、完整的、系统的,除正文之外,还附录了大事记、统计表格、人名录等资料。《吉林省高等教育史》出版后,2002年5月获吉林省高教学会第七次优秀成果评奖著作类一等奖;2008年,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

(五)吉林省教育行政部门史研究

吉林省部门史(教育厅卷)的研究,是在吉林省委的统一部署和省教育厅的组织下,由省教育科学院科研人员完成的。

这项工作始于2002年。根据省委办公厅(吉办发[2001]31号)文件精神,省教育厅拨出专项经费,并责成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具体承担研究工作,其成果是《吉林省部门史·省教育厅卷》。这部著作由卢连大(省教育厅厅长、省高校工委书记)、王青逯(省教育厅副厅长)担任主编,张旺(省教育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刘锦泉(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袁海军(省教育科学院高教所所长、研究员)、刘德敏(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担任副主编。参与本书各章撰写的作者有:前言:卢连大、王青逯;第一章:王绍海(原省教育科学院高教所所长、研究员);第二章:于相清(省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第三章:刁振玉(原省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第四章:胡志伟(原省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第五章:王玉兰(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第六章、第七章:袁海军;附录:刘锦泉、李华东(省教育科学院情报所所长、副研究员)。

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研究

(一)高等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比较晚,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7年,“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研究与实践”被定为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国家教委级重点课题。同年,在省教委副主任陈谟开教授的带领下,成立了“吉林省高等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并于1987年4月3日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讨论了撰写《高等教育评价概论》的提纲及有关问题。课题组组长由陈谟开担任,成员包括省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聂海清、袁韶莹,还有省内科研人员叶愈本、房洪涛、高新、叶志钢、李春昌、高显武、弓克、程喜田、茅泉清、吕耀春、年志远等。

1988年3月,《高等教育评价概论》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包括了“总论”、“理论篇”、“技术篇”、“比较篇”四部分,是我国第一部论述高等教育评价的专著,填补了理论与实践的空白。著名学者余立在为这部书撰写的《序》中说:《高等教育评价概论》是他所看到的较系统、全面地论述高等教育评价的专著,颇有特色。其特点,一是有较强的理论性,二是注重实践性。余立同志在《序》的结尾,还欣然题诗一首:“撷集群芳始有书,为填空白自心娱。笔经百练方能利,学到三思可若愚;海外新论应鉴析,天彤寥阔任驰驱。幸逢盛世风光好,摄取精华入画图。”

这部著作出版后,受到高教界专家、学者和高教科研工作者的充分肯定,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教材,一些高校的研讨班和研究生课程也使用这本书作为教材。1988年,这部著作获得了中国高教学会首届高教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1990年,又获得了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第一版印刷1万册,1993年经过修订之后,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再版发行。

(二)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评估研究

“九五”期间,“有中国特色的高教评估制度和政策研究”被确立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课题。1992年4月,“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评估研究”被列为“有中国特色的高教评估制度和政策研究”的子课题,由省教委主任陈谟开主持,省教育科学院聂海清、袁韶莹及省内其他专家徐毅鹏、韩力学、高显武、高新、王会群、宋富、徐朝然、乔军共同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同年9月,课题组在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召开了开题会。这项课题着重研究了4个问题:关于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评估的意义;关于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关于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关于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评估技术的研究等。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较重要的有:《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评估研究报告》、《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合格评估与办学水平评估实施意见》、《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合格评估(鉴定)指标体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评估专家评审组工作细则》等,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1995年10月,这项课题的主要成果《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评估》(陈谟开主编)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研究与实践

“九五”期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副司长朱传礼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形势下系统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工作。这项课题的研究包括四项主要任务,即:高等教育评估体系问题的研究;高等教育评估机制问题的研究;高等教育评估政策问题的研究;高等教育评估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研究与实践”是该课题的子课题之一,由原省教委主任陈谟开主持,副组长由原省教委高教处处长高新、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锦泉担任。参加课题研究工作的有省教科院袁海军、张慧洁、赵淑梅、李华东及省内其他研究人员李春昌、刘鹤、赵继、高巍、迟宝明、田亚平、杨青、李文国、陈宏等。

经过课题组的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0年8月,课题成果《高等教育评估政策专论》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有关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研究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这部书由刘锦泉、高新主编,李文国、刘鹤、赵淑梅担任副主编。全书共7章,另有导论和附录部分,具体包括高等教育评估政策概述、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内容、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制定、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执行、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终结、国外高等教育评估政策评介等,省教科院刘锦泉、袁海军、赵淑梅、张慧洁承担了其中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这部书出版后,2001年获吉林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著作类一等奖。

这项课题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由省教科院科研人员张慧洁、袁海军合作撰写,2000年1月由香港雅园出版公司出版的著作《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概述》。这本书共10章,回顾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历史,论述了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性质、任务、作用和依据,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政策,介绍了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的合格评估(鉴定)、选优评估、办学水平综合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等几种基本的评估形式,分析了高等学校的单项评估活动,介绍了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方法及组织管理程序,并对国外先进国家开展的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状况作了简要分析和介绍。这部著作出版后,2008年获得了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三等奖。

三、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研究

(一)高等学校横向联合研究

“高等学校横向联合研究”是1987年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的研究课题。当时,中共中央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要“把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作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确认高等学校“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并“积极倡导部门、地方之间联合办学”。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我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高等学校横向联合大潮。在这种背景下,省高教所科研人员敏锐地抓住这一前沿研究课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这一研究工作的开展,也开创了我省“教科产三结合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1988年12月,课题研究成果《高教横向联合》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由王绍海主编,王曼哲任副主编,高教所王绍海、王曼哲、颜震华、韩树华等承担了部分章节的撰写任务。全书共七个部分,具体论述了高等学校横向联合的历史、必然性、基本原则、形式与类型、管理、问题与对策、中国特色等问题。1989年,王绍海撰写的论文《我国高等教育横向联合的特点与趋势》在《江苏高教》第5期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当年第11期全文转载。这篇论文先后获得了中国高教学会第二届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刘行杯吉林省首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二)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实验

“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实验”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课题由中央教科所所长卓晴君与原吉林省教委主任陈谟开共同主持。为便于研究,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于1992年在烟台召开的课题开题会上,这项课题被分成“高教”和“普教”两个系统独立研究,其中高教系统的研究工作由陈谟开主持。同年9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实验(高教系统)”课题组在吉林工业大学召开了开题会,决定成立“高教调查组”、“高教总结组”、“高教实验组”和“高教对策组”4个子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组长分别由清华大学安洪溪、中央教科所李志仁、长春光机学院孙震、省教科院聂海清担任。

这项课题历经4年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课题组共出版了6部著作,具体包括:由陈谟开主编的《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与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和《吉林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与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及辽宁省教育研究院邓晓春主编的《高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验研究》(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高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验研究报告》(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其中,《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论》是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这部著作包括导论及4篇16章,其4篇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我国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实践”、“当代外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比较研究”等。这部著作由陈谟开担任主编,聂海清、王绍海、安洪溪、李志仁担任副主编,省教科院袁韶莹承担了其中“比较篇”各章的撰写任务。这部著作出版后,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广泛好评。1997年,获得中国高教学会第四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1999年,获吉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另外,发表于《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的两篇文章,即袁韶莹撰写的《外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验给我们的启迪》,聂海清撰写的《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策研究》,也分别获得吉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二等奖。

(三)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由原省教育科学院高教所所长王绍海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委级重点研究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包括省教科院高教所的刘锦泉、刘黎莉、王庆玲、胡智伟、张慧洁、袁海军等,长春光机学院的张宝成及吉林农业大学的文连奎也参加了研究工作。

这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教科产相结合的内涵、本质、特点和功能;教科产相结合的发展规律、指导原则;教科产相结合模式的划分依据、基本模式、实践基地建设;教科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效益评价及指标体系构建;国外教科产相结合的基本经验和启示;我国开展教科产相结合的问题与对策等。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96年2月,王绍海主编的专著《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1996年3月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小组办公室的验收。该书出版后,先后获得吉林省高教学会第六次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吉林省第二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吉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实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实验”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这项课题由原省教委主任陈谟开主持,是以省教科院科研人员为主体,联合中央教科所、辽宁教科院、河北教科所及清华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建工学院、沈阳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20个单位共同承担的。这项课题1997年4月开题,下设综合研究、实验研究、分科研究、比较研究和对策研究等5个子课题组。这项课题的研究任务,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规律、制度与模式的研究;二是关于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分科研究,具体包括文科、理科、工科、医药、师范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7个学科门类;三是关于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个案研究,包括美国的硅谷模式、英国的剑桥模式、日本的筑波模式及美国犹他州、德国等国家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及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课题研究工作历时3年,于2000年通过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验收并予以结题。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除发表几十篇论文外,还出版了4部著作。一是《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陈谟开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辑录了从全国主要报刊上遴选的31篇有关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论文;二是《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陈谟开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收录了课题组及课题实验校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三是《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探索》(陈谟开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收录了总课题及各子课题组的研究报告。

第四部著作《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探》,是该课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这部著作由陈谟开主编,聂海清、刘锦泉、袁海军担任副主编,2000年5月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总论”和“宏观背景”、“理论创新”、“分科实践”、“个案分析”、“比较研究”等5篇,24章36万余字。省教科院聂海清、王绍海、刘黎莉、刘锦泉、袁海军、赵淑梅、向欣、王玉兰参加了大部分书稿的撰写工作。这部著作出版后获得吉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吉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五)产学研合作的调查与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调查与研究”是由省教科院高教所王庆玲主持的吉林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青年专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课题。课题立项以来,课题负责人就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课题负责人除参加其他相关课题的研究活动以外,还撰写了一系列重要论文。主要包括:《吉林省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状调查》,刊载于《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3年4期;《谈国外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刊载于《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5期;《日本大学高新科技企业》,与日本学者菊本合著,刊载于《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2期;《中日两国大学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刊载于《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9期;《中美两国大学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与柏欣合著,刊载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年第4期;《中英两国大学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与柏昕合著,刊载于《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9期。这些论文反映了世界各主要国家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发表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其中《谈国外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发展》一文还获得了吉林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六)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研究”是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黎莉编审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高教学会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吉林省科技发展项目。从2002年开始,以省教育科学院为核心的课题组联合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长春工业大学、长春中医学院、北华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化工学院、长春工程学院等14个单位,成立综合组、农科组、工科一组、工科二组、工科三组、工科四组、职教组、医科组、经济组、财经组、文科组、师范组和体育组等13个子课题组,就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高等工程教育、高等金融教育、高等农业教育、高等医学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体育、高等师范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不同科类学校的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进行合作研究。

2006年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课题成果《高教横向联合的坐标——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研究报告》一书。该书由刘黎莉编审担任主编,袁海军研究员、王庆玲研究员、赵淑梅副研究员担任副主编,王绍海研究员担任主审。向欣副研究员、张青助理研究员也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全书共分8个部分,包括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研究报告,以及理工类院校、职业类院校、农科类院校、医科类院校、体育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文科类院校等推行“教科产三结合”办学模式的研究报告及部分研究论文。吉林省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李军撰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指出:“书中汇集了课题组成员撰写的26篇研究报告和论文,基本代表了我省高校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实践探索水平,是一项有分量、有创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它的出版,对深化我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的密切结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是对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中肯评价。

另外,课题组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其中,袁海军撰写的《“教科产三结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发表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年1期;刘黎莉、袁海军撰写的《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发表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年3期;刘黎莉、袁海军撰写的论文《教科产结合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创新》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3期发表。

四、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一)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教育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确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被提到了日程,从中央到地方、学校,乃至社会团体,纷纷研究各自的发展战略。在此期间,省高教所确立了若干项课题开展研究工作,包括“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等。其中,颜震华副研究员主持的“教育发展战略学研究”被确定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颜震华申报的“高教发展战略概要”被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确定为1988—1989年度高教科研课题。

这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出版了三部著作:一是《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构想》。这部著作1989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颜震华担任主编,张振坤担任副主编,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刘黎莉、于青等。全书共三个部分,即“总体发展战略”、“科类、地区发展战略”、“院、校发展战略”等。二是《高教发展战略》。这部著作由张振坤主编,1988年4月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由“导言”及“高教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我国高教发展战略研究”、“国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等3个专章构成。参加撰写工作的有张振坤、刘黎莉、于青、王松、王曼哲等。

这项课题研究的成果代表作是《教育发展战略学概论》。这部书1990年4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颜震华担任主编,王绍海、茅清泉、李献中、吕耀春担任副主编,刘黎莉、张德文、王庆玲也参与了撰写工作。全书共13章,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发展战略本体理论,包括教育发展战略和教育发展战略学的概念、内涵,教育发展战略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构成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教育发展战略的系统等。第二部分是教育发展战略相关因素的理论,包括教育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关系,与教育史、现状的关系,影响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外部因素等。第三部分是教育发展战略制定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研究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管理、评估,研究教育发展战略的人员及机构等。《教育发展战略学概论》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了良好反响,北京市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学院等曾把这本书作为举办“高教发展战略”培训班的培训教材。1990年,这部著作获省高教学会第二次教育科学成果评选一等奖、中国高教学会第二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著作成果奖;1992年获吉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二)科学发展观下的吉林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科学发展观下的吉林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省教育科学院院长张旺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级规划课题,同时也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吉林省教育厅科技发展项目。

这项课题于2007年12月开题,是在省教育厅统一领导下,由省教育科学院牵头,联合各市(州)有关部门及部分高校共同完成的。省教育厅专门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下吉林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通知》,要求全省各有关单位组织由行政领导、科研人员和一线工作者组成的精干队伍开展研究工作,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为此,成立了由全省9个地区教育局(教委)、7所高校有关人员共同参加的课题组,下设“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组、“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组、“长春市教育发展战略”组、“吉林市教育发展战略”组、“四平市教育发展战略”组、“辽源市教育发展战略”组、“通化市教育发展战略”组、“白城市教育发展战略”组、“松原市教育发展战略”组、“白山市教育发展战略”组、“延边州教育发展战略”组、“吉林农业大学发展战略(农科类)”组、“长春工业大学发展战略(工科类)”组、“延边大学发展战略(综合类)”组、“吉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师范类)”组、“吉林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发展战略(高职高专类)”组、“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发展战略(独立学院类)”组、“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民办高校)”组和综合组等20个子课题组开展联合研究。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8个专题和30项具体研究问题,这些专题包括:建国以来吉林省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发展模式;吉林省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吉林省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吉林省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各类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若干所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等。

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历时两年半,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其成果代表作《吉林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一书2009年8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由张旺担任主编,刘锦泉、迟长武、刘黎莉、袁海军担任副主编。全书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课题总报告“科学发展观下的吉林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指导作用,吉林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成绩与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机遇、战略目标、战略措施等重大问题;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第三部分为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具体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四平市、通化市、白城市、辽源市、松原市和白山市等地区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四部分为高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具体收录了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长春大学光华学院等不同科类和体制高校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省教育厅厅长、省高校工委书记卢连大撰写了序言,对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部著作的出版,必将为吉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五、高等教育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一)农民高等教育研究

农民高等教育是吉林省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延边黎明农民大学、梨树县农民专科学校、扶余市农民专科学校和敦化市农民专科学校等均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几十年长盛不衰,都是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成人高校。1982年,在省教育厅王野平副厅长的指示下,省教科所高教研究室组成4人调查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一是调查这些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创办及各个发展时期的办学、教师、学生、领导班子、专业、学制、教材、实习基地、办学经费、学生生活费、校产等内容;二是毕业生的作用等。调查组先后调查了延吉、梨树、扶余、敦化的4所农业专科学校,撰写了调研报告《要多办些这样的农民大学——延吉县黎明农民大学495名毕业生情况调查》。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强晓初在报告上作出批示:“这个调查写得不错,值得引为重视和研究。我走马观花地看了黎明农民大学,很有启发,所以建议对毕业生做个调查。从这个材料中明显地看到他们的良好成果。可考虑再选择条件成熟的县办几处,稳步地走出一条补充国家办大学外培养人才的新路子。”调研报告的部分内容在《教育研究》、《吉林日报》等发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985年,省高教局何肃波及省高教所颜震华、王绍海再次赴延边黎明农民大学进行了调研,撰写了调查报告《一所受欢迎的农民大学》。这份报告被提交到1985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上交流。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

“吉林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是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周远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委级重点课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子课题。1993年8月4日至8日,总课题组在吉林工业大学召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讨会”。1994年3月,“吉林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正式成立。这项课题由省教委主任陈谟开、副主任徐毅鹏任组长,组员有聂海清研究员、王绍海研究员、袁韶莹研究员、高显武研究员、李凤吾副研究员等。1994年10月,课题主要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论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专著包括“导论”、“科学依据篇”、“理论范畴篇”、“实践探索篇”四部分,共24章,32.8万字。“导论”阐述了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全书的内容框架和研究的基本思路;“科学依据篇”从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及教育科学依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理论范畴篇”各章围绕高等教育的性质、任务、方针、地位、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对外开放、依靠力量与领导核心等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实践探索篇”的各章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实践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这本专著出版以后,在1995年举办的吉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著作类一等奖。

(三)21世纪初叶的高等教育研究

“21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与吉林高等教育”是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子课题。这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是,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和高等教育实际,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的准确走向,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叶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1996年12月,由原吉林省教委副主任徐毅鹏主持,在省教育科学院召开了“21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与吉林高等教育”课题开题会。

这项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专著《21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这部著作由徐毅鹏主编,省教科院副院长袁韶莹、白求恩医科大学程喜田任副主编,1999年10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导论和11个专章,包括21世纪初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思想观念、发展战略与结构布局、体制改革、人才培养及文科教育、理科教育、工程教育、农林教育、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省教科院王绍海、刘黎莉、袁海军及吉林大学的李俊江、王元良,吉林工学院迟作辰、李树君,吉林农业大学周学勤,东北师范大学柳海民,白求恩医科大学李春昌等参与了这部著作的撰写工作。

(四)教育激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激励的理论与实践”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这项课题由省教科院颜震华、王绍海主持,1991年初开题,1992年4月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组研究了教育激励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激励的概念、功能、内容、类型、模式,探讨了教育激励的动机需要、社会属性、基本原则、主体和客体及环境和效应,研究了教育激励的方法,包括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不同方法等。

这项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专著《教育激励的理论与实践》,1992年4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颜震华、王绍海担任主编,邢思安、王庆玲担任副主编。除上述科研人员外,省教科院年志远、于青、王松、刘黎莉及院外专家温砚杰等参与了撰写工作。《教育激励的理论与实践》出版后,先后荣获吉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吉林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教学会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吉林省高教学会第二届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三省合作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辽吉黑三省加强了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合作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包括:

一是著作《深化高教改革引论》。这部著作是辽宁省高教所、黑龙江省教科所和吉林省高教所协作研究的成果,也是东北三省在这一领域协作研究的尝试。这部书由省高教所聂海清所长任主编,王绍海、颜震华任副主编,1989年6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工作的吉林省高教所研究人员还有韩树华、袁韶莹等。全书共七章,包括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的目标内容和动力、引入竞争机制、高等学校校长负责制、高等教育横向联合、外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发展趋势等。

二是著作《面向21世纪——深化高教改革》。这部著作是辽吉黑三省高教所(室)协作研究成果,1993年2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由王绍海、颜震华担任,王松、鲍海涛(白城师专教授)任副主编,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辽宁省高教所和黑龙江省教科所的科研人员何增强、齐凤伟、赵滨、王燕妮、杨丹阳、薛德文、张慧洁等。全书共九章,包括绪论、树立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行教科产相结合、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者素质、重视校园文化、加强高教研究等。

(六)高等学校办学问题的研究

有关高等学校办学问题的研究,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

一是关于“高等学校办学论”的研究。这项课题是省教科院袁海军研究员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高教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既注重了高等学校办学论理论框架的构建,也注重了用高等学校办学论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实践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着重揭示了高等学校办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基础和研究范畴。主要包括:(1)关于高等学校办学论的研究对象。即高校办学主体——办学者,包括举办者和经营者;办学的客体——高等学校;办学过程,即生源、师资、资金的优化配置过程。(2)关于高等学校办学论的学科地位。高等学校办学论是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从传统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学中分化出来的独立学科。(3)关于高等学校办学论的理论范畴和研究范围。高等学校办学论是以“办学”作为核心概念来建立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以“高等学校办学活动”为特定研究对象的。因此,高等学校办学论包括办学者、高等学校、办学过程、办学环境等理论范畴。高等学校办学论是研究者试图建立的崭新的学科体系。其主要观点包括在论文《董事会: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保障与约束》、《高校办学者要有经营意识》、《高等学校办学论发凡》、《服务、生源和教育产品》等研究论文中。其中《高等学校办学论发凡》在《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年4期发表后,获吉林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二是关于“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研究。在这方面,省教科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刘新才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硕士论文《论大学校长的职业化》,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概念作了全新的语义分析,剖析了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实践基点,全面介绍了国外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基本概况,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其发表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年4期的论文《我国当代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现实路径》,从实现大学校长从职务化观念到职业化观念、从权力本位到能力本位、从管理思维到经营思维等方面的转变,以及落实大学校长培训制度、健全大学校长监督机制、推行大学校长激励与退出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现实路径。这篇论文发表后产生了较好影响,被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科学文摘》2008年第1期转载。  

三是关于“资源型大学向创新型大学转变”的研究。这项课题是省教科院高教所与空军航空大学联合申报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林永柏、王庆玲合作撰写的论文《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实践》在2008年10月29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由王庆玲合作撰写的论文《关于资源型大学向创新型大学的转型研究》,首次提出了“资源型大学”与“创新型大学”的概念,并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公共设施服务、社会服务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资源型大学向创新型大学转型的对策。论文在《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年第6期发表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在世纪之交,我国推行了为期三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1999—2001年,省教科院高教所科研人员袁海军、王庆玲、赵淑梅参加了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在此期间,参与了《吉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的研制,负责工作组《工作简报》的撰写与编辑发行工作,筹备了2000年召开的全省第三次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会议。高教所科研人员还参与了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组织的大型调研活动,分赴长春、吉林、延吉、四平等地高校开展调研,撰写了3篇调研报告,并以“吉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综合调研组”的名义公开发表。这三篇调研报告是:《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企业化转制的调查与思考》(袁海军执笔,刊载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2年2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调查与思考》(刘青川、赵淑梅执笔,刊载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2年3期)、《高校后勤资产产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张丽波、郭志林、王学然执笔,刊载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2年4期)。另外,王庆玲还发表了调查报告《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几点思考——吉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刊载于《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年2期)。

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省教科院科研人员还协助省教育厅王青逯副厅长申报并承担了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的科研工作。2004年2月,课题组出版了研究成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这部著作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王青逯担任主编,郭志林、赵志军、杨淑秋担任副主编。省教科院赵淑梅、刘黎莉、袁海军、赵志军、王绍海及省内科研人员张丽波、郭志林、刘庆祥、李秀发、王永林、刘晓春、杨淑秋、王学然、刘青川等参与了全书的撰写和资料辑录工作。全书除《吉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综合报告》和15个附录外,正文共包括4个部分,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探索、对策思考、经验启示和工作研究。这部著作的出版,为深化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八)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是省教科院与空军航空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课题,由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黎莉主持。这项课题2006年6月被确定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于2008年6月通过专家鉴定。

省教科院向欣副研究员在大学生心理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比较重要的有:《网络人际互动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和挑战》,发表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2年5期;《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发表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年4期;《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发表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6期;《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发表于《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4期;《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发表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年3期;《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发表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年5期;《大学生智能发展问题与教育策略》,发表于《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5期;《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发表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年3期。

作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成果,向欣副研究员与空军航空大学牟永贵副教授合作,出版了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部学术著作。其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部书2007年3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3万字,包括前言及9个专章,系统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挫折、爱情、人格、职业的关系。其二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4月出版。全书30万字,11章,全面论述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大学生生活适应教育、学习适应教育、人际适应教育、情绪调控教育、自我意识的发展教育、智能的发展教育、个性的发展教育、社会性的发展教育、创造性的发展教育等重要问题。这两部著作出版后,被部分高校用作有关课程的教学参考用书。

2005年,由刘黎莉主持、省教科院和空军航空大学联合申报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01年—2004年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由省教育科学院和空军航空大学联合申报的教学研究成果“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第六届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九)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工作,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

一是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这项课题是由省教科院刘黎莉副院长主持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1年5月立项,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论文。主要有:曲铁华、王庆玲撰写的《试论教师素质的专业化》,发表于《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年6期;向欣撰写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发表于《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年4期;《论高校教师需要的特点及其管理特色》,发表于《煤炭高等教育》2002年6期;《论创新型教师的人格特征 》,发表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年6期;《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师的影响》,发表于《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31期。这项课题的成果代表作是刘黎莉、赵淑梅撰写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这篇论文在《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年6期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并获得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二是关于“吉林省教育系统实施人才战略若干问题的研究”。这项课题是由省教科院协助省教育厅干部处张未知处长申报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研究是与我省高校人才工作相结合进行的,省教科院赵志军、刘黎莉、袁海军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有关领导和专家等方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完成了两份调研报告,即《关于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吉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吉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其中,《行动计划》被作为吉林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计划的系列方案之一被引发施行。其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吉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 “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简称“十百千人才工程”),被纳入吉林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计划之中。

(十)振兴大学国学教育的理论探索

“振兴大学国学教育的理论探索”是由省教科院副研究员赵淑梅主持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这项课题于2006年7月立项,2008年12月结题。

这项课题自立项以来,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包括:论文《振兴大学国学教育的必要与可能》,刊发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年6期;论文《振兴大学国学教育的现实路径》,刊发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年4期;论文《大学国学教育类型浅探》,刊发于《江苏高教》2008年3期;论文《大学国学教育的现实解读》,刊发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年6期。

这项课题研究成果的代表作是赵淑梅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振兴大学国学教育的理论探索》。这篇论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有4个专章,全面论述了大学国学教育基本现状、基本理论、振兴大学国学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振兴大学国学教育的主要对策等重要问题。这篇论文通过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评审后,被有关方面评为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十一)关于教育方针政策的研究与评论

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研究,是高教所的传统研究领域。2006年,袁海军研究员申报并承担了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世纪我国教育方针发展的学理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其一是关于教育方针的研究。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之后,袁海军研究员敏锐地抓住了中央关于教育方针表述的变化,连续发表了3篇评述文章,即《民本教育思想的回归与超越——一评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新发展》,刊载于《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教劳结合方针的困惑与重建——二评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新发展》,刊载于《教育与现代化》2003年第3期;《人的全面发展的反思与创新——三评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新发展》,刊载于《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7期。这些系列评论文章发表后产生了良好影响,其中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了其中的“一评”与“二评”两篇文章,《教劳结合方针的困惑与重建——二评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新发展》还获得了吉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二是关于教育政策的评论与研究。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袁海军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上连续发表了28篇有关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专栏文章,内容涉及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高考政策、新课改、学生课业负担、学生安全问题、师德规范、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艺术教育问题、学校体育工作问题等。这些文章对近年来出台的有关基础教育的法律和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对近年来发生在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其中论文《解构中等职业教育扩招之策》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年6期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4期全文转载。

(十二)大学生就业信用标准及征信系统建设研究

“大学生就业信用标准及征信系统建设研究”是由省教科院副院长刘黎莉主持,省高教学会、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商鼎网络有限公司合作承担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

这项课题的研究内容有两项:一是大学生就业信用标准体系的研发;二是大学生就业信用征信系统的研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研究制定了“大学生就业信用标准”,开发了“大学生就业信用评估体系”平台。该平台采用网络化的运作模式,对大学生就业信用采取标准化核验,确立了开放式的个人就业信用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2009年初,项目组发布了大学生就业征信标准CSES2016,推出了大学生就业信用评估系统平台,并专门成立了一个常设机构——吉林省就业征信研究及信用核验中心,由核验中心全面承担大学生诚信就业服务、创业服务等工作,还协同高新人才网、各企业协会等多家机构的会员企业,进行产品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研究成果。

六、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一)日本高等教育研究

在日本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省教科院高教所科研人员在原副院长袁韶莹研究员的带领下,王庆玲、赵淑梅、庞秀成等科研人员都承担过比较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任务,形成了明显的优势,研究成果十分突出,并使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成为传统研究领域之一。1990年6月至1992年6月,省教科院袁韶莹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奖金获得者,应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之邀,到该所任客座研究员。在此期间,袁韶莹访问了日本文部省、外务省、大学基准学会等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走访了东京大学、筑波大学等十余所高校,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座谈、听课和讲学等活动,对日本高等教育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研究。1997年3月—9月,袁韶莹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再次赴日本访学半年,对日本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2001年10月—2003年10月,高教所科研人员王庆玲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研究员,到日本名古屋大学院国际开发科访学,从事中日产学研合作的比较研究。

他们在访学及归国之后,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比较重要的有:袁韶莹撰写的论文《日本的高等教育评价》,发表在《外国教育研究》1988年5期;《日本大学的现状调查》,发表在《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1年3期;《日本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3年第1期发表后,获得了吉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日本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在《黑龙江高教研究》1993年4期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教研究》1993年10期全文转载;论文《日本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在《吉林高教研究》1998年4期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年10期转载;论文《日本新发现的珍贵历史文献》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2期,其后被《新华文摘》2005年13期转载。

1993年4月,袁韶莹编写出版了学术专著《当代日本高等教育》。这部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共11章,24万余字,系统论述了日本高等教育的简史、教育结构、教育经费、招生考试制度、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学生生活、教师、评价等重要问题,达到当时这一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这本书出版后,曾经获得吉林省高教学会第三届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二)美国高等教育研究

美国是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关于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是高教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内容的不同,美国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于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比较重要的有:袁韶莹撰写的论文《美国教育评价发展史观》,刊载于《吉林高教研究》1987年4期;《战后美国教育评价的发展》,刊载于《外国教育》1988年3期,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美国高等教育评价初探》,刊载于《美国研究》1989年2期。二是关于美国高教改革的比较研究。如:袁韶莹撰写的论文《美国高教改革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发表在《外国教育》1989年1期;《美国大学的日本研究机构》,发表在《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5期。三是关于产学研结合的研究。比如:袁韶莹撰写的论文《美国高教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初探》,刊载于《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5期。另外,由赵淑梅撰写的论文《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发表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年第6期,对斯坦福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主要特色及其内在动力进行了系统分析。这篇文章发表后,获吉林省高教学会第九次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并被南开大学张玉利主编的《创新时代的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一书收录。

(三)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研究

除美日等高等教育大国以外,高教所科研人员的研究视野比较广泛,涉猎范围包括前苏联与俄罗斯、德国、韩国、越南等。主要包括:

一是关于前苏联高等教育的研究。在这方面,袁韶莹撰写了一批论文,其中《苏联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刊载于《外国教育动态》1988年4期;《苏联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启示》于1988年8月20日在《中国教育报》刊载;《苏联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的概况》发表于《上海高教研究》1988年10期;《苏联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在《外国教育研究》1989年5期刊载。

二是韩国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其中,袁韶莹撰写的论文《当代韩国高等教育发展述评》,发表在1995年《当代韩国》春季号;《韩国高等教育向21世纪迈进》,发表于1996年春季号《当代韩国》上;《韩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发表于1998年《当代韩国》春季号上。由赵淑梅撰写的论文《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韩国高等教育》发表在《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年第4期,对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并从普通高等教育结构、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现况、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企业兴办高等教育等四个维度探讨了韩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基本表征。

三是德国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袁韶莹撰写的论文《德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初探》发表于《吉林高教研究》1995年6期;论文《德国和日本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经验及发展趋势》发表于《黑龙江高教研究》1997年3期;《论德国高教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表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3期。另外,赵淑梅对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的情况也作了深入研究,其论文《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发展及其启示》发表在《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2年第6期;《德国高校服务中心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发表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1期。这两篇文章从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的组织机构、管理、运营及效益四个方面分析了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发展的基本概况。

四是关于越南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其论文《越南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发表于《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年3期,对越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体制、现状等做了系统论述。论文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年8期全文转载。

五是高等教育的综合比较研究。在这方面,由袁韶莹撰写的重要文章有:《外国教育评价发展史述要》,发表在1988年1期的《外国教育动态》上;《中外高等教育评价的比较》,发表在《高等教育学报》1988年4期;《国外高等专科教育初探》,发表在《高教研究》1989年3期;《一九七〇年以来世界教育发展的数量分析》,发表在《比较教育研究》1990年2期,并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转载;《外国高教教劳结合给我们的启迪》,发表在《中国高教研究》1995年6期;《中外大学评价的比较》(日文),发表在日本出版的《教育法》(季刊)1997年4期;《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发表在《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4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0年12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