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风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27:37

民 俗 风 情
蒙古族是赤峰市主体民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以粗犷豪放、胸怀担荡、诚实热情著称。居住蒙古包。
饮食 以粮、乳、肉、奶茶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黄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贵客的宴席,独具民族特色。
奶品、黄油、奶豆腐、酸奶、奶皮、奶酒等等,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也是招待远方的客人的上好佳品,一碗醇正绵喉的马奶酒,让远方的客人感受到草原人好客的盛情。
炒米奶茶手扒肉:奶茶是蒙古族人民每日必需的饮料,早晨起来,喝上一碗乳香飘溢的炒米奶茶,再加上几块奶豆腐、几片手扒肉,便开始了一天的牧人生活。到草原做客,主人会给你端上奶茶,奶茶旁摆着一盘炒米,手抓炒米放入奶茶,外加盐或糖调和,再放上几块奶豆腐,饮起来可口和胃。炒米是由糜子经水浸、汽蒸、锅炒,碾去外壳而成,色黄而不焦,米粒质坚而脆,晶莹明亮,泡在奶茶中色味鲜美,营养丰富,酥香可口。
服饰 ,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腰带,穿高腰靴子。
长袍:长袍是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所喜爱的服饰,袍子肥大、不开叉,尤其是牧人放牧时,可以暖身御寒。
腰带:穿蒙古袍必须扎腰带,一般用布或绸缎制作,颜色和袍子要协调一致,多为丈二长。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祭敖包、草原盛会-- 那达幕 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
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敖包在蒙古语中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在游牧地域分界之处或在辨识方向上垒石为记,谓之敖包。敖包通常设在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的草原高丘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大、中、小三层,由三个低平的园柱体重叠而成。有单个的,也有敖包群。敖包上插杆子挂经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敖包逐步演变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每年春夏之交或是秋季,牧民们便举行祭敖包活动,将经文写在纸条或布条上,展挂于树枝,插在敖包上。有条件的地方会请上活佛和喇嘛,由喇嘛吹奏法号、焚香、诵经,祭祀人群自左向右绕包走三圈,祈神降福。
祭祀活动结束后,一般要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人们三三俩俩围坐一起开怀畅饮,交谈。有的青年男女借此机会避开人群,溜到草丛中谈情说爱,相约再见日子,即成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那达慕 ,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博克的某一种比赛。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篝火晚会等等新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
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赛马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草原上的赛马活动场面十分隆重,数百名少年骑手身着华丽的服装,头缠鲜艳多目的头巾,扬鞭跃马,欢呼声和马蹄声响成一片,激荡着篮天、白云下的绿色草原。

射箭 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民族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艺而著称。蒙古族的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射手身穿窄袖紧身短袍,身背弓箭,策马到起跑线,令发后,射手起路,抽弓搭箭,瞄准射靶。静射一般皆规定距离,比赛时射手立于固定地点发射。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定优胜,并颁奖。
博克 是蒙古族最喜好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的博克(摔跤)起初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力量、体魄和技巧。而现在的博克主要成为蒙古族男子比力量、技巧与本事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博克具有独特的比赛规则,胜者有优厚的奖品。根据那达慕的规格参赛选手的数量不同,旗级那达慕博克参赛先锋为512名。跤手参赛时,上穿“照德格”(镶有铜钉的皮坎肩),下着白色跤裤,腰系彩绸做成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坦胸露背,有的跤手脖子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制成的“姜嘎”(在历次比赛中获胜的象征物),象即将出征的武士。在比赛开始时,跤手们在粗犷的蒙古族乐曲中,跳着雄健的“鹰步”列队上场,一队跤手比赛完毕后,双双再跳着“鹰步”面向观众示意退场。
蒙古族的禁忌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禁忌,主要有: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所以,进入蒙古包后,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炉或脚蹬火炉;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将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从锅中扎取肉食。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也不许洗妇女的脏衣服或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者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相当于挂出了“闲人免进”的牌子,以示患者不待客。
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后,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挂弓箭,生女孩挂红布条,客人见此止步。
信仰习俗
祭祀 蒙古族向有祭天、祭山、祭祖、祭火、祭敖包、祭石、祭河、祭湖、祭树等习俗,比较注重的是祭山、祭敖包。赤峰古代有记载的祭山有赤峰红山、巴林右旗黑山、克旗塞罕坝等。《辽史》卷三十二记载: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生金莲花。黑山犹内地岱宗(泰山),是聚魂收魄的地方。四方人(契丹人)死后,魂灵皆归于此山。祭黑山一直延到清末民初。祭山要杀白羊、白马、白雁,以三白血和酒望着黑山方向抛洒而祭。祭敖包巴林地带祭敖包以三九27只羔羊屠后祭之,喀喇沁即宰杀2牛5羊1马,以三牲品祭之。祭敖包时要召开那达慕盛会,骑马射箭摔跤,聚族而欢。
汉族,有祭天、祭地、祭祖、祭神佛以及祭鬼仙之举,旧时汉民族无论贫富,家家户户均供奉天地牌。除平时初一、十五烧香外,祭祀大典在除夕,此日清晨将旧牌位取下焚烧,换上新的,下摆香案,全家行跪拜大礼,并默念些天地诸神下界,以庇护老幼幸福安康等吉言。然后每天焚香3次直至破五撤去。此外,婚丧嫁娶,也要在天地牌位下焚香祷告。祭祖是除夕傍晚家主率长男去祖墓地,迎请祖宗回家过年,名曰请家堂,家堂有木制神橱或在家里摆设香案,悬挂家谱,午夜全家跪拜,在焚香化纸时,家主还要把一年中的大事一一向祖宗禀报,乞求祖宗保佑下一年平安幸福。年初二晚送祖归灵,因是引鬼,家主迎送来去均不准回头。祭佛祭仙也是从信仰出发,注重虔诚,作到心中有佛。
信仰 崇拜偶像(图腾)是蒙古民族的传统信仰。他们认为太阳、月亮、火、水、山川、河流皆有神灵,设牌立位,进行供奉。除此还供奉土地佬,尊土地为社稷神(地神)。一些牧区或半农半牧区蒙古族,在大门右侧之宅旁立一木杆,悬挂印有梵文的马形图旌幡,称风马旗,寓意为镇妖禳灾,祈福降安。占卜也是蒙古民族的一种信仰,北部旗县牧民中迄今还流传着一种卜骨和卜马尾的习俗。卜骨是把羊琵琶骨焚烧,从火纹裂向看失物的去向;卜马尾是把数根马尾放入白碗中焚烧,观察马尾焚烧中谁先谁后,根和根的搅绕程度等以卜吉凶。喀喇沁蒙古有念嘛呢习俗。春前秋后农活不忙时就请人念嘛呢,所念经文为六字真言及木莲救母经。声音高亢,抑扬顿挫,和谐有节。念嘛呢以一天为限,可保全家一年平安。
在汉民中,旧时对八仙、关公、财神、灶神、门神、送子娘娘等比较笃信。八仙来自道教,其形象虽残、丑、奇、幻,可他们救苦救难,扶弱济贫。对关公崇拜其仁义武勇,旧时只赤峰关帝庙不下百座。对于财神,各家供奉的位置仅次于观世音菩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时被扫除70年代后,这些信仰习俗又兴起。
禁忌 赤峰地区蒙汉民族旧时日常禁忌:拜客中,主人不招呼客人忌入房内;客人入内忌踩门槛,忌登炕沿,忌将筷子插在碗中央;客人在时忌打孩子,忌扫地,忌大哭,上菜忌单数,客人走时忌泼水;朋友相逢忌吐唾沫。蒙古族客人忌打主人狗,忌在火盆、锅撑子上磕烟袋,忌打凶悍之鸟,忌杀生蛇,忌食鱼。节日禁忌:除夕~初五,忌说不吉利的话,忌动用针线,忌女婿进岳父家门,正月初一忌扫地、杀牲、打破器物;本命年除夕忌星,忌绝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天为绝日)出行。婚姻禁忌:忌女人比男人大1岁缔婚;忌属鸡与属猴及属龙与属虎的缔婚。已婚妇女忌正月十五、二十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七月初七日住娘家。女婿去岳父家忌同妻子同床。生育禁忌:忌生人闯产房,旧时蒙古族产房生男挂弓箭,生女挂红绸,妇女生产忌朝天狗方向,即春忌朝东,夏忌朝南,秋忌朝西,冬忌朝北。产妇月子中忌食生盐,孩子过满月吃"长寿面忌放肉,祝贺客人忌给孩子买帽子。孩子出生后忌生人采生,孩子忌正月剃头,孩子上衣纽扣忌钉4或6个。丧葬禁忌:出殡时抬棺人忌说重,看望死去的人忌穿鲜艳衣服,北部旗县埋葬时忌女人入墓地。人死后3年不贴春联。人死于异乡遗体或棺木忌抬入村院;忌在坟地大小便,凶死亡人忌入祖坟地。