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气功动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39:43
昆仑缠手八卦功
昆仑缠手八卦是以上肢形体动作配合下肢走圈的练功运
动。通过不同的手形,用缠手给脏腑贯气,激导全身经络,疏
通各个脏腑,同时走弧形圈,脚踩乾坤八卦 (乾兑离震巽坎艮
坤)卦位,进行正向和反向对称循环运动。手每到一处穴位都可
以  调治三条经络,所以叫“治三经”(乾坎昆仑治三脏);走弧
形圈则使人体受“太极八 卦”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方位的调节。在每个方位上, 宇宙和地球 的磁场力
和能量场的强度都不同,按古人理论,从五行上来说,肺金居
西,其经气 为白色;肝木居东,其经气为青色;肾水居北,其
经气为紫色;心火居南,其经气 为红色;脾土居中央,其经气
为黄色。这种方位效应不但对脏腑有优异的调节作用,而且可
以使“先天真气”按八卦的规律进行自然的运化,通过“天人
合一”的作用 对人体机能起到优化的调节与制。
(昆仑缠手八卦口诀]
(一)五行八卦深,                 (二)任督两脉动,
造诣在中心,                      必须到心中,
提供气功素,                      心中往上升,
伸手打病气。                      升到五行中。
(此口诀在走八卦即走弧形圈时默念)
口诀所讲“升到五行中”,包括通导七窍和五道关(印堂、
天顶、天关、 耳关、眼 关,包括口)。此功法按八卦的效应,
可以使真气按原本规律在体内 自然循环,主练元精、元气,疏
导任督脉和五脏六腑,主治内脏主要病症, 尤其对心、肝、
胆、 脾、胃、肾有优异的疗效,并可治艾滋病等毒症。有病治
病,无病可以强身,充 养脏腑精气。   这套功法的手形采用的
是阴阳掌,脚形也是采阴阳(两脚一虚一实, 交互变换)走八
卦,提腿时脚可以从涌泉收进地气,淌步可运导联络中下焦脏
腑的 足三阴三阳络。
[功    法]
1.预备式  身体自然站立,双脚平行与肩同宽,颈项竖
直,双肩放松,两眼平视,精神内守,口微闭,舌舔上腭,两
臂自然下垂于体侧,五指自然分开,做 三次深长细匀呼吸,宁
心静立片刻。
2.八字亮掌  两手从体侧轻轻向前,由下向上慢慢提
起,手心向下,当提到与胸同高时,两臂自然松肩坠肘,同时
两手前臂回收下按,如同水中按球推出, 虎口相对,手臂圆外
撑,掌心斜向下。同时两脚随着双手向前推时以脚掌为轴成后
八字,眼随手动,最后平视前方。
3.阴阳撩掌  由前式,右臂外旋,由上向下转动,两手
变阴阳掌,即左手
在上,掌心向下;右手在下,掌心向上,在胸前成抱球状。继
而迅速分开,同时身
体以脚掌为轴,向左旋转90度,左手掌心斜向外,停于左额前
上方,右手曲臂斜向下,合谷穴斜对环跳穴;右脚原地不动,
重心在右脚,左脚虚成丁字步。眼视左掌。
4。旋转点髃  两手臂内旋,左手掌劳宫穴对印堂,右手
掌变梅花爪对肝区逆时针旋绕三圈,通肝经,泻肝区病气、浊
气。同时左脚尖点地,内虚外实,成丁虚步,右臂以肘关节为
轴自然向上弯曲,以手爪点肩髃穴,眼视左手劳穴。
5.背爪贯气  身体下肢脚步不变,右手内旋沿腋下伸向
右背后腰区,合谷穴对肾俞穴,四指自然分开,虎口圆,气自
然下沉至丹田,眼视左掌。
6.转身回气   左手由额前向下移动,两臂在左腹前交
叉,右手从股经左肘下掏出,掌心向上,然后两手分开,左手
曲臂置于左胯旁,手心向外,手指朝下,右手向上抬臂略高于
头,掌心对印堂。同时以脚跟为轴,身体右转180度,左脚内
扣,右脚外旋,成右丁虚步。眼看右掌心。
7.弹打二经  右手掌心向上不变,以手背弹打大腿内
侧;用手掌拍打大腿外侧。脚步不动。眼随手转,落于前方。
8.双手贯气  右脚以脚跟为轴内扣90度,身体转正,
两脚平行,同时两手从身体两侧捧气,至头前上方,然后掌心
朝下,经胸腹部自然落至身体两侧。眼平视前方。
9.撩掌外旋  两手从身体两侧提至胸前,右手在上,左
手在下,两掌心相对,似抱球状。继而以左脚掌为轴,身体左
转90度,重心在右脚;同时,双手迅速分开,左手上撩,掌心
与头等高对印堂穴,眼看左掌。右手下撩,掌心斜向外,五 指
向下。
10.拨云点雾  左手变半剑指,以腕关节为轴内旋三
圈,似拨云望月,然后半剑指向上,手心向外,两脚步不动,
成丁字步,眼视左剑指前方。
11.迎风揽月  左臂不动,剑指变掌。右手掌变半剑
指,上提到右额前方,将剑指对准左手合谷穴,同时两臂弯曲
成圆形如同揽月状。步形不变,重心在右脚,眼视前方。
12.气下三经  翻掌,左掌心面对印堂,右臂下落,右
剑指变掌至肝区,逆时针旋转三圈。眼视右手,丁字步形不变。
13.三掌砍气  左手掌下落至腹前,手心斜向下,右手
掌心斜向上,在腹前相交叉。右手如砍物从肝区向下砍.停于
右胯旁,左手向上撩,两手用力震臂,左 甩右砍三次,步形不
变,眼视前方。
14.八字云手  右脚不动,左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外
撇,脚尖斜相对,双脚成后八字。左手向下移至腹前,右手经
大臂向右上方移至胸前,同时身体右拧转 90度,掌心向内,
高于胸,左手向下移至腰部,指尖点左侧带脉,掌心朝上。左
腿微屈,身体微下坐,重心在左脚,眼视右手。
15.双爪探地  身体自然转正,两手呈爪形。右手内旋
手指向下。掌心向内, 缓缓插向腹前下方,左手从腰部后面插
向骶尾骨下方,掌心向后。两腿自然站立,眼视前下方。
16.捧气三拍  步形不变,两手向两侧分展捧气,掌心
向至腹前,再翻掌屈腰拍打双膝三次。拍膝时腿要伸直,然后
自然弯曲,眼视双手。
17.双手贯气  上身直立,两手从体侧两旁分开,掌心
向下,外开向上划弧捧气至额前上方,再转掌心朝内,两臂自
然下落至膻中穴以后,掌心向下落于身体 两侧,自然呼气,眼
视前方。
1 8.三步挂掌  右脚上前一步(淌泥步),脚掌擦地而
行,然后右手立掌从体右侧上提,臂微屈,掌心向左,指尖朝
前,继而左脚向左前方迈出淌泥步。然后左手立掌从左侧上
提,臂微屈,掌心向右,指尖朝前。在提左手时,右手微微落
至右侧,右脚走二步,左脚走一步,共走三步。当手臂上提
时,犹如两手臂提垂物。 眼随手转。
19.怀中抱月  两臂上提胸前,呈弧圆,手心斜向上向
内。抬于肩高后,两臂内旋,双掌同时外翻推出,手心斜向
下,虎口相对,手与胸平,眼视前方。
20.变步旋转(左转身)  手、臂形不变,左脚起步外
旋,右脚上步内扣,步法似淌泥状。身体呈后坐姿势,前腿
直,后腿微弯,走出第八步时,两腿交叉,右脚上步外旋,脚
尖向右,两脚呈后八字。同时两手在腹前交叉,呈阴阳掌;右
掌在上,左掌在下,然后缠手一圈。左手变半剑指向下向左向
前划弧,指向右手合谷穴;同时,右手向上撑开,臂圆,掌心
向下,左掌略高于肩。随着缠手动作完成的同时,身体以两脚
掌为轴,迅速右转90度,眼随手动落于前方。注意,缠手的动
作与拧腰 转体的动作要协调同时完成。
21.变步旋转(右转身)  按前式,当走第七步时,右脚
交叉成为后八字,左脚在右脚外前,脚尖朝左。同时,两手在
腹前交叉成阴阳掌,左掌在上,右掌在下,然后缠手一圈,右
手变半剑指向下、右、向前划弧,指向左手合谷穴。右手略高
于肩,同时,左掌向左、向上撑开,臂圆,掌心向下,左手略
低于肩。随着缠手动作完成的同时,身体以两脚掌为轴,迅速
左转90度,眼视手动落于前方。注意:缠 手的动作与拧腰转
体的动作要协调同时完成。
22.变步旋转(左转身)  基本与21式相同。左手变半剑
指对准右手合谷穴。
23.变步旋转  基本与20式相同。走第七步时左脚与右
脚外前交叉,开始缠手和转腰,两手变掌,手心朝下,臂圆。
24.收气  走第七步时,左脚在右脚前外方,右脚跟
上,两脚平行同肩宽,两脚自然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手翻
掌收于胸前,两手心向外前,沿乳中线自然下落于身体两侧,
然后继续向上划弧,手心上翻捧气至头部,手心向里到膻中 穴
后。手心向下自然下落于身体两侧。两脚同肩宽直立,眼平
视,宁静片刻收功。附录:“太极阴阳八卦”简介太极阴阳八
卦学说是我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源出于道家老庄“无
极生太极”的哲学观点,后为周文王(名姬发)在所著《易经》
(通称)《周易》中所发展,提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周子太极图说》中,又明确
指出了太极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
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变阳合乃生木、
火、土、金、水,五行顺布,四时行焉。”所以,太极图
和太极阴阳学说的基础是天之四时、地之五行,是当时对自然
界以至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后汉魏伯阳进而把《周易》学说
引入对人体内在奥秘的探索,撰著《周易参同契》一书并创造
了“内丹功”,参同契》也被历代丹功家称为“万古丹经
王”。宋代陈抟精通《周易》学说,更对《参同契》具有精辟
见解和深奥发挥,陈抟为说明《周易》与《参同契》的关系,
绘制了“易图”,包括“伏羲八卦次序图和方位图”和“伏羲
六十四卦次序图和方位图”等,太极阴阳八卦图也就由此产
生。太极阴阳八卦学说以后又为历代哲学家、医家、气功家所
发展,并把太极阴阳、四时五行、方位四正四隅、天地干支与
人体经络和脏腑对应起来,用图形和符号对“天人相应观”作
了定量描述,系统反映了宇宙能量、信息、时间、空间的变化
与人体生化运动的有机联系。太极阴阳八卦学说与经络学说一
样,是中医脏象学说的基础,也是中国气功学和武术学的重要
基础。这种“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的科学性已日益为现代医
学科学所证实。例如,现在已观察到人体生命活动常随昼夜与
四季气候变化而呈周期性改变。这种生物的周期性活动(有日
钟、月钟、年钟等不同周期)正由一门新兴科学——“生物钟
学”进行深入研究。现代“医学气侯学”探测太阳活动和气候
变化对人生命活动的影响所取得的成就也证明“人与自然”息
息相关。太极阴阳八卦图由于卦位次序、方位不同而大体分为
先天伏羲八卦和后天文王八卦两种,前者以乾坤两卦立于南北
方位,后者则是离坎两卦立于南北方位。昆仑派大雁气功根据
“八卦”原理编创了许多“八卦”功法,例如“缠手八卦掌”
采用的便是乾坤交媾的先天八卦。下面,简 单解释一下太极阴
阳八卦及其术语的基本含义。无极和太极是指无限宇宙的统一
体,两者含义相同,无极生太极只是说明宇宙原初是无形无
象,而转化为有形有像的万物化生之本源。太极生两仪是指统
一体的一分为二。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为阴之偶,阴
为阳之基。两仪就是阴阳。两仪生四象,就是阴阳中再分阴
阳,二分为四。太少阴阳(太阳、少阴;太阴、少阳)为天四
象,太少刚柔为地四体。四象生八卦,即指四分为八。八卦由
卦名、卦位、卦形三个部分组成。八卦的实质仍是阴阳的不同
变态。阳中有阴,由太阳和少阴所合;阴中有阳,由少阳和太
阴所合。太少阴阳又分阴阳,此即八卦:太阳由乾兑所合,少
阴由离震所合;少阳由巽坎所合,太阴由艮坤所合。其中,每
两卦都是一阳一阴。八卦各卦具有阴阳爻象,“一”表示阳“-
-”示阴。同时,八卦立于八个空间方位,表示四正(东、西、
南、北)和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空间和时间是统一
的,因而,八卦又表示一年的八个气节,即四正(夏至、冬至、
春分、秋分)和四维(立春、立夏、立冬、立秋),也对应于一天
的十二个时辰(十二干支)。阴变阳合而生五行,五行的行克制
化也与时、空不可分离,所以,八卦又对应于五行。根据“天
人相碰” 学说,人体的生化运动也与宇宙的变化具有共性,人
体就相当于一个小宇宙,因 而八卦与人体经络、脏腑也有对应
关系,从大雁功来看,乾为上丹田,坤为下丹田, 坎为中丹
田,离为夹脊(亦称“后丹田”),艮为目,兑为口,巽为劳
宫,震为涌泉。 同时,人体的生化运动也法于四时五行。五行
在人体的五脏中各有定位,即:心—火,肾—水,肺—金,肝
—木,脾—土。代表一天时辰的天干地支与五脏六腑也 有对应
关系,例如: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戍胃,巳脾,庚大
肠,辛肺,壬 膀胱,癸肾。所以,太极阴阳八卦图也是一幅
“天人相应”的形象图。《易》 学实际上是宇宙万物的变化之
学,一切都以时、空不同而变化,以上只是太极阴阳 八卦的基
本常识,实际运用上则变化无穷。
八字拔腰功
此功是一套重要功法,不可一般对待。它的功用是疏通
经络,调理内脏,锻炼四肢,圆足精气。在经络通导方面,可
开通大椎到尾椎。上丹田到下丹田,这段经络区上还包括命门
和直通尾椎的第三颈骨穴这样的重要穴位,最后到昆仑带,从
涌泉排出病气。通过晃腰、拔腰和纳运八卦(走圈),开通环跳
(须用多种功法将其彻底打通),疏调腰臀气道,采收天地气,
行气头部到涌泉,充实上下丹田。练此功主治胸部疾病、下丹
田和腹股沟区的病患以腰腿疾患。
[八字拔腰功口诀]
八字拔腰是密传, 两环贯气七步行。
亮掌阴阳天地气, 双手捧气到丹田。
晃腰扭臀昆仑动, 行气头部至涌泉。
拔腰下蹲排病气, 腿腰疾患可根除。
(功    法)
1.预备式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与肩同宽,两眼平
视,精神内守,口微闭,舌舔上腭,牙齿轻扣,两臂自然下垂
于体侧,两手劳宫穴对环跳穴,相距三至五寸,呼吸自然,宁
静片刻。
2.八字走圈  手势不变,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淌泥
步),脚掌略外撇,两脚成外侧八字形,重心在右脚。然后重心
前移,右脚向左前方内扣一步(淌泥步)。继而左、右、左、右
等共走七步淌泥步为一圈,重心在右脚,眼视前方。
3.提手贯气  左手从左侧提起,手心向下,当提到与肩
同高时,翻掌手心朝上。同时曲肘,手心慢慢向里向左侧头
部、耳盘贯气,曲腕,手从左腋下移至肾俞并继续向下落,合
谷穴向环跳穴贯气,臂屈松,手指斜向下,眼视前方。
4.上步亮掌  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同时两小臂在胸
左侧前交叉,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掌心向上,双手随右脚
向右前方迈出时,右手迅速向右前上方翻掌,掌心斜朝天,手
指斜向上,停于右额头上方;左手腕内旋,停于左胯旁,手心
斜朝外,手指斜向下,眼视前方。
5.平步收气  右脚不变,左脚前收于与右脚平行位置,
身体站立。双手收于胸前下落,然后再从身体两侧提起,手心
朝上捧气贯于上、中、下丹田,当双手落于下丹田时,手心朝
里,在下腹部停三秒钟,然后再放于身体两侧,眼视前方。
6.正面晃腰  脚步不变,从腰开始晃动,带动上身和下
肢昆仑带的扭动,要求幅度小,速度快。手臂也随身躯晃动而
左右摇摆。左右晃腰共九次。
7.左转晃腰  当第九次晃动完后,身体快速向左转90
度,两脚成丁八步,继续再按“正面晃腰”的动作晃动九次。
眼视前方。
8.右转晃腰  左转晃腰九次后,身体向右转180度,两
脚成丁八步;再继续按“正面晃腰”的动作晃动九次。眼视前
方。
9.归正晃腰  右转晃腰九次后,身体向左转90度归
正,再继续按“正面晃腰”的动作晃腰九次。眼视前方。
1 0.外八字亮掌  按上动作晃动九次后,两脚以脚跟为
轴,脚尖向外撇45度角成外八字形。同时两手从两侧翻掌向外
亦成八字形,手心斜朝上,大小胳臂大于90度角。继续扭腰晃
动九次后,手脚恢复原状。眼视前方。
11.内八字亮掌  当形体复原后,继续扭腰晃动九次。
然后双脚以脚尖为轴,脚跟向外撇45度角,成内八字脚形。同
时,手从两侧翻掌向外亦成八字形,手心斜朝上,大小胳臂大
于90度角,继续扭晃九次后,手脚恢复原状。眼视前方。
12.下蹲拔腰  步形不变,两手停于身体两侧,掌心斜
向下,腰上拔,臀部微下蹲屈膝、两手在两侧下按。当屈膝,
下按、拔腰九.次后,双手移至膝盖上相距一寸左右,身体继
续下蹲,同时双手往下搓按,当第二个九次数完后,臀部基本
接近地面,双手离地数寸。眼视前方。
1 3. 缠手扣腿  变右手在外,左手在里,内、外关穴
相对,从外向里缠手三圈,边缠手边直腰,当快速缠完三圈
后,左腿提起,左脚内钩,同时,右手变半剑指,对准左脚的
涌泉穴,左手向左肩侧后方甩出。稍停片刻,双手继续缠手三
圈后,提右腿,右脚内钩,同时,左手变半剑指,对准右脚的
涌泉穴,右手向右肩侧后方甩出。然后,右脚着地与左脚平
行,站立与肩同宽,同时,双手再缠手三圈后,两手一同向右
肩侧后方甩出。
14.收势  脚步不变,两手从胸前下落,再从左右体侧
提起。当提至与肩高时手心朝里,屈肘后,两手举于头额上
方,手心向里,向上丹田往下移动贯气至下丹田,略停3~5秒
钟后,两手停于身体两侧收功。眼视前方。
拍打健身功
这套功法是大雁气功体系中用于中老年人健身治病的一套
功法。特点是结构简易,动作柔和,宜于中老年人锻炼,对疏
经活络,气血流通,调节阴阳,习时短,见效快。本功法采用
对十二正经顺序拍打之法,来通导全身经络;通过对一些大穴
位贯气和排甩病气以激发全身起主导作用的经穴的效应;动作
中穿插了走简易八卦步,使八卦方位效应起到对人体阴阳调节
的作用;同时每节动作配一句口诀,动作和诀相结合从而加强
了人体气场的激导。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作到疏通人体的百
会和涌泉两个主穴,气贯上、中、下三个丹田,理通三焦(心
肺、胃肝牌、膀胱、带脉、命门和肾脏)。通经活血,平衡阴
阳,调节脏腑的机能活动,收采天地大自然之元气,补充人体
的精气,排除体内的病气、毒气,提高医疗和健身的效果。这
套功法传授后,使不少老同志多年不愈的病患,经过练功而逐
步减轻。些则完全康复,恢复了机体的活动能力。这套功法也
同样适用于中、青年人习练。对身体虚弱、经穴闭塞,不能做
较复杂动作的人尤为适宜。此功法适用于治疗备种慢性病,男
女皆宜,没有禁忌。此功若与“后六十四式”合练,还可治疗
各种胰腺疾病。本功采用自然呼吸法,不用意念导引,轻松自
然,所以,能够绝对防止出偏,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纠偏
作用。
〔口    诀〕
双手对心胸,     经络要疏通。
带脉晃三晃,     五脏六腑松。
抬膀慢行步,     气贯涌泉通。
病气甩入地,     收气归丹田。
〔功    法〕
l、预备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与肩洞宽,头微上
顶,颈直双肩放松,虚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向里,
内劳宫对环跳,五指分开微屈,口微闭,舌轻舔上腭。眼平视
前方,全身自然放松,宁心入静片刻,排除杂念,沉气三遍。
以下各节动作,在动作开始时默念该动作名称口诀三遍。
2、双手对心胸  两手从两侧缓缓上提,手心向下,当手
提至与肩同高时,手腕内旋,同时松肩坠肘;呈胸前抱球势,
十指相对约距3~4寸,掌心对胸气户穴,手离胸约一尺左右。
眼视前方。稍停片刻接下势。
3.经络要疏通  两手沿前胸下落至环跳穴,用空心掌循
经拍打九个九数,共拍打八十一下。拍打时默念一、二、三、
四、五、六、七、八、九,……九、九、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一九,足少阳胆经拍打。双手从胸前呈弧形
下移,手心向里内劳宫对环跳,稍停,然后手变空掌拍打环跳
三下,再顺足少阳胆经(下肢外侧)拍打六下,拍打至足外踝。
即在大转子、股外中、膝外上、膝外下、腓外中、外踝各拍一
下。
二九,足三阴经拍打。双手空掌,从内踝开始,左手拍打
左腿内侧,右手拍打右腿内侧,从内踝沿足三阴经拍打至大腿
根内侧,再从小腹拍打至胸,共九下。即在内踝、胫内中、膝
内下、膝内上、股内中,股内上、下腹、上腹、胸(乳下方)各
拍一下。
三九,足阳明胃经拍打(右手)。右手空掌从左胸上部气户
穴开始拍打,经膻中至右侧,沿右侧足阳明胃经向下拍打至足
背,共拍打九下。即在气户(左胸上部)、两乳间、脐右侧,腹
前上、腹前中、膝盖、膝前下、胫前下、足背各拍一下。
四九,足阳明胃经拍打(左手)。左手空掌从右胸上部气户
穴开始拍打,动作顺序同上,唯左右相反,对称。
五九,足太阳膀胱经拍打。双手掌分别从两足跟向上,沿
足太阳膀胱经拍打至肾俞穴,共拍九下。即在足跟上、小腿
肚、腘窝下、腘窝、腿后中、臀横纹、臀中部、臀上部、腰部
各拍打一下。
六九,左手三阴经拍打。右手空掌,从左胸气户穴起,循
三阴经(上肢内侧)拍打至上肢端指尖,共拍九下。即在腋下、
肩前、肩上、上臂内中、肘关节、前臂内中、腕关节、手掌、
五指各拍打一下。拍打腋下时,中指端正拍在极泉穴,掌心拍
在天池穴。
七九,左手三阳经拍打。右手空掌从左手背指尖开始,循
手三阳经拍打六下至肩井,即在手指背、手背腕、前臂中、肘
后、后臂中、肩井各拍打一下。第七下拍脑后大椎、玉枕,第
八拍头顶百会,第九拍神庭、印堂。
八九,右手三阴经拍打。同左手三阴经拍打,唯左右相
反。
九九,右手三阳经拍打。同左手三阳经拍打,唯左右相
反。有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在拍打经络时可以不弯腰。前述九
个九是激导经穴效应的口诀,在拍打时要默念。八十一下拍打
完以后,手自然落下。
4.带脉晃三晃  两手从体侧呈阴掌(手心向下)缓缓向前
向上提起,提至与腰等高时,小臂内旋,掌心向内,对脐腹。
十指相对,间距7寸左右,形成环抱姿势,置于带脉前,腰部放
松,宁静片刻,先向左转腰90度,再缓缓右转腰180度。左右
为一次,共转三次。然后归正,两眼平视。转腰时要缓慢,双
脚不能移动,腿随腰转而不得弯曲,两手不要移位。此势两掌
对脐腹,自然贯气于下丹田。两手臂环抱,两手三阴经形成闭
路,手三阴经气盛,故易产生抱气团之感。此气团的直径是由
掌心到肾俞。也就是说腰也在该气团之中,而丹田在气团之中
心,有促“气化精”之功。身体左右晃,枢纽在腰,有疏通带
脉的作用。疏通带 脉可防治带脉病症。
5.五脏六腑松  接上势,双手捧气上行,变空心掌,分
别轻扣于心胸区上焦),颤动点按三次;双手下移扣于两肋肝脾
区(中焦),同样颤动点按三次;再向下移置于小腹、膀胱、大
小肠渠道(下焦),颤动点按三次,体内要有振颤松动感。最后
两手落于体侧。两眼平视前方。此势主要通过两手颤动点按而
达到放松五脏六腑的目的。振颤放松相应脏腑组织的同时,也
促进了血液环循,压迫使组织血液排出,放松有利血液对组织
的灌注。从而改善其血液循环,促进其功能,防止其疾病的发
生,促进其疾病的康复。带气振颤,还有自我发气的作用。
6.抬膀慢步行  双手从体侧呈阴掌缓缓提起至肩平,环
抱成一个阴阳鱼状。右高左低,右臂略与肩平,左臂低于肩。
左手四指对着右手合谷穴,相距约尺半,左手拇指对膻中穴,
间距同身约三拳头宽。两手掌心向下,右手臂弧形伸于身体右
前方,眼视右手。然后,慢步行时,手型不变,眼视右手。左
脚先以淌泥步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前掌先着地,两脚成外侧
八字形,重心在右脚,然后重心前移,右脚向左前方内扣一
步,继而左、右、左、右向前共走六步,第六步右脚脚尖朝
前,第七步左脚从右脚跟后歇步叉到右边,身子下蹲呈“坐盘
势”,屈膝稍蹲2~3秒钟,然后起身,第八步,收左脚提起,
同时右脚蹲地跳起,左脚盖步落在原右脚右侧,右脚向右横跨
一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站立与起势方向同。跳步正立势,其
意之妙在于跳出病气(浊气)圈外。否则,病气(浊气)易再复身。
7.气贯涌泉通  接上势,两手顺势在胸前变为剑指,顺
前胸导引下行,垂于两腿前,直指涌泉穴。眼平视前方。剑指
透过脚背对涌泉穴贯气5~10秒钟。此势剑指发气,气贯涌泉
有两种意义:一是打通涌泉穴,继续排浊,使浊气降至地下深
处;二是令涌泉和地气打通(无病者,练功场无病气的情况
下),以采地灵之气。前者吐故,后者纳新。
8.病气甩入地  右手变爪成梅花瓣形,上提置于右肩井
穴,左手亦变爪形移置于左后侧,合谷对肾俞或命门穴;身体
向左扭动45度,然后迅速向右涮腰,使身体归正;涮腰的同
时,带动手臂,左手臂甩在正前方,手心向前,指尖向下,排
病气入地,右手臂甩在身体右后侧(环跳外侧),手心向后,指
尖向下,排病气入地。以上为“左转右甩”,继而作“右转左
甩”。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顾名思义,本势的作用和目的
是将病气甩入地。方法是“甩”。“甩”有两个作用:一是收
浊气由体内甩出;二是收浊气和清气用“甩”的方法将它们分
离开来。这是 因为浊气重,清气轻,如石头和棉花,用“甩”
的方法可将它们分离开来,石头“甩”的远,棉花“甩”的
近。
9.收气丹田中  双手从体侧捧气缓缓向上,举至太阳穴
并在额前收拢,虎口相对,手心向内,缓缓向下,经额、面、
胸、腹导引至下丹田,内视稍许,限平视前方。脚步不动,双
手自然落于体侧,还原预备式,全身放松,入静片刻外气收
回。最后收功。
三叉螺旋功
三叉螺旋功是用动作导引在全身进行螺旋行气。这套功的
行气特点,完全体现了杨梅君老师关于“气功解剖”的理论和
应用方法。此功的动作结构可使“内气”沿着人体上下表里交
互循环。人体上的经络纵横交错,而且联络表里,贯穿人体脏
腑和四肢百骸,是一个整体的网络系统。螺旋行气正是体现了
人体经络和脏腑里真气(生物能量)运行的自然规律,使经络真
气与脏腑气相济相容,盈满全身,随着动 作的变化,内气可以
四通八达。练功后,全身气血畅通,使整个机体得到充分的濡
养。
整套功的动作结构全面、柔和、优美。人体上主要穴位,
上,中、下三焦所有脏腑以及手足阴阳经脉都得到锻炼。在步
法上,除按一字八卦”正反向进退外,还串插“舒肺腑四方
转”和“空中捞气走一圈”两节按乾坤八卦方位的动作变化,
收功前的最后两节动作“全身经络旋又旋”和“百会涌泉大循
环”则达到了真气螺旋运行的高潮,收功后内气还在旋动,达
到疏通全身,濡养机体组织的效果。
(口    诀)
螺旋转——三叉开——至内关——开外关大关节(跨,
膝、肘、踝)—小关节(十指、十趾各关节)—神经转—进气得自
然—消除病态—走内关
从口诀可以看出,此功以“螺旋转”、“关节开”、“神经转”、
“内外关开”,带动内气循全身螺旋运转,并开通三叉神经区,
构成了“三叉”“螺旋”,使真气循行全身脏腑、络、筋骨和肌
肤组织,“三叉螺旋”也就形成整套功动作结构的控制中心。
同时,最为关键之点是“进气得自然”,即通过动作传导气功
意念(控制信息),绝不能用思维意念干扰内气的循环,这是大雁
气功相区别于其它派功法的最突出特点。
根据以上所述,此功的治病效果是:“内掌五脏”(掌”为掌握、
控制、治补之意),“外掌筋骨皮”,对心、肺、肝、脾、肾五脏
及六腑有良好的治补作用,对皮肤病、关节病、肌肉组织损伤也有
良好疗效,同时具有优化神经中枢、活动全身、疏经活血的优异作
用,对老年人的健身、养生尤其适合。
(功    法)
1、预备式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与肩同宽,两臂稍内屈,双手自然
垂于体侧,手心向里,口微闭,舌舔上腭,眼平视前方。
2.一叉肩右脚上前一步,脚掌前外侧着地,身体向右转45度,双臂微
向身体两侧张开,手势不变,眼平视前方。
3.二叉圆左脚上前一步,脚掌前外侧着地,重心在右脚,身体向左转
45度,体朝正前方。同时,两手上提,指尖相对,约一尺,臂微屈,成抱
球状置于胸前,距胸1.5尺左右,与膻中穴同高。眼向前视。
4.三叉旋右脚上前一步,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双手下放,手心朝上从带脉向后划弧转向前,成圆置于小腹前,两手虎口张圆,相对,掌心朝里。眼平视前方。
5.三里到内关左脚上前一步,左手抬起与肩同高,划弧捞气,同时身体下屈,左手从小腿足三里处向上捞起,身体随之上抬,转向右侧45度,左手手心置于右手腕之上,眼视左手。然后经右手腕上抹经内关至肘内侧曲泽部,右手向上翻转,左手沿手阳经外关转向右手背,身体向右转45度,右手再从左手背外侧向上抹,经外关到肘,左手臂外翻成手心向上,右手再从左臂内侧经内关至手心,两手相对约三寸,成抱球状,身体再转向右。两手抱球时,注意左右转腰。
6.剑指到涌泉双手随身体一起转向左侧45度,两手仍抱球,手心翻到右手在上,向前右方出右脚,双手再翻转成左手在上,成一揉球动作待双手转至左侧以后,右手成剑指,指向右足涌泉,体转正,左手放于体侧左带脉处,手心向上。
7.三里向上贯左脚上前一步,两脚平行,屈身45度;两手手心朝上,从腿外侧足三里处捧气经腹前,向上过印堂。
8.一定到螺旋两手从带脉向后下划弧至胸前,两臂前伸,双臂弯曲。双手收至胸前,手背相贴,再手指向下顺腹部下插,再翻掌划弧,重复上述动作共做三次。
9.螺旋至百会两手捧气从腹前上举过头,手指相对,掌心过头顶后翻向下,距百会2~3寸。
10.百会到风池两手指相对,从脑后下行移至风池稍停。
11.风池向下贯两手继续从脑后移绕过肩头至胸腹部自然向下垂于两侧。
12.双手沉脾关左脚上前一步,脚掌前外侧着地,两手捧气,然后翻掌手心向下,双手重叠,左手在右手外,相距2~3寸,在脾关前逆时针旋转三次,后两手合掌上举,击左肩一次,拍打一次,然后合掌下落、撞击、拍打左大腿各一次。接着出右脚,动作同上,唯左右相反。
13.环跳旋左脚上前一步,两脚平行,双手分别置于臀部两侧,劳宫对环跳,逆时转9次。
14.命门走关元身形不变,左手置于小腹前,手心向下,合谷对下丹田,右手置于命门后,手心向上,合谷对命门。左手下压,右手上托各三次,而后右手置于小腹前,手心向下,合谷对下丹田,左手置于命门外,手心向上,合谷对命门,下压上托各三次。
15.舒肺腑四方转身形不变,双手手心朝里,在小腹部向上提至胸前,然后抬头后仰,两手向两侧分展,手心朝上。随之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外旋45度,右手从胸前直臂划大弧与左手合掌,顺左臂内侧拉抹经胸部并向右伸展,眼看右手。然后重心移至左脚,右脚外旋45度,左手直臂划大弧与右手合掌,顺右手内侧拉抹经胸部并向左伸展,眼看左手。沿手臂拉抹至胸部时头和身体后仰。之后,身体转向左侧,左脚转45度,右脚跟上一步,两脚平行,手心向里,落于小腹前。重复上述动作,然后再转向后侧,右侧,重回到前侧,每次转90度。重做前述动作,第四次转回原方向,双手回收到小腹前。
1 6.转身回头心里宽退右脚,向右后转身180度。同时,右手从左肘下云手,随着转身而上提至头右前方与额同高,左手降至左肾俞,合谷朝里,然后右手变为剑指,身体向右后转体70度,右手亦外旋划弧,并下落至肾俞,合谷朝里。然后出左脚,手变剑指,做前述同样动作一遍,这样连续左右共走七步,动作同前。
17.双手贯气胃、脾,肝上右脚,两脚平行,双手回收到小腹前,然后翻掌捧气至胃,再手心朝里,双手从胃移至牌区,并经小腹移至肝区。先后共做三次。
18.空中捞气走一圈出左脚至左前方外旋,身形随着左转,走简易八卦步,同时,左手上提,手形呈荷花形,手心向下捞气旋落至肾俞;再出右脚,脚掌内扣,身形随之再向左转,手势同前。先后共走七步,第七步落至左脚,身形回到原位。
19.十指相对虎口圆右脚向前与左脚平行,双手在小腹前相抱,虎口张圆,两手指尖相对,手心朝里。
20.七窍三叉神经开身形不变,双手上举,两手劳宫对耳尖上率谷穴,而后双手同时从前向上向后再向下旋转三次,劳宫穴始终对准率谷穴,双手下落到腹前,掌心相对,出左脚两手相对开合三次,而后成抱球状,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并搓掌,左手迅速上提至耳尖上,手心对率谷穴,右手同时下砍落至环跳,手心朝里,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左腿成弓步,然后再上右脚与左脚平行同肩宽,双手上提,对耳尖上率谷穴位旋转三次,方向同前,上右脚,同时双手下落至小腹前,重复上述动作,唯方向相反,共做三次。
21.剑指双风贯耳塞右脚后撤一步,身体右后转180度,右手从左肘下向右体侧展开,身体下屈,腿成歇步。左脚跟提起,双手成剑指,指尖相对。在小腹前开合三次。然后迅速提手上旋,剑指指向耳塞,身体起立出左脚,动作前。
22.周身经络旋又旋身体站立,右脚向前成双脚平行,双手在小腹前指尖相对,掌心向上,而后右手内旋向外成螺旋状上转至头顶,再下旋至小腹,身体随之转动,手心始终向上,共旋转三次。而后左手作与右手相同旋转动作,唯方向相反,共做三次。然后,双手同时向右后旋转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成螺旋向上向.前再回到原单位共转三次。而后,双手同时向左后旋转,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成螺旋向上向后,而后向前转至原位,共转三次。
23.百会涌泉大循环双手臂向体侧平举,手心向下,垂肩坠肘,提肘上飘搧动共七次,身体随之轻微升降,双手在身体前方下按至地,身体前屈,而后,双手在腿后提起,手朝里至臀部,双手分开上举至头顶百会穴,十指相对,劳宫对百会,而后,双手再随身体前屈下擦至地,重复上述动作三次。
24.收气到丹田身体直立,双手捧气,从身体两侧上举至头前抱气,沉气至丹田。
大  雁  掌
大雁掌是大雁功功法体系中的武术气功,但它是真正的气功,而不是武术。这套功的主要特点是动作缓急相应、强弱相兼。快和强的动作是练发气、轻和弱的动作是收气和回气。功法的机理是“内练气”、“外练力”,主练神、力、气。也就是“练气”、“强速发气”、“回气和收气”三者有机地结合.使整个人体气场的内外沟通速度和劲力进一步提高,达到“调气、行气、发气、回气”快而强的目的。例如,对垂危病人,外伤造成或重病病危)进行紧急抢救,即所谓“起死回生术”,必须有大雁掌的功力进行强速发气(气行发声),才能奏效。练此功可促使“全身经络开”,可打通四条气道:(1)头部到会阴;(2)左膀到
腰部; (3)右膀到腰部;(4)天顶到环跳。通过全身、四肢、关节的活动,还可 打通腿部经络,从足三里到涌泉,排出病气。  此功以健身为主,练精练气练神练力,练五行、五气,上下贯通,不使经脉产生屈张现象,提高人体气场内外沟通的能力,加强功力,改善“合一”效应,治病健身益智的效果皆优。可治前述四条气道区域内的各种疾患,环跳开通。能使周身元气充实。不要将此功单纯作为武术来练,注意弱而缓的回气动作,同时在强、速动作作毕时,着意略停一、二秒钟,外导之气便自动收回,而且比未外导之前更强更足,
这样使气的外放、内收平衡,甚至收多于放,才符合功法之效应。
(口    决)
出掌绕地走一圈,
各个关节力量全。
既有力来又有气,
全身放松治病得气关。
[功    法]
1.预备式  两脚平行与肩同宽。两手臂自然下垂,掌心对环跳,口微闭,牙齿轻扣,舌舔上腭,眼平视,自然呼吸,宁静守神,站立片刻。
2.上步晃膀  两手臂微屈,向后微张,曲肘虚腋,勾腕,手劳宫穴斜对环跳,两足先右后左连续向前走三步同时腰、肩、臂随之左右晃动,当第三步落脚后,身体向右侧身45度,重心在左脚,眼视右前方。
3.退步回气  右脚向右后退一步,左脚收至与右脚平行,身体回正,两臂自然下垂,然后两臂从两侧提起,两掌向上捧气至前额,掌心向里,经胸腹落至下丹田前。眼视前方。
4.垫步抖翅  左足向左侧撤半步.身体右转,同时.右腿迅速收回提起向右迈一大步,接着左脚垫步跟上半步,双脚成前腿弓,后腿登地。与此同时,左手从左体侧由下向上提至头高,划弧落至胸前,掌心朝外,右手从腿右侧迅速上提,在胸前与左手交叉,指端向上,快速变掌下翻,配合弓腿迅速向前抖出,右掌在左掌之上前方,左掌护小腹,呈攻防姿势。眼视前方。
5.跺脚合翅  以右脚为轴,向右转体90度,左脚速擦地向前钩踢,转体后下跺脚呈马步,两手顺势在小腹下合掌拍击。眼视双手。
6.马步弹膀  接前势,身稍向后仰肘,双手合掌:提至胸前,然后收腹,双脚同时向前跳出一步,随即将带气双掌快速向前推出,掌心向外,足形仍呈马步,眼视双掌,如此反复做三次。
7.摆头撩掌  两掌下落至小腹前,左掌迅速用力向左撩起,左臂与肩同高,掌心朝上,指尖向前;右手同时迅速撩至额头上前方,掌心斜向上,身体随手的动作微向左转,头部顺势向左摆90 度,两腿成马步。眼视左手。
8.双峰贯耳  两手下落至环跳穴两侧,从里向外翻掌外旋,同时身体左转,上右脚成右弓步后,两手斜朝下,双掌从体外侧向前夹击,合谷相对,两手距离约5寸,眼视双手。
9.落膀铲掌  两掌向两体侧划弧分展,好似拔云,收落至环跳两侧变掌心朝上,上左脚一步成左弓步。与此同时,双掌经带脉向前铲出,掌心向上,指尖朝前,大小臂约成90度,眼视双手。
10.伏身回探  左腿下屈90度,右膝关节弯曲贴地,脚内侧着地,身体下伏,双手同时向体两侧自下而上,再向下旋转一周,落于背后两侧,手钩腕成梅花爪形,指尖聚拢向后上,同时向右后转身,眼视右方。
11.翻身寻食  两手拍打两环跳穴,同时两脚支起,身体直立起跳翻身,向后转体180度,双脚震地,成右弓步,两手由爪变掌,自下左经小腹向右回旋,并转身于右胸前扑出,右掌在前在上,左掌在后在下,掌心朝下。眼视前方。
12.踢腿亮翅  提左腿,屈膝,钩脚,涌泉对会阴,左掌变梅花爪移至左侧后,对肾俞,右掌在胸前变侧立掌。然后纵身跳起,右脚向前弹踢出,左脚先落地,深屈腿,右脚向前跨大步落地。重心在左脚,同时身体下伏,并从左向右转身,带动双臂双手向右下方回收,手掌心向右后。然后,再纵身右脚向前弹踢,下蹲与前式相同,重复两次,手自由晃动。眼视前方。
15.寻云看凤  身体抬起,重心右移,两腿变平行马步(屈膝45度),两手从体前右侧下方平行提至胸前,双掌重叠,内外劳宫相对,左下右上,同时,将左脚提起,上步踏向左前方呈左弓步,两臂同时前伸,指尖插向前方。眼视双掌。
14.拨云点雾  双掌回带至左胸前,右肘向前靠击,左肘向后撑击,左右肘对拉,同时身体移向左转下蹲将右腿蹬出。眼视右脚。
15.旋膀收翅  右脚踏地后脚形不变,左腿深屈,右腿绷直,身形下前伏,并由左向右转体,带动右掌向后搂旋,同时左掌移至同肩高,胳臂圆,掌心朝下,随身右旋置于右胸前,转腕掌心朝下,右掌高右侧划弧经环跳穴,带脉提至右胸前,从左掌背上穿出,掌心朝上,指尖朝前,同时,左掌滑至右腋下,合谷对腋窝,眼视右掌。
16.左右回旋  左足向左前方上半步,同时右手掌向左平带至左腋窝,掌心朝向腋窝。随之左手掌从右手掌心向前穿出,掌心朝上,指尖朝前,眼视左手掌。
17.三抱回气  左脚向后撤半步,身体左转45度,重心后移右脚,同时,两掌平衡下落在左右环跳外侧,掌心相对,手臂成环抱球状。然后右脚向右后撤一步,身形向右偏转45度,手形不变,重心移至右足。左脚向左后再撤一步,身体再向左偏转45度,重心移至左足。眼视前方。
18.上步铲掌  左脚上步,同时两掌从左右带脉翻掌经带脉向前铲出,小 臂前上伸,掌心向上,腿成左弓步。眼视双掌。
19.双峰贯耳  上右脚,两掌变空拳,从环跳两侧外旋划弧,到肩高时臂成
环抱状,两掌由空拳变掌,成夹击状,肘尖微下垂,松腕,掌心朝下。眼视双手。
20.左右抹掌  身体左转90度,右脚随体转动向前移动一步,足尖点地,重心在左脚。右掌随身体转动回带从带脉至胸前,掌心向上。继而从左掌背上向前穿,臂前伸,掌心仍朝上。左手回带至右腋下。然后,右手腕内旋扣掌外弹,指尖朝前,掌心向下,继而右腕外旋抹手回拽至带脉右侧变爪形,指尖朝上,左掌从右向左带、手变爪形迅速回气到肩井穴,肘尖朝前并上挑。身体直立,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弓步。左臂同时前伸,掌心向下。眼视左手掌。继而,左掌重复右掌手腕内旋弹掌,外旋腕卷掌,回带至带脉左侧并变爪形迅速回气到肩井穴。身体直立,同时右脚向前迈一步成右弓步。然后,右臂前伸,掌心向下。眼视右手掌。
21.跳步点水  右脚前跳一步,两手在胸前交叉抱气,左脚随之迅速移至右脚后面,两膝深屈呈坐身蹋步,左手提至右面耳盘,掌心朝外,右手变立掌向下拦砍,落至右脚跟部,捐尖朝下。眼视右掌。
22.虚步双抖翅  身体右转90度,右脚向后顺势后撤一步,重心移至左腿,两掌从体两侧下落,收气归丹田。然后,两手向体正前方用力弹抖。同时,右脚着力蹬地,重心稍微前移,手腕下勾,手指成爪形,眼视双手。
23.三步回气  左脚迈前一步,左手掌从正前方下落至右下丹田,掌心向右,右手从体正前方曲肘后至右带脉,然后向腹前上推,两手呈散抱状,腿成左弓步。腰微左转并带动臂手在腹前推移,然后,右脚迈前一步,继续与前叙动作相同,只是掌形和方向相反,腿成左弓步。眼视双手掌。
24.三步穿掌  左脚在前,然后顺势向斜后方撤步,身体左转135度。左掌心向里,在左小腹前与右手相缠,右手从体侧落下于腹前时,左手由外从上而下又向上缠绕一圈之后,继续向体左后侧推出,掌心向外,左手掌心斜朝下,护丹田,眼视右手。右手掌心向外,从体左侧向体右侧环跳处搂旋,同时转体180度,右脚以脚跟为轴,向左侧转,左手翻掌向上,然后转腕掌心朝前,向体右侧前方推出,眼视左手。左脚向正前方跨出一步,身体转正。右脚以前脚掌为轴左转。左手下落护丹田。右手从下丹田经腹中间向前方推出, 掌心朝外。眼视右手掌。
25.转身靠肘  以左脚尖为轴转体270度,重心移至右脚,以腰胯为主,向后用力靠挤,同时两肘后绷,以右肘为主,两手握空拳 左右两肘处。眼平视。
26.三步回气  上右脚,左手变掌斜朝里下移至丹田,右手也变掌从右胁侧向前推移,两手掌分别在下丹田和膻中穴斜相对,呈抱球状,腿成右弓步。然后,上左脚,右手变掌移至下丹田,左手掌上移至膻中高度,两掌成抱球状,体稍向右转,与前述动作相同,唯左右掌方向相反。随之,再右脚上前一步,双掌动作与 前相同。眼视手掌。
27.连环步  同《大雁气功后64式》的连环步动作。第一步,右脚上前一步,脚尖朝向右前方,足外侧着地内侧虚,使身体偏左转,并带动右手臂摆向体前,右掌心斜对小腹部,右臂微屈,左手顺势经胸前向上向左划弧,移至左侧胯旁。 第二步,左足向右前方移动一步,脚尖朝向左前方,脚外侧着地,使整个身体偏向右转,并带动左手臂摆向体前,左手掌心斜对小腹部,左臂微屈。右手顺势经胸前向上向右划弧,移至右侧胯旁,如此左右交叉共走六步。每走三步,两掌在腹前呈抱球状,然后两掌同时向里缠绕一圈,在下的一只手迅速推掌子前腿胯前,用力撑掌,掌心斜向里,另一只手手臂迅速向 上推肘,掌心斜向下,肘高于肩,两臂呈弧形,两掌虎口相 对,眼视前掌。
28.退步缠手  退左脚,左手向体左侧下落护丹田,右手向体右侧先屈肘落于右带脉,左手相缠后,从左前上方甩出手指斜向地,合谷朝前。然后,退右足,重心移至右足,左足尖着地,变成右实左虚,左手掌移落到小腹前,右手掌与左手掌缠绕后,向右前方甩出,再退左足,动作与第-一个退步缠手相同。
29.单展翅  回旋右手从体右侧前方,在腹前划弧,然后向体右侧外旋,同时,顺势向体右前迈步。右手向体右下落至环跳穴,以左脚前掌为轴,以右跨向左旋转360度,回到原位,重心在右腿体左侧前,然后,右手握拳与左拳相击(砸拳),置于小腹下,上身稍前倾、塌腰。眼视双手掌。
30.转胯双抖膀  脚步不离地,身体抬起,摆正,两手变爪形用手腕从小腹下向体正前上方用力崩出。眼视双手。
31.点步上挑下撩掌  左腿提膝(脚掌心对会阴),两手掌左手在环跳,右手在体前方,随之,左腿前点一大步,接着右腿向前跳跨一大步,重心移在右脚,同时,右手呈空拳向体右侧抖腕上挑,随之,右脚移至右后方,两腿交叉碣步下蹲, 同时,两手变掌从体左右两侧同时下上撩。眼视手掌。
32.转身撩掌  撤左脚,重心左移,两手掌心握抱肘关节,身后撤,右脚向右转身180度,马步下蹲,重心右移,两手从肘部向体两侧撩出,掌心斜向外。
33.倒步转身  崩拳以右脚为轴,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左上一步转身180度,马步下蹲,两掌握拳,由外侧向里环抱,内外关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然后用力向体两侧撑开,先崩肘,后崩拳。眼视前方。
34.侧身平肩  掌身体自然站立,左脚为轴,右脚向右后撤移一步,转身180度。两手握空拳由体两侧(膻中高度)回抱至腹前,同上式,内外关相对,然后向体两侧崩肘撑开,随之迅速向体外侧分展亮掌,掌心斜朝上。
35.收式  身形不变,两手自然下垂,并从体两侧向上抱气(掌心朝上),举至过头高后,向下贯气,收气下丹田,然后自然垂于体侧,稍立片刻,最后收功。
绵    掌
大雁气功的“三绵功法”——绵剑、绵掌、绵拳,是大雁气功体系中的几套高层次动功。绵掌这套功法的动作在层次上有了演进,既有刚柔相兼的特点(如大雁气功前64式),又有表里螺旋的劲力(如大雁气功三叉螺旋功),是“内外绵柔”的功法。练功后,可以排散和驱除体内的种种病气、毒气.邪气、恶气。这样,坚持练功可以少患或不患疾病,尤其是恶性疾病,并使体内机能运化跃升到一个更高
的层次。绵掌是“三绵功法”中的一套掌功,它由28节动作和多种掌形组成,配合八卦的丁步脚形,按太极八卦“阴阳鱼”的轨迹运步,动作快捷、绵柔、轻盈。快练只需1~2分钟,而所产生的气机、气场遍及全身,真气强而柔,细而纯、可疏通全身经络,打通“三里——内关——涌泉”穴道,充盈上中下三个丹田及气户、气库等,平秘人体阴阳(尤其是手经三阴三阳),锻炼经络主要流注点——十指及十趾。并能加强心脏功能,充盈并提纯心气。绵掌气功效应的核心在“内关”,主练中丹田,内关六道打通,中丹田充实,真气渗透全身表里,并洋溢五脏六腑,从而使内气浑元,久练就能打开各种功能穴道。绵掌在机体功能方面主练胸、背、两膀、四肢、双膝、两腿。有极佳的治病效果,可治各种疾病,尤其是恶症、毒症。绵掌对各种病有特殊的针对性效果,包括:梅毒、肝肿大,严重的内关节炎,心脏病、胃病等。同时具有强效的消炎效果。绵掌动作的主要特点在于一个“绵”字,即全套功连绵 不断,虽然为了学功者的方便划分了28节,但实际练功中动作是首尾一贯,一气呵成,不可断顿。
练绵掌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l~3个月内,要天天坚持,不能间断,以使经络全部打通,并避免出现局部不适的现象,每天练功的时间分3次,早7:30以前,中午l:30以前练,晚上7:30以后练。这些时间练能激发地气,使地气浓郁上升,中气接地气、才具有很好的散除病气、毒气的效果。其次,绵掌手的动作细微,学练时须注意掌握。此外,绵掌功法是一套高级气功功法,不是武术,不能当武术来练。
[口  诀]
稳定南北各四方    箭指抬膀走一行    缠掌回掌阴阳路   内关外关走一场
天地结合双捧气    缠掌亮掌回掌旋     绕掌一圈走八卦   要站丁字八卦形
双掌立掌丹田过    气贯气户心亮堂   心亮回头绕掌行    双爪相背跨丹田
混身上下五脏通    五脏圆满掌起飞    最后回归到胸前    左手抱丹右收功
〔功    法〕
1.预备  双脚平行与肩同宽,身体直立、头微上顶、双肩放松, 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向内,五指自然分开,臂微屈。劳宫对环跳,口微闭,舌轻舔上腭。眼平视前方,内守收神,宁心静立片刻。
2.出掌  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前一步,脚前掌外侧着地。同时,两掌心相对,随两臂从身体两侧迅速上举至头两侧前上方,掌心相距约一尺,手指向上,眼平视前方。
3.背掌  双脚形不动,两掌迅速下落向身体两侧后分展。两臂伸直,略向后,两掌停在比肩稍低的高度,掌心向后,指端向 外。身体朝向正前方、稍前倾,眼平视。
4.直掌  脚形不变。两掌向身体回收。过带脉前旋。然后两掌在胸前相合,掌心相距约一寸,左掌心斜向下,手指斜向右,右掌心斜向上,手指斜向左。两掌迅速相搓,然后左掌迅速落至左环跳穴外侧,掌心向下,合谷对环跳,右掌迅速提至头右侧前上方,指端向上,掌心向前。眼视左前方。
5.回掌  右掌再下落以掌背拍打右大腿内侧外侧各一次,而后随右臂外旋。左脚外旋,左腿轻轻提至右脚前侧,足尖点地;再提起,重心在右腿。与此同时,左掌随臂上提,掌心对右气户,指端向右,与身体相距约半尺;右掌也随右臂边旋边从体右侧提至右肩上前方,合谷对印堂。右掌在左掌外,眼视右手。
6.插掌  紧接上式,曲右腿,左脚向右上提,足尖离地约半尺而后左脚向左方迈出一步,身体左转90度。右脚随身体左转向左脚右侧迈出一步,两脚成平行。同时右掌顺势过胸,手指向下,沿身体正中线下插至下丹田部位,掌心向左;左掌向左捞气,经下丹田上行停在身体左侧,眼视右掌。双腿屈。
7.托掌  左掌回收至胸,掌心向里。右掌掌心向里,从下向上提伸,经左掌内侧,从左内关处向前上方穿出,置于右太阳穴旁。掌心向后,手指向上。左掌在右掌穿出时,沿右小臂滑至右肘之下,掌心向上成托肘状,掌心距肘一寸。随着双掌的动作,左脚向右脚后外撤一步,脚心朝向右外侧。身体重心在右脚,双腿弯曲,眼视右掌。
8.亮掌  左脚向右脚左侧回迈一步,右脚向右撤步,两脚平行,同时,右掌下落,先以掌背拍打右大腿中间内侧一次,再以掌心拍打右大腿中间外侧一次。而后身体向右转向正方,双掌在胸前拍掌一次。同时双掌迅速分开,左掌下落置于左肾俞穴;右掌以立掌手形上提置于右太阳穴的前上方,掌心斜向外,手指向上,腿稍弯曲。重心在右腿,眼视前方。
9.绕掌  右掌下落,用掌背拍右大腿正面中间一次。然后右脚后撤一步,左脚再向后带一步,随着腿的动作,右掌在胸右侧旋绕一下,上提至头右太阳穴上方。手心斜向里。重心在右脚。左掌置肾俞穴不动。眼视前方,静立片刻。
10.旋掌  左脚向右脚后外侧点一步,足尖点地,重心仍在右脚。双腿弯曲,此时双掌位置不动。然后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同时右掌从太阳穴外移开,随右臂在体右侧划弧,手掌在体右侧上下旋绕。右掌边绕右脚边向左脚前偏左方迈出一步,脚尖向右撇,而后左脚向右脚前迈一步。右脚再向左脚前迈出一步,两脚交替共迈四步,随双脚向前每迈两步,右掌在体右侧弧形旋绕一周,左掌置于右肾俞不动。眼视前方。
11.穿掌  左脚上前一步,脚尖内扣,朝右斜前方。同时左掌从左侧肾俞前移至左带脉穴外,指端向下,掌心向里、向右,右掌紧接最后一次旋掌,向前伸穿,手心向上,指端向前,眼视右手。
12.拍掌  右脚向右侧前迈出一步。身形向右偏转,同时右掌迅速回带,拍打膻中穴一次;左脚向体前偏右侧迈一步,身体继续向右偏转,右掌拍打左气户穴一次;右脚再向体右侧迈出一 步,使身体转向起式方向的右侧90°,双脚平行,并以左掌拍打有气户穴一次。拍打时迅速短促,不可太用力。
13.三蹲接地气  右掌迅速提至头右前上方。掌心向外,五指自然分开,指尖向右。左掌迅速下落置于肾俞穴,合谷朝里。双脚平行不动,双腿    屈腿半下蹲抬起三次。
1 4.蹲掌  身形左转,左脚向右后撤一步。右脚尖右旋,身形前屈双掌下落在小腹前交叉。左手在上,掌心向上,右手在下,以掌心托左掌背。尔后双掌翻转向体两侧分展,划弧上举,在头前上方亮掌,双手掌心翻向外,指尖斜相对,身形前倾。双腿屈,重心在左腿,眼视前方。
15.护胸掌  右脚后撤一步,两掌随两臂弧形下落至两胁侧前方,掌心向下,尔后左脚向左后侧撒一步,两掌顺势旋绕从腋下掏出,掌心向上,随两臂向体两侧伸展。眼视正前方。两腿共后撤四步,两掌共旋绕两次。
16.捧掌  右脚向左脚前迈一步,左脚向右脚左侧跟带一步。身体转向左侧,同时两掌在身体两侧随手腕旋绕两次而后向身体两侧平伸,同肩高,掌心向上成捧
气状。
17.拍掌  右掌随臂迅速拍打左肩一次,尔后下落在体右侧,右脚向右跨一步,身体迅速转体l80°,左脚跨上一步与右脚平行。在转体的同时,左掌拍打右肩一次。
18.缠掌  双脚不动,左掌下降到左侧环跳穴外,有掌在右胁旁顺时针旋缠一周。边缠边经右胸前向上转掌,至右肩之上变掌心向后,接着掌随腕外旋停于头前右侧上方,掌心向外,手指朝左上方,双腿稍屈,重心移至左腿。
19.阴阳三拍掌  右掌下降,以掌背拍打右腿大腿内侧一次,再以掌心拍打大腿外侧一次,接着用起左腿并用左掌心拍打左大腿外侧一次,头向左转,眼视体左侧前方。
20., 盘腿掌(打开涌泉穴):左脚下落在右脚左前外侧,脚掌左外旋,右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身体左转。同时两掌下行至身体两侧带脉穴外,掌心相对。左脚再向左前外侧跨出一步,而后右脚左带一步,落于左脚前方。这样从右向左沿弧形共前进四步。第四步落在右脚。迈步时,两手掌始终在左右带脉外侧前相对,随着向左方运步,左掌逐渐抬高,右手逐渐降低。尔后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双掌向胸右上方抱旋。然后右脚后撤一步,身体朝向正前方。尔后,右脚后撤一步,身体微向前倾;同时撤左脚,插向右脚后外侧,脚尖点地,双腿弯曲,成盘腿状。双掌仍在体两侧,与小腹同高。
21.退绕掌  左脚向左后侧退一步,再后退左脚、右脚各一步。日寸左掌在胸前从外向里向下再向外缠绕右掌一次,接着再向后撤右脚、左脚各一步,双掌按上述方向再缠绕一次。
22.单撑  掌接上式,当双掌缠绕第二次,左掌在下、右掌在上时,左掌顺势下落于左环跳外,合谷对环跳。右掌上提至前上方,变成掌心向外,随着腕部动作向前推掌,身形稍前倾,重心在右脚。
23, .推掌  右掌下落与左掌在腹前相对,掌心向前,尔后移向身体左侧,两脚不动,身形左转45°,此时两掌先稍收向胸部,再向前推,尔后随身体转移到正前方。
24.跺掌(砍病气):  两脚不动。双掌经胸肋外侧随臂旋转一周,从下向上翻掌,并握成拳上提至头额前两侧,然后分拳变掌同时向下砍跺至两脚外侧。
25.合掌(散病气):  脚形不变。两掌从胯两侧向外向上划弧捧至胸前,两掌相拍合,并举至额前上方,掌下部稍分开。然后合掌下落在腹前分开,旋至体后两侧,掌心向后,上体前屈。
26.抬掌(送病气):  脚形不变,身体稍前倾,接上式两掌从体两侧旋向腋后,而后翻掌划弧变为空拳从腋下掏出,平肘向前平伸,手指伸开,掌心向上,稍向外,稍停片刻。
27.回掌  两掌收平,两掌心向上,上抬到头顶前上方。缓慢上抬,劳宫和内关穴及全身收采大自然真气;两掌抬至膻中穴高, , 度时两掌转为掌心相对,连续采气,最后举至高于头顶时,掌端稍, 内斜,成人字形徐徐下落至下丹田,随即向体两侧分展。
28.收掌  脚形不变,两掌从体侧捧气到胸前,尔后上行至头,再下降到下丹田高度,并向体两侧分展,掌稍高于带脉。收左脚令双脚平行,两掌回收拍环跳穴一次,最后两掌自然垂于体侧,收功。
五行八卦功
(亦名:五行八卦拳)
此功法主练脊椎、督脉,贯通表里七窍五行,使气归“素质”,充养元精,调和气血,并且强筋骨、健皮肤,排除毒气,净化全身。行功中可产生内外贯气效应,内贯气补神经,外贯气滋润皮肤,使皮肤细腻。贯气七窍可使“眼睛明亮(眼观四海)精神来”。气贯脾胃肾, 可在调理脾胃肾的基础上,进一步调节肺、肝、心的功能。行功中可达到力与气合,使筋骨皮得到锻炼。练此功还可使大肠、小肠得到净化,不受毒气污染。五行八卦功治病健身的效果显著,其各节主要动作都有治病效应,例如,“托掌”、“沉拳”气贯胸肋骨,可优化胸膜;“探地五行”接天气、收地气,可治心脏病;“推出莲花开”气贯手腕、肘部和两肩,可充盈心气;“足摆荷叶动”使带脉贯气,治腰部疾病;“子牙弹琴”则散除病毒气;“左右摆拳”气人丹田;“一气贯通”到涌泉,可治腰部病症。最后以走五行八卦,归纳元气。
此功主治红斑狼疮等疾病。
[口    诀]
站在地平川,练身又练拳,全身一起练,五行走两边。金、木、水、火、土,八卦要成全。成全,成全,多练拳,保身无病又免灾,身体全。,
(功  法)
1.预备式  两脚平行与肩同宽,松静站立,两眼平视前方,舌添上腭,嘴轻闭,两手自然垂于体侧,自然呼吸。
2.托掌  两手从体侧翻成掌心向上,屈臂上抬至胸侧,掌与胸间隔寸许,手心向上,手指朝前,然后臂平伸至前方与肩同宽,, 手心仍向上,臂自然伸直。
3.沉拳两手握实拳,臂回屈,两拳翻成拳面向下,拳背朝前收至胸前侧,往两侧下沉至胯边。
4.探地五行  两拳放松,成掌形,掌心向上,从两侧捧气,两臂向两外侧上方伸至头高,手过头顶,接着变手形,两手同时变成梅花爪形(不并拢),右手不停随身体左, 转90度,右手从头顶上方往右侧下探,手指朝下;左手向右胸前回收成合谷朝里,对右气户穴,手指朝上;同时身体以腰为轴,左转,但两脚不动,身体下蹲,双腿弯曲,右腿膝盖内扣,眼平视左前方。
5.拨云  右手变成掌形,由左向上经头前往右划弧,再下降停至右脚前,指尖朝下。
6.捞雾  左手向下,在右手外侧向下向左,停于左跨外,成捞雾状,合谷对环跳,手指稍后上勾,仍成爪形。
7.抬拳  右手在左手向后捞的同时向上抬起,手心朝里,对左气户,仍成爪形,身体抬起,右腿支撑身体重心,左腿曲腿上提,脚掌内扣,然后向左前上方横脚踹出,并迅速收回勾起,同时,右手背朝外随左腿外击,并迅速收回。
8.归位  接上式,身体下蹲,右手合谷对左气户穴,手成梅花爪形,右手指朝上,左手手指朝下,在身体左侧直臂下插,眼平视左前方。
9.鸿雁双飞  左脚向左横出一步,成马步状,同时,左手握拳回收,曲成肘尖,朝身体左方击出;右手成掌形,掌心贴在左掌面,腿朝左方。身体以腰为轴左转90度,提右脚于腹前,脚跟对会阴穴,脚尖朝下,同时两手在胸前变化为右手成托掌,掌心朝上,左手在右手之上,掌心向左方,两手之间,约距五、六寸。
10.苏秦背剑  接上式,右脚落下,左脚抢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顶出左肘,左手成爪形(并拢)置于左肩井穴,右手后移往下。合谷对环跳,手心朝上。
11.左拳右臂  上右脚成右弓步,右手随右脚动,向右带回腰间握拳,拳心朝上;同时,左手成拳下落至腰侧,往前击出,拳心向下,眼视前方。
12.推出莲花  开身体左转90度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不变,翻成拳心朝上,收至左腰间;右手随身体转动的同时向右前方成掌形向前推出,掌心朝前。
13.足摆荷叶动重心移至右腿,上身往右倾,同时,将左脚提起,并迅速向左侧踹出,及时收回。做上述动作时,右手自然收至劳宫对右太阳穴(距约5寸),左手仍然握拳,合谷对环跳(距约5寸)。
14.压气点地左脚落下,成马步状,同时左手成掌形,曲肘上提至合谷对左太阳穴处(距约5寸),手指朝上;右手变拳迅速向右侧下插,合谷对环跳,拳心朝后。
15.姜子牙弹琴  左脚为轴,左转90度,右脚带上与左脚平行。双脚同肩宽,膝略曲,双手随身体转动,不停地弹指(左右左)。身体不动,往右弹指时上右脚,往左弹指时上左脚,最后上右脚与左脚平行;然后两手交替下弹,先右后左,身体随之下蹲,成马步,双手与膝盖同高。
16.五行上升 接上式,双手捧气至胸前,然后变为左手成掌托住右肘(距2寸),右手曲肘,手指朝上,掌心朝后。
17.展翅飞翔  身体向右转90度,两手同时往两侧伸展飞翔,然后出左脚为第一步,连续走五步,同时手不停颤动。
1 8.大雁运转  两脚以脚掌为轴向右后转180度,两手臂随转身由前向上,再转向下,转身后屈右膝,左脚根提起,脚尖内扣,呈左腿下蹲状。同时,两臂再由前下方摆向左后方,上身及头亦随着转动,转向左侧,左臂自然伸直,手指向左后上方,虎口圆,拇指在下与右手四个指头相对,眼视左手。右臂屈肘约90度,手形与左手相同,呈射月状。
19.大雁戏水  接上式,重心落至右腿,两手臂随身体起动向两侧平展开,掌心朝下,同时,轻挑右腿涌泉穴朝上,头稍昂,眼探前下方。
20.盘腿连环拳  重心不变,左脚落下顺势向右侧前方落一步,右手同时向下,并往前转向上朝后划弧甩动,盘出第一步;右腿向左侧前方盘出第二步,同时甩动左手;第三步和第一步相同。第三步走完时,右手与左手在胸前做缠绕动作,当内外关相交时,两手均变拳,并迅速将左拳朝前方击出,右手成肘尖朝后顶,两腿下蹲相盘。此为右盘腿连环拳,依式做左盘腿连环拳,动作相反;此式动作次序为右左右,共三次。
21.三步穿通拳  接上式,上右脚成右弓步,同时横顶出右肘,左手顺势落至裆前,然后上左脚成平行步,同时双拳回收并迅速往两侧击出;然后上左脚成左弓步,做左击拳、左拳屈肘, 置于左额前方。
22.倒拳 退左脚为第一步,同时收回左拳,退右脚为第二步,并收回右拳,同时旋出左拳。由此循序共退五步,最后退至右脚在前,右拳亦在前。
23.七星归位  接上式,将左拳变掌平伸出,掌心朝上,同时收右拳置右腰侧,然后上左脚与右脚平行,同时右拳变掌平伸出,掌心朝上。尔后两掌心朝内,手指相对,收回,掌心贴住胸部,稍停片刻。然后掌心朝下两手下行,身体随之下蹲,两手再捧气起身,手至胸时,手形变为七星北斗状,置于胸前,男左女右(男左七星右北斗,女则相反)。
24.左右摆拳  双手握拳,下行至两胯上处,右手内旋至右耳旁,后溪对率谷穴,左手在左胯处不动,但拳心朝外。同时,身体右转180度,左脚随身动,朝右侧迈一步,两腿弯曲,两膝内扣,左脚跟提,眼视左侧。此为右摆拳;左摆拳与右相反。
25.抬拳观天  接上式,双脚变为马步,双拳同时在裆前下击;然后双拳上提至胸高,往两侧拉开,同时右手变剑指,指尖朝左,两手成拉弓状;与此同时,由马步变为右弓步,眼视左方,左手形不变,右手仍成剑指下落,从带脉内旋上升过头,指尖朝天,眼视指端。
26.走八卦  两手成拳状,左拳稍内扣,右手置于腹前,拳心朝下,同时迈出左脚为第一步,走八卦一圈。
27.缠绕拳  接上式,右脚在前,向左侧横跨一步,同时双手顺势朝右侧甩出,左手成掌向上,手指朝右,右手握拳,拳心朝下,手臂自然伸直。接着,左脚朝左前方上步,同时两手下落在下丹田处作缠绕动作,内外关相对,缠绕三次,上下替换,缠绕由外向上向里。
28.五行归位  收回左脚,两脚平行,与肩同宽,两手变掌,从两侧捧气过头顶,收气至丹田。
开胸放香功
开胸放香功是道家昆仑派大雁气功的高级祖传功法。当前我国气功已逐渐深入发展,广大练功者的功力层次也比十年前有很大提高,在这一形势下,我决定把放香功这一高级秘功奉献给社会,以促进练功者进一步提高功力,加深功能层次。大雁开胸放香功以“道法自然”为本,以动功和静功相结合,自然炼丹、筑丹,可炼出五种丹香(包括牡丹香、檀香、茉莉香、玉兰香、丁香)。目前传授的是放香功的第一步,可炼上述五种丹香中的任意一种丹香,打好炼丹、放香的基础。练此功须和静功“佛禅静坐收气功”(详后)相结合,能起到集中打开十二条经络中的六条经络,即开通前胸、后胸、左右胸等胸脉以及命门和下丹田,同时可调节89条络脉和76个小关节。打通前述胸脉和经络,可使真气在体内加速激发和循环,快速净化凝聚筑丹。真气净化筑丹后,体内便可产生丹香。丹香循环于体内,起通经开穴和优化脏腑功能的作用,并可从胸脉自然散放于体外。丹香是道家气功中最上乘之真气,这种真气能治疗多种慢性疾病。所以有病者也可以练,能收到练丹和去病健身的双重效果。但是患有严重内脏病、软骨病及毒症的人,禁止习练此功。另外,根本未练过气功的或未练过大雁气功的人,也可以习练此功。当然,都要有大雁气功 “前六十四式”为基础,可先练“前六十四式”的第二步功筑基若干天。对刚学“前六十四式”的人来说,功法掌握后,便可习练放香功。“开胸放香功”练功之后,紧接着要练“佛禅静坐收气功”。其作用是将体内练出的丹香,收敛于下丹田,以不断纳香和筑养内丹。总之,习练这二个功法,不出任何偏差。“开胸放香功”各节动作的功用,均以功法口诀加以说明,其详细功理和运化机制,见“佛禅静坐收气功”所述。
(口    诀)
香味扑鼻云里穿,得到香气中药丹, 为全五脏好,香气满天再炼丹。炼丹再炼丹,练气再练气。 九九归一练身体。
1.入静放松眼平视预备,面北站立,两脚平行与肩同宽,眼平视,舌舔上腭,放松入静,两手虎口稍圆,食指与中指分开,无名指与小指并拢,并与中指分开,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位于环跳两侧,掌心朝前,指尖朝下,调心,调身、自然呼吸。
2.八卦升级到天项手形不变,左删斜上前一步,身形稍左转,、两手同时上抬,左臂略屈肘抬至与肩平,手掌虎口外撑,眼视左手食、中指开缝处;右手提至右下丹田,:掌心斜朝下,接着出右脚为第二步,如是左、右、左、右等共八步,走一固八卦。最后右脚在前。
3.昆仑开合在心胸上体右转,身体下蹲,两膝屈,重心移至左腿。手形不变随身转动,左手下落从体侧外旋向后翻掌,手心朝上,合谷置于命门处;右手翻成掌掌心朝上向右随身外旋置于右带脉前,指尖朝右方。随后左手经头顶变成半剑指画大弧回落于右手上方,剑指对右劳宫穴。
4.双手入地采药来上身转正,左手随之变空掌上移按捂气库穴,同时,右手变半剑指手心向里下扎于右脚前。右手动时,左手贴胸移至左胸气库穴。
5.乾坤后转罗肌开身形不变,右手变掌沿地面外旋到身后翻掌掌心向上合谷置于右肾俞。再经过罗肌与左手同时左右分展抱气回贯两膝盖,此时两膝仍屈。随后,两手心朝下沿地面同时外旋至身后,变手心朝上合谷对肾俞,接着两掌经带脉向前甩出,手形与起式同。
6.八步登云到天空身体直立,手形与第二动作相同,先出左脚为第一步走八卦,最后右脚在前。
7.左右开弓来炼丹左脚(跟)上一步,与右脚平行,同时右手上提与左手平行,掌心向前,手臂自然伸直,接着两手翻掌,掌心朝里,手指相对,收到胸部两侧,下落在两带脉处。稍停片刻,两手向左右拉开、展平,接着上左脚,身体下屈,左手随身动向后旋至合谷对命门;右手随身下屈时在两脚中间搂气。随后身体直立,右手搂至右带脉处,左手搂气动作与右手相同。
8.三掌抱气到心胸脚形不变,右手成空心掌向身右侧向前划弧搂气至右罗肌穴,左手成空心掌向左、向上,向右划弧搂气至左罗肌穴;两手稍分从下捧地气到左、右罗肌,身体直立,三次搂气均贴于身。
9.拜得香气四方来收回左脚,与右脚平行,同时两手下落从两侧向前上提,在胸前合掌,手指向上,沿任脉下落至膻中穴分开,成空心掌贴于左右罗肌。稍停片刻上左脚,两手同时向两边拉开,接着屈身向前,双手随身动向下在两足中间捧气至左右罗肌穴,同时身体直立,如此捧气三次。第三次以后,收回左脚与右脚平行,同时,两手在身前下落往上捧气贯至下丹田,然后分子身体两侧。以右脚跟为轴向右转,带上左脚,双脚平行与肩同宽。按上述动作身体转向右,再转向后,再转向左,最后归正,拜四方完毕。
10.动手心、活手背、香气来、经络开 身体转正后,两手后旋由里向外上下翻转32次,手心朝上,此功主要以手腕带动。然后,从两侧捧气过头顶贯至下丹田再落到环跳穴处,手心对环跳。
11.老君炉旁走八方接上式,两手上提至胸前,左手在里,合谷对右胸,右手在外,合谷对左手后溪穴,略高于左手,呈阴阳鱼状。随后,起左脚为第一步向左走一圈八卦,共八步,回到原位,右脚在前。
12.搂气到劳宫,劳宫到心胸跟上左脚,两脚平行,下蹲到半马步状,同时,两手在两足中前方快速捧气回贯到左右罗肌穴,反复捧搂八次。
13.心胸来放香,要得十二经络通两腿仍成半蹲状,上身直立,先右手后旋从带脉处向前甩出为一次,再左手后旋从带脉处向前甩出为二次,先右后左一共八次,掌心均朝上。
14.胸前缠手归元气接上式,左手甩完最后一次时,与右手平行,两手与带脉同高,身体直立,两手同时下落于下丹田前,再上提至胸前,然后向左右拉开伸直,再向前回合于胸前,右手在左手之下,从下向上缠绕左掌,并置于左掌之上,同时回到膻中,从两侧捧气贯至下丹田,稍停片刻。
15.抬膀晃三晃,天地接上气两手从下丹田向上划弧至胸口,右手臂在里,左手臂在外,掌心朝下,呈阴阳鱼状。右合谷对膻中,左合谷对右手后溪穴,然后两臂随身起落上下晃动三次。接着上身略前倾,屈膝,两手外旋于环跳后,掌心朝上,两胯先右后左摆动四次。晃胯后,身形不变,右手向前提至右前方,手指斜朝上,左手变掌心向后置左环跳外侧。
16.日月打通混元气接上式,身体直立时,随之右转,成右弓步,右手同时变半剑指,随身指向右上方;稍停上左脚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呈“八字”手形落回于右环跳,左手成半剑指,.随左脚同时上至左上方;稍停,左脚撤回一步,身形转正,双脚平行,双手手心向下,虎口相对,移至下丹田高度。
17.大雁满天飞、满天飞、飞到银河去夺丹,手形不变,屈肘,双手上提至肩平的高度,同时出左脚开始走一圈八卦步,每走一步,双臂呈大雁飞姿势。第八步双脚平行,身体归正。然后以同样手形动作,前进三步。前进时皆以右脚在前,左脚带上,最后平行。
然后以脚跟为轴向左后转体,再以同样手形前进三步,此次则两脚交替前进。最后右脚在前,再向左后转体,上右脚与左脚平行,做采药动作,两腿呈蹲状。上身直,手心向下,与膝同高,再变成爪形上提至胸高度,以膝关节调身形起落,共作五次。第五次后,身体略前倾,双手贴于胸前,然后合掌,随之身形直立,
18.香气扑满天,香气在人间先炼一种气,弟子忠心练。接上式,两手掌伸至下腭部向左右展开,手与头部同高,撑腕手心向上,指尖朝两侧,身形以腰为轴,先左后右晃动五次。随后,两手弧形环抱回收至胸部贴住,稍停片刻,接着两手同时变成“八字”手形,向前上方推出,手心朝外,虎口相对。略停,然后再翻手心朝里,拇指向上回收按到胸口两侧,按捂时,五指伸开,身体随之半蹲如“安睡”状,脚跟着地。略停之后,两手在胃部叠掌左手在里,右手在外,贴任脉向上搓,直至过喉、面部,经百会搓至风池时,身体起立,两掌在风池分开下行,再贴任脉两侧下搓至下丹田,并旋至环跳外,回掌拍打环跳穴,并掌心向前用手腕向前甩下,捧气经头贯至丹田。
19.抬剑贯阴阳脚形不变,身体呈半蹲状,但重心移至左腿,同时,右手成半剑指上提至右额前方,手心向外,左手随之也旋至合谷对命门处,手心向上;稍停,右手在体侧绕一圈经带脉成掌形,手心向上,向右前甩出。
20.翻掌纳坤精接上式,以右足跟为轴,向右转体,带上左脚与右脚平行成马步状,两手变成手心向下,按至地面,再翻掌捧气到胸部,右手再变半剑指下扎地面,手心向右侧,同时左手成掌,捐尖朝下,过带脉向后推。
21.探地摇摆风身形不变,两手同时收于下丹田前,手心向上,左上右下内外关交叉;然后身体起立,向左转体,出右脚起步,向前行三步,每进一步,两手在胸前相交一次,最后,右脚在前,右手在上,再分两手,右手后旋经带脉向前甩出,同时左手旋至命门处。然后,右脚后撤一步转体,右手随之后旋仍经带脉处甩出,左手不动,出左脚向斜方向走三步,两手交叉和前同,第三步左脚在前,两手分开,左手旋至合谷对命门,右手后旋经带脉向前甩出。
22.抱气入心胸接上式,撤左脚后转体180度,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同时两手在两脚中间捧气到头部下贯至田。
25.五道混元气归宗上左脚与右脚平行,同时两手从体两侧捧气经头部,收气于下丹田,接着成空心掌拍打左右环跳一次,之后,两手自然垂于体两侧。附注:“开胸放香”动功要与“入定静坐收气”静功(佛禅静坐放香功)结合习练,为了编辑上方便,兹将“入定静坐收气”静功列入本书第三部分——静功功法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