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普遍缺乏幸福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6:34:21
社会人生   2009-08-18 19:11   阅读10   评论0
字号:大大 中中 小小
幸福是正常的吗?    文/[澳]路斯·哈里斯 著 吴洪珺 等译
在西方世界,我们现在对生活的要求比前人所能想象的要高得多。我们有着更好的医疗条件、更可口的食物、更优越的居住环境、更完善的卫生设施、更多的钱、更丰富的福利服务,并能更方便地得到教育、公平、娱乐和工作机会。确实,今天的中产阶级所过的生活比不久前的皇室还要好。即便如此,人类的悲剧还是随处可见。
书店里心理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书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书架因为不堪重负而呻吟着。书名包罗万象,涵盖了抑郁、焦虑、神经性厌食症、过度饮食、愤怒、离婚、关系问题、性问题、药物成瘾、酒精中毒、低自尊、孤独、悲痛、赌博--只要你能叫得出名字,就能找到这方面的书。同时,在电视和广播中,在杂志和报纸里,“专家们”每天都用改善生活的建议来对我们进行轰炸。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婚姻和家庭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及生活指导师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然而--现在,想想看--尽管有这么多帮助、建议和世俗的意见,人类的悲剧并没有减少,而是在大幅增长!这一景象难道没有什么问题吗?
我们的统计数据是惊人的:几乎每年都有30%的成人患有一种众所周知的精神病。世界卫生组织预计,现如今抑郁是世界第四大花费高昂、让人虚弱的疾病,到2020年它将上升到世界第二。每过一个星期就有十分之一的成人饱受临床抑郁的折磨,五分之一的人会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深受其苦,并染上药品或酒精成瘾,所以现在单美国就有2000万人酒精中毒!
但比这些数据更让人震惊并发人深省的是,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将在生命的某个阶段认真地考虑自杀,并花两周或更长的时间在这个念头中挣扎。更可怕的是,十分之一的人真的会尝试自杀。
用一点时间想想这些数字吧。想想你生活中的人: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想想这些数字的含义:在所有你认识的人中,几乎有一半的人在某一时刻是如此悲伤,以至于他们都认真地打算要自杀,而且十分之一的人真会这么做!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我们将人类的平均寿命提高了一倍。但是我们有没有将生活的丰富、喜悦和满足也翻番呢?这些数据清晰地回答了我们:幸福不是正常状态。
为什么幸福这么难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探索过去。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现代人类大脑及其超凡的分析、计划、创造和交流能力在过去几十万年中得到巨大的进化。但是大脑的进化并没有让我们感觉良好,所以为了拥有良好的感觉,我们讲有趣的笑话,写十四行诗,说“我爱你”。大脑的进化只是帮我们在这个充满危险的世界中生存下来。想象你是早期狩猎采集社会中的一员,为了生存和繁衍,你的基本需要是什么?
有四种基本需要:食物、水、避难所和性,但是所有这些在你死后都没什么意义。所以,原始人类大脑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会伤害你的事物并避开它。本质上,原始大脑就是一个“不要被杀”的装置,而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有用的。我们的祖先越是能更好地预测和躲避危险,他们活得就越长,孩子也越多。
人类大脑在预测和躲避危险上一代胜过一代。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现代人脑仍在寻找麻烦。它对遇到的几乎每一件事都进行估计和评价:是好还是坏?安全还是危险?有害还是有益?然而,如今大脑警告我们的事情不再是剑齿虎或200公斤重的大狼,而是失去工作、被人拒绝、拿到超速罚款条、没钱付账单、在公众面前觉得窘迫、让心爱的人伤心、身患癌症,或任何一种常见的困扰。结果,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担心那些往往从来不会发生的事。
早期人类生存下来的另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属于一个集体,如果你的氏族将你踢出去,狼很快就会找到你。那么,大脑是如何保护你不被集体排斥的呢?它是通过将你和氏族的其他成员相比较:我适合吗?我做得对吗?我的贡献够吗?我和别人一样好吗?我做什么事可能会被人拒绝呢?
听着耳熟吗?如今大脑仍在给我们被拒绝的警告,并把我们与社会中的其他人作比较。难怪我们花这么多精力去担心别人是否喜欢自己!难怪我们总是想方设法提高自身,因为自己不符合标准而自我贬低。几十万年前,我们只与氏族中少数几个成员相比较。但是现在我们随便翻开一份报纸或杂志,打开一台电视机或收音机,马上就能发现一大群比我们更加聪明、富有、高挑、苗条、性感、强壮、出名或受尊敬的人。让一个少女沮丧的最快方法是什么?给她一本时尚杂志,当她把自己与那些用喷雾笔绘制过的、提高了胶原蛋白并经过数码改变的超级模特相比较,她肯定会觉得自卑或感到自己毫无吸引力。其他人也是这样。由于进化,我们的大脑变得如此精密,甚至能想象出一个我们希望成为的人──然后把“真实”自我与那些不可能的标准相比较。我们还有什么机会?最终还是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我们人类刚从树上下来的时候,整天忙着填饱肚子和繁衍后代,只要能够吃饱,可以××,就觉得很幸福了。时至今日,社会的发展让我们不必担心饿肚子,甚至不必担心产生和抚养后代的责任,所以可以随便××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原来吃饱和××得到的那东西只能叫“快感”,快感过后的空虚让我们开始追求奢侈的、虚无缥缈的“幸福”。
幸福到底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向众说纷纭。社会学家们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找可以预测幸福的指标。收入?社会地位?宗教?可是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世界各国都拼命地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以为强国富民才是幸福;雪山里的小国不丹穷得要命,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前国王却提出“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声称他所追求的不是强国富民,因为人民的幸福与生活水准并无必然联系,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在英国莱卡斯特大学的“主观幸福世界地图”里,不丹人民的幸福程度在全球国家排名中高居第八。
梁朝伟与刘嘉玲的婚礼让我们知道,不丹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可是真的像不丹一样,小国寡民,躬耕放牧,一切听国王的话,与世界老死不相往来就会幸福吗?即使我们假设不丹的幸福模式真的存在,这种模式在现代社会里能够生存下去吗?答案已经显现:不丹不可能永久地自我封闭,它变成了君主立宪制,有了电视,甚至开始有了Internet。或许很多人可以接受物质上的匮乏,然而在能够大量获取信息的年代,我们还能够接受简单头脑所带来的幸福吗?
所以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只能追求各自的理想,无论是金钱、地位还是成就,期望理想的实现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然而每一次理想的实现所带来的生活状态的改变,似乎都只是暂时增加我们的幸福程度。工资从五万元涨到十万元会让我们开心几个月,但我们总能很快适应十万元的生活状态,又有了挣二十万元的目标,于是幸福程度又回到从前。对于这个普适的现象,学界早已经有了悲观的论调:幸福都是暂时的,长期持久地提高幸福程度是不可能的。
然而加州大学的研究者们在20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持久提高幸福程度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只是我们的眼光应该超越外界的条件,放在人的行为上。也就是说,幸福并不是一个静待追求的具体目标,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获得幸福感的过程中,我们做什么比我们有什么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问的问题不是赚多少钱才幸福,而是钱怎么花才能幸福。
那么,钱怎么花才能幸福?以下为单选题:当你领到奖金的时候,是⑴存起来,⑵付账单,⑶吃一顿大餐,还是⑷给自己买东西?
如果你选的是以上皆非,那么恭喜你,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你很有可能是真正懂得幸福何在的人,因为这笔钱,你多半是花在了别人身上。不论是给父母妻子买东西,请朋友吃顿饭,还是资助一个失学的小孩,美国《科学》杂志在2008年3月发表的一篇文章证明,把钱花在别人的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能带来幸福。
这篇由加拿大卑诗大学心理系研究者和哈佛商学院市场营销研究者合作的文章,调查了日常花费习惯与幸福指数的关系,奖金的去向与幸福指数提高值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研究了“飞来横财”的用法与幸福指数提高值之间的关系。结果是,去除收入水平的影响,日常经常给别人买东西或捐钱的人更幸福;去除奖金高低的影响,用奖金给别人买东西或捐款的人变得更幸福;最后的实验甚至证明,那些必须把飞来横财花在别人身上的人,比必须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更幸福。
有了这样的理论支持,你应该很容易理解自己为什么给自己买太多东西会有挥霍的负罪感,而给爸妈或孩子买东西的时候,却能够可着劲儿花钱,一点儿也不心疼。这个研究结果无情地告诉我们,我们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无私”,拿自己的钱给别人买东西,只不过是用物质去换取自己精神上更大的幸福。或许,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无论这幸福的来源是对物质的拥有,还是精神上的满足。区别仅仅在于,有的自私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而把自己的钱花在别人身上这种“自私”,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都是幸福。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