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搞资本主义的结果必定是“天下大乱”——从三国史的教训谈中国的道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44:06
中国搞资本主义的结果必定是“天下大乱”
——从三国史的教训谈中国的道路
悟空非空
汉末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时期。当时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布衣草民,普遍都还有传统的“士”风侠气,故而英雄辈出,豪气干云。然而,三国也是儒家伦理崩溃的滥觞,刚健昂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儒家浩然之气自此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主流价值观是明哲保身、唯唯诺诺,用《狼图腾》的语言来说,就是汉族从“狼性”为主向“羊性”为主转变了。三国正处在这种民族双重性格博弈交汇的时期,它奏出了一个民族阳刚性的最强音,却旋即发出了一声长长的悲惨的呜咽,中华民族陷入大动乱、大分裂时代,直到三百年后才由隋朝复归统一。也正因此,三国成为中国古代史的一段绝响,真英雄、伪君子、野心家、奸小人,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争勇斗智,留下了让中国人永远说不完的传奇。
梁启超曾著《中国之武士道》一书,认为中国人的“武士道”精神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杀大侠郭解之后“澌灭以尽”。梁氏此论显然有失公正,是为了突出君主专制的危害而发,孰不知后来司马氏自以为聪明的重搞分封,导致的却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显示了这种制度复辟有违中国社会大一统的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梁氏在此书中把孔子列为第一名武士,指出“孔门尚武”,“天下之大勇,孰有过我孔子者乎?”可见儒家思想原是重义轻利、大仁大勇的,正如孔庆东在《儒家文化与侠义精神》中所说“儒与侠天然的有共通性”。那么儒家文化是怎样逐步“被”扭曲的呢?
始作俑者就是汉末丞相、魏武帝曹操,接着是司马家族更加凶残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们的前仆后继,塑造了精英集团的另一种人格,给中国政治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暗流,从此神州陆沉、士风日下。相反,如果刘备的事业取得成功,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必将是好得多的结局。当然,历史上刘备失败了,但人民对这样的英雄给予了无限的同情与怀念,几千年来没有改变,如北宋苏轼曾写道:“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对此,在侯惪夫《超越科特勒:定位论与中国营销新方向》一书中,《学习定位好榜样:一个小鞋匠的理想主义实践》一文有详细对比分析,兹不赘述。
从三国史得到的教训是:好的理论和思想需要始终如一的贯行,刘备和诸葛亮是这样的典范,由此他们得到了民心,如果两人能再多配合十几年,统一天下的显然非蜀汉莫属;若是说一套做一套,挂羊头卖狗肉,背信弃义,那么必遭人民的唾弃,即使能得惩一时,也终会给国家、给民族带来巨大的损害,曹操、司马氏就是这样的例子。以史为鉴,曹操再怎么像易中天所夸的那样是“可爱的奸雄”,我们也要当心不能让曹操的祸害重演!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侠,他领导有血性、有担当的共产党人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业绩。他是刘备和诸葛亮合而为一的化身,仁义、智慧、坚毅、奉献,放眼五千年来,世界独此一人。然而,他开创的刚刚勃发出无限生机的社会主义事业现在正受到侵蚀,“曹操”之祸愈演愈烈,设若一天“司马”当政,则中华民族必将再陷四分五裂、胡夷肆虐的深渊!
有识之士谁不知,惟有回归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才能救民于水火,复侠士之精神,中华民族,将从此创造更加辉煌的崭新人类文明!
附:
学习定位好榜样:一个小鞋匠的理想主义实践
侯惪夫
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必然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的。打造卓越品牌也是一样。然而很多营销者总是罔顾现实,无视消费者的心智而一意孤行,面临诱惑时,却又缺乏远大眼光,匆匆踏入多元化和品牌延伸的陷阱。许多企业就这样摇摆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最终变得一无是处。
那要怎样才能避免迷失自我呢?惟有学习定位论,掌握定位之道。定位,就是用理想主义的精神,做最踏实的事,所以能够积跬步而致千里。一千七百多年前,中国就有一个贫贱的小鞋匠,坚毅地抱持理想主义信念,历经艰险、折而不挠,居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实在是当今企业家学习定位的好榜样。
定位思维创造奇迹
我要说的这个小鞋匠就是刘备(公元161年~223年)。刘备小时候是个穷光蛋,父亲死得早,他与母亲“贩履织席”干个体(后来被制鞋业奉为祖师爷),15岁跟随卢植求学时,还要靠亲戚资助学费。从他后来“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和“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来看,这个小个体户还是有一定“财商”的。24岁时,他又得到商界朋友融资,拉起一支人马,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生涯。
刘备出生入死,有一次遭遇敌人,在战斗中负伤,他装死才捡回一条命。在平原县当官时,与郑玄多次探讨“治乱之道”。卢植和郑玄都是配享孔庙的大儒,加之刘备打小在社会底层挣扎,虽然史载他“不甚乐读书”,但其深受儒家民本和仁政思想的熏陶是可以肯定的。陶谦让徐州,正是看到只有刘备能够“安民”。
命运多舛,刘备身处军阀混战的“红海”之中,拼搏20多年没打下一块市场,但他却树立了鲜明动人的品牌形象。那时皇帝威信早已名存实亡,很多风流人物趋利附势,纵横捭阖,全不顾道义上的约束。刘备却别开生面,正气堂堂,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胸怀天下,施恩爱民,可以说“不识时务”,但老百姓爱戴他,军阀头子们自己狗屁倒灶,却也对刘备钦佩有加,曹操甚至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样的话来。
刘备三顾茅庐前身边缺乏优秀的策划人才,其品牌定位威力未能充分发挥,公司始终在濒临倒闭的边缘。并非幸运的是,他“兴复汉室”的大义吸引了怀有同样志向的诸葛亮、庞统等“许以驱驰”。从此刘备发动一波又一波凌厉有效的营销攻势,不足七年便“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在54岁时终于“跨有荆、益”,为他进军全国市场建立了稳固的利基。
在强行并购同宗刘璋的益州公司时,刘备的定位理念曾受到严峻考验。策划总监庞统主张趁与刘璋举行高峰论坛时演场“鸿门宴”,可“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此法看似简捷,实则只能以力服人,不能以心服众,一来会破坏刘备仁义的形象,二来会激起西川地主集团的愤慨和反对,不利于长治久安,很可能会导致将来内外交困。刘备看到不能单纯追求军事上的一时之利,必须使一切行动服务于最有利于“企业使命”实现的整体利益,故而坚持了他的经营理念:“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他一在益州成立分公司,就立即展开积极的公关和企业行为识别活动,“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其实在入川之前,刘备就已考虑过营销策略的问题:“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刘备还说过这样的话:“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正是有了明确的定位思想,他才能做到临利而不苟取。当然,刘备并非宋襄公式的浪漫理想主义者,当庞统劝他说:“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霸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刘备于是决定正中出奇——刘璋是诚心邀请他来帮助开发汉中市场的,却不知他的目的是要吃掉刘璋的益州公司!现在关键是手段问题了。
不久刘备找到借口,可以跟刘璋翻脸了,庞统又献三策,刘备选择了中策。下策是打道回府不必多说,上策是趁刘璋无备突袭成都,这虽能速战速决,但未经宣战,与“鸿门宴”之计本质相同,有损于品牌形象,而中策摆出仁义之师、堂堂正正的姿态,名正言顺,稳扎稳打,有利于收服民心。这场并购战打了两年多,刘备成功夺取了刘璋的全部股份。
今天很多不懂定位思想的人仍埋怨刘备迂腐,酒杯一摔或偷偷掏了对手老窝,从此脱离苦海,何乐而不为?刘备的雄才大略恰表现在这里,他牢记自己的“企业使命”是统一中华、振兴汉室,一时心切只会因小失大,所以能拒绝机会的诱惑,坚持“仁义战”与其定位相配称,充分显示了他不仅有很深远的政治眼光,也具有超人的意志力,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
焦点涣散大厦倾塌
定位最困难之处在于聚焦。人们非常容易焕散焦点。正因为此,掌握定位之道,同时保持定位坚定不移才会积累起日益强大的威力。定位论大师里斯和特劳特曾提出“成功法则”:成功常会导致骄傲自大,自大则会导致失败。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一直保持谦逊的态度,“弘毅宽厚”、“思贤若渴”,数十年如一日,得以“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但就在人心向蜀、“四方延颈”之时,他因骄傲自大一时偏离了定位,给事业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刘备在赤壁联吴破曹后,南征荆州四郡,入川中攻必克,战必取,还与曹操直接对抗硬生生夺得汉中,这是破天荒的,让曹操大感挫折而抑郁致死,一连串的军事胜利,让他扬眉吐气,以前善忍的政治涵养也失去了,对关羽遇害变得怒不可遏。其实这时荆州虽失,但曹丕篡汉,遭到天下志士的普遍反对,刘备若于此时高举起“汉”字大旗,倡呼天下击魏,不但顺应民意,具有政治上的主动,还可促使东吴进行第二次革命合作,正是进取的良机,赵云就曾谏阻刘备应“早图关中”。可是刘备念念不忘复仇,被个人义愤冲昏了头脑,听不得不同意见,坚持错误决策,并自负征吴必胜,看不起陆逊,结果被火烧连营。
刘备毕竟是少有的英雄,遭此失败后,他立即回归核心,与吴议和,并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刘备以天下为公的内心表达,也显示了儒家“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对刘备的影响。刘备举国托孤,“心神无贰”,在中国历史上是仅有的一幕,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赞扬,有人狭隘地认为这是刘备的权术,问题是,刘备一生没有任何恶行,那么一些人猜度出来的这个“伪君子”到底伪在哪里了呢?
诸葛亮坚持“汉贼不两立”的定位,矢志北伐,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享年仅54岁,而只比他大两岁的司马懿却活到73岁,真是“中原逐鹿不由人”(温庭筠《过五丈原》)。更加不幸的是,他所培养的两个接班人蒋琬、费祎在继任CEO的十八年中不思进取,实际上已放弃了刘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理想,采取全面保守的策略,得过且过,造成人才断层,以至“心存汉室”的姜维担当营销总监时,只能强制一批暮气沉沉的老将随他再举“讨贼兴复”的事业了,如廖化那时年已70左右,当时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说的就是这种缺乏新鲜血液的情况。
有人把蜀汉过早亡国归咎于姜维穷兵黩武,这是一种不明历史真相的伪逻辑。直接导致刘禅不战而降的是蜀汉大臣的思想早已动摇。两汉三国时盛行谶纬之学,刘备在世时益州就有一个名叫周舒的学者解读“代汉者当涂高”这个流行于汉末的神秘预言是指“魏”,在私下流传颇广。有个叫张裕的官员还散布谣言说刘备得益州9年后就会失掉,被人告密,刘备果断将其斩首,并说:“芳兰生门,不得不锄。”但刘备、诸葛亮死后,领导人对这种扰乱思想的“邪教”迷信言论放松了控制,杜琼、谯周等高层管理者大肆传播蜀汉必亡的“天意”,什么汉朝官吏名称都称“×曹”,如功曹、属曹等;刘备的名字意思是准备好,而刘禅的名字之意是“当授与人也”之类。结果当邓艾进逼成都时,满朝大臣都想逃跑、不想战守,只有那个谯周指出不如早早投降为好,竟然也是众人响应。其实当年刘备围攻刘璋时还颇费周折,而如今邓艾孤军深入,若刘禅坚守待援,号召发动人民战争,再得姜维与东吴派援兵回击,入侵者不难被全歼。可惜历史的选择令人匪夷所思,怪不得汉军接到刘禅投降的消息时,“莫不奋激,以刀斫石”!
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定位,需要全体员工同心同德,各项运营活动相互配称,形成一致性的营销方向。蜀汉君臣则背心离德,思想混乱,将士在前线拼命,后方却乌烟瘴气,白白辜负了一个绝好的定位——40年后,匈奴刘渊起兵反晋,还认为“人心思汉”,重新打出汉家旗号,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当然,这个定位此次是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出现,且由于更为缺乏配称一致,刘渊建立的前汉虽然把晋灭掉了,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人民心智中的褒刘贬曹
刘备一生坚持理想而壮志未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剧性的英雄之一。他的事业没有成功,但从心智的角度讲,他无疑打造了一个穿越千年仍独具魅力的卓越品牌。他最大的对手曹操则被人们视作“白脸奸贼”。近来为曹操“翻案”的人不少,其实对曹操的评价并不存在翻案的问题,在《三国志·武帝纪》这部正史里,“太祖”本来就是一个英雄,他们想要翻的,是人们心智中对曹操的定位。那就要搞清楚,为什么《三国演义》要拥刘反曹呢?
有人认为刘备是占了身为“皇叔”的便宜,所以被当作正统。这实在是浅薄的观点。刘备与东汉皇族的关系很疏远,像刘表、刘璋和曹操的著名谋士刘晔的“汉室宗亲”身份都比他牛得多,他的同乡刘放也成为曹操的手下,所以刘备虽然为刘邦后裔,但这种关系在当时并没啥大不了的,刘备在平原时,就有一个叫刘平的地主分子,毫不给“帝室之胄”这个招牌什么面子,看不起刘备的成分,“耻为之下”,派刺客来刺杀他,刺客却在刘备这里受到前所未有的待遇,不忍下手,便“语之而去”。由此也可见,刘备的“以人为本”是真诚的,这才是他能深得民心、建功立业的根本原因。
刘备旗帜鲜明地将他“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昭告天下,是在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他率军撤退,荆州人民跟他走的有十几万,拖家带口,大军一天只能走十来里,部下劝刘备快走,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历史学家认为,这可能就是“以人为本”一语的最早出处。
反观曹操,阴险狡诈,劣迹昭彰,虽然重视人才,但对待普通百姓下手狠毒,视作草芥。曹操为报父仇征徐州,迁怒于当地人民,竟“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鸡犬亦尽”。官渡之战,曹操坑杀袁绍降兵达七万余人。后来他将这种屠杀政策法制化,规定“围而后降者不赦”,大搞军事恐怖主义,以瓦解敌方的抵抗意志。正是曹操残暴的名声,才让荆州人民选择了跟随刘备。曹操消灭政敌,往往夷人三族,连腹中子也不放过。刘备则只对当事人,不搞株连,且待其家人一如平常。若论文明水平,谁高谁下,不是很容易判断吗?
曹操更开“篡位”模式之先河,虽然他并未称帝,但也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样,故时人即定位其“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此前只有王莽“篡位”成功,但王莽得天下实是其个人道德优秀而获得认同,只是他过于理想主义,改革政策泥古不化而遭彻底失败,才被后人“妖魔化”的。曹操则是以残忍好杀来慑服人心。尤为恶劣的是,曹操虚伪矛盾的定位造成当时士大夫的郁闷屈抑、人格分裂,口颂“君君,臣臣”、三纲五常那一套儒家理想主义,实际上行的却是“明哲保身”、趋炎附势的现实主义,否则就要被曹操认为是忠于汉而予以无情清洗。由此不言国是民生而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清谈”之风渐起。再经司马氏如法炮制曹操的模式,儒家阳刚的一面被进一步残酷压制,终于导致清谈误国、五胡乱华的浩劫。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说曹操是阉割儒家理想主义的千古罪人恐不为过。
当然,曹操个人的政治、军事和文学才能都十分杰出,但这些并不是对历史上的政治人物盖棺论定的主要标准。今天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曹操功大于过,是他统一了北方。其实这不过是以成败论英雄而已。没有曹操,袁绍仍可统一北方,曹操在官渡险胜袁绍后,还花了七、八年时间,用阴招挑拨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谭自相残杀,才乘机进占了袁绍的地盘。反过来看,难道不是曹操延缓了北方统一的步伐吗?历史没有假设,曹操赢了,统一北方的桂冠自然戴在他的头上。
书本上的历史是当权者书写的,心智中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人民选择了褒刘贬曹,并铭刻在中国文化的记忆中,经历一千多年而在《三国演义》中凝聚。改变人们的心智是营销活动中最为徒劳的事。曹操的定位是翻不了案的,刘备成功树立起儒家理想君主形象、以“定位主义”打造品牌的理想主义实践,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仍然值得中国企业家借鉴。
(转载自《超越科特勒:定位论与中国营销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