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我的收藏 3--宋辽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15:28

安中《跋唐人诰命残卷》 高27.2cm 南京博物院藏

《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释 文 :天朗气清,三光洞明。金房曲室,五芝宝生。天云紫盖,来映我形。玉童侍女,为求天灵。九帝高气,三光洞□,得尔飞盖,升入紫庭

蔡 京(1047-1126)


  字元长,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进士。徽宗朝,拜尚书左丞、右仆射。大观中,拜太师。二年封鲁国公。是历史有名的权奸。精工书法,尤擅行书,形似米南宫,字势豪健,痛快沉着。或谓“宋四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传世墨迹有《节夫帖》,《宫使帖》、《鹡鸰颂跋》等。

 

题听琴图诗(点击放大)

  《听琴图》是宋徽宗赵佶的画作,蔡京深得他的宠信,所以在他的绘画作品上多有蔡京的题记,题诗。蔡京书法如《铁围山丛谈》所译:“字势豪健,痛快视着。”但后世恶其为人,往往鄙薄其书法。   《听琴图》在画外将小人政客形象呈露得淋漓尽致。那是宋徽宗作的一幅画,画上端坐在古松树下的弹琴者为宋徽宗本人,两侧毕恭毕敬聆听的,红衣为蔡京,青衣为童贯。这幅图上,蔡京题有一首诗,其为一幅瘦筋草书,字体草而不狂,字圆笔润,且诗意投徽宗所好。有材料表明早在蔡京政治上发迹之前,他已被公认为重要的书法家。

蔡 京(1047-1126)


十八学士图跋

蔡 京(1047-1126)


蔡京《节夫帖》 32.3 X 42.3cm

  《节夫帖》,全称《致节夫亲契尺牍》。册页。载宋人法书第三册之第四开。本幅纸本,墨迹。纵32.2厘米,宽42.3厘米。行书。此帖流传有绪,钤有鉴藏印记,有“神奇”、“墨妙”、“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王元美鉴赏”、“薛氏家藏”等。

  此帖书法近似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笔力雄健,气势亦不同凡响。尽管他的书法似米芾,但从他那姿媚的笔法来看,还是从唐人书法入手,直溯“二王”,即从此帖能清楚地看出其精细的笔意与健丽的体态。用笔挥洒自然,而不放纵的高雅格调;结字方面,字字笔划轻重不同,出自天然;起笔落笔呼应,创造出多样统一的字体;分行布白方面,每字每行,无不经过精心安排,做到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地。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对蔡京较高的书法造诣应给予一定的地位,决不能因人废字,应客观地来评述他的书法才好。 释文:
京再拜。昨日终日远劳
同诣。下情悚感。不可胜言。
大暑。不审
还馆
动静如何。想
不失调护也。京缘热极。不
能自持。疲顿殊甚。未果前
造坐次。悚怍。谨启代
面叙。不宣。京再拜。
节夫亲契坐前。

蔡京尺牍《宫使帖》

释文:
  京顿首再拜。晚刻伏惟
  钧候。动止万福。久违
  墙宇。伏深倾驰。
  台光在望。
  造请未遑。跂引之情。不胜
  胸臆。谨启诇候
  动静不宣。京顿首再拜。
  宫使观文台坐。

《唐玄宗鹡鸰颂题跋》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玄宗鹡鸰颂题跋》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京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蔡京题额《大观圣作之碑》

     《大观圣作之碑》碑文是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体所作,当时的书法博士李时雍摹写上石后,由石工刻成的。额上“大观圣作之碑”六字是蔡京所写。此碑现藏于西安碑林第三室,据调查,河南新乡、河北赵县、山东泰安等地均有此碑出现。

 
 

蔡卞(1048-1117)


 

字元度,兴他仙游人,蔡京弟。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与蔡京同年登科。绍圣四年(1097)擢尚书左丞。官至枢密院事。徽宗时,加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谥“文正”。《宣和书谱》称其:“自少喜学书,初为颜行,笔势飘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字。”书法圆健遒美,晚年所书有兼人之力。《墨林快事》称其书:“胜于京,京又胜于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蔡卞《雪意帖》 29.3 x 3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卞拜覆 雪意殊浓 甿亩大洽 殊为可庆 蒙赐答诲 尤以感慰适行首司呈贺雪笏记 似未稳 试为更定 如可用 即乞令写上也 不备 卞拜覆 四兄相公坐前

《唐玄宗鹡鸰颂题跋》 行书

蔡卞《曹娥碑》(局部) 浙江上虞市曹娥庙藏

  《曹娥碑》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蔡卞重书。碑高2.1米,宽1米。书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被誉为宋代行楷的典范。

 

蔡松年-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蔡翛生卒年不详,仙游人。蔡京之子。初以恩泽致仕。宣和中,拜礼部尚书。后与兄攸并诛。

蔡翛《致子通都监》尺牍

释文:
翛启 辱手毕 伏承尊候万福 至以感慰 承薰修未毕 来日不得晤见 岂任驰情 谨此叙复不宣 翛启问子通都监

 

陈瓘《仲冬严寒帖》尺牍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瓘启 仲冬严寒 伏惟尊候万福 瓘蒙恩迁叙两官 昨日祗授 圣恩深厚 无以论报 拜命感涕而已 五八娘已成亲 十娘在后月 恐知之 七六行 谨此上问 余乞保重 不备 瓘拜上 思济使君大夫 十三姐县君 十一月廿二日

 

程元凤《识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容

陈容《行草书自书诗卷》 纸本 手卷 31.1×38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下载详细图片

陈容《行草书自书诗卷》(局部)  这件行草《自书诗卷》,共有44行,168字,作品书写内容为自作《潘公海夜饮书楼》五言古诗一首。本幅鉴藏印
钤有“双清”、“是为双氏在山泉馆藏物”、“双清长寿”及叶恭绰诸印。卷后有叶恭绰题跋一则。从文中纪年“戊
戌前四月书”可推知,该作书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 
杜衍(978-1057)字世昌,北宋山阴人(今绍兴人),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初任平遥、 乾州等地方官,很有治绩。离任时,当地百姓恋恋不舍送至境边,齐说:“何夺我贤太守也!”后以太常博士提点河东路刑狱,据实平反了许多冤狱。他的政绩,章献太后都说“吾知之久矣。”庆历四年(1044)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为宰相。为官清廉,不置私产,第室卑陋,葛帷布衾,受人敬重。
  善诗,正、行、草书皆有法。苏轼云:“正献公晚乃学草书,遂乃一代之绝,清闲妙丽,得晋人风气。”

杜衍《仲冬严寒帖》尺牍 纸本 26.1×44.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更蒙宠惠珍果新鲜 皆奇品也 只是荔子道中暑雨 悉多损坏 至可惜五六千里地 不易至此 为感固可知也 别无奇物表意 早收得蜀中绝妙经白表纸四轴寄上 聊助辞翰 至微深愧 衍又拜新茗有四銙者至奇 近年不曾有 珍荷【资料来源】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2003年第四期

杜衍《题怀素自叙帖后》,行楷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慧宗杲(1089-1163) 

尺牍 纸本 行书 38.0 x 65.5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氏寄赠)
转自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下载大图来自日本-e国宝-网站]

范仲淹( 989-1052 )


    北宋大臣,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时家贫,日食三餐不继,不得不将米煮成薄粥,凝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其二,流传下“断齑(切碎的腌菜)划粥”的故事。乃发奋攻读,“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大中祥符八年(一零一五)二十七岁时中进士,晏殊荐为秘阁校理。仁宗天圣初(一零二三),任西溪盐官。宝元初(一零三八)。因挟击宰相吕夷简多用私人,谪知饶州,与尹洙,欧阳修等并指为“朋党”。康定元年(一零四零)在“忧谗畏讥”的逆境中,闻西夏元昊反叛,毅然“自请行边”,以屯兵营田,招抚流亡,听民互市。不数年,各族人民渐得安居乐业,西夏元昊请和。西夏军民畏其威,羌族老幼感其德,称他为“龙图老子”,为朝廷所倚重,旋召拜枢密副使。庆历三年(一零四三)任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奉诏条上十事:“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轻徭役”,仁宗颁行,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推行不到半年,因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失败。即罢参知政事之职,离京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抵御西夏。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初,仁宗废新法,范仲淹被罢免。皇佑四年(一零五二),仲淹病死,卒年六十四岁,谥文正。

    范仲淹《师鲁帖》,行楷书,纸本,纵三二·八厘米,横三九·二厘米;跋纵三二·八厘米,横一八厘米,凡十一行,每行字数不一,字有缺损,存一百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 文 :仲淹顿首:李寺丞行,曾□□□□递中,亦领来教承动止休胜。仲淹此中无□□,儿了病未得全愈,亦渐退减。田元均书来,专送上。近得□扬州书,甚问师鲁,亦已报他贫已安也,暑中且得未动亦佳,惟君子为能乐□,正在此日矣。加爱加爱不宣。仲淹□师鲁舍人左右。四月二十七日。

范仲淹《远行帖》纵31.1cm,横39cm,行书,11行90字 粉花笺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远行帖也称修答帖,释文:
  “仲淹再拜,運使學士四兄:兩次捧教,不早修答,牽仍故也。吳親郎中經過有失款待,乞多謝。吾兄遠行,瞻戀增極,萬萬善愛,以慰貧交。蘇醖五瓶,道中下藥。金山鹽豉五器,別無好物,希不責。不宣。仲淹再拜,象山學士四哥座前。八月五日。”
  此两帖书法瘦硬方正,清劲中有法度。人常将此书风喻其人品,称“公书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此件作品曾经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递藏。清阮元《石渠随笔》、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资料转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撰稿人:华宁)

边事帖(点击浏览大图)

《边事帖》,粉花笺本,纵30.5cm,横42cm,行书,13行93字。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二札帖》其一。

  边事帖又称乡曲帖,释文:
  “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爲起居萬福。施鄉曲之惠,占江山之勝,優哉樂乎。此間邊事,夙夜勞苦。仗朝廷威靈,即目寧息,亦漸有倫序。鄉中交親俱荷大庇,幸甚。師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信中“知府刑部”是富严,他曾官刑部郎中,此时正在苏州知府任上。范仲淹本苏州人,因此对富严给予自己家乡亲人的关照深表谢忱。而仲淹这时则远离故乡,以陕西招讨使的身份,率部戍边,抗击西夏。故信中说:“此间边事,夙夜劳苦。”
  此两帖书法瘦硬方正,清劲中有法度。人常将此书风喻其人品,称“公书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此件作品曾经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递藏。清阮元《石渠随笔》、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资料转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撰稿人:华宁)

 

范仲淹《道服赞》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逐页下载《道服赞》全卷题跋资料[1][2][3][4][5][6]

  后纸有文同、吴立礼、戴蒙、柳贯、胡助、刘魁、戴仁、司马垔、吴宽等多家题跋。钤鉴藏印:“高阳图书”、“寿国公图书印”、“东汉太尉祭酒家学”、“十六世孙主奉右胜谨藏图书”、“怀州军康记”等多方,另钤清梁清标、安岐诸印,又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以前。  此赞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刻入明文徵明《停云馆帖》、乾隆朝《三希堂法帖》等法帖。曾经宋范氏义庄,清安岐、清内府,近人张伯驹等收藏。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全节而归,除中书舍人。孝宗时,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后除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学士,领洞霄宫,加大学士。晚年隐居家乡石湖。与陆游友谊甚笃。成大才华横溢,素有文名。挟击时弊,赞成抗金。善写田园诗,诗风继唐,同情民苦,对后世颇有影响。不仅擅诗,而且善书。书法为诗名所掩。工书翰,精于行草书,师法黄庭坚、米芾,而自变其体,自成一家。其书遒劲可爱,生意郁然,飘逸古雅,用笔流畅自然。

(公元1126-1193年),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初为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后出知处州,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颇有政绩。但身处南宋初年,积弱之世不能有更大的作为。范成大为人刚直 ,视死如归。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宋孝宗拟派使臣到金国索取河南陵寝地,当时朝臣惧怕金人如虎,范成大慷慨请行,全节而归。范成大在朝,刚直不阿。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范成大起复 ,辗转桂林、成都、明州、建康等地任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范成大从成都还朝,以中大夫为参知政事,执政仅两个月,便被御史以私憾攻击而落职。晚年告休归居苏州石湖,与陆游友谊甚笃。 范成大才华横溢,素有文名。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词风清逸淡远,善写田园诗,《田园四时杂兴》被文学史家誉为集古代田园诗大成之作。范成大不仅擅诗,而且善书。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 范成大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士女已万人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目前所能见到的范氏手迹,以他54岁所书《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为第一,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东福寺。范成大现存的手迹还有《兹荷纪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鱼札》等 ,他的行书《田园杂兴卷》也常为人们所乐道。 明代王世贞在《州山人稿》上说:范成大“归隐石湖时作即诗。无论竹枝、鹧 鸪、家言,已曲尽吴中农囿故事矣!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是二绝。”

《西塞渔社图卷跋》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范成大《西塞渔社图卷跋》,行书。《西塞渔社图卷跋》中的西塞山为湖州胜景,在湖州西郊10公里许。明万历《湖州府志》:“曲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 西塞山因中唐诗人张志和写有《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闻名于世。南宋毗陵(今常州)太守,著名山水画家李结(次山),作《西塞渔社图卷》,并请挚友范成大,周必大等题跋。范成大于淳熙十二年(1185)题了290余字的长跋,中有“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烦主人买鱼沾酒,倚悼歌之”等语。此题跋曾归国画大师张大千收藏,原件现在美国纽约。

《中流一壶帖》

《急下帖》

《急下帖》,范成大行草书,墨迹,纸本,纵三二·九厘米,横四二·八厘米。凡十二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五十一字。

释 文 :

  成大只候辞急下,便决马首所向。今打包已临彼矣,万一未遂所辞,扶赢强之西,□悉以垂诲,惟久要之义,无多逊也。或有西南一切委使,亦□悉以其目示及,当奉周旋。成大自去国来,朝贵不甚通书,得书者回之,或迁除者,摄书自故事贺之。老懒已废书尺中事业,自后恐欲有所扣问,当以一幅通门下,切恕其崖略可耳。成大再覆。

  宋陈槱《负暄野录》云:“石湖工行、草书,与张于湖悉习宝晋,而各自变体。虽未尽合古,自有一种神气,亦足嘉尚。”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这两条书评道出范成大书法的师承关系,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信札《急下帖》篇幅虽小,仅一百五十余字,但它“劲挺飘逸”、“古雅恬淡”和“浪漫不羁”的艺术特点,给观赏者以极深刻的印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到作者的鲜明个性和反映时代的书法风格。

《垂诲帖》

尺牍 册 纸 草书 31.5 x 61.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范成大在淳熙四年(1177)时,写给住在吴兴(今浙江吴兴)友人的一封信。信中除了向友人说明为他撰写的先夫人志尚未能完成的原委外,同时也说明他因身体日衰,恐怕无法帮他书写碑志,请他人代为书写等相关事宜。

  范成大这封信札以草书写成。书家在这不经意求工的墨迹中,运笔连绵而流畅,短促的笔画里,有许多提按转折的变化,甚富节奏韵味。 《中流一壶帖》为范成大所书信札,纸本。纵31.8厘米,横42.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钤有“云烟过眼”、“项笃寿印”、“项子长父鉴定”、“蝶庵书画”、“天恙”等收藏印。《急下帖》篇幅虽小,但它随意而书,用笔跳宕不羁,流畅自然,只是气韵稍逊。

 


 

《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宋拓本 日本东福寺藏

《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宋拓本(局部) 日本东福寺藏

  目前所能见到的范氏手迹,以他54岁所书《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为第一,此碑早佚,仅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东福寺。  

富弼(1004-1083)


  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彦国。天圣八年举茂才异等。庆历二年,报使契丹,允增戚币,力据割地之请。次年,任枢密副使,助范仲淹推行新政。旋被排挤居外。至和二年,与文彦博同任宰相,在位七年,唯务守成,无所兴革。后以母丧去位。英宗时,召为枢密使,封郑国公,旋出判河阳。熙宁元年,入见,请神宗对边事“二十年口不言兵”。次年,复为相,以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亳州,后退居洛阳,上疏请废新法。今存《富郑公诗集》。亦擅豪翰,迹见《群玉堂法帖》。

富弼《温柑帖》(局部) 纵26.5cm 横49.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富弼《温柑帖》行书.纸本,纵26.5cm 横49.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弼修建坟院 得额已久 先人神刻 理当崇立 今天下文章 惟君谟与永叙主之 又生平最相知者 永叔方执政 不欲于请 独有意于君谟久矣 但为编次文字未就 故且迁延 昨因示谕 辄敢预闻下执 即非发于偶然 惟故人伦察 少安下情也 皇恐皇恐 院榜候得请 别上闻 次圆觉偈 亦如教刊模也 哀感何胜 弼又上温柑绝新好 尽荐于几筵 悲感悲感 弼又启 富弼 行楷书《儿子帖》 册页

富直柔(1084-1156)


  字季申,洛阳(今属河南)人。宰相富弼之孙,富绍庭之子。少敏悟,有才名。钦宗靖康初(1126)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高宗建炎二年(1128)授著作佐郎。三年,除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右谏议大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四、二五)。四年,迁御史中丞,签书枢密院事。绍兴元年(1131),改同知枢密院事,为吕颐、秦桧所忌,数月即罢,提举临安洞霄宫。起知衢州。十二年,坐事落职(同上书卷一四四)。二十六年卒(同上书卷一七五),年七十三(参《古籍整理与研究》第六期王兆鹏《宋南渡六诗人生卒年考辨》)。《宋史》卷三七五有传。

富直柔《手札》《别久帖》 范纯仁(1027-1101) 字尧夫,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天资警悟,八岁能讲所授书,皇祐元年(1049)举进士第。尝从胡瑗、孙复学,至夜深不寝。父没始出仕,历官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观文殿大学士。谥“忠宣”。详见《宋史》卷三一四本传。

范纯仁 尺牍《致伯康君实尺牍》 31.5×37.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念者 日企轩驭之来 以释烦渴 天气计寒 必已倦出 应且盘桓过冬 况伯康初安 谅难离去咫尺 无由往见 岂胜思仰之情 更祈以时 倍加保重 其他书不能尽 纯仁顿首 上 伯康君实二兄坐前 九月十一日(念者之前四行,见司马光《通鉴稿》中,已为司马光涂抹)
                                                                             方回(1227—1307)

方回《得救帖》 纸本 30.3×4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葛郛跋李公麟《潇湘卧游图》,楷书。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韩绛(1012-1088)字子华。韩亿第三子。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举进士甲笠,任陈州通判,直集贤院,为开封府推官、户部判官。仁宗时,知制诰,因审办贪官擢为右正言,曾修起居注,后迁龙图阁直学士、知练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以讨平羌乱,加端明殿学士,召知开封府为三司使。神宗立,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赞成王安石变法,又任陕西宣抚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进观文殿大学士。王安石罢相后,由他代相。元丰初,为建雄军节度使。哲宗立,为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国公,官至司空、检校太尉。七十七岁卒,谥献肃。绛工豪翰,其书师法颜真卿、柳公权,风格刚劲挺拔。

《书札》  

《陛见帖》行书 纸本 纵29.7cm 横4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凡十三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九十五字。
  释文:绛顿首,猥蒙访别,以未由陛见,不及舟次叙违,其为悚恋,不胜恳恳。乍远谈对,切冀倍加爱重为最,走此陈谢,匆匆不宣。绛再拜,从事同年兄。十七日。书一角,钱十三千,七十七陌,笺纸二轴,并托求便人致钱塘知县舍弟太祝处。容易干烦,不胜愧仄,不胜愧仄

韩绎 《致留守司徒侍中》尺牍,行书.纸本,30.2x5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绎顿首再拜 留守司徒侍中 绎瞻怀馆下 驰情旦暮 昨以承乏牵冗 久疏左右之问 悚怍至深 冬仲 严寒 伏惟台候动止万福 区区乡往 未繇言侍 仰觊 保调寝味 下情之望 谨奉启不宣 绎惶恐启上 留守司徒侍中台坐 十一月一日谨空

 

 

韩缜(1019-1097)

 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韩绛、韩维之弟。庆历进士。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曾知枢密院事。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罢知颍昌府。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谥庄敏,封崇国公。《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韩缜 《钦闻帖》尺牍,行书.纸本,28.1x29.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缜钦闻制命 深副愿言 属此守藩 莫皇修庆 向风驰想 言叙奚殚 缜又上

 字良臣,延安人。年十八,以敢勇应募,勇冠三军。建炎中,帝手书“义勇”二字,褐旗以赐。焦山寺捷闻,为中兴武功第一,进太保,封英国公。孝宗朝追封蕲王,谥“忠武”。其书法苏长公,能逼真。

韩世忠《高义帖》 33.5×2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世忠再拜 日者事绪种种 每荷周全 自非高义 何以及此 世忠近以私家身物 悉进朝廷 复得圣旨 今世忠般取缕细 专遣人拜闻 谅已垂念 若更蒙颐旨 早与发遣 乃出厚赐也 叠有干溷 悚仄之剧 世忠 再拜

韩世忠《致总领少卿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世忠咨目再拜启 总领少卿台座 近专遣人上状 谅已得达听莹 秋暑尚烦 伏惟神相公忠 台候万福 世忠滥叨政务 无补于朝 尚阻良晤 切冀仰副眷倚 以时珍厚 谨上状 不宣 世忠恣日再拜启总领少卿台座

韩元吉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歐陽文忠公集古所錄。蓋千卷也。頃嘗見其曾孫當世家。尚二百本。但跋尾及一二名公題字。其石刻謂離亂後逸之爾。今觀此四紙。自趙德父來。則在崇寧間已散落也。不然。豈其稿耶。以校文集所載。多訛舛脫略。是當為正。而楊君碑。文集則無。惟中宗作仲宗。建武之元作孝武。恐卻乃筆誤也。然德父平生自編金石錄。亦二千卷。又倍於文忠公。今復安在。公所謂君子之垂不朽。不託於事物而傳者。真知言哉。三復嘆息。淳熙九年(1182)重五日。穎川韓元吉書。

《信宿帖》 韩琦(1008-1075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字景卢,号容斋,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学家。

洪迈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此卷有米襄陽題。尤可寶玩。楊統碑跋。歎其名之磨滅。蓋公偶未考尒。統以建寧元年(168)三月癸丑卒。而跋以為五月。當由筆誤。淳熙十五年(1188)季冬廿三日。錫山尤袤觀。

林逋--尹君处士帖(宋.《风墅帖》上海图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