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的改革难题和台湾的积极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4:01
 中国的传统就是不愿变革,顺利时更是如此。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说明,这个国家总不愿主动变革去适应世界,总处于被动的状态。美国每发生一次危机(不管经济的还是政治的)就会前进一步;中国除非发生类似改朝换代那样的变动,否则每遇危机只会收缩倒退一步。

   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下列条件下发生:1、文革中保守的和极左的势力均受到沉重打击;2、外部世界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上层感到难以照旧生存发展了;3、邓小平离开权力中心后有充裕的反思问题的时间(他还有在法国生活的历史)。

   1978年开始的改革大体上局限在经济领域。政制不动,只动经济。这对握有政治权力的权势阶层非常有利。经济的发展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修道路、造房子呀之类,只要贷得到银行贷款,弄得到建筑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是可以雇佣的,笃定能够快速致富。而弄到项目、贷到贷款对有权势背景者来说,具有绝对优势地位。因此三十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冒出来的富豪,大多数是权势者亲属,也就不必奇怪了。

   目前改革的阻力更大了:1、保守既得利益更加强大,经济较快增长成为宣传现今模式优越性依据,把民主分成西方的东方的而借口反对所谓西方式民主从而根本反对民主,网上堵截民主声音;2、全国报酬较高的工作岗位有百分之九十是受控制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饭碗比公平重要;3、对媒体和社团组织的控制比鲁迅那个时代还要严实。因此不会发生政治民主化的新鲜事情,也不会发生两岸和平统一的事情,更不会有真朋友满天下像大唐那样深受世界称道的事情。

   但是社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它的真正动力是经济的政治的自由竞争制度和资本、人才。看它美国,既有经济的政治的自由竞争制度,又是资本和人才的渊薮。然而试看这厢,政治是垄断的,经济体制也不都是竞争的;而资本和人才已在流失且将会越来越多地流失。被说成因为制度优越性的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邓小平引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一靠人民低工资血汗劳动,一靠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因为起点很低很低。源于低起点和人民勤劳而产生的经济快速发展,在日本和四小龙都曾经发生过的。在封闭的环境里人们相信这个快速增长是中国模式独有的。然而可以预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有走向转折收缩之时,人民对低工资血汗劳动也会有不愿忍受之时(今后十年劳动力将大规模的发生新老更替)。经济发展到某个程度时,更进一步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而中国模式终将不利科技的,举国体制战科技,苏联也曾做过,终不敌美国。因为科技的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

   道理挺简单:1、人性喜欢自由。越有才能的人就越如此。现实总是领导教育职员这么一个环境。我们所谓创新,实质是追美国之旧(如飞机发动机,美国给一个淘汰产品,我们把它仿制出来就是创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当今世界如空天飞机、人造细菌这等新科技才可称创新)。创新需有较强的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就是敢于怀疑旧理论。可是我们领导是不许怀疑政治旧理论的。只有笨蛋才不会怀疑那些旧理论,于是真正有求异思维的人很难涌现。2、前面说过,好工作职位百分之九十是受控制的。学校也好,科研单位也好,一些没科研能力的人凭政治表现可以过上好生活,吹吹拍拍的庸俗作风就断不会断绝。

   科技老处追赶状态,时间将迫使经济发展放缓或停滞(十年年之后?),制度不断复制出成百成千的贪官,国际博弈中走不出孤立状态,连国家统一都无能解决——要求变革的呼声就会强烈起来。台湾应是大陆变革的积极因素。马英九的国民党在中国发展史上第一次较好的解决了既廉政又民主的问题。台湾的经验告诉人们,政治上的纷争不会影响经济上井然有序的发展,人们可以享受既富裕又民主的生活。人们迟早会得出走台湾道路的结论。

   四明居士《联合早报网》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