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部科普读物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35:18

欧几里德:《几何原本》

 

经典名著,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什么是“希腊理性”之源,看过此书能有一个大致了解。希腊理性向整个世界展现了一种“前行性思维方式”,可以说没有这种理性,今日的世界会大大不同。——看过一个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版的《几何原本》,序言写得很好,图配得也不错。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这本书的介绍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过分吹嘘哥白尼,其实哥白尼就是“故意”拖延《天体运行论》的出版的,他无意与教会爆发正面冲突。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一般的英雄,有的只是普通但真实的人,——在“持论公平”方面西方的科普文章做得好得多。二是除非你是搞天文专业的,否则是不需要亲自去读这本书的(因为没有“必要”,更何谈“必读”,说得太夸张了)。

 

其实《天体运行论》的贡献不仅止于“日心说”,更重要的是,哥白尼打开了一条通向“上帝的神性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新思维(爱因斯坦该算是较近代的一例吧?)。这种内在论(Immanentism)又启发了近代哲学中的主观主义,可算是“破坏”中世纪欧洲的古典科学和形而上学哲学的重要力量。(揪着“日心说”来评《天体运行论》,实在有些过时了。)

 

哈维:《心血运动论》

 

毛病和上一本一样,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就无须读此书。

 

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第一个毛病仍然同上。

 

第二个毛病是过分吹嘘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关于微观世界的经典名著,地位无可质疑。不过,牛顿一生痴迷炼金术和神学,涉嫌N起学术抄袭案,又在英国皇家科学院欺压同事,晚年无所作为。这些早就不是知识界炒作的新闻了,但却应当作为科学史常识普及一下。

 

牛顿是科学巨人,但他不是偶像。牛顿的种种缺点,恰恰展现了他处身于科学转折时期核心位置的复杂性。

 

布丰:《自然史》

 

这本书更晕,因为它没有中文版,作者贴的图可能是一个从法文翻译过来的英文版。《自然史》原书共44卷,可谓野心之作。在中文图书资源里仅有这一本:布封:《自然史·动物素描》,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哪怕这一本也极不出名,很难找。据一位网友说北京西单图书城有卖……汗。)

 

《自然史》的意义在于,它是第一部有系统地讲述自然史的著作,并以其对“科学”和“理性”的尊崇为突出特征,因而成为18世纪轰动欧洲知识界的经典名著当之无愧。例如,达尔文便从布丰的《自然史》中受到过进化论的启发。——“科学”和“理性”我们中国人是要好好学习、虚心学习的,只不过经卷浩繁的《自然史》成为“必读”却不存在逻辑合理性。何况此书只有一卷翻译出版,让中文读者们从何处得到此书呢?

 

达尔文:《物种起源》

 

毛病同上。如果你对进化论不想深究(那可真是“深究”了),就完全不必读它。

 

《物种起源》一直是一本引发激烈争论的书,但至今它仍然是全世界最好的生物进化论学者公认的经典名著(这些人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者”)。

 

2005年12月,由英国艺术和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Britain’s 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赞助的达尔文在线文库正式上网。该文库计划将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生前的42卷著作、上百篇短文及观察笔记转化成数字文件供查询用。地址在:http://darwin-online.org.uk

 

法布尔:《昆虫记》

 

极富智趣的故事。喜欢观察自然,又存有童心的朋友们一定会喜欢。法布尔的书证明了科学和人文精神可以在“写作”这种行为中得到极好的共同实施。所以,《昆虫记》才成了“范例”。

 

不过,这本书的走红也并不完全是“写作范例”意义上的,至少还有两个原因:1、动植物的分类研究法是近代科学成熟的重要推进力之一,这是一个需要勤恳积淀的过程。2、法布尔是将“行为与生态观察”导入田野生物学的先驱性人物,这是法布尔独特的见解的真正来源。

 

《昆虫记》近年持续大热,版本太多了。我看过的好像是花城的这一个版本,但是时间太久了,已经不记得了。《昆虫记》也是10卷N百万言的巨册,市面上看到的其实也都是选本。

 

电子版:

 

http://www.ksqygzx.com/ebook007/download/kepu/kunchongji.zip

 

房龙:《人类的故事》

 

不明白为什么把这一本算作科普读物。其实它连人类学的普及读物都不是,只好算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畅销式写作(这么说没有贬它的意思,畅销也是一种实力。况且,房龙在知识上并没有太大欠缺)。

 

《人类的故事》也有极多版本,建议有能力的朋友直接读英文版,因为房龙的最大优势就是他苦练出来的“亲切”文风,他力图打通的也正是知识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只不过,说这本是“科普图书”我是绝对不能认同的,这是概念错误。

 

贾祖璋:《鸟与文学》

 

作者贾祖璋是位老科普工作者(始于20世纪30年代),他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蝉》、《兰和兰花》等文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他的简介在这里:http://www.ywcbs.com/web/more.asp?i=35&title=3&press=2&press3=3&press4=2&press5=0&press6=0

 

此书入选不当,它最多算是“科学小品”吧。

 

个人认为,中国作家的“科学小品”、“科学散文”有两个非常要不得的毛病:1、有太多散文诗歌的元素,结果文章成了抒情而少陈述,行文滥情又混沌一片,无法卒读。2、在介绍科学知识时融入大量古代诗词、典籍、神话传说,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西方人辛辛苦苦研究证明出来的东西,我们老祖先N千年前就“直觉”到啦,真是牛逼訇訇…… 总之,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没有什么是中国人不曾“直觉”过的,可见其聪明绝顶无可匹敌啊!)。这种写作思路我深恶痛绝,太要不得了!

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

 

没看过,这本书不太好找。

 

据说,此书是西方的“科学小品”,讲人类如何和鸟兽虫鱼对话、交朋友。

 

 

高士其:《菌儿自传》

 

这本书也写于20世纪30年代,找不到了。

 

作者是中国人,高士其。性质和毛病都与上面的《鸟与文学》相同,是“科学小品”。(据我恶劣的推想,这两本书的入选是民族自尊心在作怪,因为它们在各个方面都谈不上重量级……)

 

阿·费尔斯曼:《趣味地球化学》

 

1948年出版,介绍了和地球相关的完整的科学知识系统,据说曾风靡西方世界。对化学和地质学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会喜欢它,因为这是一本充满着科学热情和顽强精神的书。:)

此书结尾处的几章颇为别致有趣:《在门德列也夫元素周期表上的幻想旅行》、《结尾-书目》、《地球化学家的野外工作》。

 

 

卡逊:《寂静的春天》

 

此书入选说明作者的眼光至少落伍40年了。

 

英文书名Silent Spring,1962年出版,轰动一时。中文版197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中国同样大热。这是一本典型的不合格的科学工作者的煽情之作,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缺点:在研究写书之前作者的结论其实已经得出了,所以不是在证明和辩驳中接近真理,而只是在自恋和防护中固守偏见。

 

此书出版后即在严肃科学界声名狼藉,在民间它却被奉为环境保护的宝典和圣经。

 

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去找一本英文版看(英文版有N页footnote,中文版正文之后什么也没有。因为Footnote是最能考评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水准的,读者可以自己从中做出判断。),此书作者卡逊运用的各种认证手法实在不能算是“科学”。

 

与“寂静的春天”相似的是,卡尔·萨根提出的“核冬天”也是一个可信度颇受科学家们质疑的“预言”。但是相关的讨论却显得有理有据,依据理性的力量去接近真知。比如一个英国人写的《火与冰:核冬天》一书,持论公平,同时承认了任何关于“核冬天”的重大结论都是不容易做出的。——不肯随便“煽情”或“吓人”的态度,才能叫“科学”。用冷静、智慧和激情去说出人类的缺点,这才是科学家们应该做的事。说到底,“尝试更全面的思考”、“降低一点格调”都不会有损于科学本身。

 

读过此书英文版的部分章节,我不会再细看此书。但它对我的教育意义重大:热爱科学是因为要求“真”,而不是求“名”。此书作者卡逊女士是一个虚假的偶像,但偶像迟早是会破碎的。

 

中文版 寂静的春天.pdf文件:

 

http://ebook.liling.name/down/00181.htm

 

英文版SilentSpring.pdf文件:(这个英文版比较好,配有清晰的彩图,并附有Endnotes)

 

http://www.biologicaldiversity.org/swcbd/Programs/science/pesticides/REPORt.pdf

 

乔治·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

 

《从一到无穷大》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风靡中国读书界的科普图书。才在网上看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它是“通才教育”式的科普书籍。内容包括无穷级数、拓扑学、熵、相对论、四维空间、统计涨落、基因与DNA等20世纪40-60年代的尖端科学成果,确实写得不错。

 

不过此书出版已经有50年了,想更新一下这些方面的知识就必须选择其它的图书了。

 

电子书下载地址:

 

http://share.yoao.com/download.asp?id=23709

 

沃森:《双螺旋》

DNA双螺旋模型的发现是20世纪生物学的重大成就,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根基。此书的译者说:“《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一书是沃森写的一本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印象记。”说得不错,不过还应再补充两点:1、此书适合有学院研究背景的人士阅读,因为会有切身感受、但又颇受启发。——有人批评《双螺旋》歪曲了科学家的生活(不知这“歪曲”具体指什么),我倒是觉得特别真实。2、全书的最亮点是沃森和克里克的相遇和相知相惜。沃森自以为是、爱冒险、喜欢体育运动、认为真理应该尽善尽美、瞧不起迂腐的科学研究、对于科学成就想入非非;克里克则聪明能干、不服权威、口若悬河、执著、眼界开放。但这两个桀骜不驯的家伙居然合作得亲密无间,而且用互补的性格在最大限度上消弥了彼此的缺陷。沃森在此书的中文版前言中说:“……同克里克合作的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极为难得的一段时期。在撰写本书时,我力图表达出我们在探究这种可能是最重要的分子时的兴奋心情。我们所发现的双螺旋果然没有使我们失望。”——这是肺腑之言吧!整个科学史上这样的“相遇”都不多,在我看来,克里克和沃克其实就是DNA里的“双”螺旋结构。《双螺旋》讲的不是科学神话,沃克和克里克也决不是夜以继日干活的科学怪人。科学发现自有其逻辑,其中包含着热爱、憧憬、敏锐、坦诚和坚强。(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呵。)

电子版zip包:

 

http://www.oursci.org/lib/helix/helix.zip

 

 

珍妮·古尔多:《黑猩猩在召唤》

 

此书作为故事来读颇好,什么是真正的“献身于科学事业”一目了然。但是作为科普读物却不佳,珍妮·古尔多走的不是一条传统的学院之路,这对她的研究工作有无可逃避的损害。珍妮在黑猩猩研究方面的开创之功不容抹杀,但她的研究方法却遗留下问题多多,影响至今。(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是科学家半自传,不是科普。)

 

奇怪的是,此书网上有不少电子版,实体图书却不容易买到。另外一件更奇怪的事情是,此书英文名In The Shadow of Man,意思是说人类对黑猩猩的认知至今仍笼罩在“人的影像”之中。中文版译成《黑猩猩在召唤》——真不知此名据何而来?(如此这般的主动“抒情”,可见汉语翻译界实在需要多一点“硬译风”。)

 

竺可桢:《物候学》

 

《物候学》1963年初版,1973年修订。1975年修订版第二次印刷时已累计印刷了15万册。

 

《物候学》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书页发黄,其中掺有不少1973年修订时加入的毛泽东语录,但也附有大量图表、物种名单和观测数据。——其实,《物候学》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不是科普。只不过,在没有知识可以追逐的年代里它还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一点的安慰和向往吧。

 

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

 

湖南科技“第一推动丛书”中的一本,是西方的“科学散文”。

 

《细胞生命的礼赞》开宗明义:“任何认为地球的生命是脆弱的想法,都是人的幻觉。”“人根植于自然之中这一点成为必须赶紧正视的事实。”——《细胞生命的礼赞》反击了人类的种种中心自大论,赞美了微小、细弱生命现象的神奇。“科学人士反击人类沙文主义”这一视角在科普文章里较少见,所以也就喜欢了。

 

电子书下载地址: http://www.book118.com/soft/download.asp?softid=538&downid=0&id=538

 

刘易斯·托马斯继《细胞生命的礼赞》之后的另一本科普著作《水母与蜗牛》,电子版: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69.html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此书是新达尔文主义的代表性著作,出版历经三十年(1976年),在西方世界仍然倍受普通读者和严肃科学家的推崇。

 

电子书下载地址:

 

http://www.ksqygzx.com/ebook007/download/xueshu0331/zisidejiyin.zip

 

马丁·加德纳:《啊哈!灵机一动》

 

趣味数学读物,精选了一些需要奇思妙想才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被分为六类:组合、几何、数字、逻辑、程序问题、语词游戏,——喜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一定会喜欢此书。《啊哈!灵机一动》1981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初版,据说有些中国少年就是看了此书后数学大为灵光,并由此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电子版:

 

http://www.cnmaths.com/VIP/ShowSoft.asp?SoftID=1640(注册后下载)

 

在线阅读:

 

http://tgs28.gbaopan.com/book.aspx?id=62ead8e1cd734b23b7dc4f347245ead3

 

作者马丁·加德纳是美国著名的数学科普和反击伪科学人士,也是《科学美国人》上曾开设20多年数学游戏专栏的作者。他没有数学博士学位,但是他的作品能让广大普通读者和数学家为之着迷。1957年到1981年马丁·加德纳是《科学美国人》的长期专栏作家,他的“数学游戏”专栏是《科学美国人》的特色栏目。

 

马丁·加德纳的另一本书《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也非常有趣,演示了一些异乎寻常的数学悖论。网上也有电子版。
阿西莫夫:《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此书没有看过,以后一定要看看。

 

卡尔·萨根对阿西莫夫的评价是:“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深情……我们身旁再也没有阿西莫夫激励年轻人奋发学习和投身科学了。”

 

此书1960年出版,1976年科学出版社翻译成中文出版,三年间重印三次,每次印数都在30万册以上。1991年出版了《科学指南》的第二个中译本,但印数只有3400册。——前后对比,真是感慨。

 

网上有部分下载: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蛋白质》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87.html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元素》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86.html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分子》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85.html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太阳系》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84.html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宇宙学》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83.html

 

许靖华:《古海荒漠》

 

西方人对此书感兴趣,是因为许靖华在20世纪60年代就证明了地中海曾经是一片沙漠吧?(据说《科学美国人》80年代还有对此书的书评。)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718591

 

——不过,要说古欧洲大陆的形成和演变,BBC最近制作的4集《欧洲探索》就足够棒了。别的不需要看了。

 

 

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

 

混沌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谓“混沌”,是指看来遵从确定规律的事物也会显现超乎想象的繁复多样,只要有些微的条件差异,就会导致令人瞠目结舌的不同结果。《混沌:开创新科学》介绍的是20世纪下半叶发生在数理领域内混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一直以来被自然科学忽视的“无序”与“混沌”成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在一个由熵支配的宇宙中,一切都无情地走向于更大的“无序”。但是,要怎样出现新的“有序”呢?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混沌理论才是属于21世纪的新科学。

 

其实,《混沌:开创新科学》也不是科普著作,而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基于对200多位科学家的访谈)。其中对美国60、70年代科学界情况的描述尤其精彩,例如译者推荐的第十章(70年代末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校区的几位研究生们)。

 

VeryCD上有电子书下载:

 

http://board.verycd.com/t324678.html

 

霍金:《时间简史》

 

霍金的最大贡献是他对宇宙学中宇宙生成机制的讨论,《时间简史》也始终是在量子物理的背景下展开讨论的。

《时间简史》电子版:(这个是10年增订版,图片比较丰富)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41.html

 

《时间简史续编》电子版: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42.html

 

罗杰·彭罗斯:《皇帝新脑》

 

《皇帝新脑》一书展现了电脑科学向哲学的一次尝试性“穿透”,它的命题非常古老,即“精神-身体”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作者罗杰·彭斯特认为,电脑不可能用一种比算盘更优越的方式“理解”自身的所作所为。——正如皇帝没穿衣服一样,电脑也没有头脑。

 

有人说罗杰·彭斯特是位哲学家,我看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内涵大多源自柏拉图的理念论。个人是很期待21世纪人工智能的新进展的,因此无法喜欢《皇帝新脑》的说法。

 

电子版在这里:

 

http://ebook.mumayi.net/9/gljx/ts009050.pdf

 

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

 

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

 

卡尔·萨根是谁?——可以去看一下电子杂志《三思科学》2001年12月20日的纪念卡尔·萨根特刊。这里: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sagan/01s0117.htm

 

《魔鬼出没的世界》,建议先读读《原版序:我的老师》。卡尔·萨根和我们一样经历了平凡的少年时光,但他也幸运地遭遇了自己的幸运。“科学是照亮黑暗的蜡烛”,说得太对了。所以,才要“祝愿我们的世界摆脱恶魔的纠缠,充满阳光。”

 

另外有一张网页上提供了《魔鬼出没的世界》电子书:

 

http://www.oursci.org/lib/demon/index.htm

 

1980年秋天,萨根制作的13集电视片《宇宙》在美国公共电视台一播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整个80年代,没有任何其他在公共电视频道中播放的节目超过《宇宙》的收视率。据统计,该片已经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播出,观众人数约达6亿。以下是verycd的下载地址:

 

http://lib.verycd.com/2004/12/24/0000032148.html

 

《宇宙》电子书下载地址: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728/640.html

 

 

1984年,萨根的科幻小说《接触》出版。1997年,《接触》(Contact)被改编成电影,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主演。据说,“《接触》中的虚构人物、射电天文学家埃莉·艾罗葳(Ellie Arrowary)其实就是改名换姓的萨根本人——的自省”。

 

电影《接触》(Contact)verycd的下载地址:

 

http://lib.verycd.com/2004/10/05/0000022448.html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

 

《万物简史》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正如其名)。从宇宙哲学、古生物学,到物理学、化学、气候学、地质学,几乎包括了所有重要的科学分支。

 

作者比尔·布莱森本来是一位旅游作家,他改写科普之后擅长用清晰有趣的笔法讲述科学发展史故事,并因此广受欢迎。

 

VeryCD上《万物简史》有声书的下载地址:

 

http://lib.verycd.com/2005/11/26/0000076672.html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西方世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公众和理论家们都致力于理解电子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数字化生存》正是应时而生之作,其作者也被1996年7月号《时代》周刊评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1996年《数字化生存》中译本在中国登陆,和中国走进数字时代几乎同时,因此影响力很大。

 

《数字化生存》提出了“后信息时代”的种种构想,它讨论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属于未来学的内容。个人认为,严格来说《数字化生存》是一本未来学著作,也不是科普。尼葛洛庞帝预言的很多数字化生存方式在今日已得到实现,“生命的潜在可能结果”——这正是未来学的意义所在。

 

网上有不少电子版。比如这里:

 

http://218.4.55.228/ebook007/download/kepu/shuzihuacun.zip

 

O·威尔逊:《生命的未来》

 

《生命的未来》是一本帮助人们克服“生态麻木”问题的好书。要说,它的主题也是“保护环境”,但此书的理念比《寂静的春天》诚实、优秀了一百倍。对威尔逊来说,人类优先论和环境保护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明确指出环境策略和经济增长产不是对立的(这就是顶尖科学家和煽情学术人的不同……)。

 

个人认为威尔逊的另一本《生命的多样性》更有趣味性,对生物如何在多样性中进展的论述非常精彩。棒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