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好人才选用的“破”与“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04:11
  
  5月25日至26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人才发展面临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帮助广大网友更好的学习并贯彻好人才会议精神,6月1日上午,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第一时间邀请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解读会议精神,同时对《人才规划纲要》作前瞻性的分析,吴江教授就我国人才工作规划和发展战略等重要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系列访谈一】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解读我国人才工作规划和发展战略{点击查看访谈直播}

 


吴江:人才优先发展的两层战略内涵

【人才战略】人才优先发展的两层战略内涵     首先,相对于其他发展,人的发展应该优先。所以,人才发展基于人的发展要优先。比如,今天我们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科技发展,各项事业发展了,每项事业发展当中,人的发展应该处于优先的位置。这是一层意思。在各类发展当中,人是第一位的。
  其次,人的要素是各类生产要素的第一要素。在人的发展当中,在各类发展的资源当中,比如物质资源、自然资源、人的资源,在各种生产要素当中人的要素是放在优先位置的,就是人的要素是第一,是最活的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发展来看,人的发展应该优先,从各种要素来看,人才的要素要优先。人才优先发展是建立在人的优先发展的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要通过劳动、通过创造、通过提高我们的知识发挥引导作用,这种引导就是让全民、让全社会的劳动者向他们看齐,以他们为榜样,使我们人人都能变成人才。这就是人才优先这样一个观念。【详细】

  ●【“四个尊重”】人才是集劳动、知识和创造为一体的主体

【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三方面内涵 第一,当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今天人才发展已经进入国际竞争的格局下,首先得了解在国际竞争当中到底什么是优势。我们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就确立人才是国际竞争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当中,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
 第二,从依赖物质资源向依赖人力资源转变,才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从我们自身看,我们的发展方式要转变,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最关键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所以必须抓紧转变生产方式,要从依赖物质资源向依赖人力资源转变,这样的话,才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三 ,把人口红利转成人才红利,把就业压力变成人才推动力。从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国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人口大国,自然就是资源大国,丰富的中国人力资源就是我们这30年来的发展优势,这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同时也看到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就是就业压力。
【详细】

 

 


吴江:从多样性、竞争性和包容性三方面把握“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从多样性、竞争性和包容性三方面把握“双百”方针   一、多样性。从现在人才工作来说,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现实意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因为行行都有不同的规律,行行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第一要尊重人才的差异性、多样性的人才发展战略。  二、竞争性。什么叫“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们说“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什么?就是竞争的结果,公平竞争的结果。比如我们选干部,少数人在少数里选,选一个人,没得挑;公开选拔,视野就宽了,让大家竞争。  三、包容性。今天的时代特点,也就是我们人才发展当中要包容发展,什么都有高有低?花有香,有的是非常艳丽,有的比较含蓄,比较素雅,甚至草有没有用?我们有百花,我们也喜欢百草,百草一样是郁郁葱葱。我们喜欢百家,成名成家,我们也喜欢百卒,无名小卒就没有作用了吗?一样都有作用,都要给他发展的空间,有包容性。【详细】

【人才流动】人才流动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配为辅  第一尊重市场规律。人才引进工作,首先源于人才流动。引进就是一种流动。人才的价值很重要的一条是在流动当中实现,在流动当中提高。我们有一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经常在流动的时候,你会发现新的价值,创造新的价值,不断地增值。
  第二,做好政策引导。在这种流动当中实现价值是对的,但是,市场往往是一种短期行为,市场这种短期行为看不到价值更大的地方,光靠市场不行,它不能够吸引一些人。这时候市场失灵了,需要政府扶持、需要政府干预,需要有效的政策,这就是政府行为。
  第三,符合地方实际。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怎么做?应该趋于不同。最主要的是要了解需求,仍然不能够离开市场。虽然市场失灵,但是仍然要认识到市场是主体,它需要什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什么,不要盲目,不要跟风,不要照搬。
【详细】

 

 


吴江:平衡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破”与“守”

【人才选用】平衡好不拘一格降人才“破”与“守”   新时期“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和我们的体制有关,深层次来说,是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从传统上来说,大家都还是论资排辈比较多一点,改革开放30年来,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不少努力,现在应该说人们在市场竞争当中逐步地在淡化这些观念。但是,仍然还有继续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  一是要坚持实践的观点。人才的发展,我们做的事情,最后评价它对还是不对,高还是低,是要通过实践检验的。比如我们评一个教授,往往从是不是博士,干了多少年,有多少资力,论资排辈等方面着手。其实最重要的是关注教书怎么样,育人怎么样,成果是什么。所以,要重视实践,要通过实践检验人才的高低,来评价人才。  二是坚持动态变化的观点。人是可变的,时代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是在动态当中评价人才、考察人才。我们很多标准也是这样的,今天看这个标准可以,到了明天,这个标准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因为时代发生变化了。所以要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观念来考察人才。  不拘一格,这里就有一个守格和破格,有些格一定要守,为什么要守,就是规矩,就是标准,不是说反对标准,而是在变化当中,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我们的标准,不断地修正我们的一些标准。【详细】

【以用为本】“以用为本”源于“以人为本” 人才发展服务于科学发展  我们的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人才发展要“以用为本”,它的基本依据就是根据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源于它来的。
  党的十七大有两句话,叫做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可用这两句话来解释以人为本和以用为本的关系。“一切为了人”,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就是强调我们人的需要。不管哪项事业的发展,最后都是要满足人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要。这是本,这个本就是满足需要。所以,一切为了人。
  一切依靠人,要依靠人什么?要依靠人的活动,要依靠人的效率,要依靠人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展事业当中,要依靠什么?要依靠人的作用,要依靠每个人发挥作用,充分发挥作用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恰恰统一在了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和人才发展的以用为本。
【详细】

 

 


直播结束后,吴江院长致词人民网:“愿人民网成为人才之家,为人才强国呐喊!”

【人才工程】要实现工程化与非工程化的统一   人才工作的工程化就是科学化。说到工程,就是具体地做一些务实的事情。也就是说把它项目化。这是借鉴的国外的一种先进经验。一说到工程就有投入、产出、效益评估、监测、质量保证、人财物的不同管理。应该说我们上的这些人才工程,总体上效果都还是不错,应该给予肯定。特别是国家工程,国家工程起着一种示范作用、引领作用,这种带动效应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刚才“百千万”工程和“千人计划”,这是比较典型的两个成功的工程。
  然而,人才工作不能盲目追求工程化,要避免出现盲目追求政绩工程。毕竟人才工作不能完全工程化,工程是有始有终,这个时间段很明确。人才的培养叫百年树人,这是要用百年的时间才能把人培养出来。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这个东西是一个变化、动态的过程。所以,我们立足于打好基础,我们的工程就是立足于打好人才的基础,建好人才的平台。我们既要看到我们人才培养确实非常紧迫,时不我待,马上就得做,马上就得投入,我们恨不得明天就干,但是,不一定后天就见成效。所以,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它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搞突击,尤其不能搞政绩工程。在我这一任上就要把人才怎么怎么样,就要听个响,如果按照政绩工程来搞,这个人才工程肯定是失败的。
【详细】
  ●【人才队伍】吴江:科学统筹六大类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吴江:从四个方面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创新】要从文化、体制上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形成  一、传统文化因素。将创新型人才看成不切实际,不识时务,这是我们传统的文化因素,甚至我们还有一些嫉贤妒能,我们有些枪打出头鸟,我们有些人是武大郎开店,见到这些人就来气,甚至有些人是叶公好龙,说起来创新人才,真来了,他不行了,不宽容这些人。
  二、体制问题。体制问题就是我们长期是平均主义,是“大锅饭”,缺乏这种竞争意识,我们看人家吃小灶,我们来气,看人家有本事,我们不愿意,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体制上的保护创新、尊重创造。有时候我们的眼光可能太近,今天做什么了,明天做什么了。比如我们现在考核科技人员,年年都在考,甚至每半年都在考,让大家考核、填表,做了什么成绩,发表了几篇文章,都是这样衡量人才的。我们恨不能每年都能衡量一遍,可能就会影响大师的出来,创造型人才没法潜心下来,他要天天应付你的考试,他无法十年磨一剑,你一年一考,说你这个剑怎么还没有磨出来呢?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体制上的问题。
  三、创新型领导。这些既要从我们的观念上、传统文化上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机制上,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自由、不宽松,天天被捆绑着,我们就和监工一样,那哪成?能不能出创新人才,关键看我们领导思想能不能创新,有没有创新型的领导,有创新型领导就能出创新型人才。
【详细】

 

 


解读:钱学森的人才培养观

【钱学森之问】问出了时代呼声和答案   “钱学森之问”,问出了时代和人民的呼声,问出了时代和人民寻找的答案,促成了问题的逐步解决。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曾发出至今仍牵动着整个中国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对长期以来中国人才问题的诘问与反思。吴江表示,现在“钱学森之问”已经发展到全国、全社会之问了。老的、少的、全社会,不管是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一件好事情。这才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离我们解决问题就不远了。
  当然杰出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需要从孩子抓起,需要从幼儿教师、中学教师,从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抓起,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很好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钱老之问,问出了我们全国人民的一种呼声。也就是说,我们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这个问题一定会找到办法。
【详细】

求解钱学森之问 求解钱学森之问:杰出人才的培养关键在认识
  王教授指出,“提高博士生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教育水平,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是否能够自主创新的发展。博士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体制上放权
  采访中王教授还谈到了现在高校学术交流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高校的外事自主权。
  “现在开一次国际会议,不管是什么性质、什么规模,我们都需要很早向教育部报批。这种程序上的繁琐在高校与国际交流过程中造成了很多问题。按照国际惯例,邀请外国学者需要至少提前半年或者一年发出邀请信。但是教育部不批,学校就没办法发邀请信,很多好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所以高等学校的国际化,需要体制上的适当放权。”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