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对规则产生敬畏之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46:17
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钉子户”。这些孩子总是有意无意间游离于“班级制度”之外,有的是真的自控力差,而也有个别孩子似乎是故意“以身试法”,“试法”还不算,他还要处处为自己的罪责开脱,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一堆看似在理的歪理,有时他甚至还能够把这些歪理上升到一个“层次”,他甚至还有一套“理论”与老师和制度抗衡,这样的孩子多出现在小学中高年级,似懂非懂自以为很懂。这样的孩子,他们往往在班级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有号召力,曾经(至少在他自己看来)在同学心目中有威信,自我感觉的优越感导致了骨子里的“自大”和“不自知”。他认为老师也不会把他怎么样。也难怪,为什么类似情形会在某些方面很优秀的孩子身上出现?就是因为我们有老师和同学对此类孩子格外宽容,有“一俊遮百丑”的偏袒,缺少客观辨证对待。如果这样的习气在这类孩子身上“潜伏”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变成“顽疾”。班级里如果有这样孩子的存在,可能导致一个班级集体舆论偏差,形成不良风气,对这个孩子本人,对整个班风都特别不利。
我们这个班级就有这样的特例。去年刚刚接手的时候,有些苗头,我及时做了一些“刹车”,班级舆论得以扭转。但是真正的顽疾不在这些很快就能够扭转的风气上面。经过大半年之后,在这群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逐渐凸显出来。主要是他渐渐感觉到有些“违规”简单的制裁对他而言(尤其是小班干执行时)拿他没办法。说起来他头头是道,做起来他有时甚至还能够像模像样。
平常这孩子显得很谦虚,也不像同龄的孩子一样叽叽喳喳想到啥就说啥,故作深沉,关键时刻总会“语惊四座“。记得上个月,在召开班干部会议上,讨论对班级一些违规现象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处理时,很多干部都表示要惩罚。而这孩子却不经意间冷笑了一下不吭声了,我有意点名让他发言,他就慢条斯理地答道:“我觉得吧,惩罚并不是很好的方式。要像美国那样,充分给大家自由,不要有太多的限制。让那些违规的人自己知道自己错了,自觉改正……”听这口气,是不是有理有据,我当时有点哭笑不得,但还是一脸正经地问道:“你有一个观点很对,知道错误能够自我改正这是最高的境界。但是这需要高度的自律,想想班级里每名同学能够做到这一点吗?不说全班,就说我们所有的班干部,你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大家沉吟一会儿摇摇头。
上周一,他气呼呼跑到我身边问我:“老师,学校有规定在上学路上不能拍篮球吗?”我被他这突如其来的一问给问蒙了,老实说这个我现在真不清楚。但是我脑子马上一转,就问:“你怎么突然想着问这个问题了?”“刚才我在校门口被陆主任拦住了,说小同学不能在路上拍篮球。”“哦。”(陆主任是学校德育主任)我接着问:“她说了为什么不能拍吗?即使她没有解释,你认为她为什么阻拦你吗?”“可是……可是,以前没有谁告诉我呀?!”“是的,我也感觉没有听到这条明文规定。但是我们学校是不是有注意交通安全的规定啊,是不是有不能在马路上追逐的规定呢?所有规章,包括法律,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现在我们就来想想,该不该在人行道上拍篮球吧,你认为呢?以你的见识与认识,我相信你自己会有一个判断。”他沉思了一会儿离开了。就在那个晨会上,我在班级讨论了这件事。说的很委婉,说是这位同学提醒了我,让我注意到这个现象,大家认为该不该制止。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不少。知道这孩子自尊心很强,我一般都是在肯定的前提下再针对性提出不同建议,他也会在我面前点头称是。我以为这样会换回他对别人的尊重,会激发他多角度考虑问题。实不尽然。班级越来越多的同学反映他“嚣张,骄横”。老师们也反映这孩子特会狡辩。近日因为一条班规“任何时候不能在球场以外(尤其是教室)拍篮球”的出台,他在一周之内,三次违规,制定规则的当天就违规了,他主动接受了处罚,5月31号又违规,我想到第二天就是六一,当天下午有活动,就说这件事儿童节后处理,是想让他主动找机会和我谈谈,但是昨天他一无动于衷,竟然还可以在下午继续违规。孩子们也纷纷来报告,对于孩子们的小报告我从来都是委婉地不赞成态度,但是这次来“打报告”的有两名是他的朋友,其中一名特别铁。他说提醒他时他不但不听,还骂他,要我好好制止他,我说该是时候了。
于是,有了昨天下午的“隔离”调查,和今天早上他的“主动认错”,但是昨天下午他依然显得很有理。觉得大家对他太苛刻了。是大家“嚣张”在前他才口出狂言的“你告啊,我怕什么?”等。而且还说自己只是拿着篮球在教室门外只是小幅度拍,在他看来那不叫玩……我几欲发作还是忍下了,说现在你已经违反了最严重的规定。这个规定(一学期在学校不得玩篮球)特别严厉,我是考虑不会有人触犯的,但是你还是触犯了。我想这对于一个特别爱好玩篮球的孩子而言,接受不了。可是问题已经至此,我现在请你站在班主任角度考虑如何处理这件事。我把他一人放在办公室,自己到教室了,让他想好了找我,结果不过五分钟,他就来了,说:“我认为如果我是班主任,首先我会保护这个爱打篮球的孩子的热情,改变处理方式,比如篮球还是玩,但是其它课间不让他出去……”看来这样的手段已经不起作用,我还是忍着,说:“站在这位同学的角度,班主任这样想没有错,但是站在同学们角度看呢?站在制度层面看呢?因为惩罚损害的违规者的切身利益就立即修改规则避免惩罚,你觉得合适吗?大家答应吗?”现在制度已经在班级通过,想修订也只有通过大家,你我说了都不算,而且想求得大家的谅解我不会在班级提出来,只有你自己在班级诚恳表态看能否得到大家的谅解。
今天早上,八点十分,我把时间交给他,他的表现十分牵强,感觉采取的这种“内省”依然没有达到目的,我当时没有让同学们说什么,说这件事到班会上继续处理,今天必须处理。
回到办公室,我在想,今天必须杀杀他的“骄横”之气,也必须通过这件事给大家一个深刻的警醒。让大家知道违反了规则就要接受惩罚,有意违规是一种不齿的行为。
这个班,很,因为他们的成长背景和。班级里很多家长赞成国外所谓的“赏识”教育,我和这样观点家长也谈过,实际上是对赏识教育的真正内涵又缺少理解。这样语境下成长的孩子,自认为了解很多先进的理念,实际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我决定就从清除这种思想根子入手,用大量的事实和依据来还一个“国外教育的真面目”。
于是,在今天的品德课上,一开课,就说今天上一节的品德课,你们坐的规规矩矩,只听我说,必要的时候有对话,有反思,今晚有日记作业。我出示了一些美国、日本、英国学校关于“惩罚”的立法依据以及具体的规则要求;还有社会各界对如今的孩子为什么少不了“惩罚”的论断,之后就班级现象以及我的处理方式渐次挑明观念以及行为背后我的思考。
讲完,我再次请这位同学就自己最近言行以及今后行为发表看法,此时的他,才算真正地流下了悔过的泪,话语也感人了。我再次提醒大家面对别人的错误一定要善意提醒,不能幸宰乐祸,更落井下石……至此,课才算告一段落。
晚自习,孩子们安静地写日记,一个个写好交上来,看来撬动了这些“沉睡的心灵”。不少孩子说这是一节让他铭记终生的品德课,让他明白了很多过去不明白的道理,是他今后人生的铺垫。孩子们一致说这节课让他们懂得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懂得了犯了错误不着借口,必须学会承担……不少孩子说看过哪些惩罚方式他很惊讶,以前以为美国教育很自由,课堂上可以喝水可以睡觉,原来也有这么严厉的制度;有的说这是第一次见到我们温和的班主任发如此大的脾气,原因是我们太不争气了,对于制度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触碰导致的……
有一点触动,但还没有结束,很多孩子还是停留在对外国这些制度对我讲的故事的复述上以及简单的启示上。周末还有一个查找资料的作业(让孩子们自己上网查找国外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规则与惩罚方式)然后继续写心灵日记——反思自己父母的教育以及自己对父母对师长的态度,以“现在,我有哪些责任是自己必须承担的。”为题,写600——1000字的反思式日记。
下周再次拟定本学期最后一个月底线规则,强化执行力。做到规则少但要切实当前班级实情,制定后就要严格执行。让学生明白“优秀是一种习惯”,优秀是培养出来的,优秀是在制度规训、自我约束、群体监督中逐步养成的。
以下附一些我课上引用的部分资料和个人观点:
何为“惩罚”?“惩罚:严厉地处罚。”那什么叫“处罚”呢?“处罚:使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受到政治或经济上的损失而有所警戒。” 而何为“体罚”呢?“体罚: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法。” (以上解释均摘自《现代汉语词典》)可见,“体罚”从词义上讲,是排除在“惩罚”之外的。只不过现在许多人一提到“惩罚”,总想到“体罚”,这是对“惩罚”一词在理解上的泛化。
请思考这几个问题:
A、惩罚也离不开对惩罚者的尊重和信任(但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的违规,让人无法再信任你怎么办?!!!!)
B、老师尊重学生的时候,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发表意见与狡辩有什么区别?你是在狡辩还是在解释?!!!!!!!
C、如何为自己过失负责?!!!——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过时承担责任?——不管你是无意的还是有心……例如交通规则
日前,由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题为“跨越理念,革新思想———中小学校长国际化论坛”在广州市萝峰小学举行,从美国考察回来的校长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当我们批判和抛弃惩戒教育的时候,其他国家却正在强化惩戒教育的积极意义。
1、法律给予老师体罚权力
协和高中副校长曹城峰谈到:“我们想象中的美国学生管理可能比较松散、自由。然而在考察的学校里,都实行着惩戒教育,有的学校还制订了惩戒条例、处罚办法,甚至还建有惩戒室。学校非常自豪地向我们夸耀惩戒教育成绩。而事实上,惩戒教育也成了这些学校脱颖而出的法宝。”
参加广东省中小学校长中英合作培训项目的校长们也发现,表面上看英国的教育形式很松散,但其实各种规章制度非常严格。
佛山市南庄三中校长虞伟华在英国圣彼得中学看到,每节课教师都要用电脑点名,或者一位职员手持考勤机对学生逐个点名。原来英国学生迟到、旷课现象日趋严重,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于是颁布法律规定:父母对孩子的上课出勤情况要负法律责任,孩子不回学校、不读书,要对父母罚款2500英镑或者判入狱三个月。在很多学校,还有“学生成绩不好要向老师道歉,学生表现不好家长要向学校道歉”的不成文规定。
2007年,英国通过了一项法律,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法律上给予老师“体罚”学生的权力。日本政府也表示考虑恢复体罚,通过让学生罚站等方式加强校园纪律和保护老师。
2、惩戒不是为了“治”学生
那么非侮辱性和较重伤害性的惩罚到底能不能使用?
曹城峰在美国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蛋。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你踢碎的,你就要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以后还。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人们熟知的里根。他在回忆录里说这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曹城峰认为,当学生做错了事,老师应该及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该如何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和弥补。惩戒要适度,避免粗暴的批评。
正确的惩罚首先是要明确教育目的。惩戒不是为了“治”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培养一种责任感、一种自信、一种健康的心理,从而培养现代公民。其次是相互约定。惩戒应该是一种相互的约定,这种约定就是兑现自己的诺言,违约则意味着未守信用,就要接受惩罚。
教育需要“惩罚” 不能要体罚
wujian:我们许多活动都在说美国。其实美国学校中的惩罚也是很厉害的。例如,罚站。需要学生的鼻子和脚尖都要贴墙。我不知道美国学校的这条校规是怎么通过法律的。但是,的确属于严厉的处罚。
一剑:我认为现代环境下的许多孩子,尤其是许多大城市中的孩子,在"自我中心"的土壤中长大,他们最缺少的就是挫折教育,也就是说"欠揍",适度的体罚比如说"打手板","面壁思过",都是非常有效的对偷懒卖滑\道德败坏者有力的警示,可以最有效的遏制有些娇养\骄横的孩子日益膨胀的自我.玉不琢不能成器,人与人是不一样的,爱的教育和爱的光环不可能祥和每一颗心灵!!!!
泥土: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有时还不如社会影响大。这样的学生如果十几年来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试问又如何让他能在学校遵章守纪呢!
noname:非常赞同李老师的观点。对于一个经常严重违纪的学生不进行必要的惩罚就是对其他学生教育的不公平。
jiaoshi:我认为适当的体罚是有好处的。体罚是指身体上的惩罚,一个人的痛苦由外到内,况且在一定的阶段。比如是懂非懂的阶段,适当的体罚使人知道怎样遵守规则。扣分,不适合中国的学生,因为,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是中考、高考。所以,在评价标准没有改变之前,我们就无法才用扣分的手段。
hongcj:我认为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上进行适当的处罚对学生是很必要的。成人犯错要受到社会舆论、刑法等处罚,小孩犯错也就当受处罚!让他知道犯错的机率要降到最低,才能快活地生活着。
放言: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惩罚怎么得了?国家不是办了那么多监狱用来惩罚犯人吗?如果说服教育那么管用,还用得着监狱吗?国家有那么强大的宣传教育机器都不管用,为什么单单要求学校、要求老师不能用惩罚措施,而又要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呢?
chenle:教育是一行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不要过于急躁,要用爱心去感化,但对那些故意制造“矛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也是必要的。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也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学生听到的虚伪赞美太多了(全社会都在为他们抱委屈呢,更别说他们得到的家庭溺爱),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惩罚有助于他们认识自我的渺小、社会的严酷。

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不能没有惩罚。
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什么是“惩罚”?我理解的“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后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要求他。”
我这里还要强调的是,科学的教育惩罚不仅仅是制止违纪现象的手段,而且还应该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途径。也就是说,教育惩罚不应该只是来自教育者,而应该来自学生集体意志。比如在我的班上,所有的惩罚都来自学生民主讨论最后无记名投票通过的《班规》。……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完整
惩罚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全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家长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
孩子在体验中长大,不是在说教中长大。
并不是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教育是唤醒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美国优秀教师的55条班规
《优秀是教出来的》作者隆·克拉克老师年仅廿八岁,是全美最佳教师奖得主,是唯一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的小学老师,已荣获「全美最佳教师奖」。他教过的学校,学生都来自最贫困的家庭,学校的资源也不丰富。但凭着他的热情与本书所介绍的「超基本五十五条」,只要被他教过的学生,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气质也会变得彬彬有礼。
1、与大人应对,要有礼貌,有分寸;
2、与人互动,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3、别人有好表现,要替他高兴;
4、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
5、自己有什么好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6、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也回问他问题;
7、打喷嚏、咳嗽都要说对不起;
8、不可以有不礼貌的小动作;
9、别人送你任何东西,都要说谢谢;
10、接到奖品和礼物,不可以嫌弃;
11、用小小的贴心,为别人制造惊喜;
12、改同学试卷时要特别谨慎;
13、全班一起念课文时,要看着正念的一字一句;
14、以完整的句子回答所有的问题;
15、不要主动讨奖品;
16、每天都要作完作业;
17、换科目的时候,动作要快、要安静,要守秩序;
18、做什么事都要有条理;
19、老师在指定作业的时候,不要叫苦;
20、别的老师来代课,也要守班规;
21、课堂上发言,或起身,应该讲规矩;
22、不可以上课上一半,起身去倒水;
23、见到每个老师,都要说某某老师好;
24、注意洗手间的卫生,把身边的病原减少到最少;
25、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6、不要帮同学占位子;
27、同学受罚的时候,不要看着他;
28、对作业的问题,可以打电话来我家,我没接的话,你可以留言,但只要留一次就够了;
29、用餐要讲究礼仪;
30、吃完饭,自己的垃圾自己处理;
31、接受别人的服务要惜服;
32、坐车要坐也好,别打扰司机;
33、认识新朋友,要记住对方的名字;
34、吃自助餐,或与人同桌,取菜不可贪多;
35、别人掉东西,请弯腰去帮他捡;
36、进门时,如果后面有人,请他扶住门;
37、别人碰到你,不管有没有错,都要说声对不起;
38、进行校外教学时,无论到哪一个公共场所,都要安安静静;
39、去参观别人的地方,要不吝于赞美;
40、全校师生一会的时候,不要讲话;
41、接电话的言谈要得体;
42、一趟校外教学结束,要谢谢所有随行的老师和家长;
43、搭乘电梯时,要站右边,请赶时间的人走左边;
44、列队行进时不要说话;
45、不可以插队,但看到别人插队时不可以大呼小叫,让老师知道就好;
46、看电影时不要说话;
47、不可以带玩具到学校来;
48、有谁欺负你,让老师知道;
49、自己的理想自己要坚持;
50、要乐观,要享受人生;
51、别让别人有遗憾;
52、从错误中学习,继续向前迈进;
53、不管如何,一定要诚实;
54、抓住今天;
55、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做最好、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