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呈现多元化,职工工资显著增长 ----天津市改革开放20年系列统计分析之十五 (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18:30
劳动就业呈现多元化,职工工资显著增长 ----天津市改革开放20年系列统计分析之十五 (案例资料)) 作者:xiaoyaoyao 时间:2001-2-22 12:18:00第 1



  • 劳动就业呈现多元化,职工工资显著增长
    ----天津市改革开放20年系列统计分析之十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
    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逐渐发挥了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及工资分配
    的基础性作用,劳动用工制度、就业结构以及工资分配都发生了巨大
    变化。
      一、劳动用工制度发生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84
    年我市试行了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它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用工制度,
    既赋于企业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就业者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充分调
    动了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 为逐步建立竞争机制奠定了基础。 随着
    《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6年在全市
    范围内实行了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一种新型的用工制度依据法律形
    式被确定下来。截止1997年劳动合同制度已经在全市企业中得到
    实施, 合同制职工人数已达174.86 万人。用工制度的转变促
    进了地区间、部门间人才的合理流动,也使得人们的择业观念发生根
    本转变。
      1995年我市在国家机关中推行了公务员制度,实行了国家公
    务人员招考录用制度。本着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经过层层筛
    选,吸纳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国家政府机构,使国家政府公务人员队伍
    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上都有了明显提高。
      二、就业渠道拓宽,就业结构日趋合理
    从业人员逐年递增。改革开放给我市经济发展不断带来新的机遇,
    在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宏观经济“软着陆”后,政府将就
    业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壮
    大,为劳动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就业渠道的拓宽一定程度上
    缓解了我市的就业压力,使得社会从业人员逐年增加。截止1997
    年底全市从业人员已达513.33万人,比1978年的366.
    70万人增加了146.63万人,年均递增1.7%。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公有
    制经济始终作为我市就业的主渠道,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下
    岗分流、减员增效、破产及兼并、自然减员等原因,国有、集体单位
    中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59.3%下降
    到1997年的49.5%。相比之下非公有制经济的负担轻、劳动
    效率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优势逐步显现。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不断
    深入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非
    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较高的工资福利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
    吸引着众多的求职者,从而在劳动就业领域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
    首先,三资及其他所有制从业人员规模连年递增。截止1997年已
    达35.80万人,与其1984年出现伊始的不足万人相比增加了
    近3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已达7%。其次,个体、私营经
    济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已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1997
    年,我市从事私营、个体经济的从业人员已达55.79万人,占全
    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已上升到10.9%,而改革开放以前受传统观念
    的束缚敢于涉足个体、私营领域的仅有千余人。如今身份不再是禁锢
    人们择业行为的桎梏,新的就业观念已基本形成,过去的那种“千军
    万马过独木桥”的从业方式已成为历史,以非公有制经济为劳动就业
    主渠道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
    九十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兴起使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劳动力就业格局相应发生变化,即出现由第一、
    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势头。1997年与1985年相比,我
    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17.87万人,第二产业增加了7.6
    5万人,第三产业增加了67.65万人。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发生
    重大变化:第一产业由1985年的21.7%下降到1997年的
    15.8%;第二产业由1985年的50%下降为45.9%;第
    三产业由28.3%上升为38.3%。特别是房地产业、信息咨询
    业、广告业、金融保险等新兴行业在我市迅速发展起来,不但拓宽了
    就业空间,也为我市跨入现代化城市奠定了基础。
      劳动力配置方式日趋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客观地要求改变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即将计划配置改变为市场配置,
    而这一转变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截止1997年,我市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
    方式更加规范、灵活。初步形成了以市区劳动力市场为主体,行业民
    间介绍所为补充,跨地区,联通城乡,覆盖全市的现代化的劳动力市
    场信息网络。据统计,1997年,我市有191.43万人次进入
    人才、劳务市场进行择业,其中通过市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有43
    .47万人次。特别是三资企业和私营经济中的劳动用工已基本上实
    现了全部由市场调节,劳动力配置方式日益市场化。
      三、职工工资显著增长,市场决定性因素逐步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每年出台
    一系列增资政策,职工工资显著增长。1997年我市职工人均工资
    已达8238元, 比1978年的640元增长了11.9 倍。职
    工工资的快速增长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职工工资显著增长的同
    时,由于市场机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工资分配同样起着基础性调节
    作用,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享有分配自主权,
    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因而不同类型的职工收入在一定程度
    上逐渐拉大了差距,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职工的收入取决于本企业的效率,不同的效率带来不同的
    收入。即使是同种行业企业由于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企业间经济效
    益的好坏,其相互间收入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
      其次,不同经济类型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异。国有和其他经济职
    工工资增长快于集体经济。据统计,1997年国有和其他经济职工
    人均工资分别为8689元和10599元,比1985年增长6.
    1倍和7.3倍;城镇集体经济中由于不少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相对于用人少、效率高的现代化企业而言工资偏低,1997年集体
    单位职工人均工资为5083元,比1985年增长4.1倍。以集
    体职工平均工资为1,国有、集体、其他经济三者之间的比例由19
    85年的1.23:1:1.28扩大到1997年的1.71:1:
    2.09。
      第三是行业间职工工资水平差距拉大。在计划经济时期,行业定
    价,职工工资等都是由国家计划控制,分配采取低工资供给制,行业
    间收入差距甚微。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绝大多数行业加入了
    市场竞争,从计划走向市场,其产品价格由市场确定,经济效益决定
    职工工资水平。但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各行业改革的步伐快慢不
    同、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有的甚至暂时无对手,仍然是独家垄断经
    营。于是,行业间的差距逐渐明显,并有拉大趋势。据统计,199
    7年人均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为13295元,而人
    均工资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仅有6489元,行业间首尾工资水
    平差距已由1978年的1.6:1拉大到1997年的2.05:1。


                        执笔:李 萍
                        核稿:杨宝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