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华论坛-『哲学与逻辑』-关于时间概念的哲学讨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12:09
关于时间概念的哲学讨论
时间的观念。
古代人没有长久的时间观念,当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因为季节的更替,植物的播种和收获,始有时间观念。但不同的民族对时间的态度很不一样,有的认为时间是周而复始的,有的认为时间是一直向前流淌的。
人们为了精确计量时间,始有计时的仪器。人们从计时仪器中获知:在不同时间段完成中完成相同的事情需要花费相同的时间中大致得知:时间是均匀流淌的。这是一个直觉的观念。现代人认为时间是均匀流淌的,并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并无确实的根据。 人们根据时间是均匀流淌的观念,不断设计更精确的均匀变化的计时仪器,一直到伽利略的单摆。人们才算找到一个非常好的理想的计时仪器。也只有在此之后才能建立经典的物理学。所以钟表的设计只能说是满足了人们的理想,却不能证明时间是均匀流淌的,更不能证明时间是物质的。但从那以后时间作为一种存在为人们广泛接受。
问题的出现
这一切都很好,可问题出现了:所有物理学的公式中的时间(T)是对称的,物理学没有规定时间流失的方向,而在现实中我们却从未发现时间的倒流。这个问题是最主要的,热力学提供了一种解释,但这个解释同样带来了麻烦(在这里我就不敷述了),所以我要提出我的解释-----时间是用来标记量子事件的主观工具。
在量子力学中的时间观念:光子在不发生量子行为时是没有时间流失的,因此光速无穷大,它在某一时刻,既在此地,又在彼地。表现出波的行为。当它撞上胶片时我们就检测到光子的存在,光子就发生了一个量子行为,时间呈现出来了,发生了量子行为的光子就再不是那种光波的存在了。也不可能倒退到那种情况了。因此时间是用来标志量子行为的发生的工具。时间在量子力学中是点性跳跃的。
宏观物体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大量的量子态塌缩(量子行为),时间在飞快的跳跃,因为它飞快,所以就近似看成它是线形流淌的,所以我们计量时间的方法不是以量子态的发生为根据的,而是经典的计时方法。在这种计时方法下,光速不是无穷大,而是有限大。这是宏观物理与微观物理最大的分歧。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所采用的时间观念不同造成的
最后我预言:要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协调:需要改变的是相对论。主要是他的时间观念。而量子力学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残留是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还是以经典的时间观念来考虑问题而导致的。
-------------------------------------
薛定諤的貓所処的狀態是什麽樣的存在?
生死兩种狀態並“存”的這個“存在”(“並存”這種形態)是什麽樣的“存在”?抑或不是“存在”?
量子论的确触及到了哲学的中心问题,它触摸到了世界本质的“原态”,薛定谔猫在我看来,反映的是三个层面的对立中和的扭结:第一层面,“存在”与“不存在”的中和;第二层面,“虚在”与“实在”的中和;第三层面,“能”与“物”的中和。
世界本质“道”不能归结为“存在”也不能归结为“不存在”,人们应当放弃那种非此即彼式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讲道的“无名”与“有名”,“名”即“态”,这里《老子》是说:“存在(有)”与“不存在(无)”是世界本质的两极情态,道是超出“无”“有”之对立的,就像“人”之与“男人”和“女人”的对立一样。世界在最本质上是存在着的以及世界在最本质上是不存在着的,这都是偏见,是形而上学思维的两个彼此对立的结果。 事实上,薛定谔猫所处的态,是“有”与“无”;“虚在(静止)”与“实在(运动)”;“物(有形)”与“能(无形)”三个层面的中和。说白了,那就是“道”——中和之道。       中和具有高度的双向趋向性,两极自它而出。两极之间的相互转化必经“中和”,“中和”居于两极之间,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情况,有点像蓄势待发那种情况,其两极性态集于一身,随时,它内部的两极力量的平衡都有可能被打破,而使一种事物“非此即彼”。。所以,“人”不能归结为“男人”,当然也不能归结为“女人”,薛定谔猫的那种情况,在唯物论以及以唯物论为基础的现代自然科学看来,是很难理解的,他们怎能不困惑的?除了用他们的信仰宣言来回避这些“令人难堪”的问题之外,你还能指望他们做什么呢?
爱因斯坦的“对头”——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尼尔斯波尔讲过这样一句话:“假如一个人不为量子论而困惑,那他就是不明白量子论。”,我看到后给他一句回应:假如一个人因为量子论而困惑,那他就是不明白世界!看样子,波尔在与爱因斯坦的争执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点正确性,只局限于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内。。。
。“物质”与“物”并没有区别。“物质”一词只不过是唯物论者基于其信仰而对“物”重新臆造的一个概念。把“物”与“本质”的“质”字联系起来而称“物质”,在哲学路向上的倾向性是十分明显的,但这实际上并不能改变“物”并不是本质这一基本事实。。。我也明白quaien老师的意思,不过实话讲我也不太喜欢您的这种口气,属我直言,这口气以及您的部分帖说暴露出您是属于那种博而不渊之士,知道的相对较多,但看问题的深度较浅。。。您要明白,知识的多或知识的少,并不一定是绝对的好事或坏事,这因人而异,您明白我的意思吗?知识对您这类人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力量,反而是——带来更深度的迷信,形成你思想上过多的羁绊和枷锁。。。
唯物论关于“物”或“物质”的观念在几千年的认识过程中迫于科学进步的压力而的确有所进步,恩格斯讲:“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合,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个总合中抽象出来的”这里尽管恩格斯使用了“抽象”而不是“概括”有失准确,但恩格斯此话的意思却明确道出了唯物论关于“物”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这一高度在现在看来应是最基本的常识,但对于人类关于世界最初步的认识——唯物论而言,这确实是已经到头了。。。
------------------------------------------------------
“物”(或“物质”)是一个关于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概念,但仅有此一“高度”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阐明“物”或“物质”的规定性是什么。恩格斯并没有进一步谈及这个问题,到了列宁这里,列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试图回答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表达了“客观实在性”是“物”的规定性。现在问题来了,何谓“客观实在性”?是“真确存在”?“独立存在”?或是“真确又独立的存在”?若“实在”是“真确存在”的意思,而“物质”又是用来标志“真确存在”的一个概念,那么列宁只不过玩弄了一个概念把戏,其关于“物质”的所谓“定义”,就不是一个学术意义上的真正定义,而不过是一个唯物论者的信仰宣言罢了。
假如人们有一天发现了“上帝”或“灵魂”,并质问唯物论者的时候,列宁会站出来反问:“‘上帝’或‘灵魂’是真确而独立的存在吧?”答曰:“是”,“那就对了。既然‘上帝’或‘灵魂’是实在的,而‘物质’又是标志‘实在’的,那么世界唯物有什么不对呢?”,哈哈哈,这就是列宁关于“物”的规定性的“定义”,“物或物质”这个概念在现代唯物论者那里俨然已成“无所在又无所不在”,并具有无穷变化的“上帝”——一个纯粹的玄思学概念。这与恩格斯的观念早已相去甚远。。。。
前面说了,作为唯物论,恩格斯关于“物”的哲学观念是已经到头了,再向前进,就必然要突破“世界唯物”的形而上学认识,要么,就像列宁那样——信口雌黄,玩弄概念把戏蒙人,但那不是关于“物”的观念在认识上的进步。不过,列宁也算是直面“物”的规定性的第一个唯物论者,尽管,他的回答只是和世人开了一个玩笑。。。。 像“能量”、“物质”、“空间”、“距离”、“频度”、“速度”以及“时间”等都是从属于实在境界中的一些基本范畴。“物”是一维运动着的、具有可观见性之实在;“能”是三维运动着的、具有不可观见性之实在。“空间”是实在本体之“能”态三维运动的区间性;“距离”是实在本体之“物”态一维运动的区间性。“频度”是实在本体之“能”态三维运动的动度性;“速度”是实在本体之“物”态一维运动的动度性。“时间”则是连接实在本体之“物”、“能”两极情态之区间性与动度性的中和、间在性,它一方面与区间性相联系、具有区间特性;一方面与动度性相联系、又具有动度特性;但它自身却又不是区间性、亦不是动度性,这便是时间本性。
时间是与“实在”运动紧密联系着的,而“实在”却是一个较之“物”更为根本的概念。“物”及其一维运动只是“实在”及其运动的一极情态,与之对应的“实在”及其运动的另一极情态——就是“能”及其三维运动。“实在”的这两极情态——“物”与“能”,它们的运动图式是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别性的,不能用关于“物”的运动的观念去完全生套“能”的运动。分子层面以下的微观“实在”,那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物”,它已经处于一种“物”“能”两极之间的中和间体情态,这就是它们之所以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原因,这种情况下,仍然试图运用关于“物”及其一维运动的观念去理解它们,那是必然要困惑的。
严格地说,“物”不是运动的主体,“物”只是一维运动的主体,“实在”才是正当的运动主体。因而“时间”不能说是不是“物质”,就像“人性”是不是“男人”一样,这问题存在着概念等级层面的混淆混乱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