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从高锟获诺奖看亚洲教育体制不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9:25
2009年10月10日 07:23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9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9日刊文说,今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教授,其实全世界的华人、亚裔都同样欢欣鼓舞。亚洲有很多优秀人材、一流的设备、强大的经济条件,只要虚心检讨教育体制,很快就可以造就出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摘录如下:
今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教授,香港人倍感自豪;其实全世界的华人、亚裔都同样欢欣鼓舞。在此我们大略分析一下高锟得奖的一些背景因素以及有关的亚洲教育体制问题。
香港很荣幸地产生了三位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高锟,以及国际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Fields)得主丘成桐。他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三位都不是从香港最顶尖的中学毕业,高锟就读于圣约瑟书院,崔琦和丘成桐都毕业于华校培正中学,由于这两间中学都不是顶尖中学,他们没有太大的精神压力,在追求学问时比较自由轻松,不必时时刻刻为成绩而担忧。
第二,他们做学问都很谦虚,笔者有幸接触过崔琦和高锟教授,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永远那么谦虚,不耻下问,一点架子也没有,成名之后待人接物一如既往,给人感觉到他们是谦谦君子。
第三,博览群书。他们的知识面很广,求学态度并不停留在本专业的范围,这也许与他们中学教育有关,再加上当时的香港,大陆出版的科技书都很便宜,也可看到台湾翻版的英文书,这些阅读的条件给当时香港、新加坡的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四,他们都有很好的论文指导老师,例如丘成桐的博士导师是陈省身教授,高锟就读的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60年代是黄金时代,当时帝国理工学院有接近10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电机系就有匈牙利籍的获奖人丹尼斯·加波(Dennis Gabor)教授。
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是英国的大学风气,学术研究都很重视启发独立创新的态度,否则一个英国哪里会产生大批像牛顿、达尔文、麦克斯韦、史蒂芬·霍金等伟大的科学家,高锟的科研态度及基础应该是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时形成的。
亚洲教育体制需要检讨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几乎所有的博士学位都在美国、欧洲取得的,这里也大略谈谈目前亚洲教育体制上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亚洲的教育制度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学生总是以追求分数为最高目标,当然考试成绩非常重要,但也要让学生有一定的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个人的特长。不要忘记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学和大学本科的成绩并不突出,但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不少亚洲国家的科研都有跟风的趋势,大部分科研项目都要追随美国欧洲,没有办法找出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们提到英国学术研究的传统,非常注重建立个人的品味,在科研上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因为这样才可以看到别人没有预测的新领域。
第三,绝对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考虑科研的唯一政策,从高锟、崔琦的经验中,我们了解到搞科研的人一定要热爱科学,把追求科学真理作为人生的至高享受。另外,除了强调应用科技,同时也要大力鼓励科普以及基础科学的研究。
亚洲有很多优秀人材、一流的设备、强大的经济条件,只要虚心检讨教育体制,很快就可以造就出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我们拭目以待。(潘国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