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我的收藏 5-宋辽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14:51
书法欣赏---我的收藏-5-宋辽金
王诜(1048-1104)

《行书自书诗词卷局部》
字晋卿,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居开封(今属河南)。官至宣州观察使,尚英宗赵曙女魏国公主,官左卫将军、附马都尉。曾贬官均州,后放还,又官定州团练使。雅好文艺,精鉴赏,工诗文书画。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交往。好写江上云山、幽谷寒林与平远风景,用李成皴法,笔意清润挺秀,苏轼谓“得破墨三昧”。亦擅青绿重色。识者谓其起着从“金碧”过渡到“水墨”的桥梁作用,被称为“不古不今,内成一家”。兼写墨竹,学文同。存世绘画作品有《烟江叠嶂》、《渔村小雪》等图。


下载全图
王诜《行书颍昌湖上诗词卷》 纸本 31.3×271.9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诜《行书颍昌湖上诗词卷》 (局部)王诜《行书颍昌湖上诗词卷》 (局部)
王诜作为画家的名声似乎要远远高出作为书法家的名声。其实,在书法方面,王诜的字清劲紧实而别具面目。《自书诗帖卷》共分四段,第一段二十三行一百五十四字,以散文叙说“前年恩移清颍(按即颍州)”,道阻于许昌,与韩维(持国)、范镇(景仁)诗酒留连于颍昌府(按即许昌)之西湖的情况。,第二段十七行九十六字,记颍昌湖上三人所作唱和诗句。第三段八行六十四字,为《蝶恋花》词一首,观其描述,亦当为湖上景色。第四段二行十七字,自言近年能饮酒,多醉书。字句之间虽然有感伤惜别的味道,但落笔痛快淋漓,锋芒毕露,可谓独具风貌。 (资料转自上海博物馆网站)点击右键逐页下载《行书颍昌湖上诗词卷》[1][2][3][4][5][6][7][8][9][10][11][12][13]

王诜跋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资料来自《中国书法》杂志2005年第11期)

宋 王诜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片由书友逍遥法外扫描制作宋 王诜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局部)宋 王诜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局部)宋 王诜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局部)宋 王诜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局部)

王诜跋王齐翰《勘书图》(又名挑耳图) 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资料来自《中国书法》杂志2005年第11期)


下载全图
《烟江叠嶂图卷》 纸本 绢本 26×138.5cm 上海博物馆藏
王诜钟情于山水画,他曾用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种方法创作了两幅同一个主题的作品——《烟江叠嶂图》,如今这两幅《烟江叠嶂图》都藏于上海博物馆,这里介绍的是水墨的一本,后有苏轼行书诗并跋和王诜唱和诗二章并跋,弥足珍贵。其中王诜书作,虽为文人墨戏,但笔意方圆兼施、正侧互用、处处体现出其多以侧笔取势的用笔方式。此件真迹曾在行内被公认的假画,后经上海博物馆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钟银兰反复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资料转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王庭筠(1156-1202) 金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又号黄华老人。熊岳(今辽宁盖平)人,左相张浩外孙,居山东郓城黄华山下。庭筠自幼聪颖,7岁学诗。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官至翰林修撰。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乃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晚年起复,泰和元年(1201)复官翰林修撰。次年去世,章宗有诗追悼。
王庭筠“文采风流,照映一时”,仪观秀伟,善谈笑,外若简贵,人初不敢与接。既见,和气溢于颜间,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不恨也。从游者如韩温甫,路元亨、张进卿,李公度,其荐引者如赵秉文、冯璧、李纯甫,皆一时名士,世以知人许之。为文能道所欲言,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工险韵。 亦善画,山水师任询(字君谟),墨竹近似文与可,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以至后人误传其为“米芾之甥”。与党怀英、赵沨、赵秉文俱以书法成名家(见汤垕《画鉴》),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传世绘画作品有《幽竹枯槎图》卷,绢本,墨笔,卷末王庭筠以大行书题识曰:“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该画笔墨富有变化,柏树用笔潇洒爽朗,水墨淋漓,霜韵铁骨,画竹笔力挺劲,叶如刀裁,纵恣奔入,现藏日本京都藤井会成会。著有《王翰林文集》、《黄华集》、《藂辨》十卷等。子万庆(一作曼庆),字禧伯,号澹游,善墨竹、树石,亦能诗并书,有父风。仕至行省右司郎中。
王庭筠 题《幽竹枯槎图》卷 绢本 38.1x117.7cm(全幅)墨笔 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藏释 文 :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
王庭筠 《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纸本 (画)29.7x79.2cm(全幅)31.2x1003.4cm 美国藏释 文 :绕院千千万万峰,满天风雪打杉松。地炉火暖黄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
书法宗米芾,行笔疾速,富于变化。但不尽是米芾的风格,有他其自身的特点,书写作风十分严谨。用笔中锋、侧锋并使,点线丰腴厚实,绝少枯笔飞白;笔致俊逸,神气超迈。章法方面,这幅字首尾布白相应,行距匀称妥贴,对行与行的处理,注意揖让呼应,达到相安相得。

王庭筠 跋米芾《研山铭》
文彦博(1006-1097)
文彦博尺牍《内翰帖》 行书 纸本 26.4×4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内翰帖》,凡十行,(此帖《三希堂法帖》改作十一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七十一字。释文:
彦博启,先此邮中得报,内翰奄弃盛年。久忝知契,闻讣摧咽,况乎天性,何可胜处?切须自勉。老年如何当此,生于前年,罹此痛,犹赖素曾留意于无生法,故粗能自遣,幸听愚者之言。彦博
  文彦博《三札卷》纸本 行草书 43.6×22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彦博《三札卷》(局部)【释文】:
适见报状,已差赵待制离、张都知茂叔郧王葬礼使副送都厅。凡干葬礼事节,速牒护葬使司,并牒管勾 贵早见集。仍看详牒语周备,如法修写。
预差定将来监开浚漕河官。
准都提举汴河堤岸牒。为洛口水小,有妨行运,请权闭分洛堰口。权住放水入城。留府。即时已闭断分洛堰入城水口,比欲更将午桥入城伊水闭断。叉为正值磨焦踏舶,年计事大,遂将入城伊水一支,以岸分水小口子依例封闭,专用伊水一支动磨磨焦。其水只自磨下且流过便却自东罗门出城合洛,并不渗耗却水势。尚虑寅夜未得雨泽,伊水减小,又妨动磨磨焦,却致将焦麦配与步磨行转致不便,有妨踏麴。今勘会除睦仁官磨,上下有私磨四盘。今来只因睦仁官磨带得使水。比西河诸磨一例停住。乃是优幸。今擘画将合磨焦麦量事分配与四盘水磨,都厅相度配定分数。磨焦所贵,早得了,当却令众户使水户依旧使水。

文彦博 题诗 资料来自中华博物网

魏了翁--文向帖卷 上海博物馆藏
(资料来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王安石《过从帖》 纸本行书 26×3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亦称《奉见帖》,乃王安石的一则尺牍,共6行,41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都有著录。释文:
安石启 过从谓必得奉见 承书示 乃知违豫 又不敢谒见 唯祈将理 以副颂盼 不宣 安石上 通判比部阁下              
王升《衰老帖》 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升再拜 衰老杜门多病 久不承兴居之问 日益系咏 近魏端叔见临 能道动止之详 用以为尉 累蒙见许一过敝圃 竟不闻足音 因出切幸迂临 至叩至叩 升再拜
王觌《平江酒毛帖》,行书.纸本,32.1×4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觌再拜 平江酒毛汝能 乃觌所辟置 天下之奇材 而汤德广诸人 不以法度御之 多取以供它费 小使臣不敢辄忤其意 至今循习不改 觌已请于朝 欲自使令 今已得数万缗酒本 方营求数十区屋材 兴冶清河一坊 追复其旧 稍侍三两月之期 使司必与享此利 欲望一差檄过杭 严戒以即日上道 幸甚 第勿令胡守知此意也 觌再拜
王岩叟《与知府安抚左丞资政札》行书.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岩叟顿首启 阔远清范 日益以久 第企乡之心 时至左右 辱教 伏承开府之初 台候万福 感慰无喻 几晏参对未期 惟冀调护寝兴 以副眷倚之重 谨奉启不宣 岩叟再拜 知府安抚左丞资政 二十三日王岩叟《与给事淳夫侍讲札》行书.纸本 222.0×29.0 cm释文:岩叟启 早来略喜 瞻晤蒙 教 敬审向夕台侯万福 未即 上谒少叙 谢意 谨奉启不宣 岩叟再拜 给事淳夫侍讲台坐 十八日

无准师范《尺牍》 纸本 行书 32.1 × 100.6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氏寄赠)
图片转自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下载大图来自日本-e国宝-网站]
薛绍彭
薛绍彭《杂书卷》(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生卒年不详。字道祖,号翠微居士。宋神宗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谓“河东三凤后人”。恭敏公薛向之子。累官秘阁修撰,知梓潼路漕。时以翰墨名世,善品评鉴赏。与米芾为友,每以鉴定相尚,得失评较。曾刻孙过庭《书谱》传世,后人推为精本。米芾尝言:“薛绍彭与余,以书画情好相同,尝见有问,余戏答以诗日,”世言米薛或薛米,犹如兄弟或弟兄。”绍彭工楷、行、草书,师法晋唐,历来书家评价甚高。宋高宗《翰墨志》云:“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趣向。”元虞集《道园学古灵》云:“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方知古法,长睿书不逮,唯绍彭最佳。”又云:“南渡后言墨帖多米氏手笔,而薛尤雅正,《禊帖》临帖最多,出其手必佳物,然世亦鲜矣。”元赵孟頫云:“道祖书如王、谢家子弟,有风流之习。”又云:“脱略唐、宋,齐踪前古,岂不伟哉!”又云:“薛书诚美,微有按模脱击之嫌。”明危素云:“超越唐人,独得二王笔意者,莫绍彭若。”明张丑云:“薛书紧密藏锋,得晋、宋人意,惜少风韵耳。”又云:“法度森严,变化较少,品在海岳翁下。要非刘泾、吴说所能梦见。”《书概》云:“道祖书得二王法,而其传也,不如唐人高正臣、张少悌之流,盖其时苏、黄方尚变法,故循循晋法者见绌也,然如所书《楼观诗》雅逸足名后世矣。”   存世书迹有《云顶山诗卷》、《晴和帖》等。
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
李东阳题卷首[1][2][3][4][5]
正文[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李东阳跋尾[1][2][3]
《晴和帖》 纸本 25.1×34.8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晴和帖》是致“大年太守”的一封信札,为行草书,又称《大年帖》。用笔圆润、含蓄、精到,结法内敛、锋藏不露,书风温雅秀润,此帖酷近于王羲之的《初月帖》,是薛绍彭传世书作精品。

薛绍彭《草书手札》

徐铉--行书《私诚帖》尺牍 (点击下载大图)纸本 册 29.1x44.8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铉今有私诚。特兹拜托。为先有袪承人刘氏。其骨肉元在贵藩醴陵门里居住。所有刘氏先已嫁事。得衡州茶陵县大户张八郎。见在本处居住。今有信物并书。都作一角封记。全托新都监何舍人附去。转拜托吾兄郎中。候到。望差人于醴陵门里面勾唤姓刘人。当面问当。却令寄信与茶陵县张八郎者。令到贵藩取领上件书信。所贵不至失坠。及得的达也。傥遂所托。惟深铭荷。虔切虔切。专具片简咨闻。不宣。()。再拜。
虚堂智愚是活跃于南宋时代的一位高僧。许多日本僧人也拜在其门下。

法语 纸本 行书 28.5 x 70.0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氏寄赠)
点击下载大图(解压密码:9610.com)  这幅墨迹是虚堂智愚禅师在八十岁左右时,写给“日本照禅者”的法语(照禅者指学习禅宗的和尚,法语则是讲解佛法的文章)。
撰稿:刘有林
杨妹子--七言诗一首 23.2 x 24.4 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John M. Crawford Jr.捐赠,
图片转自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网站
杨妹子--七言诗一首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图书馆藏 图片由可嘉提供
岳珂 《郡符帖》纸本楷书30.3×49.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楷书工整,是典型的宋代信札“剳子”格子。

尤袤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此卷有米襄陽題。尤可寶玩。楊統碑跋。歎其名之磨滅。蓋公偶未考尒。統以建寧元年(168)三月癸丑卒。而跋以為五月。當由筆誤。淳熙十五年(1188)季冬廿三日。錫山尤袤觀。
叶清臣 尺牍《大旆》 32.5×45.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清臣启 近追大旆 久侍绪言 乍此暌分 伏惟企恋 伏承已涓良日 据案署事 东南千里 蒙福此初 僻陋小邦 日企余润 甫憩棠苃 体中若何 听决余闲 善辅冲守 不宣 清臣再拜 资政大谏天休十兄 防閤 七月五日
朱熹(1130一1200)

《城南唱和诗卷》
字元晦,又字仲晦。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长期生活在武夷山,晚年定居建阳考亭(今福建建阳市)。
朱熹5岁入学,18岁贡于乡,次年(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第。在朱熹71年的生涯中,为官9年,其他时间大都是著书立说、讲学论道,其著作有70余部460多卷,主要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通监纲目》等;创办书院27所,门生达数千人。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又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封建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翬、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顏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輟,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瞻,超逸绝伦。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虽然历史上其书法艺术为人推崇备至,而一生曾写下的书迹也不少,遗憾的是失传居多。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兴圭壁。”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 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现今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為主,大字墨跡很少。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纸本,手卷 31.5×27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帖凡64行,共462字。首题“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末款“熹再拜”。钤白文“朱熹之印”。此诗卷是朱熹为和张栻城南诗20首所作。张栻,字敬夫,号轩,张浚之子、宋代著名学者。居谭州(今长沙)。构城南书院,城南有风景20处、故题诗20首。朱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与张栻在谭州(今长沙)游历城南胜景,其间有许多应酬唱和的诗作,城南唱和诗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和诗一共二十首,描绘了城南风光二十景。时年朱熹38岁,此诗卷书写年代则较晚。此卷书法笔墨精妙,萧散简远,笔意从容,灵活自然,无意求工,而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规矩,韵度润逸,苍逸可喜,是朱熹书法代表作,为朱熹传世佳作。明陆简《朱熹城南唱和诗帖跋》云:“紫阳夫子平生讲道之功日不暇给,而于辞翰游戏之事亦往柱精诣绝人。评书家谓其书郁有道义之气、固耳。”
点击右键下载全卷解压(密码9610.com)
释文:
奉同
敬夫兄城南之作
纳湖
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
想象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东渚
小山幽挂藂,岁莫蔼佳色。
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
咏归桥
凉涨平桥水,朱栏跨水桥。
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
舡斋
考槃虽在陆, 滉瀁水云深。
止尔沧州趣 难忘魏阙心。
丽洋堂
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
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兰涧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书楼
君家一编书,不自圮上得。
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山斋
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
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掾足。
蒙轩
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閟。
铭座仰先贤,点画存彖系。
石濑
疏此竹下渠,濑彼涧中石。
莫馆遶寒声,秋空动澄碧。
卷云亭
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啸。
浩荡忽褰开,为君展遐眺。
柳堤
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
吟罢天津句,薰风拂面凉。
月榭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
与君临倒景,上下极空明。
濯清亭
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
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西屿
朝吟东屿风,夕弄西屿月。
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
涼琤谷
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
倚仗忽淙琤,竹深无觅处。
梅堤
仙人贞冰雪(此行衍文)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
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
听雨舫
倸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
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
采菱舟
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
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南阜
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
一目长空尽,寒江列莫岑。
熹再拜




宋 朱熹《二月十一日帖》
【释文】二月十一日熹顿首再拜上记
德修宫使、直阁左史舍人老兄:顷因阁中人还报状,
不知已达未也。不闻
动静又许久,乡往
德义,未尝去心。比已春和,恭惟
燕居超胜,
台候万福。熹自去冬得气痛足弱之疾,涉春
以来,益以筋挛,不能转动。悬车年及,不敢自
草奏,又嬾作羣公书,只从州府申乞腾上,乃
无人肯为作保官者。近方得黄仲本投名入社,亦
未知州郡意如何。万一未遂,即不免径自申省矣。
机穽冥茫,不容顾避,姑亦听之而已。去岁数月
之间,朋旧凋落,类足关于时运气脉之盛衰,
下至布衣之士,亦不能免,令人怆恨,无复生意,然
此岂人力之所能为也哉!偶刘主簿还蜀,附此草草。
邈无会面之期,惟冀
以时自爱,为吾道倚重,千万,至恳不宣。
熹顿首再拜上记。
朱熹(1130一1200)

《书翰文稿 》七月六日帖 纸本 33.5X45.3cm 作于庆元元年(1195) 辽宁省博物馆藏
《允夫帖》,又名《七月六日帖》、《致表弟程询允夫书翰文稿》等。信札二幅,此为七月六日帖,后有元、明两代共11家的题识跋浯,内容包括朱画象像。明王鏊《震泽集》云:“晦翁书笔势迅疾,曾无意于求工,而寻其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矩蠖,岂所谓动容周旋中礼者耶。”
【释文】七月六日,熹顿首。前日一再附问,想无不达。便至
承书,喜闻比日所履佳胜。小一嫂、千一哥以次
俱安。老拙衰病,幸未即死;但脾胃终是怯弱,
饮食小失节,便觉不快。兼作脾泄挠人,目疾则
尤害事,更看文字不得也。吾弟虽亦有此疾,然来
书尚能作小字,则亦未及此之什一也。千一哥且喜向安。
若更要药含,可见报,当附去。吕集卷秩甚多,曾
道夫寄来者,尚未得看,续当寄去。不知子澄家上下百卷者
是何本也?子约想时相见。曾无疑书已到未?如未
到,别写去也。叶尉便中复附此。草草,余惟自爱
之祝,不宣。熹顿首,
允夫纠掾贤弟。


朱熹 尺牍《与彦修少府帖》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扫描自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书法选》)
【释文】熹顿首
彦脩少府足下:别来三易裘葛,
时想
光霁,倍我遐思。黔中名胜之地,
若云山紫苑,峰势泉声,犹为
耳目所闻睹,足称
高怀矣。然猿啼月落,应动故
乡之情乎;熹迩来隐迹杜门,释
尘棼于讲诵之馀,行简易于礼
法之外。长安日近,高卧维艰,政学
荒芜,无足为
门下道者。子潜被
命涪城,知必由故人之地,敬驰数行
上问。并附新茶二盝,以贡
左右。少见远怀不尽区区。
熹再拜上问
彦脩少府足下 仲春六日

朱熹《致教授学士尺牍》 册 纸 草书 33.1 x 29.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教授学士”尺牍,又称《向往帖》,是以行草书成。由内容中有“长沙新命,力不能堪,恳免未俞”的句子来看,可以推知这应是绍熙五年(1194),朱熹六十五岁时,辞知潭州(今湖南长沙)任的时候所写。这幅尺牍中,朱熹的起笔多侧峰斜出,行笔迅速,转折自然,虽无意于求工,但点划波磔,无一不合传统书法的法度。【释文】正月卅日。熹顿首再拜教授学士契兄。稍不奉问。乡往良深。比日春和。恭惟讲画多馀。尊履万福。熹衰晚多难。去腊忽有季妇之戚。悲痛不可堪。长沙新命。力不能堪。恳免未俞。比已再上。计必得之也。得黄壻书。闻学中规绳整治。深慰鄙怀。若更有心开导劝勉之。使知穷理修身之学。庶不枉费钤键也。向者经由坐间。陈才卿觌者登第而归。近方相访。云顷承语及吴察制夫妇葬事。慨然兴念。欲有以助其役。此义事也。今欲便与区处。专人奉扣。不审盛意如何。幸即报之也。因其便行。草草布此。薄冗不暇它及。正远。唯冀以时自爱。前需异擢。上状不宣。熹顿首再拜。



朱熹 草书尺牍《卜筑帖》 纸本 纵33.7厘米 横52.5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


【释文】熹顿首拜覆:窃闻卜筑锺山,以便亲养,去嚣尘而就淸旷,使前日之所暂游而寄赏者,今遂得以爲耳目朝夕之玩,窃计雅怀亦非独爲避衰计也,甚善甚感!所恨未获一登新堂,少快心目耳。蒙喩鄙文,此深所不忘者。但向来不度,妄欲编辑一二文字,至今未就,见此整顿,秋冬间恐可录净。向后稍间,当得具稿求敎也。所编乃通鑑纲目,此年前草例,今夏再修,义例方定,详略可观。亦恨未得拜呈,须异时携归,请数日之间,庶可就得失耳。末由承晤,伏纸驰情!熹顿首上覆。

朱熹《大桂驿中帖》  册 纸 纵33.4cm,横57.3cm,行草书,17行,240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宋贤遗翰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类。记朱熹乞放归田、拟归考亭、再唤猺人蒲来矢诸事。按朱熹《年谱》,宋绍熙五年五月知潭州,《宁宗本纪》言:“七月庚午,召秘阁修撰知潭州朱熹诣行在。”文中“辛苦三月,已不胜郡事”,即五月至八月,在任正好三个月。“告归未获”,指朱熹在六月曾“申乞放归田里”。文中所提及诸事多为绍熙五年事,故推算此帖为绍熙五年作品,朱熹时年65岁。
《大桂驿中帖》书法纵逸不拘,醇古自然,神态娓娓,如烟云风卷,意在行文,有自得之趣。如詹景凤所言:“不以书名,固以学掩之。”
鉴藏印记:“张鏐”(白文)、“吴桢”(朱文)、“周生”(朱白文)。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故宫博物院《宋贤遗翰》影印出版。 (撰稿人:傅紅展)【释文】八月十五日熹顿首上启。大桂驿中草草奉问想已达矣。行次宜春乃承专介惠书。获闻比日秋暑,政成有相起处多福为慰。熹衰晚亡堪,辛苦三月,已不胜郡事。告归未获,而勿叨此。虽荷朝廷记忆之深,然踈阔腐儒亦何补于时论之万分哉。已上免牍,前至临川,恭听处分,即自彼东还建阳耳。辰徭复尔,应是小小仇杀,不知今复如何。昨来所以不免再唤蒲来矢辈赴司羁縻之。政以争竞有端,不可不预防之。新帅素不快此事,不知其来复以为如何耳。得其平心待之,不至纷更,亦幸事也。人还草草附报,不它及。阁中宜人,诸郎姐哥佳胜,儿女辈时问。益远,惟善自爱。以须召用为祝。不宣。熹再拜上启会之知郡朝议贤表
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宋 朱熹《秋深帖》(致会之知郡朝议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扫描自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书法选》)【释文】八月七日熹顿首启。比两承书。冗未即报。比日秋深。凉燠未定。缅惟宣布之馀。起处佳福。熹到官三月。疾病半之。重以国家丧纪庆霈。相寻而至。忧喜交并。忽忽度日。殊无休暇。兹又忽叨收召。衰病如此。岂堪世用。然闻得是亲批出。不知谁以误听也。在官礼不敢词(词疑作辞)。已一面起发。亦已伸之祠禄。前路未报。即见归建阳俟命。昨日解印出城。且脱目前疲冗。而后日之虑无涯。无由面言。但恨垂老入此闹篮。未知作何合杀耳。本路事合理会者极多。颇已略见头绪。而未及下手。至如长沙一郡。事之合经理者尤多。皆窃有志而未及究也。来谕曲折。虽有已施行者。但今既去。谁复禀承。如寨官之属。若且在此。便当为申明省併。而补其要害不可阙处之兵。乃为久远之计。未知今日与后来之人。能复任此责否耳。学官之事可骇。惜不早闻。当与一按。只如李守之无状。亦可恶也。刘法建人。旧亦识之。乃能有守。亦可嘉也。李必达者。知其不然。前日奉诿。乃以远困之耳。得不追证甚喜。(六字旁添)。已复再送郴州。令不得凭其虚词。辄有追扰。州郡若(若字旁添)喻此意。且羁留之。亦一事也。初听(二字旁添)其词固无根。而察其夫妇之色。亦无悲戚之意。寻观狱词(四字旁添)。决知其(二字倒写)妄也。贤表才力有馀。语意明决。治一小郡。固无足为。诸司亦已略相知。但恨熹便去此。不得俟政成。而预荐者之列耳。目痛殊甚。草草附此奉报。不能尽所怀。惟冀以时自爱。前迓休渥。閤中宜人及诸郎各安佳。二子及长妇诸女诸孙。一一拜问起居。朱桂州至此。欲遣人候之。未及而去。因书幸为道意。有永福令吕大信者。居仁舍人之亲姪。谨愿有守,幸其誉之也。熹再拜启。会之知郡朝议贤表。


朱熹 《论语集注残稿》 纸本 日本藏
(扫描自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书法选》)
【释文】子曰; “仁者其言也訒。”[訒, 音刃。訒, 忍也, 难也。仁者心存而不放, 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 盖其德之一端也。夫子以牛多言而躁, 故告之以此。使其于此而谨之, 则所以爲仁之方, 不外是矣。] 曰; “其言也訒, 斯谓之仁已乎?”子曰; “爲之难, 言之得无訒乎?”[牛意仁道至大, 不但如夫子之所言, 故夫子又告之以此。盖心常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向魋作乱, 牛常忧惧。故夫子告之以此] 曰; “不忧不惧, 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夫, 音扶。牛之再问, 犹前章之意, 故复告之以此。疚, 病也。言由其平日所爲无愧于心, 故能内省不疚, 而自无忧惧, 未可遽以爲易而忽之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集古跋尾。以真蹟校印本。有不同者。韓公論之詳矣。然平泉草木記跋後。印本尚有六七十字。深誚文饒。處富貴。招權利。而好奇貪得。以取禍敗。語尤警切。足為世戒。且其文勢亦必至此。乃有歸宿。又鬼谷之術。所不能為者之下。印本亦無也字。凡此疑皆當以印本為正云。十二年(1185)四月既望。朱熹記。
華山碑仲宗字。洪丞相隸釋辨之。乃石刻本文假借用字。非歐公筆誤也。
附:蓬户手卷+大字书易系辞

张孝祥--《柴沟帖》
张即之(1186-1263)

《汪氏报本庵记》
南宋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
张即之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其书法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继而转师米芾,并能“独传家学”,而以张孝祥书为主调,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而达到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与境界,自成一家体系。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多营养而后大胆创新形成的。后世书坛有人讥张即之书有意为“怪”,不合“规矩”,并斥之为书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现个性。宋初文坛领袖欧阳修便提出,书法不能专师一家,模拟古人,而贵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体”,否则为“书奴”。后来,明代安世凤在《墨林快事》中亦曾云:“樗寮书,昔人斥为恶札。今评其笔意,亦非有心为怪,唯象其胸怀,原与俗情违逆,不知有匀圆之可喜,峭拔之可骇耳。自开天以下,千奇万异,何独字法不得任情哉!?”在这里,安氏既阐明了张即之书法的特色,又从“意趣”这一艺术的审美角度反驳了所谓“恶札”之说。
张即之(1186-1263)

《书杜诗卷》局部 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
《书杜诗卷》,张即之大字楷书,墨迹,纸本,纵三四·六厘米,横一二八·七厘米,共一百二十八字。书杜甫七律《紫宸殿退朝口号》和《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二首。所书含墨饱满,着笔从容,使转颇急,时露飞白,写出了斩钉截铁的独特风格。款署“淳佑十年(一二五零)八月下浣樗寮”,时年64岁。
历代书坛公认“大字难妙”、“自古为难”、“少见功效”。这是何故?盖因大字在行笔与结体上,很少有人能够达到预期的理想境界。然张即之工楷书,尤其擅长榜书和擘窠大字,并为世人所珍爱,为金人所重价购求,丰碑巨刻散流江左。可见张即之书法非同凡响。
明张宁云:“温夫特善大书,匾额字如作小楷,不烦布置,而清劲绝人。”其书法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达到超凡的艺术水平,就在于他临池不辍,刻苦修练,一生勤奋,具备了极为深厚的功力。张即之书固受唐人影响,但他并不模拟古人,不在前人的轨迹上亦步亦趋,而是善于变法,结合个人所长,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在雄厚挺拔的《书杜诗卷》中,他一改颜鲁公的圆头直入、纯然中锋运笔的方法,而间或采取侧锋笔法,使线条粗细浓纤交替编织,力求点画、结构的险劲清绝。此卷起笔落墨沉着从容,运行稳健,老笔纵横;笔画抑扬顿挫,使转颇急,力透纸背。飞白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因而为作品增添了刚劲与豪迈的气韵。其结体不雕不琢,斩钉截铁,自然爽朗,古雅遒劲。此卷笔势飘逸潇洒,大气磅礴,但笔笔可寻出处,毫不失规矩。这是件十分难得的翰墨精萃,堪称张氏大字楷书的代表佳作。《杜诗卷》历经南宋、元、明三朝,均未留下鉴藏家的任何题记及印章,惟清初王澍在骑缝处钤印多处,随即进入乾隆内府珍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纸本 行楷 纵29.3厘米,横91.4厘米。小字行书38行,凡688字。辽宁省博物馆藏。(图片由king_wgx提供)  帖后有文徵明跋、项元汴题记。卷前后又有项氏诸印和卞永誉式古堂印,清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印玺。文徵明云:“按《皇宋书录》,即之,安国之后,甚能传其家学。……。其书师颜鲁公、尝为高宗所称。即之稍变而刻急,遂成名家。”《汪氏报本庵记》一文原为楼钥所撰,汪氏是楼的外祖家,不知道与张即之有无瓜葛,要录写这篇文章。书后的“淳熙十二年(公元1252年)三月二日”款,原应在文内,为后人挖移篇末。此卷小字行书,运笔流畅而劲健,比即之其它擘窠书《杜甫诗卷》要秀逸些,是张氏传世墨迹中的佳作。 乾隆时曾刻入《墨妙轩法帖》第四册。相关说明:  北宋遭靖康之耻,汴京被金兵陷落,徽、钦二帝被虏,宋高宗赵构南逃,建都于临安,此便是历史上的南宋王朝,自建炎元年至祥兴二年先后易九主计一百五十二年。南宋虽苟安一时,但江南之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且宋高宗赵构雅好翰墨,北宋刊刻之《淳化阁帖》至南宋时影响渐广,学米《芾》学黄(山谷》学二王之风蔚然一时,帖学又得到长足的发展《鼎帖》、《淳熙秘阁续帖》、《世釆堂帖》相继问世,高宗还设置书学,命米友仁任书学博士.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南宋亦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书家,如岳飞、吴说、范成大、吴琚、朱熹、陆游、姜夔、张即之、文天祥、赵孟坚等人.从总体上来说,南宋书法不及北宋之新意迭出,生气蓬勃,显得比较保守,模仿之风亦较盛,但其中亦不乏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书家,张即之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张即之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卒于理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字溫夫,号樗寮,安徽和州人.他是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南宋的著名书家张孝祥又是他的伯父、即之年青时即以父荫补官.授承务郎,父亡后擢司农寺丞,调任嘉兴知事,因遭受他人巫陷,未赴任上,特授直秘阁而离职,即之一生仕途并不顺利,据《李伯嘉墓志铭》中记其官职为“太中大夫,直秘阁致仕、历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后引年告老,终年八十一岁。
张即之的书法在幼年时便受到其伯父张孝祥的影响,始学米芾,后则肆力于褚遂良楷书笔法,在这基础之上,又糅合了隋唐人写经的笔意而自创一格,特别是他的楷书,写得清劲绝俗,用笔极其精到细腻,发笔处喜用搭锋,点画之间,顾盼呼应,而兼行草笔意,又善于用方笔侧锋,显得姿态生动,极其圆熟.即之的书法在南宋时名声就很大,金人常出高价来收购他的宇,据《宋史本传》谓:“即之以能书闻天下,金人尤宝其翰墨”。张即之小楷以精巧圆熟为特征,正如梁闻山《评书帖》所谓:“原自欧出,参有褚法,结体尚紧,特多讨巧之处而不成大方耳”。其实小楷以精巧为特征本身即是一种风格,况即之喜写经文,而经文中重复的字很多,比较难写,即之能在楷法中自成一格,别开生面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如叶昌炽《语石.张即之一则》中谓:“张即之,书中之畸士也。好用侧笔,望之如矮松偃盖,婆娑可爱,其运笔以收为纵,又如长房缩地,咫尺有千里之势”。本册所载《张即之书报本庵记》后有“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二“,考淳熙十二年为一一八五年,而张即之生于一一八六年,故知此为报本庵记写于淳熙十二年,非即之书于此午也.此册行楷骨力劲健,点画精到,结字生动,笔意流动,显得神采焕发,给人以一种轻松自如之感,从其成熟的风格上来看,当为其晚年时所书,无疑是其生平的代表作品。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 [1][2][3][4][5][6][7][8][9]

张即之《行书待漏院记卷》 皮纸 41.5×2665.5cm 上海博物馆藏   张即之善写大书 ,《行书待漏院记》即其大字书法的代表。此卷每行三字,字字大如碗口。字体取颜字之宽博方整,行笔粗壮雄健,笔道时粗时细,时呈波折,流畅跌宕。在帖学盛行的南宋,张即之坚持传承颜体,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
资料来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张即之《双松图歌卷》 纸本 楷书 纵33.8 x 横119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楷书双松图歌卷》局部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卷首伪苏东坡古柏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释文]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

张即之《溪庄帖》,又名《草书于廿而弟知县承议尺牍》,纸本,行书。
张即之《致殿元学士尺牍》 册 纸本 行书 30.7 x 53.6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即之擅长行书与楷书,存世书迹中,尤以中楷书写的佛经作品,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他的书学渊源,除了多少来自于伯父张孝祥的影响之外,唐人的楷法以及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也都是他取法的对象。但他由于能够自出新意,例如以秃笔写大字等,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书风,因此终能成为大家。  这件“致殿元学士”尺牍,又名“从者来归”帖,是以行草书写在牙色印花纸本上。由信中“野衣黄冠,拥嬾残煨芋之火”等语句看来,大约是张即之晚年(淳祐五年,1245年左右,张即之时年六十岁)退休闲居于家中时所作。这幅尺牍结体疏秀,用笔清俊飘逸,丝毫看不出衰颓的老态。
释文:即之适间伏闻从者来归 喜欲起舞 想见太夫人慈颜之喜可掬也 野衣黄冠 拥懒残煨芋之火 不能亟谒 已拜坠染 将以南珍 释文:行李甫息肩 眷轸首及尪劣 顾何以称之 敬须侍谢次 令弟赐翰已领 即之拜禀 殿元学士尊亲契兄台坐 染物甚佳张即之 《致殿元学士尺牍》
张即之《致尊堂太安人尺牍》 册 纸本 (图片由king_wgx提供)
释文:即之上问尊堂太安人 寿履康宁 亲眷内外 均介殊祉 小儿率妇孙以下列拜 长倩妇有微贽 不敢以寒陋废礼一笑领略 幸甚 色线线 翠小榧 各小掩 并附还介 轻渎知愧 老不能为役 不敢请委目 即之上问 张即之 《致尊堂太安人尺牍》
张即之《敛襟谈老氏诗楷书册》 纸本 纵26.5厘米、横13.6厘米 舟齋周煦良先生收藏
感谢书友king_wgx提供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封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方丈 纸本墨书 45.5X103.0cm 日本京都东福寺藏

三应 纸本墨书 44.8X92.4cm 日本京都东福寺藏

首座 纸本墨书 44.8X103.0cm 日本京都东福寺藏

知堂 纸本墨书 44.5X91.5cm 日本京都东福寺藏

书记 纸本墨书 44.5X91.2cm 日本京都东福寺藏

《华严经》残册 纸本 感谢书友king_wgx提供  《华严经》残册,张即之书。纸本,一册六页,每页纵18.2cm、横11.7cm。共203字,无款,但有梁巘鉴藏印。

张即之《佛遗教经》,纸本行书。纵28厘米、横867.9厘米。从北宋开始,禪宗初学者入门必读“佛祖三经”,所谓“佛祖三经”指的是《四十二章经》、《佛遺教经》和《沩山警策》。此帖《佛遗教经》是张即之70岁时书,即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点击右键下载全本[密码:9610.com](资料由king_wgx提供)

张即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局部) 纸本 行楷 纵32.3厘米 日本京都智积院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张即之书于宝祐元年(1153)。张即之行楷妙绝南宋,此张即之手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其晚年书法精品。下笔简捷凝炼,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使字字结体生动明快,清爽不落俗套。每个字中十分注意笔画中的变化,其笔画的粗细、伸缩舒展皆随机而作,却又不失法度,是独具匠心的书作。故此书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一代楷书名作。
张即之《楷书度人经帖》 纸本 59页 每页纵30.7厘米 横14.l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  按钱陈群题跋言:“度人经为张君中寿时所作无疑。”此经书法干正秀劲,纸墨精好,用笔秀颖.前后完整。  “度人经”全名为“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册前有清乾隆帝行书“毫素通灵”四字,后有钱陈群题跋一段。
赵秉文(1159—1232)
字周臣,号闲闲居士,金磁州滏阳(今河北省磁县)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登进士第,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赵秉文生性好学,诗文书画皆工,在当时颇有文名。元·刘祈《归潜志》云:“赵秉文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王庭筠),后更学太白、东坡,字兼古今诸家学,及晚年书大进。诗专法唐人,魁然一时文士领袖,自号闲闲居士云。”     赵秉文《赤壁图卷题诗》纸本,原图纵高51.9厘米,横长3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书法笔力遒劲,大气磅礴,自然生动,功力非凡,是金代书法的佳构。分页浏览局部(见于《中国书法》杂志2005年第10期)[1][2][3][4][5][6][7][8][9][10]释文:
追和坡仙赤壁词韵。清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倾,四顾粘天无 壁。叩枻长歌,姮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回首赤壁矶边,骑 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淡淡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乘云,从公归去,散此麒 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正大五年重九前一日,书于玉堂之署。秉文。
    赵秉文《赵霖六骏图题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秉文行书《赵霖昭陵六骏图题跋》 纸本。行书题赵霖所画《天闲六骏图》。款署“庚辰七月望日”,是年作者六十二岁。书法纵逸酣畅,古朴自然。金元好问云:“闲闲公书如本色头陀,学至无学,横说竖说,无非般若。”此件为赵秉文书法佳作。幅上钤“吴简”朱圆方印,“马”字肖形印一方。《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著录。释文:
雒陽趙霖所畫天閑六馬图觀其筆法圆熟清勁度越儔侣向時曾於梵林精舍覽一賣家寶藏韓幹畫明皇射鹿並試馬二圖乃知少陵丹青引為實錄也用筆神妙凛凛然有生氣
歘若昭夢間耳霖在世宗時待詔今日藝苑中無此奇筆惜乎韓生之道绝矣因题其側云閑閑醉中殊不知為何等語耶庚辰七月望日
赵孟坚(1199-1267?)宋宗室,太祖十一世孙。字子固,号兰坡,又号彝斋居士,,浙江湖州人。家境清寒,理宗宝庆二年(1226)中进士,官至朝散大夫严州守。工诗善书,擅水墨白描水仙、梅、兰、竹石,有梅谱传世。笔迹劲利,风格清高。也是南宋最出名的书画收藏家。史载其“多藏三代以来金石名迹,遇其会意时,虽倾囊易之而不靳也”。据说他曾得书法珍品五字不损本兰亭,归家时,风作舟覆,其“被湿衣立浅水中,手持褉帖示人曰:‘兰亭在此,余不足惜也。’因题八字于卷首云:‘性命可轻,至宝是保。’”其酷嗜收藏到了几乎疯狂的地步。宋人周密赞曰:“噫,近世求好事博雅如子固者,岂可得哉。”(周密《齐东野语》卷19)。   另据载赵孟坚入元以后,不乐仕进,隐居州之广陈镇(今海盐县)。“公(赵孟坚)从弟子昂(赵孟頫)自苕来访公,闭门不纳。夫人劝公,始令从后门入。坐定,第问:‘弁山笠泽近来佳否?’子昂曰:‘佳。’公曰:‘弟奈山泽佳何!’子昂退,使人濯坐具。”(《宋人轶事汇编》下册 中华书局出版,丁传靖辑)由是可见其品格甚高。诗文有《彝斋文编》。

《行书自书诗》
致严坚中太丞尺牍 册 纸 草书 25.5 x 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坚的传世书迹不多,大部份是以楷书、行书两种书体写成。书史称赞赵孟坚的书法,认为他的字既有着黄庭坚雄健的笔力,又有米芾纵逸的神态,但也有人认为他的字有敧侧的毛病。他曾写《书论》,力主恢复晋、唐楷法,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帖也着力甚多,奠定了元代书法复古运动的理论基础。
这幅以草书写成的尺牍,运笔与结体明显受到二王的影响。通幅体势雄健,虽然笔笔跳荡,多见游丝相连,显得有些秀美,但由于点画与转折处都相当有力,因此可说兼具了骨力与姿媚,是赵孟坚的代表作之一。

行书自书诗 纸本 纵35.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书此帖时赵孟坚年六十一岁,是赵氏晚年之笔,笔力雄健,纵逸豪放,有黄庭坚书风。而结体瘦劲,中宫紧结欹侧俯仰之势则师法米芾,自有标度,为其书法代表作。[释文] 我家山河二百州,半没膻腥逾二纪。坐披舆图鬓已凋, 马嘶半夜秋风起。
赵 构(1107-1187)
宋高宗,字德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钦宗赵桓弟。15岁封为康王,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徽、钦二帝做了俘虏,北宋灭。其时,康王赵构正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拥兵万人在外。宋旧将臣便拥戴他为皇帝。翌年(1127)五月初一日,21岁的康王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当时称南京)正式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构即为高宗。为南宋第一个皇帝。 赵构即位初年,尚能起用一些抗战派将领。但他不是力图北进收复中原,而是一心想讨好金人,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他为政是“直把杭州作汴州”,只知道向金纳贡称臣,苟且偷安,在位三十六年,成偏安之局。    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赵构少即醉心书道,陆游曾说:“思陵妙悟八法, 留神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他曾自谓:“余自魏、晋以来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取舍,至若禊帖,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他整理收集宣和内府因战乱而散失的占代法帖名画,身体力行地提倡大众研习书法。他认为:“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墙信手之愧。”他自己善学<兰亭序),便赠之与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让宋孝宗学书。一时间,以高宗为中心,南宋几乎掀起了一个学书高潮。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字,而孙字又盛……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这种以权贵的好恶而人为左右书体盛衰,影响了南宋书法的发展,但宋高宗对南宋书坛的贡献还是不能抹杀的。    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传本《顾恺之女史箴图题字》、《褚遂良倪宽赞》 等亦有指为构所书者。    《草书洛神赋卷》,其草法出规入矩,运笔沉着浑厚,飞动流畅,显示其颇深的书法造诣。 (局部彩图)更多>>>>>
七言律诗 册 绢 行楷书 27.1 x 4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墨迹是宋高宗以楷书书写杜甫的七言律诗(即事),又名「暮春三月诗帖」。此一诗帖以中锋书写,通幅看来章法疏朗,字体匀称、圆润,墨色统一,令人看来赏心悦目。杜甫这首七律的意境如画,高宗笔墨洗链,二者可说是相得益彰。诗后原来还有元代赵孟頫为此诗作的图,可惜已被人裁去。
高宗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晚年时退休,这段时期所作的楷书,多典雅圆融,端正停匀,有一种飘逸潇洒的趣味。这幅作品不仅接近这样的风格,因诗幅后还有高宗在位时的用印(御书之宝),因此推测它书写的时间应距退休时间不远。

《赐岳飞批剳卷》 作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 行书 台北兰千山馆藏
赵构即位初年,起用一些抗战派将领,特别对岳飞,他又爱又敬,不要说下的诏书,仅亲笔写给岳飞先生的信,就够印一本厚厚的书。不但如此,赵构还写了“精忠报国”四个字送给他。以上《赐岳飞批札》是赵构给岳飞亲笔信一部分,后署“付岳飞”3字,上钤御前之宝,下有高宗御押二印。字体介于行楷之间,气韵清和,显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

《赐岳飞批剳卷》 纸本 行楷 纵36.7厘米 横67.5厘米
此书17行,每行字数不一,共99字。后署“付岳飞”三字,上钤御前之宝,下有高宗御押二 印。根据内容推断,约书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前后,为高宗早年所书。无论从整体的布局上, 还是从笔法的意态上,均具王羲之《兰亭序》的神韵和智永的特色,并能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 自家的风貌,显示出“秀异而独立”、精彩润朗的艺术风格。其点画中的撇与捺挺健有力,秀色可 人,绝无剑拔驽张之态。结字妍媚多姿,清和俊秀,字体在行与真之间,从中可窥其铁画银钩,又 时以侧锋取势之主观追求。全篇竖成行横无列,行间参差,错落有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朗 宽稳,虽字字不相连属,然以气贯通,颇有书卷之气。成为有宋一代皇帝书家之精萃者
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 纸本 纵23.5厘米 横602.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请分页欣赏高清晰图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李东阳跋[40][41][42][43]王世贞跋[44][45][46][47]
赵构楷书《徽宗文集序》(局部) 纸本 纵27.4厘米 横(全长)137.0厘米 日本文化厅藏
赵构《节南山之什图题诗》(传) 高26.2cm 绢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附:
作品欣赏
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
草书洛神赋卷
七绝天山诗纨扇真草书养生论卷
赵令畤(1051-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初字景贶,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著有《侯鲭录》八卷,赵万里为辑《聊复集》词一卷。
赵令畤《跋怀素自叙帖》行书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令畤夏日與
劉延仲呂辯老過
都統太尉王公,觀法書
名畫,如行山陰道上,映
照人目,殆不可言。遂知
兵火之餘,珍奇多大,莫
此若也。因見
辯老素師自敘, 一洗累
年胸中塵土,是真幸
會。紹興二年五月十二
日,趙令畤德麟題。
赵令畤 《赐茶帖》 尺牍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赐茶帖》为致仲仪兵曹尺牍,九行,五十七字。观其用笔结体,平实而不失灵性,颇有东坡风韵。其文辞精练,行笔俊雅。
释文:
令畤顿首: 辱惠翰,伏承久雨起居佳胜。蒙饷梨栗,愧荷。比拜上恩赐茶,分一饼可奉尊堂。馀冀为时自爱。不宣。令畤顿首,仲仪兵曹宣教。八月廿七日。
字子发,北宋邹平(今属山东)人。曾官主客郎中。朱长文《墨池编》评其“草书精熟,博学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醉,容仪纵肆,虽未可以语妙,于能则优矣。”《宣和书谱》称:“天圣、庆历间,以书显,学者翕然宗之。”黄庭坚早期曾从其学书,称其:“下笔沉著,是古人法,若是笔意姿媚似苏子瞻(轼),便觉行间茂密,去古人不远矣,何止独行于今代耶。”
周越宋代的周越可谓大名鼎鼎,因为他曾是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苏轼在书法学习上的老师或追崇者。但可悲的是随着三位书法家水平日增,眼界日高之后,他们又纷纷对周越提出了批评或埋怨,如黄庭坚说:“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苏轼说:“草书非学聊自娱,落笔已唤周越奴”。不难看出,他们批评周越书法的一个关键字是“俗”。 周越的书迹除了少数一些刻帖外,真迹目前只有这幅跋王著草书《千字文》,因为书写的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周越对此幅作品书写的认真态度,可以说能代表周越的真实水平。在这幅作品中,书者的书写功力是较深的,但书法之间没有贯气,略显拘谨,一些笔画也过于媚俗,尤其是其书写的“走、之”,如“进”、“踪”二字,“走、之”便明显有抖擞之弊。尽管如此,周越是擅书者,这点不容置疑。同时,周越作为宋初书坛承上启下者,这唯一的墨迹更显得重要。

周越行楷跋王著草书《千字文》(局部)绢本设色,纵138厘米、横5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文转自中华博物网
周越《怀素律公帖跋》释文:越观怀素之书有飞动之势 若悬岩坠石惊电遣光也 珍重珍重 景祐三年五月十六日
周越《草书贺秘监赋》(选自《郁孤台法帖》)更多请下载>>>>>>>(密码9610.com)   释文:贺秘监览登草想贺公赋囗融贺秘览东归会稽而雾隐霞栖流镜湖水作治囗石篑峰为梯叹非雌雉畏甚雄鸡秦建子无乡不醉漆园雨风随至鱼龙囗摄涛奔浪走中秋逢犯斗之槎月上云开半夜见陨星之在横鲁阳挥天之戈树吕布射来之戟狂凶无双离鸿一只援毫既罢阅目忘披瘦满堂生金玉之宝盛世抱庆历四年孟夏十二日尚书司雒员外郎南都书赠。


赵明诚 题欧阳修《集古录跋》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右歐陽文忠公集古錄跋尾四。崇寧五年(1106)仲春重裝。十五日德父題記。時在鴻臚直舍。
後十年於歸來堂再閱。實政和。甲。丙申(1116)六月晦。
戊戌(1118)仲冬廿六夜。再觀。
壬寅(1122)歲除日。於東萊郡宴堂重觀舊題。不覺悵然。時年四十有三矣。
跋苏轼《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点击放大)纸本 纵28厘米 横25厘米
吉林省博物馆藏
张方平《名茶帖》,行书 粉花白笺本,25×3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贤郎在侍下 留钱塘也 今有慰疏 告为附达 宠惠名茶 不任愧感愧感 中间示论 新制火炉 告今买两所 因便寄及为幸 方平启说明:此帖后有明人吴宽等人跋语[1][2],知此帖共有宋人五件书札,后仅剩此帖
曾巩《局事帖》 镜心 水墨纸本 29×38.2cm
介绍:
题识: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海诲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穷徼。日迷汨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难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实自贤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不宜。巩再拜。运勾奉议无党乡贤。二十七日。谨启。
印文:曾巩再拜
曾肇 尺牍《行复岁暮帖》 纸本 28.7x5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肇奉别。行复岁暮。倾乡实倍常情。但公私纷纷。为问不数。甚自愧也。别纸丁宁。岂惟益友忠告之谊。亦出于忧国恳恳之诚。反复数四。不胜感叹。衰拙于此。岂能恝然。但再三则渎。终恐无补尔。余非会面。不究所怀。远书万一流落。不可不虑也。海陵过此相见。诚如所谕。广陵之传,乃邸吏误报。乘流得坎。任其自然。未尝以此为念。上下匮乏。所在皆尔。非独彼也。岁晚益寒。强食自爱为祝。肇又上。
郑望之《向过帖》,行书.纸本,纵34 3厘米 横4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向过帖》又称《婺源帖》。“宏父”为曾宏父。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郑氏官台州府事,致仕还家后与曾宏父“日夕往来,杯酒流行”(宋代王明清《挥尘后录》),此帖应即书于此时。行笔劲爽,时露锋芒,是其晚年佳作。  鉴藏印记:“许子仙鉴定印”(朱文)、“季修波古”(朱文)、“受青”(朱文)。释文:
望之顿首再拜。向过婺源,
山川草木,大胜饶信间。明
日越芙蓉岭,到新安,江山
气象,反不如属县。
老兄前守霅川,而来莅此邦,
想更觉寂寞,及得
来书,山罅中作一遨头,亦
足自乐,乃知
贤者安于所遇,无往不乐。适宏
父在坐,同为绝倒,然竚闻
召节入辅
中兴,岂久遨于山罅者邪。
望之再拜
朱胜非《向过帖》,纸本 行楷书,纵28.7厘米 横28.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朱氏在绍兴五年(1135)“引疾归”,《宋史》称他“废居八年,卒”,故此帖或作于1135至1144年间,是其晚年作品。书法略仿苏轼,稍欠工稳。
鉴藏印记:“子京”(朱文)、“天籁阁”(朱文)、“项元汴印” (朱文)、“项墨林鉴赏章”(白文)、“退密”(朱文)、“墨林山人”(白文)、“项子京家珍藏”(朱文)、“儁李项氏上家宝玩”(朱文)、“士奇之印”(朱文).“杨氏家藏”(朱文)。释文:
胜非顿首.胜非忧患余生,杜门养□
人事旷绝。独蒙
记存,
垂问曲折,区区又以刻荷,人还叙
谢率略,尚幸
情照。胜非再拜。
胜非上问
门中眷集均安。胜非上问
张浚《谈笑措置帖》纸本行书 31.5×38.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浚再拜。虔贼陆梁,出于州郡,养成端倪,渐以滋蔓。左右谈笑措置,招抚剿除,惬当事会。朝廷倚重巨镇,一听规谋,切望颐旨早为之所,庶民获安居,为惠甚大。僭率,僭率。浚再拜。  《谈笑措置帖》是写给岳飞的书札。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四月带兵至虔州平定反叛,“斩十大王”,“一无遗类”,六月班师。此帖称“虔贼陆梁”,当是四、五月份所发,时张浚三十六岁。
鉴藏印记:“沈周宝玩”(朱文)、“李君实鉴定”(朱文)、“檇李李氏鹤梦轩珍藏记”(朱文)、“无恙”(白文鱼雁形印)、“吴沈氏有竹庄图书”(朱文)、“许子仙鉴定印”(朱文)。
历代著录:《寓意编》、《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
张縯 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楷书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