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谬误 - luwu883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20:33
经典与谬误
知识 教育 2009-03-18 12:01:45 阅读93 评论28 字号:大中小
经典与谬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数千年。历代的圣贤们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提炼,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而成为经典。
经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然性、合理性、逻辑性、必然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经典也不例外。
囫囵吞枣地传承经典,必然得到“教条”的结果,照本宣科地弘扬经典,必然得到“食古不化”的结果。
“天道酬情”这句(成语)话很经典,当时代很流行。不认真领会此话的内涵,不努力感悟此话的神韵,尤其是此话中“酬”字的玄机,会误入歧途的。
世人通常把这个“酬”字看作酬(金)劳的意思,以钱财或贫富作为评判标准。这样的理解与解读,也许对,更可能错。
简单的理解与解读会出现偏差的。
曹雪芹很勤劳,一部洋洋洒洒的《红楼梦》,实实在在地彰示了曹雪芹的勤劳。任何人只要说曹雪芹不勤劳,所有的“红学家”都会奋起攻击,口诛笔伐地声讨;所有的“红学”爱好者都会义愤填膺,毫不留情地反击。
曹雪芹的勤劳应该是无疑的。
曹雪芹的勤劳,得到了“天道”(?)贫困潦倒一生的“酬”。曹雪芹的勤劳,得到了遗失后四十回的“酬”,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迷”,可以让后人众说纷纭地评说、研究、解读。
用钱财标准来理解(天道中)这个“酬”字是很难的。
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格,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当然很勤劳。
鲁迅先生的勤劳,得到了钱财稀少的“酬”,得到了永远无法跻身“福布斯”排行榜的“酬”,得到了将其文章从教科书中撤换的“酬”,得到了后人打算(?)把他忘却的“酬”。
用贫富标准来解读(天道中)这个“酬”字会出现偏差的。
农民兄弟“脸向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很勤劳,不勤劳是长不出“一粒米七担水”粮食的。农民兄弟的勤劳,得到了社会(几乎)最底层、最贫困人群的“酬”。读书与看病,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对勤劳的农民而言,也是种奢望,往往因不堪重负而舍弃。
众所周知,和珅很富足,和珅是否勤劳,不得而知,需史学家考证。
“天道”似乎从未“酬勤”,天道似乎常在“励奸”。
用钱财贫富来评判(天道中)这个“酬”字会误入歧途的。
钱财的多少只能评判经济的贫富,永远无法评判人品,人格、思想、情操、艺术、人生……的高低。
钱财的贫富未必和勤劳与懒惰有必然的联系。富足未必对社会贡献大;贫穷未必对社会贡献小。
道非道。
“天道酬勤”四个字,不能“教条”地理解,不能“食古不化”地解读,不能仅从字面上作评判。
“天道酬勤”四个字的深刻内涵,龙其是“酬”字的玄机,需要用“心”去领会,需要用“灵”去感悟。
酬勤的是天道。不酬勤的是何道?
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不知道。
非常道。
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