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统计的思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20:21
为什么有的人学了很多遍统计,还不会?
由于在学习上个体差异比较大,“学了很多遍”这样的问题只是学习的表现结果,而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1、对学习效果常见的看法有两种:一是在课程内的学习效果;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我们对第一种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衡量一般都是通过课程末尾的考试成绩来判定的,可是这个成绩是由试卷的难度、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水平共同决定的。我们一般对自己学习效果的判定仅仅是成绩的高低,高分者就认为自己学会了,低分者就认为没学会。这种习惯性认识是在长期应试学习过程中逐渐习得的,一般人都不会对这个问题产生任何疑问。这一点即使在很多老师身上也是难以动摇的观念,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和教师都在感觉上认同考试分数高了就是学会了。但只要我们对决定学习考试成绩的因素做一个全面、缜密的思考就会认识到,“高分即学会”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正确的。
第二种学习效果是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成功与否为检验标准的,教育的最初和最终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在社会上的谋生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很多科目的教学,由于受到学科分类、学科本身的应用性、教学资源安排等方面的限制,很少学科能做到这一点。
统计就是一门比较争论性的学科,教应用统计的教师大体有两种背景,一个是统计专业的数学背景,另一个是各应用领域老师的背景,这两种老师各有各的长处。在一般情况下(不代表全部),应用领域老师的应用性会体现得更明显,即跟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也更紧密。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用领域的统计老师的教学效果就一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统计,尤其是应用统计,到底需要教多少统计原理和推导,在这两种类型的教师身上就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两种取向的定位和选择,就决定了教学是实际问题导向,还是原理推导导向。当然,这两个取向也就是一个维度的两个端点,每个教师都会在这两个端点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来讲授自己的课程。如果能够在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间匹配良好,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错。
总之,看待学习效果的两个看法都会产生学会或学不会的感觉,但是这两种看法的根源和指向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正在学习的学生属于第一种看法,而对于有实际需要的学习者来说就属于后一种。
2、学习者的动机有两种:任务性学习动机、成长性学习动机
任务性动机的学习者更多地关注分数、别人的看法、达到未来目标的必要性等方面,它的快乐来自于别人的称赞和肯定;
在统计学习上,这类学习者更多地指向考试是否能够通过或取得好成绩,所以在问问题时,更多地会问"考试的题型有哪些?""某个概念要不要掌握?"等。
这类学习者最终的学习水平一般不会超出老师的要求,如果老师的要求低,他就不会突破老师给他的范畴,也就很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成长性动机的学习者更多地关心自己能力和人格的成长、不断地体验学习进步带来的快乐,他不会关注别人对他的评价。
在统计学习上,这类学习者更多地关注统计概念的渊源;统计概念所揭示的随机现象的规律;统计知识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他们一般会问这类的问题:"我的理解您看看对不对?","我有一种新的思路,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这些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这类的学习者只要继续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青出于蓝。
虽然,以上两种角度的分析不可能全部涵盖所有的统计学习不良的原因,但还是希望能够对正在学习的人有个自我反省的思路,也就不妄我总结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