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为何反对医院私有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30:02
尽管瑞典老百姓抱怨就诊预约等候时间过长,但在医疗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他们最终选择放弃私有化的改革。这透露出的是对公平理念的坚守。
一种发展模式的形成不仅要靠体制或法规的建立,更要靠社会大多数人坚守的某种理念。随着这种模式逐步走向成熟,也会使理念变得根深蒂固。
正是由于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理念,有的时候,当改革者想从另一种模式中吸取长处,就可能引发不同理念的激烈冲突。在不少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改革中,都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的瑞典就有过一段类似的经历。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瑞典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福利病”的症状越来越显著。政府被包括全民医保在内的福利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老百姓的抱怨不断增多,尤其是对就诊预约等候时间过长十分不满,甚至出现过急诊患者等候时间过长而死亡的情况。
在瑞典,医疗服务机构是由各地区政府来负责管理的。为了寻求治疗“福利病”的药方,在养老、医疗等领域都出现了私有化的探索,有些地方也开始允许建立更多的私人诊所。
斯德哥尔摩是瑞典最大的行政区,地区政府为了避免改革造成的冲击过大,先搞了一些试点,允许在公立医疗和服务部门工作的雇员,比如护士、医生等来独立管理一些诊所,由他们或私有企业来承包医院的服务项目,而政府则给予法律和培训方面的支持。1998年,地区政府又将这样的改革扩大到了除急救中心外所有的公立医院和诊所。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让私有和公共服务商平等参与竞标,以承包这些医院和诊所的医疗服务项目。
改革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改善了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并在医院和诊所之间首次出现了竞争的模式。因为有了竞争,各医院和诊所通过不同的政策来吸引医护人才,使医护人员的工资水平也有所提高。
为了对私有诊所和承包出去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管,斯德哥尔摩地区政府还建立了一套评估体系,不再像以往那样根据预算来给各家医院划拨经费,而是根据服务质量和效率来拨款,从而使医疗机构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如何提高服务效益上。这套评估体系推行后,整个地区的医疗服务效率提高了19%。
但是,改革再往下走,负面效应就显现出来了。患者在称赞就医效率提高的同时,也有人抱怨说,在私人医院里,不是谁最需要谁就能优先接受治疗,而是谁钱交得多谁就能得到最好的服务。这样的抱怨反映了私立与公立医疗体制的最大区别,而这也正是瑞典人在理念上最难以接受的。
最终,医疗私有化的改革非但未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反而加重了人们对它可能带来的不公正结果的忧虑。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民众担心,它有可能会改变瑞典医疗体制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医疗领域的私有化之风也被刹住。
2004年,瑞典政府出台新法规,明令禁止医院私有化。法规不允许把医院交给旨在获利的公司去经营,也不允许这样的公司并购医院。按照新法令,现有的少数私人医院仍可照常运行,企业也可以开办私人医院,但私人医院不能接收享受国家提供的全民医疗保险的患者。
当时的卫生和社会事务大臣恩奎斯特曾表示,政府必须维护一个基本的原则,确保医疗服务按需分配,而不是按支付能力来分配。他还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我们决不能允许患者用金钱来插队。”
尽管瑞典老百姓抱怨最多的是就诊预约等候时间过长,但在医疗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他们最终选择放弃私有化的改革。从这种无奈之中透射出的,是他们对公平理念的坚守。他们最担心的是,私有化无法与现有的医疗体制兼容,并最终有可能毁掉公平的医疗服务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